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鶴蚌相爭
除了水面戰艦與潛艇,中國海軍還有很多重大裝備項目,比如第六代艦載戰斗機、新式艦載預警機、艦載反潛巡邏機等,以及與陸戰隊合作搞的兩棲攻擊艦,由陸戰隊出資研制的垂直起降攻擊機等等。
只是,這些項目基本上不存在技術上的問題,主要缺的是相關經費。
當時,真正讓牧浩洋頭痛的,還是陸軍的裝備項目。
可以說,第二次印度洋戰爭,讓中國陸軍好好露了一回臉,在事隔三十年之後再次向全世界證明,中國陸軍天下第一的地位。
問題是,這也點燃了陸軍的野心。
更讓牧浩洋頭痛的是,在連續兩任海軍大將擔任參謀長的大背景下,陸軍與空軍開始聯手挑戰海軍。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陸軍參與了空軍的大型運輸機項目。
雖然從道理上講,陸軍參與大型運輸機項目無可厚非,因為空運的主要服務對象就是陸軍,在考慮運送物資的時候,更得考慮運送大型作戰裝備,所以運輸機的運載能力、貨艙尺寸都得以陸軍主戰裝備為參考對象,最大載重航程也得以陸軍的作戰需求為準。但是在這個至關重要的項目上,海軍與陸戰隊卻被排除在外,而且戚凱威與母祁鐵聯手,削弱了牧浩洋的影響力。
說得直接一點,大型運輸機項目佔用了太多的軍費。
二零四六到二零四七財年,中國的國防預算為十七萬八千六百億元,實際開支為十七萬九千三百億元。雖然增速有所放緩,但是國防開支依然佔到了中央財政總開支的百分之二十三,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之八點四。在這筆巨額軍費開支中,大型運輸機項目就佔了百分之一。
看上去,比例不小,可實際支出非常驚人。
要知道,裝備開支一般佔國防經費的三分之一左右,最多達到了百分之四十,而同時進行的重大裝備項目有上百個,僅僅一個大型運輸機項目就佔了百分之一,等于擠佔了其他項目的經費。
事實上,大型運輸機還不是陸軍主導的裝備項目。
在第二次印度洋戰爭結束之後,陸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為剩下的八個集團軍采購未來地面戰平台。
僅此一項,在二零四六到二零四七財年度,陸軍就花掉了一萬七千億元,相當于當年軍費開支的百分之十。
可以說,這個比例高得嚇人。
按計劃,陸軍將在二零四七年三月底之前,也就是下一個財年度開始前為三個集團軍采購全套未來地面戰平台,然後在二零四七到二零四八財年度,為另外三個集團軍采購全套未來地面戰平台,最遲在二零四八年底完成換裝工作。
最初的時候,牧浩洋堅決反對如此激進的裝備采購行動。
原因很簡單,第三次世界大戰不會在二零五零年之前爆發,而且中國在大陸上受到的威脅並不嚴重,即便陸軍要在大戰爆發前為所有主力部隊換裝,也沒有必要趕在二零四八年前完成。
事實上,當時已經有人提出,沒有必要繼續保留八個集團軍。
說得準確一點,應該是只為四個集團軍換裝,另外四個集團軍保留原來的裝備,等到大戰爆發後再加大采購量。
果真如此的話,在二零四五年之前,至少能節省兩萬億元的裝備開支。
對于其他裝備項目來說,這兩萬億元有難以形容的重大意義,比如海軍能夠單獨完成第六代艦載戰斗機的研制工作,空軍的轟炸機項目也能提前,陸戰隊還能獲得采購未來地面戰平台的機會。
可惜的是,牧浩洋沒能擋住戚凱威。
當時,戚凱威提出了兩個誰也無法忽視的問題。一是在第三次世界大戰中,俄羅斯很有可能倒向美國,成為中國在大陸上的強勁對手。二是中國陸軍面臨遠征考驗,即前往遠離本土的地方作戰,而原先的主戰裝備對後勤保障的要求過高,很難適應遠征作戰,只有未來地面戰平台能夠勝任。
正是如此,戚凱威的主張得到了支持。
可以說,在這個時候,牧浩洋有點無可奈何,只能向陸軍妥協,在二零四五年底批準了陸軍的換裝計劃。
問題是,麻煩並沒因此結束。
二零四六年底,在審批下一財年度軍費開支項目的時候,戚凱威提出,應該提前啟動下一代地面戰平台的開發與設計工作,並且從二零四八到二零四九財年度開始,對已有的地面戰平台進行改進。
這下,牧浩洋忍無可忍了。
