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畢竟是高手,我深感這輩子都不及他們。不論傳說中的是真是假,至少讓我慢慢便對風水學術有濃厚的興趣。悟性迅捷,記憶力超群的我,過目不忘。三個月的時間里,我熟讀《周易上經》、《周易下經》、等等。其中包括太極圖、河圖、洛書、陰陽、五行、干支等等、在《術數》方面也了解了一些什麼古佔、梅花易數、卦佔、太乙、奇門遁甲等上千卷相關著作。看也看了,記也記了,不過一時間並無法得到深刻的理解。大量搜集、研究、分析、整理不同流派風水術的主旨、要素、定義、規則、程序等。還大量考證各地名墓名宅,潛心研究,融各門派之長,吸現代風水學說之精華,寫了數百萬字的心得筆記,總結出了一套獨具特色的風水察看理論。至于在實踐上,是否能夠做到得心應手?還得看時間的磨練。初出茅廬的我深知,在盜墓方面想功成名就一夜成名,是不太可能的。
從北京出發到新疆,必須要經過甘肅的河西走廊。在到河西走廊之前,要經過山西、內蒙、陝西、寧夏和甘肅。無論走那條路,都要跨越整個黃土高原。黃土高原東起太行山脈,西到烏鞘嶺(甚至到青海的日月山),南起秦嶺,北到內蒙古南部。
北京的西山屬于太行山脈,十三陵以北屬于燕山山脈。居庸關到八達嶺這條山溝是燕山和太行山兩條山脈之間的縫隙,穿過這條縫隙,就是河北、內蒙和山西的交界處。
從地圖上看陝西,地跨西北和西南,古為雍州、梁州之地,又稱為三秦大地,縱貫南北,連通東西,位于中國地理版圖的中心區,處于黃河中游和漢江中上游,歷史悠久,古老而神秘。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這里有人類誕生初期的西安藍田猿人,考古學的人都了解這一點。這里是仰韶文化最集中的發現地,這里有最具原始社會氏族文化代表性的西安半坡遺址和中國較早的城市西安楊官寨遺址,有世界四大古都的長安,這里是中華民族世代景仰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黃帝的誕生地、部族發源地及陵寢所在地,同時也是更為久遠的華胥古國或華胥氏的所在,華胥氏是中華民族的元祖,她分別繁衍下了女媧,伏羲,後來女媧,伏羲繁衍了少典,而炎帝、黃帝二帝又是少典的後裔,故華夏和中華中的華字皆源于華胥氏。
從軒轅黃帝在這里鑄鼎、分華夏為九州,到中華農耕文明的始祖後稷在這里教稼先民從事農業生產;從中華文字文明的始祖倉頡在這里發明文字,到周文王制定禮樂制度、周武王分封天下;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到燦爛輝煌的漢唐盛世;從絲綢之路的起點到賜福鎮宅聖君鐘馗故里,這里是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
陝西是我國歷史上建都朝代較多和時代較長的省份。大約在2000年前、公元前28世紀左右,傳說夏部落的始祖黃帝、炎帝都曾在陝西活動過,為中華民族的創立和發展作出了豐功偉績。公元前21∼前16世紀的夏朝時期,陝西就有褒國、扈國、駱國出現。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商,在陝西建都。此後,又有秦、西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1個王朝先後在陝西建都,時間長達1100多年。此外,還有劉玄、赤眉、黃巢、李自成4次農民起義在此建立政權計11年。陝西為中華民族創造了光輝的歷史文明,留下了豐富的寶貴文物。
進入榆林市時,一場沙塵暴,滿天隨風而起,阻塞了繼續前行的道路。好不容易退下公路的我們,只好準備換路而行。楊大京通過對講機,讓我的車,跟在他的車後面。找一家灑店,先把饑餓問題解決在說下一步的事。
