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的海洋 卷九 最後的戰爭 第一百一十九章 無心戀戰~第一百二十章 余波

作者 ︰ 閃爍

戰後,很多人就弗倫奇拋棄六支航母戰斗群提出了質疑,認為他的這個決定,幾乎葬送了美國海軍。更有人認為,在接下來的三個小時內,弗倫奇完全有能力集中起返航的戰斗機攻擊南下的偵察編隊。

可是這些人忘記了一件事情,即在這個時候,中國艦隊里至少還有一艘航母沒有遭到打擊,即艦隊旗艦「泰山」號,另外「嵩山」號也有一條降落跑道與三部彈射器能用,航速也能保持在四十節左右。更主要的是,在防空作戰結束之後,牧浩洋手里大概還有一百六十架戰斗機。即便在只有「一艘半」航母的情況下,最多只能出動一百架戰斗機,也足以為南下的偵察編隊提供防空掩護。

也就是說,如果弗倫奇留下來,即便把返航的兩百多架戰斗機組織起來,攻擊正在追擊的偵察編隊,情況也不容樂觀。如果再拖幾個小時,向東航行的偵察編隊就能趕到,美軍艦隊將遭受滅頂之災。

到時候,損失的就不是六支航母戰斗群,而是九支航母戰斗群,美國海軍的所有家當。

除此之外,所有質疑弗倫奇的人都忽視了一點,即交戰地點是牧浩洋選擇的,美軍艦隊還得考慮來自海面下的威脅。

這場戰斗結束之後,弗倫奇沒有遭到處分,反而被認定做出了正確的決策。

主要原因就是,他在戰斗後期的部署拯救了三支航母戰斗群。最重要的部署,就是從其他航母戰斗群抽調了十二艘反潛驅逐艦,增強了全速撤退的三支航母戰斗群的反潛力量,不然結局肯定會非常悲慘。

要知道,「黃貂魚」級全電動潛艇的最高航速是三十五節,而美軍艦隊只有三十三節。

五點剛過,潛艇的威脅就變成了現實。

首先遭到攻擊的是「肯尼迪」號航母,六條重型魚雷全部射向航母。雖然航母成功避開了魚雷,但是威脅已經存在。

當時,攻擊「肯尼迪」號的是「鋸齒鯉」號,在五十公里外發射了魚雷。

顯然,這個距離確實太遙遠了一點。雖然六百五十毫米重型電動魚雷的最大射程超過了一百公里,但是在追擊以三十三節速度航行的戰艦時,最大射程也就只有五十公里出頭,而五百三十三毫米重型電動魚雷還不到五十公里。也就是說,威脅到「肯尼迪」號的時候,這些魚雷差不多已經達到了最大射程。

這個時候,弗倫奇沒有命令艦隊減速。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非常正確的決策。

雖然在進行反潛作戰的時候,艦隊應該減速,因為只有減低航速,反潛戰艦才能探測到逼近的潛艇,如果保持較高的航速,反潛戰艦自身的噪聲就能掩蓋潛艇的噪聲,也就無法發現潛艇。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弗倫奇顯然不應該讓艦隊減速,因為北面的偵察編隊正在迅速逼近。

當時,弗倫奇還做了另外一件事情︰命令正在趕來的十二艘反潛驅逐艦在艦隊後方大約三十公里處組織一道反潛網。

也就是說,讓十二艘反潛驅逐艦掩護艦隊撤退。

隨後,這十二艘反潛驅逐艦,以及航母出動的反潛巡邏機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美軍艦隊受到的威脅並沒消除。

最大的威脅,仍然來自緊追不放的偵察編隊。

對此,弗倫奇做了兩手準備。一是組織起返航的戰斗機,以便在必要的時候攻擊偵察編隊。二是在一個適當的時候,再次轉向。

顯然,後者更加重要。

原因很簡單,中國潛艇能夠攻擊「肯尼迪」號,也就知道美軍艦隊已經由向南航行轉為向東航行。要不了多久,中國艦隊指揮官就能收到潛艇的報告,並且及時做出調整,讓偵察編隊轉向。也就是說,如果美軍艦隊不再次轉向的話,肯定會被偵察編隊追上,也就在劫難逃了。

