燃燒的海洋 卷七 炎龍吞黑日 第五章 軍事冒險

作者 ︰ 閃爍

第五章軍事冒險

九月十九日,在約旦國王撮合下,以色列、埃及與敘利亞的外交官員在安曼進行了首次非正式會晤,中國、美國、俄羅斯與歐盟的外交代表以協助談判的身份,全程參與了這次會晤。

事實上,中美歐俄才是會晤的主導者。

當時,四方代表明確提出,以色列、埃及與敘利亞必須在二十日零點之前,停止所有軍事動員行動,解散已經動員起來的預備役部隊,把進駐邊境防線的正規部隊撤回軍營,禁止作戰飛機升空巡邏,所有艦艇必須在二十四小時之內返回軍港,並且開放軍事基地,供調停方監督。

為了表明立場,中美代表還提出,絕對不會支持任何戰爭行為。

可以說,中國與美國已經為和平做出了最大努力。

在此之前,杜小蕾已經在華盛頓與美國國務卿達成協議,共同出面化解中東危機,阻止戰爭爆發。

問題是,這並非四方的共同意願。

在調解過程中,歐盟與俄羅斯的表現並不得力。比如歐盟明確提出,以色列的動員機制更加有效,因此以色列應該首先停止軍事動員,首先接受國際力量監督。俄羅斯則提出了戈蘭高地問題,認為如果不能解決敘以領土爭端,就無法根除中東地區的動蕩因素,遲早會再次引發戰爭危機。

根據後來公布的資料,當時歐盟與俄羅斯已經與埃敘達成了秘密協議。

簡單說來,在埃及承認歐盟在北非地區的勢力範圍、並且承諾不鼓動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斯與利比亞加入「大阿拉伯聯盟」之後,歐盟在政治與外交上,對埃及建立「大阿拉伯聯盟」給予支持。從現實來看,埃及首先要做的就是利用敘以領土爭端,建立「埃敘軸心」,然後拉攏其他阿拉伯國家。如此一來,在這場危機中,埃及就必須激化矛盾,甚至必須發動戰爭。

至于俄羅斯,其在中東地區的核心利益就是敘利亞。

在中國大舉進軍中東之前,敘利亞一直是俄羅斯在中東地區最主要的援助對象,俄羅斯也是敘利亞最大的靠山。可惜的是,與中國相比,俄羅斯的實力差了一大截。受自然災害影響,中國僅用了一年時間就成功拉攏敘利亞,讓俄羅斯失去了中東地區最重要的盟友,也就失去了對中東地區的影響力。

問題是,在敘利亞最關心的問題上,中國沒有做出任何承諾。

也正是如此,危機爆發後,俄羅斯卷土重來,通過利用戈蘭高地問題拉攏敘利亞,削弱中國對敘利亞的影響。

在四方的意見都不統一的情況下,調解工作自然難以收到成效。

經過長達六個小時的緊張談判,以色列與埃及、敘利亞只達成了一個象征性協議,即不再擴大軍事動員範圍。

因為三個國家已經下達了全面動員令,所以這個協議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只要動員還在進行,戰爭就無法避免。

到當天下午,牧浩洋已經向黎平寇提交了第七份軍事形勢分析報告。

按照牧浩洋的分析,如果戰爭無法避免,以色列將首先發起進攻,而且把重點放在西奈半島方向上,爭取在二十四小時之內打垮已經進入西奈半島的埃及地面部隊。在此期間,以軍在戈蘭高地上將以防守為主,抵御敘利亞發動的進攻。等到西奈半島的戰斗結束,以軍將揮師北上。

因為變化因素太多,所以牧浩洋沒有給出最後的結論。

事實上,在戰爭爆發前,誰也說不準會打成什麼樣子。

別的不說,埃及的主力部隊就不在西奈半島,而是在蘇伊士運河西岸。按照四十多年前埃及與以色列簽署的和平協議,埃及不得在西奈半島部署進攻性軍事力量,只是象征性的部署了一支用于維持治安的軍事警察部隊。如此一來,即便以色列主動發起進攻,也不見得能夠迅速打垮埃及軍隊,最多只是擴大了戰略縱深,給埃及軍隊制造了麻煩。因為蘇伊士運河不是不可逾越的天險,所以即便以色列佔領了西奈半島,也無法抽調主力北上,仍然得盯住運河對岸的埃及軍隊。結果就是,在戈蘭高地方向上,以軍很難取得兵力優勢,甚至難以取得主動權。如果以色列空軍無法奪取制空權,並且在戰爭爆發後的二十四小時之內打垮埃及與敘利亞空軍,就算埃及地面部隊沒能渡過蘇伊士運河,也能夠通過空中打擊,支援敘利亞在戈蘭高地上的作戰行動。只要戈蘭高地失守,以色列就將進入內線作戰,而其狹小的國土面積,根本不足以抵擋敘利亞大軍。

