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機會
十七日,在美國海軍航空兵參戰的時候,向安曼運送地面部隊的行動也開始了。
事實上,這也正是主戰場方向上,以軍與美軍能夠暫時獲得空中優勢的主要原因,因為在進行空運的時候,部署在伊拉克的中國戰斗機首先得掩護前往安曼的空中走廊,然後才是掩護敘利亞的地面部隊。結果就是,當天敘利亞戰場上的中國戰斗機不到五十架,而以色列與美軍至少投入了兩百架戰斗機爭奪制空權,後面還有三架大型預警機、以及數十架支援飛機撐腰。
這場戰略空運來得非常及時。
根據戰後披露的資料,十七日中午,在攻佔了賈比爾站之後,巴拉姆的參謀又提出了攻打安曼,而且巴拉姆這次真的動心了。到了當天,隨著制空權到手,以軍在突擊敘軍防線時沒有遇到太大阻力,巴拉姆給三個預備旅下達了命令,準備在傍晚向安曼進軍,爭取在夜間攻佔安曼。
當時,巴拉姆這麼做,主要還是為了後勤保障。
前面已經提到,安曼是約旦的交通樞紐中心。就算以軍控制了安曼以北地區,但是交通網的運輸能力仍然無法滿足前線部隊作戰需要。更重要的是,根據十七日的戰斗,巴拉姆不難判斷出,如果在敘利亞境內與中隊決戰,以軍對後勤保障的要求將大大提高,也就有必要控制安曼。
根據戰後披露的資料,以軍總參謀部在十七日做了評估,如果不能控制安曼,打通另外兩條交通線,以軍前線部隊的作戰物資將在十一月二十日枯竭,而佔領安曼,能把進攻維持到十一月二十五日之後。顯然,巴拉姆不會指望在十一月二十日之前殲滅強大的第十三集團軍。更重要的是,就算殲滅了第十三集團軍,以軍也不可能在十一月二十日之前攻佔大馬士革。
顯然,巴拉姆別無選擇。
由此可見,如果中國空軍沒有在十七日全面出動,那麼以軍有很大的可能在十七日夜間攻佔安曼。
結果就是,當得知中國以空運的方式向安曼派遣地面部隊,巴拉姆一下就絕望了。
在此期間,還發生了一件事情,即約旦國王在十七日兩點整,即第一批中隊到達安曼全大約十五分鐘,通過電視講話正式向以色列宣戰,並且號召其他阿拉伯國家加入這場捍衛阿拉伯世界的聖戰。
只是,約旦國王沒有向美國宣戰。
當然,巴拉姆沒有真正絕望。
空運到當天五點就結束了,兩百多架大型電動運輸機送來了第三三三預備集團軍的一個裝甲旅與一個步兵旅,以及第三個旅的主戰裝備。因為美國海軍航空兵參戰,所以第三個旅的官兵要到二十日之後才能到達安曼,而在此之前,戰略空運部隊的主要任務是向伊拉克運送空中力量。
當然,兩個旅也足夠了。
這個時候,以色列的情報機構犯了一個嚴重誤,即把到達安曼的中隊當成了主力部隊。
事實上,從編制上來看,這支部隊就不是主力部隊。
第二次印度洋戰爭之後,中國陸軍對八個主力集團軍進行了整編,全部按照突擊集群的方式組建混成部隊,取消了以往的軍(集團軍)-師(旅)-營-連-排-班的編制方式,但是預備集團軍並沒進行整編。
原因很簡單,預備集團軍沒有換裝地面戰平台。
事實上,這也是兩百多架大型電動運輸機只能運送三個旅的主要原因。如果運送的是主力集團軍,至少能夠投送相當于六個旅的兵力,因為地面戰平台比傳統的地面主戰裝備輕得多。
情報上的誤,讓巴拉姆過了攻打安曼的最佳時機。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如果巴拉姆不調整計劃,仍然在十七日夜間攻打安曼,最多只需要增派兩個旅。根據以軍的作戰記錄,在十七日,巴拉姆手上還有十五個能夠隨時動用的旅,派五個旅去攻佔安曼,絕對是一件性價比很高的事情。可是誤的情報,讓巴拉姆認為至少需要投入十個旅,才有把握打下安曼,而在僅剩下五個旅的情況下,以軍在北面的進攻肯定難以持續下去。
結果就是,巴拉姆推遲了攻打安曼的作戰行動。
對于接下來的作戰行動,這個決定的影響非常大。別的不說,在後勤保障難以達到要求的情況下,以軍在北面的進攻行動肯定會遇到麻煩,等到巴拉姆反應,決定不惜代價攻佔安曼的時候,恐怕已經沒有這麼好的機會了。
當然,這天,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在中東戰場上。