當然,關鍵就是在什麼時候轉向。

不能太早,不然會被追擊的潛艇發現。也不能太遲,不然會遭到炮擊。

按照弗倫奇的安排,要等到驅逐艦在後方建立起了反潛網之後,並且確認中國潛艇沒有繼續追擊,才能讓艦隊轉向。

所幸的是,十二艘反潛驅逐艦在六點半就趕了過來。

反潛作戰立即開始,情形也讓弗倫奇大吃一驚,在美軍艦隊後方,竟然有十多艘、也許有二十艘中國潛艇,而且這些潛艇的航速都達到了三十五節,正在全速追擊。所幸的是,反潛驅逐艦及時到位,並且立即發起了攻擊。為了增強反潛力量,弗倫奇在第一時間出動了固定翼反潛巡邏機。

由此產生的結果就是,在七點之前,至少有五艘潛艇被美軍擊沉。

這個時候,北面的戰斗也再次打響了。

追上了六艘航速不到二十節的美軍航母之後,在傾斜旋轉翼飛機的引導下,南下的偵察編隊再次開火。

這次,使用的是普通炮彈。

之前的戰斗已經證明,增程炮彈的威力確實是個大問題。

在第二次迪戈加西亞海戰中,大口徑電磁炮炮彈能夠砸穿航母的數層甲板,而在這場戰斗中,增程炮彈只能擊穿航母的飛行甲板,大部分炮彈在機庫內爆炸,只有少數炮彈幸運的擊穿了機庫甲板。也就是說,六艘美軍航母的動力系統並沒受到嚴重損壞,只是為了控制火勢才不得不減速。

顯然,降低了彈丸質量的增程炮彈在對付大型戰艦時,確實有點力不從心。

隨著距離縮短,大口徑電磁炮的威力再次得到證實。

在持續十五分鐘的炮擊中,偵察編隊的四艘大型綜合戰艦總共投擲了一萬多枚炮彈,對六艘美軍航母與六艘反潛驅逐艦進行了致命打擊,還順帶擊沉了三艘即將沉沒的巡洋艦,結束了炮戰。

這場戰斗,也讓南下的偵察編隊耗光了戰斗力。

炮戰結束的時候,四艘大型綜合戰艦剩下的大口徑電磁炮炮彈不到兩千枚,而且為了引導炮擊,損失了近二十架傾斜旋轉翼飛機。

當時,弗倫奇的艦隊就在一百多公里外,而美軍艦隊的防空區域為三百五十公里。

也就是說,前去引導炮擊的傾斜旋轉翼飛機將進入美軍艦隊的防空區域,不可避免的遭到美軍戰斗機攔截。

有趣的是,牧浩洋沒有在這個時候出動戰斗機掩護偵察編隊。

根據戰後披露的資料,當時牧浩洋正在考慮是否發起空中打擊,因此對艦載戰斗機的應用比較保守。牧浩洋還有另外一個選擇,讓艦載戰斗機執行「武裝偵察」任務,負責監視與跟蹤美軍艦隊,然後讓偵察編隊攻擊美軍艦隊。不管是哪種選擇,在七點過的時候,牧浩洋都來不及出動艦載戰斗機。

七點四十五分,弗倫奇命令艦隊轉向。

此時,他已經知道滯後的六艘航母遭到攻擊,喪失了生還的希望,而且後方的反潛作戰已經開始。

考慮到偵察編隊正在高速逼近,弗倫奇別無選擇。

美軍艦隊沒有直接南下,而是向東南方向航行,航向大概為一百三十度,目的地是卡平阿馬朗伊環礁。按照弗倫奇的設想,在月兌離了接觸之後,再向東航行,從赤道南面前往吉爾伯特群島,再返回珍珠港。