由此得出的結論就是︰戈蘭高地爭奪戰將決定以色列的存亡。

根據這個結論,牧浩洋做出了另外一個推斷,即埃及與敘利亞主動發起進攻,而且埃及軍隊成功渡過了蘇伊士運河,牽制住了以色列陸軍的主力軍團,那麼一周之內,以色列就將亡國。

這個推斷,間接證明了牧浩洋的分析,即以色列將主動發起進攻。

在牧浩洋提交了這份情勢分析報告後,李明陽提供了一份至關重要的情報︰以色列的軍事動員已經在十八點完成,八十萬預備役軍人全部歸建,一百二十個預備役陸軍旅將在二十二點之前部署到位。

不可否認,以色列的動員機制確實非常出色。

如果以人口比例為準,以色列的動員能力絕對全球第一。要是把裝備等硬件設施的動員速度也算進去的話,以色列絕對是一個能夠讓任何對手畏懼的軍事強國,因為以色列動員的不僅僅是八十萬預備役軍人,還有武裝一百二十個陸軍旅的全部主戰裝備,包括封存的三千輛主戰坦克

只有時刻處于生存威脅之中的國家與民族,才有如此強大的戰爭動員能力。

問題是,以色列的動員能力,並沒有帶來實質性的安全。

在完成動員後,以色列陸軍總兵力超過一百萬,擁有五千輛主戰坦克、七千八百輛裝甲戰車、三千二百門自行火炮與火箭炮、四千八百門各類牽引火炮與大口徑迫擊炮,以及難以計數的無坐力炮、小口徑機關炮、火箭筒、反坦克導彈、單兵防空導彈等等,還有數以百萬計的單兵武器。

如果把兵力除以國土面積,相當于每平方公里上都有一個排。

可惜的是,跟已經發展壯大的埃及、敘利亞相比,以色列的軍事實力仍然不夠強大。

埃及與敘利亞完成動員之後,陸軍總兵力將超過三百萬,擁有七千八百輛主戰坦克、一萬二千六百輛裝甲戰車、五千六百門自行火炮與火箭炮、八千四百門各類牽引式火炮與大口徑迫擊炮

更重要的是,在質量上,雙方的差距依然明顯。

拿主戰坦克來說,以軍拿得出手的「梅卡瓦6」型主戰坦克總共只有八百輛左右,而埃及與敘利亞的第四代主戰坦克超過了兩千輛。作為主力的第三代主戰坦克,即以色列的「梅卡瓦5」與「梅卡瓦4」型,總共只有二千四百輛,而埃及與敘利亞的第三代主戰坦克超過了三千八百輛。

也許,在別的戰場上,陸軍只是次要角色。

在狹窄的中東戰場上,不管空中力量有多麼強大的威脅,在絕大部分時候,陸軍仍然是決定勝負的關鍵力量。

事實上,即便是空中力量,以色列也沒有優勢。

在作戰飛機總量上,以色列只有一千二百架左右,而埃及與敘利亞超過了兩千架。在戰斗機的質量上,以色列的第五代戰斗機不比埃及多,而雙方第四代戰斗機的數量對比是一比一點七。

雖然在作戰指揮體系上,以色列擁有較為明顯的優勢,而且在飛行員素質方面,以色列也有優勢,但是在如此狹窄的戰場上,當兵力密度達到超飽和狀態,決定勝負的往往是進攻的突然性與兵力規模。

此外,以色列還有一個極為嚴重的致命缺陷︰沒有戰略縱深。

雖然埃及與敘利亞的國土面積也不夠廣袤,完全在以色列空軍的打擊範圍之內,但是以色列的國土面積更加狹窄,不但在埃及與敘利亞空軍的打擊範圍之內,甚至在遠程炮兵的打擊範圍之內。

對以色列來說,只要本土軍事基地遭到打擊,戰敗就是必然的結果。

更重要的是,只要邊境防線、特別是戈蘭高地遭到突破,以色列就沒有任何能力抵擋敵人的裝甲部隊。

從戰術上講,即便以色列能夠突襲成功,也不見得能夠取得勝利。

原因很簡單,除了空軍之外,埃及與敘利亞有足夠多的遠程炮兵,還有上千枚精確性非常好的戰術彈道導彈,足以用導彈突擊癱瘓以色列的空軍基地,使以色列空軍徹底喪失作戰能力。

沒有了空中掩護,根本不佔優勢的以色列陸軍將很難取勝。

這些因素都決定,埃及與敘利亞很有可能憑借已有的優勢進行軍事冒險,而以色列在判明對方肯定會進行軍事冒險之後,就會毫不遲疑的發動突然襲擊,即便不謀求單獨擊敗埃及與敘利亞,也要為美國介入爭取時間。

這下,難題交到了黎平寇手上。

如果美國大舉介入,中國該如何應對?。

更多到,地址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燃燒的海洋最新章節 | 燃燒的海洋全文閱讀 | 燃燒的海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