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大陸政策
在美蘇冷戰結束後的很長一段時期內,俄羅斯都不是美國的盟友,而是美國的對手。
原因很簡單,美蘇冷戰以蘇聯解體結束,美國是最大的勝利者,而繼承了前蘇聯衣缽的俄羅斯,在面對以北約東擴為代表的戰略包圍時,根本不可能與美國走到一起,反而會想方設法的突破美國的封鎖圈。
正是在這個大背景下,中俄關系全面升溫。
可以說,在美蘇冷戰結束後的二十多年內,中國與俄羅斯在共同目的的驅使下,成為了真正的戰略盟友。
第二次朝鮮戰爭,是中俄關系的重大轉折點。
在此之前,中俄關系一直由俄羅斯主導,至少在軍事層面上,俄羅斯的話語權比中國大得多,中國的主要貢獻在經濟層面上。說得直接一點,在此之前,中國一直利用經濟上的優勢從俄羅斯獲得軍事上的幫助。
必須承認,來自俄羅斯的軍事技術,至少使中國與美國的差距縮短了二十年。
拿空軍來說,在引進之前,中國空軍最先進的戰斗機是,而這種戰斗機的技術水平只相當于美國六十年代裝備的F-4,而的技術水平至少相當于美國在八零年代後期的第三代戰斗機。也正是通過與隨後引進的,中國航空制造業吸取與掌握了九零年代初的技術,完成了J-11、J-13與J-10的開發工作,為J-20的研制創造了條件,也為後來的技術大爆發奠定了基礎。可以說,只到J-30,中國戰斗機才完全擺月兌了俄制戰斗機的影響。
第二次朝鮮戰爭之後,中俄關系發生了逆轉。
仍然拿空軍來說,在J-20與J-22大規模量產之後,中國戰斗機已經在各個方面超過了俄制戰斗機。
到此時,需要引進技術的不是中國,而是俄羅斯。
比如,在開發T-50的時候,俄羅斯就與中國進行了合作,獲得了由中國開發的先進電子設備。到了第五代戰斗機問世的時候,俄羅斯已經被中國遠遠拋到身後,如果沒有來自中國的援助,俄羅斯根本不可能在二零四零年讓第五代戰斗機的技術驗證機上天,也不可能在二零四五年量產。
當然,這種逆轉,對雙方都有好處。
在經濟層面上,中俄關系依然非常密切,即便中國不再需要俄羅斯的軍火,也需要俄羅斯的資源。特別是在二零四零年之前,中國每年都得花數千億元從俄羅斯進口石油、天然氣等礦產資源。也正是來自中國的訂單,使俄羅斯經濟保持了十多年的平穩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只要沒有特殊原因,中俄的戰略同盟關系肯定能維持下去。
只是,這一局面沒有持續多久。
第一次印度洋戰爭,中俄關系出現裂痕。
雖然在戰爭爆發的時候,印度與俄羅斯的關系已經大不如前,連俄羅斯軍火商都逐漸被美國軍火商取代,而印度與俄羅斯在其他領域的往來算不上密切,但是中國一意孤行的戰爭行為讓俄羅斯很沒面子,極大的打擊了俄羅斯的威信。要知道,當時俄羅斯是中印矛盾的主要調解人。
受此影響,甚至有很多俄羅斯人認為,正是中國的舉動,迫使印度完全投靠美國,從而疏遠了俄羅斯。
不管這種說法是否站得住腳,中俄已經因此背道而馳。
隨後,中日戰爭在中俄關系上再添了一道傷疤。
嚴格說來,俄羅斯也是這場戰爭的受益者,因為日本被中國打垮之後,俄羅斯就不再需要為北方四島問題發愁了。
可問題是,最終結果是日本更名扶桑,以特別行政區的方式並入中國。
在處理這件事情的時候,中國沒有充分考慮到俄羅斯的感受,或者說有意忽視了最關鍵的問題,即承認北方四島屬于俄羅斯,讓扶桑政府放棄對北方四島的主權要求,而是延續了前日本政府的基本政策。
也就是說,中國並沒承認俄羅斯擁有北方四島的主權。
雖然中國也沒有支持扶桑政府,而是在北方四島問題上保持了沉默,但是在絕大部分俄羅斯人看來,這是中國為日後向俄羅斯算總賬埋下的伏筆,因為中俄兩國在歷史上存在的領土問題,比北方四島大得不是一點半點。
可以說,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俄羅斯逐步向美國靠攏。
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俄羅斯要想保護其龐大的國土,就得傍上一個強大的國家。如果直接跟中國對抗,俄羅斯沒有任何勝算。
當然,美國與俄羅斯也沒有立即走到一起。