這個決定,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當時,牧浩洋認為美軍艦隊要麼向南、要麼向東,因此在戰術安排上,南面的偵察編隊繼續南下,東面的偵察編隊則向東南航行。雖然從理論上講,只要有足夠的時間,東面的偵察編隊就能追上美軍艦隊,但是實際上兩支艦隊的距離在一千七百公里以上,只要美軍艦隊在二十個小時內再次轉向,就能避開從西北方向逼近的偵察編隊。到時候,就算牧浩洋發現美軍艦隊已經提前轉向,也來不及在茫茫大海上展開全面搜索了。當然,牧浩洋還有可能做出錯誤判斷,即美軍艦隊不會返回珍珠港,而是去了澳大利亞,也就有可能在錯誤的方向上展開搜索。

只是,這些事情都沒有發生。

弗倫奇得考慮來自海面下的威脅,牧浩洋也有同樣的顧慮,而且中國艦隊受到的潛艇威脅並不小。

別忘了,美軍艦隊里至少有十八艘攻擊核潛艇。

根據戰後披露的資料,當時只有八艘攻擊核潛艇隨同弗倫奇撤退,其中六艘在前方進行反潛警戒,兩艘在後方對付追擊的中國潛艇。另外十艘潛艇全部在戰場上活動,至少有八艘潛艇在向主力編隊逼近。

更要命的是,主力編隊里只有八艘反潛戰艦,還有兩艘遭到轟炸。

也就是說,只有六艘反潛戰艦還能作戰。除此之外,牧浩洋派出了所有潛艇,即沒有得到潛艇的直接掩護。

當時,「華山」號與「恆山」號已經遭到重創,航速降到了二十節以下。

雖然「嵩山」號的損傷情況不是太嚴重,但是速度也降到了四十節。只有「泰山」號保持了完備的戰斗力,能以四十五節航行。

結果就是,牧浩洋在七點過,也就是南下的偵察編隊攻擊了美軍滯後的戰艦後,就下令轉向規避,「泰山」號與「嵩山」號以四十節的速度向北返航,用速度來對付美軍潛艇,另外兩艘航母則在六艘反潛戰艦掩護下,以十八節的速度向北返航,並且得到了艦載反潛巡邏機的全力掩護。

顯然,打到這個時候,牧浩洋已經無心戀戰了。

從事後的角度來看,如果牧浩洋沒有在四月九日清晨撤退,而是繼續追擊,有多大的把握殲滅美軍艦隊?

結果肯定不容樂觀。

隨後發生的事情證明,牧浩洋在清晨下令撤出戰場絕對不是錯過了機會,而是保住了中國海軍的最後一支艦隊。

四月九日上午九點半左右,「華山」號與「恆山」號遭到潛艇攻擊。

這是整場海戰中最後一場戰斗,主角是美國海軍的「克利夫蘭」號攻擊核潛艇,受害者則是「華山」號航母。在被四條重型魚雷擊中之後,這艘已經挨了十四枚重磅炸彈、艦體進水量超過兩萬噸的航母再也堅持不住了。一個半小時後,在拯救完全無望的情況下,艦長下達了棄艦令。十一點十五分,「華山」號被「狗魚」號潛艇發射的魚雷擊沉。在此之前,偷襲「華山」號的「克利夫蘭」號潛艇已在反潛巡邏機與全電動潛艇的絞殺下被擊沉,也算是抵償了性命。

當時,「恆山」號沒有遭到暗算,與及時返回主力編隊的全電動潛艇有很大關系。

在「克利夫蘭」號偷襲「華山」號的時候,已有六艘全電動潛艇返回,另外兩艘離主力編隊也不超過一百公里。根據戰後披露的資料,當時有三艘美軍潛艇追上了主力編隊,可是只有「克利夫蘭」號抓住了機會,「費城」號與「西雅圖」號在出手之前暴露行蹤,結果只能落荒而逃。

