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大盜 第一卷 熱血龍珠世界 第一百一十八章 大明新生

作者 ︰ 求不得

一個月的時間,京城反腐行動早已完畢,總共收獲了超過六千萬兩的巨額不明財產,大批獲罪的官員、皇親、貴族得到了應有的懲罰。

而隨後擴大到全國範圍內的反腐行動,更是收獲了超過十億兩白銀價值的巨額不明財產。這里面白銀只是一部分,一小部分是黃金,大部分是土地、房屋、廠礦之類。超過十億兩白銀的價值,可想而知,這個時代的官員、皇親、貴族貪污腐敗起來有多麼的恐怖了。

當然,有了官就有了商人。在反腐行動之中,無數的巨商落馬,這些馬無夜草不肥的家伙,可謂把官商勾結的勾當做到了一個極致。

這里面,不得不提一下晉商集團。

晉商的發家路不是血淚史,而是漢奸史!兩萬萬漢人的血淚史!假如沒有晉商做漢奸出賣戰略物資,姬慶那個時空滿清未必有能力進關,即便明亡,換個漢人朝廷,想必也不會防備漢人像防賊一樣。滿清幾百年,科技、文化、經濟跟明末比一點進步都沒有。

崇禎初年,小冰河時期帶來災荒已經讓東北的民生徹底崩潰了,後金統治區雖然只有七十萬人口,但百姓易子而食,米價曾高達八十兩一石,布也要二十兩一匹。歷史上依附後金政權的晉商提供了皇太極全部的火藥、八成的糧食和超過六成的金屬。

通過晉商,後金才可能把劫掠來的財物、古董和金銀購變成糧食,來養活被擄掠來的幾百萬人口。遼東的米價最終降到了一兩四石,人口增加了數倍,糧價卻壓到了最峰時的幾百分之一。晉商八大家在崇禎十五年就窖藏了上千萬的銀兩,還因為這些功績得到了清朝御賜的皇商地位,造就了此後山西富甲天下二百七十余年的傳奇。

據《清實錄》載,天命三年(1618),時有山東、山西、河東、河西、蘇杭等處在撫順貿易者16人,努爾哈赤「皆厚給資費,書七大恨之言,付之遣還」。山西商人在關內外的貿易活動,對後金政權在物資上給予了極大的支持,後金政權對于山西商人也給予禮遇和重視。山西商人對清統治者加強對蒙古地區的統治起到了配合作用。

後金崇德三年(1637),皇太極曾命滿族貴族帶領100名內地漢族商賈,攜帶貨物到歸化城貿易。清兵入關,軍費支出猛增,財政十分困難,對此,都察院參政祖可法、張存仁曾建言︰「山東乃糧運之道,山西乃商賈之途,急宜招撫,若二省兵民歸我版圖,則財賦有出,國用不匱矣。」因此,後金政權對山西商人多采用招撫政策。

順治初年,清政府將山西旅蒙富商範永斗召為內務府皇商,入內務府,賜產張家口,受朝廷委托,往來關內外,歲輸皮幣內府。清在統一全國過程中及歷朝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中,大都得到過山西商人的財力資助。

康熙中葉,清政府在平定準噶爾部封建主騷亂期間,曾組織一部分漢族商人進行隨軍貿易。他們跟隨清軍,深入到蒙古草原各地,販運軍糧、軍馬等軍需品,同時與蒙人做生意。這些「旅蒙商」絕大多數是清廷命名為「皇商」的山西商人,還有一部分是直隸(河北)等地的漢族商賈。他們為清軍的軍事行動保證了後勤之需。當然,清政府也給予了這些商人獨佔其利的經商特權,使他們大獲其利。清政府與商人這種非常形式的結托關系,自然對清政府的政治和經濟政策的制定有著相當影響。

不僅如此,在滿清文件中,晉商為後金提供的京畿情報,細致到每個關口的守將的姓名、士兵的數量和裝備的細條,甚至還有相當數量的軍情塘報。

商人做到如此程度,國家都賣了,可算是到了一個極致,無恥到了極點。

當然,晉商集團賣國的活動可不是他們自己就能夠做到的,為此,自然拉攏了不少文官勢力、武將集團、皇親貴族團體。這些官員貴冑,雖然沒有直接參與進去,但是他們的行為其實與賣國沒什麼區別了,只不過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罷了。良心,早就沒了。

對于晉商集團,處置非常的嚴厲。崇禎以前就知道有這麼個賣國的晉商集團,不過當時他動不了就是了。現在有了姬慶的幫助,晉商集團自然成為了崇禎的刀下鬼。抄家滅族,這都是輕的。

對此,姬慶沒有過問,子體文武大臣也沒有從輕發落的建議,實在是因為晉商集團太不是東西了,所作所為天地難容。

又是反腐、又是清算、又是打破大明祖制的各項新制度,反對的聲音自然很多。不過,曾經孤家寡人的崇禎,曾經面臨亡國的崇禎,現在有了姬慶助力的崇禎,哪里會在乎這些。大刀闊斧,宣傳做到的情況下,那些還為了一己之私起來反對的所謂文臣勢力,只會被推平,掃掉。