要說榆林這個地方的來龍去脈,在大一下學期中,我已經了解到了。只是眼下的榆林,難得看出曾經的輝煌。夏商時,山西榆林市的部分地方(神木、府谷、佳縣等地)在雍翟族境內,周代為雍州白翟的一部分,戰國時為秦國上郡地。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始皇分天下為三十六郡,上郡是其中一個。三國時期,上郡、西河郡為匈奴佔據,未設置郡縣。東晉時期,匈奴王赫連勃勃在統萬城(今靖邊白城子)建立大夏國。公元427年,北魏滅大夏,設立統萬鎮,太和十二年(公元488年)改設夏州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仍設夏(治統萬)、長(治長澤,今靖邊境內)、綏(治龍泉、今綏德縣城)、銀(治儒林,今橫山境內)。四州;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將綏州改稱上州,三年撤銷州制,設立朔方、雕陰二郡。隨末唐初,本市為地方豪族梁師都佔據,自稱梁國,潛皇帝位。貞觀二年師都被滅,唐復設銀、綏、夏三州,均屬關內道管轄。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在本區東北部增設麟州(治所今神木楊城)。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撒州設上郡(今綏德)、銀州郡(今黨岔)、朔方郡(今白城子)、新秦郡(今、楊城)。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撤郡,復設綏、夏、銀、四州。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宥州治所由內蒙鄂托克旗遷到今定邊境內。後唐莊宗李存勖以府谷縣升州(今之府谷)。
五代時期州縣設有夏州(領朔方、德靜、寧朔三縣,均在今靖邊境內)、銀州(領真鄉、開光、儒林三縣,在今米脂、佳縣境內)、麟州(領新秦、連谷、銀城,在今神木境內)、府州(今府谷)、綏州(領綏德、龍泉、延福、城平、大斌五縣,在今綏德、清澗、吳堡、子洲境內)。北宋時,榆林市屬永興軍路(初名陝西路),綏州、宥州被西夏佔據,未設郡縣,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收復,元符十年(公元1096年)後,得失無常。宋高宗南渡後,又淪為金有,屬鹿延路的一部分,設綏德州、晉寧軍(佳蘆砦),大定二十二年(公元1182年)撤軍設綏德州、晉寧州(二十四年改佳州)。元代綏德州、佳州屬延安路,綏德州領清澗、米脂二縣,佳州領神木、府谷二縣。
明代九邊之一,全民皆兵,戰力極為強橫。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在長城一帶設置榆林衛,孝宗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九月設立東路神木道,領佳州、府谷、神木三州縣,中路榆林道領綏德、米脂、清澗、吳堡四州縣,西路靖邊道領保安(今志丹)、安定(今子長)、安塞三縣,包括榆林市的定、靖、橫三縣。明崇禎年間,陝西巡撫孫傳庭召集萬余榆林軍馬,屢次擊敗義軍。崇禎九年七月于子午谷重創高迎祥大軍並將其擒獲。李自成攻擊京城時,無人能敵,榆林守軍全民上陣,支撐了八日,城破後榆林城內人煙皆無。清雍正年間,設有榆林府和綏德直隸州兩個省轄行政區。
辛亥革命後,1913年廢府州制度,設榆林道。後又廢道,各縣由省直轄。中央紅軍到達陝北,1937年陝甘寧邊區政府成立,本市除榆陽區外,各縣先後解放,在原蘇維埃政權的基礎上建立人民政府,設置綏德、三邊兩個分區,分別管轄綏德、米脂、佳縣、橫山、清澗、吳堡和靖邊、定邊、安邊(後撤銷)。1944年1月10日從綏德、米脂、清澗、橫山及延屬分區的子長五個縣各劃出一部分成立子洲縣,屬綏德分區。當時,神木、府谷之東區設神府特區,歸晉綏邊區管轄。
1949年榆林城和平解放,撤銷三邊分區,設榆林分區,管轄榆林、定邊、靖邊、橫山、神木、府谷六縣。1950年5月成立綏德、榆林兩個專區。1956年10月撤銷綏德專區,將所轄綏德、米脂、佳縣、吳堡、清澗、子洲六縣並入榆林專區,子長、延川並入延安分區。1958年將十二縣並為榆林(橫山)、神木(府谷)、靖邊、定邊、綏德(吳堡、清澗、子洲)、米脂(佳縣)六縣。1961年所並各縣恢復原制。1968年將榆林專員公署改為榆林地區革命委員會,為一級政權機構。1979年改為榆林地區行政公署,為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機關。1988年榆林縣改為縣級榆林市。2000年榆林地區行政公署撤銷、設立地級榆林市,原縣級榆林市改為榆陽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