可以說,如果不是全電動潛艇及時返回,「恆山」號也在劫難逃。

四天後,「恆山」號回到那霸,經過簡單修理之後,于四月十七日回到大連,進行了長達四個月的修復工作,在二零三五年八月下旬再次返回艦隊。似乎在「密克羅尼西亞海戰」中用光了壞運氣,在隨後的歲月里,「恆山」號三次遭到重創,但是三次都挺了過來,成為在戰爭爆發前服役的航母中,唯一堅持到戰後的一艘,成為中國海軍中,參戰次數與戰果最豐碩的航母。

事實上,這場海戰的余波沒有就此結束。

四月九日夜間,「嵩山」號與「泰山」號分道揚鑣。當時,牧浩洋已能斷定,美軍艦隊不會返回馬里亞納群島,所以率領「泰山」號航母戰斗群開赴登陸場,「嵩山」號則在四艘反潛戰艦與四艘全電動潛艇掩護下前往那霸。按照安排,這艘航母將前往江南造船廠,預計能在一個月內修復。只是在返航途中,即在四月十二日進入東海之後,「嵩山」號遭到美軍潛艇伏擊,被三條重型魚雷擊中,兩條命中左側的平衡艦體,一條集中了主艦體末端,導致艦體嚴重損傷。四月十四日,「嵩山」號進入長江口的時候,進水量已達三萬六千噸,吃水深度高達十八米,比正常值多了六米,航速也降到了十節以下。可以說,這艘航母是在沉沒的邊緣返回了港口。結果就是,「嵩山」號直到二零五三年十月底才得已修復,在十一月中旬返回艦隊。

毫無疑問,中國海軍的損失非常慘重。

除了「華山」號被擊沉、「恆山」號與「嵩山」號遭到重創之外,還有兩艘反潛戰艦被擊沉,一艘大型綜合戰艦被擊傷,傷亡官兵近兩千人,其中僅「華山」號就傷亡了七百余名官兵。

只是,與對手相比,這個損失並不大。

在這場海戰中,美國海軍損失了「星座」號、「薩拉托加」號、「埃塞克斯」號、「大黃蜂」號、「突擊者」號與「尼米茲」號航母,以及十二艘防空巡洋艦、十八艘多用途驅逐艦與八艘反潛驅逐艦;傷亡官兵一萬二千余名,另外還有大約一萬四千名官兵被俘,其中絕大部分來自六艘航母。

更重要的是,美軍喪失了繼續打下去的斗志與勇氣。

弗倫奇在四月十七日率領艦隊回到珍珠港,此時美國海軍還有三支編制較為完整的航母戰斗群,艦載戰斗機也有近三百架,而中國海軍只剩下「泰山」號一支航母戰斗群,艦載戰斗機不到一百架。也就是說,如果美軍有決心,仍然有希望奪回制海權,甚至有把握干掉中國海軍最後一支航母戰斗群。

根據戰後公布的資料,弗倫奇在十五日,即還沒有返回珍珠港的時候,就給五角大樓發了一份電報,要求率領艦隊前往馬里亞納群島,擊退中隊。可惜的是,馬歇爾上將否決了他的提議,讓他率領艦隊返回珍珠港。

結果就是,四月十六日,中國陸戰隊攻佔了阿納塔漢島。

一天之後,美國海軍才收到消息,「恆山」號航母回到大連,並且受損嚴重。

幾天前,美國海軍已經收到了消息,即潛入東海的「菲利克斯」號潛艇偷襲了「嵩山」號航母,並且擊沉了該航母。雖然隨後的情報證明,「嵩山」號沒有沉沒,而是在即將沉沒的時候回到了江南造船廠,但是美國海軍有足夠的理由相信,這艘遭到重創的航母不可能在短期內出海。

也就是說,直到四月十七日,美軍才知道,中國海軍只剩下了一艘航母。

問題是,這個時候,中國陸戰隊已經佔領阿納塔漢島,而且根據提供的情報,中國陸戰隊向前線運送了大批工程設備與大量工程物資,能在兩天之內,修建一座足以供上百架戰斗機駐扎的野戰機場。顯然,弗倫奇的艦隊不可能在兩天之內到達馬里亞納群島,也就不可能在此之前干掉中國海軍最後一艘航母。更重要的是,在馬里亞納群島附近作戰,美軍艦隊還有可能遭到戰略轟炸機與反潛巡邏機攻擊,與中國艦隊單獨作戰的機會不大,也就沒有多少取勝的希望。