文官集團賴以成長的根基,科舉制度,也被崇禎廢除了。未來的國家,將會有一個全新的官員選拔制度,人才的培養,不再是原來的私塾,而是不久後會建立的全新教育體系下的各大中小學校。

可以說,至此,崇禎徹底的戰勝了文官集團,了了他多年的心願。這從他與姬慶聯系之時,說到那些為了反對而反對的大臣所露出的笑容,就能看的出來他有多麼的得意。

而現在崇禎手下的仙官、神將,則令崇禎極為的滿意。雖然對于崇禎不會跪拜、施禮什麼的,但是在治理國家方面、處理問題上,崇禎還從來沒見過這麼好的幫手,可以說個個都比以前那些所謂的名臣強的多得多。

崇禎也不得不感嘆,不愧是仙人啊。在他眼中,只有仙人才能做到這些。

清除了腐敗,戰勝了文官集團,掃平了武官集團,海內不說完全生平,但是已經變了樣子,處處洋溢著生機。

大明內部不穩,其實主要還是最底層的百姓們溫飽無法保證,能夠吃飽了喝足了,吃苦耐勞的中國人,哪里會起來反抗、走入匪途。

姬慶從他那個時空帶了不少優質糧食種子過來,之前在抗日時空的時候,就是這樣做的,到了大明這里,同樣要如此,他要讓大明的農民們種上高產作物,免受饑餓。

改良的玉米、水稻、小麥,就是三大主打的作物,再配上生態農業科技,未來將會為大明提供足夠的糧食,滿足大明人民所需。至少,現有的耕地,滿足十億人的所需是沒問題的。

當然,農業技術革新之前,土地必須進行再分配。這些措施都是照著抗日時空那里搬來的,雖然各大地主有著這樣那樣的不滿,但是在國家機器下,一切都形成不了阻礙。

至此,大明近兩億的農民們都獲得了足夠的土地,開始了新生活,美好的未來。

農民人口近兩億?!是不是說錯了?!

沒錯!

姬慶那個時空的資料得到的信息,這個時期有大概兩億人口。

明代中國人口,最後的全國官方統計人,時間為明光宗泰昌元年。(明熹宗實錄卷4)。以上人口數字,當然是不完整。因為人口被大量隱瞞。通常認為,明代人口,實際上僅是官方所掌握的賦稅人口。

很多人口學者(包括海外學者)認為,明代實際人口,大約在1億到2億(高王凌︰《明清時期的中國人口》(《清史研究》1994年第3期)和葛劍雄、曹樹基︰《對明代人口總數的新估計》(《中國史研究》1995年第1期))。

尤其是人口學權威葛劍雄在《中國人口發展史》強調︰「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應有1.97億人。萬歷二十八年以後,總人口還可能有緩慢的增長,所以明代的人口峰值已接近二億了。」

而有些樂觀的西方學者,則估計在1600年左右,明代人口為2.3億人,甚至還有峰值2.9億的估計,但明顯偏高了。綜合來說,認定明末人口在2億左右,已經成了人口史學界的主流觀點。

與明代人口相比,在官方統計上,滿清最初的全國人口統計人(比明光宗泰昌元年減少了4000多萬),時間為清世祖順治八年(清實錄世祖卷61)。

而在滿清控制全國後的清聖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入關後第48年),全國人口也只有1人。僅相當于明光宗泰昌元年人口的36%!

誠如很多學者所指出的,清初人口,在雍正朝前,同樣存在嚴重的缺漏現象。學者們對1650年前後的中國人口,同樣做出了估測,但數值差異很大,在4000萬-1億左右。

其中,1億這個最高數字,是何柄棣根據他對1650-1700年的人口增長率估計數字平均推算的。從滿清對人口統計和賦稅制度加以變化後的全面人口統計看,何柄棣的估計明顯偏高,而且他忽視了一個重要因素︰在1650-1670年之間,大陸上的殘酷戰亂和滿清的屠殺,並未停息,換句話說,這個時期的人口增加率,不可能是1650-1700年的平均水平,而應該是大大低于這個水平。

由上述情況分析,在1660年左右(滿清基本控制大陸),中國人口的最高數值,不可能高于5000-8000萬人。與明末公認人口相比,減少約1億2000萬到1億5千萬以上。如果考慮到新增人口,則損失總數更是巨大。

其中固然有大量死于災荒的人口,但由于滿清控制全國,所以因為外遷減少的人口,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在考慮了上述因素的情況下,推定有幾千萬甚至超過1億人口,遭到了滿清的屠殺,是有充分依據的。甚至可以說是極端保守的。

姬慶來到這里,發射了衛星之後,也確定了這一數字。至少在滿清入關之前,大明還有著兩億多的人口。

而姬慶那個時空滿清控制全國後,人口少了那麼多,戰亂是一方面,滿清的屠殺就是最主要的因素了。連張獻忠都被掛上了屠夫的惡名,來分薄減丁的罪惡,可想而知滿清到底殺了多少人。

更多到,地址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時空大盜最新章節 | 時空大盜全文閱讀 | 時空大盜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