雖然當時戚凱威提出了較為充足的理由,即美國已經在燃料電池領域取得突破,很有可能在第三次世界大戰之前裝備類似于未來地面戰平台的主戰裝備,而且在性能上肯定有所超越,中國陸軍必須保持技術優勢,因此就得提前啟動下一代地面戰平台的研制工作,並且改進已有的地面戰平台,但是在現實中,牧浩洋根本不會批準這樣的裝備計劃,因為這等于讓剛剛投入的數萬億裝備采購費用打水漂,而且在今後數年之內,還得在陸軍裝備項目上投入數萬億元。
毫無疑問,這是無法承受的負擔。
這件事,最終鬧到了元首府,由黃瀚林定奪。
結果讓牧浩洋更加沮喪,黃瀚林幾乎完全站在戚凱威這邊,不但批準啟動下一代地面戰平台的研制工作,還要求國防部從二零四九到二零五零財年度開始,撥出一筆專項資金,用于對地面戰平台進行改進。
似乎知道牧浩洋不會讓步,黃瀚林直接繞過了總參謀部,由國防部來主導軍費開支。
事實上,黃瀚林是利用了牧浩洋與戚凱威的矛盾,趁機降低總參謀部的地位,讓國防部成為主導機構。
說得直接一點,就是鶴蚌相爭,漁翁得利。
必須承認,牧浩洋與戚凱威沒有私人矛盾,兩人的分歧集中在軍事力量建設上。
二零四七年春節,兩人還一起去看望了黃峙博。
也正是在黃峙博的撮合下,兩人達成了諒解協議,即牧浩洋支持提前研制下一代地面戰平台,戚凱威則不再質疑牧浩洋的威信。
顯然,兩人都知道,如果繼續斗下去,獲益的肯定不是陸軍,也不會是海軍。
結果就是,在二零四七到二零四八財年度,牧浩洋為下一代地面戰平台投入了一千二百億元的研制啟動經費。在戚凱威的支持下,由總參謀部提交的軍費預算也順利獲得了國務院的支持。
至于國防部,依然得靠邊站。
當時,牧浩洋並不清楚,戚凱威的目的就是要盡快啟動下一代地面戰平台的研制工作。
雖然在陸軍的規劃中,對地面戰平台進行改進放在第一位,而主要改進之處就是用第二代燃料電池取代第一代燃料電池,改進部分作戰模塊,比如在反裝甲平台上采用威力更大的線圈電磁炮,為多用途平台配備電磁機關炮,提高火力支援平台的投擲距離等等,從而使地面戰平台的作戰效率大幅度提高,以應對即將到來的威脅。但是在戚凱威眼里,真正的重點是第二代地面戰平台系統。
可以說,這也是他對陸軍長遠發展進行全面考慮後得出的結論。
歸根結底,依然與大型電動運輸機項目有關。
從根本上講,這也正好符合牧浩洋對未來地面戰爭的判斷與設想。
說得簡單一些,在啟動大型電動運輸機項目的時候,牧浩洋就征求過陸軍的意見,還詢問過戚凱威與魏成龍,在主要依靠空運的情況下,未來地面戰爭會是個什麼樣子,而兩人都給出了較為準確的答復,即在此情況下,陸軍對地面交通系統的依賴度將大大降低,因此應該更加重視野戰能力。
從這個預期進行反推,就會發現一個問題,即陸軍現有的任何一種裝備,包括地面戰平台在內,都不大適合未來地面戰爭,即這些裝備在根本上,仍然得依靠地面交通系統,野戰能力並不突出。
由此得出的結論就是,必須研制一種全新的地面行走方式。
如果在二十年前、哪怕在十年前,這樣的設想都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動力系統直接限制了地面主戰裝備的行走方式,也就限制了地面主戰裝備的活動能力,使其很難離開道路進行野外機動。
準確的說,是戰役與戰略級別的野外機動。
可是到了現在,技術門檻已經大幅度降低,在動力系統大**的時代,很多之前不敢想的都有可能變成現實。
比如,從JH-45型反應堆的研制進度來看,在二零五零年之後就有能力研制出一種系統總質量在兩百噸以內,能夠用四台五十噸級大型貨車運載,以小型聚變反應堆為核心的電力補充系統。
再比如,隨著第二代燃料電池的技術趨于成熟,第三代燃料電池開始研制,燃料電池的能量密度很有可能在二零五五年前後超過汽油的熱值,從而使電動系統的能源利用效率達到熱機的兩倍以上。
這些技術上的進步,在很大的程度上刺激了陸軍的野心,也改變了陸軍的基本戰術。
正是在這個大背景下,戚凱威才提出盡快研制第二代地面戰平台,確保中國陸軍在第三次世界大戰中仍然掌握著技術優勢。
第一百二十五章鶴蚌相爭
第一百二十五章鶴蚌相爭,到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