也就是說,等到美國海軍反應過來的時候,已經錯失了奪取制海權的機會。

事實上,兩天後,也就是四月十九日,在陸戰隊已經建立起野戰機場之後,牧浩洋就率領「泰山」號返航了。

以阿納塔漢島為基地,中國陸戰隊基本上控制了馬里亞納群島。

利用部署在阿納塔漢島上的巡邏機,陸戰隊能夠監視方圓上千公里的海域,並且用遠程炮兵攻擊前往關島、塞班島與提尼安島的船只。加上潛艇的封鎖,美軍運輸船隊根本到不了阿拉普港。

事實上,在四月十四日,美軍就取消了向關島運送物資的行動,那支早已準備妥當的船隊也在四月十五日離開珍珠港,駛往澳大利亞。月底的時候,這些運輸船開到了所羅門群島的霍尼亞拉。

也就是說,美軍放棄了馬里亞納群島,開始在西南太平洋上加強防御部署。

按照馬歇爾將軍的判斷,中隊接下來要攻打的不是夏威夷群島,而是西南太平洋上的澳大利亞。

原因很簡單,只有佔領了澳大利亞,中國才能消除美軍對本土與東南亞構成的威脅。

更重要的是,只有佔領了澳大利亞,才能把美軍趕出印度洋。

從整體戰略上講,澳大利亞也有極為重要的戰略價值,因為這個國家不但有一億兩千萬人口,還有大量的戰略資源,更有顯赫的戰略位置。更重要的是,澳大利亞是美國最重要的核心盟國之一。即便不考慮軍事因素,在政治上,只要佔領了澳大利亞,就能讓那些中立國家相信,中國才是最後的贏家。

可以說,有太多太多的理由讓中國出兵西南太平洋了。

這樣一來,所羅門群島就顯得至關重要了,因為這條群島是澳大利亞的屏障,除非中隊不打算直接攻擊澳大利亞的核心地區,即東南部地區,而是在荒涼的北部登陸,再橫跨澳洲大陸。

在馬歇爾上將看來,中隊在澳大利亞北部地區登陸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要知道,在澳洲大陸月復地,不但沒有鐵路,連高等級公路都沒有,地面部隊必須跨越一千多公里,才能攻佔澳大利亞東部地區的港口,也才能夠獲得有效的後勤保障,而在沒有後勤保障的情況下,再強大的地面部隊都不可能跨越一千多公里發起攻擊,更不可能取得任何程度的勝利。

顯然,中隊只有走所羅門群島,控制珊瑚海,再南下進入塔斯曼海。

必須承認,在戰略層面上,馬歇爾的判斷非常準確。牧浩洋在回到北京之前,就在考慮攻打澳大利亞的作戰行動。只是在戰役層面上,馬歇爾明顯低估了中隊,特別是中國陸軍的遠程攻擊能力。

四月二十日,牧浩洋回到總參謀部。

當天,他除了向黃瀚林匯報作戰情況之外,還提到了澳大利亞攻略,即希望集中地面部隊攻打澳大利亞。

問題是,這絕對不是一個簡單的決定。

要知道,攻打澳大利亞,陸戰隊肯定不夠,必須動用陸軍,而戚凱威當時正在策劃向烏拉爾山進軍。

可以說,不但黃瀚林有點猶豫,戚凱威也不會答應。

別忘了,在分工上,戚凱威負責大陸戰場,牧浩洋負責海洋戰場,而澳大利亞方向上的作戰行動明顯屬于海洋戰場。即便作戰行動失敗,牧浩洋不會推卸責任,戚凱威也沒有理由在自己的事情還沒搞明白之前去幫助牧浩洋。

毫無疑問,這又是一件免不了扯皮的麻煩事。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燃燒的海洋最新章節 | 燃燒的海洋全文閱讀 | 燃燒的海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