在隨後爆發的第五次中東戰爭中,中俄再次站在了同一戰線上,因為俄羅斯是敘利亞最主要的盟國之一。更重要的是,俄羅斯也希望能在中東地區獲得發言權,因此就得幫助中國打破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壟斷地位。
當時,導致俄羅斯與中國靠近的,還有一個原因,即美國積極倡導無核化。
在全球自然災害期間,美國是全面銷毀核武器的主要推動者,中國只是次要推動者,而最受影響的就是俄羅斯。
要知道,在常規軍事力量有限的情況下,俄羅斯的主要國防支柱就是核武器。
只是,在第五次中東戰爭之後,美俄關系有所修復。
其中的主要因素就是中國的中東政策,準確的說是排他性政策。在第五次中東戰爭結束之後,不但埃及成為了中國的準盟國,連敘利亞也投入了中國的懷抱,俄羅斯不但沒有撈到一點好處,反而失去了唯一的立足點。結果就是,中東成了中美對抗的舞台,俄羅斯根本沒有發言權。
要知道,在此之前,俄羅斯還能通過敘利亞影響中東局勢。
面對中國咄咄逼人的戰略擴張勢頭,俄羅斯別無選擇,只能通過與美國改善關系,應對來自中國的壓力。
到第二次印度洋戰爭後,中俄合作走到了盡頭。
這場戰爭讓俄羅斯當局清楚的認識到,中國的戰略擴張勢頭有增無減,而俄羅斯首先應該考慮的不是在這場戰爭中的得失,而是在這場戰爭之後,中國會把槍口指向誰,或者說誰會成為中國的下一個打擊對象。
俄羅斯得出的結論很簡單︰俄羅斯就是中國的下一個對手。
國家間,沒有永恆的敵人、也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
在中俄共同利益已經所剩無幾的情況下,中國肯定不會把俄羅斯當成盟友看待,反而會把俄羅斯看成是崛起道路上的障礙。
要知道,在印度之後,只有俄羅斯能夠對中國本土構成直接威脅了。
作為通過擴張建立起來的全球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俄羅斯在面對挑戰的時候,肯定不會選擇妥協。
剩下的,就只有對抗。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俄羅斯把中國當成了潛在威脅。
同樣的,美俄關系也在這個時候全面升溫。
從二零四五年下半年開始,美國的對外政策中,重點扶持俄羅斯就成了重頭戲,而且力度絲毫不比當初扶持印度差。
比如,在俄羅斯的第五代戰斗機試飛後不久,美國就同意轉讓F-44的部分技術,幫助俄羅斯開發更先進的空中戰術平台,甚至暗示過俄羅斯,願意整機出售F-44,幫助俄羅斯建立生產線。只是F-44在之前幾場戰爭中的表現並不怎麼樣,戰術定位也與俄羅斯空軍的需求有所差別,所以俄羅斯依然決定利用美國提供的技術,單獨研制一種能夠符合空軍作戰需求的第五代戰斗機。
又比如,美國在二零四六年就以援建的方式,幫助俄羅斯修建第一座可控聚變核電站。
雖然從經濟上講,俄羅斯對可控聚變技術的需求並不急迫,因為俄羅斯有足夠多的石油儲備,而且石油的價格非常便宜,但是在技術層面上,美國的幫助,使俄羅斯的工業實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可以說,在二零四五年之後,基本上是俄羅斯要什麼,美國就給什麼。
別的不說,到二零五零年的時候,美國在俄援建項目就超過了三千個,大部分是基礎工業設施,而美國企業在俄直接投資更是高達數千億美元,覆蓋了從交通到制造、從科研到服務的所有行業。當時,為了增強美俄兩國的經濟往來,美國還幫助俄羅斯擴大了北方與太平洋方向上的幾座港口,並且幫助俄羅斯在波羅的海、黑海、北冰洋與太平洋各修建了一座大型造船廠。
到二零四八年,美國甚至答應幫助俄羅斯建造六艘超級航母。
可以說,美國對俄策略的目的非常明確︰把俄羅斯打造成一個中國不能忽視、也不可能忽視的戰略力量,使中國必須在大陸方向投入足夠多的戰略資源,從而削弱在海洋方向上的投入。
說得直接一點,一個足夠強大的俄羅斯,本身就有著巨大的戰略意義。
在戰略上,美國不用考慮來自陸地上的威脅,因此可以把全部資源用在海洋上,而中國卻辦不到。
只要俄羅斯能夠牽制中國,美國就有足夠的把握在海洋戰場上擊敗中國。
在很多美國人看來,中國海軍一直沒能成為全球第一,與大陸上存在的巨大威脅有著直接關系。
問題是,美國的院牆也不是絕對牢固。
第一百三十章大陸政策
第一百三十章大陸政策,到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