北京,十七日夜間八點左右,也就是中東戰場兩點到…之間,牧浩洋收到了由虞世輝發,通過戚凱威轉遞的一份消息︰敘軍俘虜了一名美軍飛行員,該飛行員承認隸屬于第二十二艦載航空兵聯隊,而且敘軍在附近找到的戰斗機殘骸,也證明屬于美國海軍航空兵。
也就是說,出現在中東戰場上空的美軍戰斗機隸屬于第四艦隊。
按照軍事情報局提供的情報,第四艦隊的三支航空兵聯隊的編號分別是第十八、第二十二與第二十七。
最初的時候,牧浩洋依然有點將信將疑。
接下來的四個小時內,敘軍又俘虜了幾名美軍飛行員,還在抓捕飛行員的時候與以軍特種部隊遭遇。
到了十八日凌晨,李明陽送來一份情報︰部署在以色列的美軍戰斗機超過兩百架,而且都是海軍的艦載戰斗機。此外,還有幾架美國空軍的大型預警機進駐以色列,參加了當天的戰斗。
此時,總參謀部的作戰參謀送來了前期美軍的作戰統計數據。
根據這份報告,可以大致判斷出,美軍動用在中國本土、以及中國周邊地區的戰斗機在三千架左右。
這下,牧浩洋不再懷疑了。
按照他的判斷,肯定是美國空軍兵力枯竭,無法立即向以色列派遣戰斗機,所以才由美國海軍派遣了艦載戰斗機。
由此,牧浩洋做出了一個推論,即軍事情報局之前提供的情報沒有,第四艦隊確實在西印度洋活動。
當然,第四艦隊現在去了哪,就很難說清楚了。
以當時的情況,有兩種可能。一是第四艦隊仍然留在西印度洋,美國通過在歐洲的空軍基地與吉布提的空軍基地,為第四艦隊補充艦載戰斗機,或者經過整個太平洋、再借澳大利亞與迪戈加西亞向第四艦隊補充戰斗機。二是第四艦隊已經在十七日離開西印度洋,正在向東航行,通過澳大利亞補充戰斗機。
權衡之後,牧浩洋覺得後者的可能性大得多。
原因很簡單,如果美國需要繼續向以色列增派戰斗機,因為已經不具有緊迫性,所以可以通過歐洲的空軍基地轉場,沒有必要讓艦隊充當機群的中轉站,而且第四艦隊在印度洋活動,並不在美國本土與以色列之間。更重要的是,第四艦隊已經暴露行蹤,繼續留在西印度洋的意義已經不大了。
美軍肯定能想到,中國海軍會趁此機會進軍印度洋,也就會讓第四艦隊與第三艦隊在東印度洋會合。
問題是,第四艦隊能夠及時恢復作戰能力嗎?
雖然從理論上講,最多只需要十多個小時,部署在美國本土的戰斗機就能在兩到三次轉場之後到達第四艦隊,但是實際需要的更多,因為任何一種戰斗機在進行跨洋轉場飛行的時候都有一個限度。說得簡單一些,這些戰斗機從美國本土出發之後,在所經機場都需要做短暫停留。一般情況下,至少需要數個小時才能完成必要的維護與檢查,因此需要兩天才能到達第四艦隊。
當然,還存在另外一種可能,即調用鄰近的其他艦隊的戰斗機。
在牧浩洋看來,如果是他指揮美軍艦隊作戰,就會這麼做,即從西太平洋抽調三支艦載航空兵聯隊去補充第四艦隊。只有這樣,才能在最短的內使第四艦隊恢復戰斗力,也才能堵住印度洋的入口。
更重要的是,只要中國海軍把握住機會,就會首先攻擊第三艦隊與第四艦隊。
在西太平洋方向上,因為有關島做支撐,美軍艦隊受到的威脅並不大。更重要的是,如果有必要,美軍在西太平洋上的艦隊可以主動撤退,離開中國岸基航空兵的打擊範圍,避免與中國艦隊交戰。在印度洋上,美軍就沒有這麼大的轉圜空間了,讓艦隊撤退,等于拱手交出印度洋的制海權。
毫無疑問,第四艦隊正在全速趕往東印度洋。
在已經落單的情況下,第三艦隊會進一步後撤,等待第四艦隊到達之後再北上前往印度尼西亞西南海域。
對中國海軍來說,這絕對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雖然第四艦隊的最高航速達到了四十五節,但是橫跨印度洋,至少需要兩天才能到達可以封鎖馬六甲海峽與巽他海峽的海域。在此期間,第三艦隊不會北上,而中國艦隊正好能趁此機會進入印度洋。
當然,牧浩洋心里還存在一個疑問︰這是不是美軍的誘敵之計。
要,美軍做夢都想干掉中國海軍的最後一支艦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