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中樞一木匠 第四十五章 太子少保

作者 ︰ 鳳之翼

一晃夏去秋來,秋收之後,各省的賦稅陸續送往京城。每年這個時候,也是九邊催餉的日子,尤其是遼東,孫承宗修建關錦防線,花錢如流水一般。孫老頭是東林黨,再加上遼東最為吃緊,有了銀子,當然先給他。

湖廣的稅賦,按照原定計劃,是要撥給岳肅的,不過現在岳肅有錢,朝里的人都知道。反正您生財有道,福王他們要賬,您也能壓得住,行了,這錢就先安排給更加需要的地方吧。葉首輔這一倒手,湖廣的賦稅去了遼東,不過他終究也得給皇帝老子一個交待不是。這個借口就是遼東吃緊,孫承宗催錢修建城池,要不然努爾哈赤就打過來了。

相比于保家衛國,不受外地入侵,黃河那點災民,也就不算什麼了。再加上百官紛紛上書,說岳肅現在手里有上百萬兩銀子,賑災綽綽有余,也不差這點賦稅,請皇上以江山社稷為重。

岳肅抄來多少錢,皆是如實奏明朱木匠,朱木匠權衡一番,最後還是將銀子撥給孫承宗,畢竟那也不是外人,是自己的老師麼。可是,不給岳肅,他又覺得虧欠岳肅的,想來想去,冒出一個主意來。

這日早朝,朱木匠故意說道︰「各位愛卿,湖廣賦稅原本是撥給岳肅賑災用的,現在卻劃撥給了遼東。雖說遼東吃緊,但賑災也同樣重要,岳愛卿以五萬兩銀子賑災,解朕之憂,救民與水火,實在難能可貴呀。」

說完,他掃了一眼滿朝文武。

殿上眾臣,不知皇上這麼說是什麼意思,不過能看懂風向的還是有的。像現如今的禮部尚書,剛剛入閣的東閣大學士顧秉謙老人家馬上看出苗頭,出班說道︰「陛下言之有理,岳大人以五萬兩白銀賑災河南,解百姓于倒懸,實在難能可貴。由此也可看出,岳大人一片忠君愛國之心,不僅可貴,而且還可敬,實乃我滿朝文武之楷模。」

顧秉謙不僅無恥,還深得魏公公的真傳。魏公公曾經告訴過自己的黨羽,千萬不要去學東林黨的那些王八蛋,竟和皇上對著干,那是遲早要完蛋的。咱們呢,只要皇上說什麼,咱們就馬上跟著說好,保準沒有錯。

顧老頭這一出面,不久前繼承他禮部右侍郎的魏廣微也站了出來,大聲說道︰「陛下所言極是,岳大人清正廉潔,實乃百官之楷模,我等傾其全力也難及其萬一,只能效仿岳大人鞠躬盡瘁之心,以報萬歲。」

這邊有不要臉的,那邊就有要臉的,東林黨這幫人心中大罵起來,「什麼百官楷模,你們這些人也真是太不要臉,皇上說什麼,你們就順桿來。就他岳肅,算得了什麼。」

心里這麼想,可嘴上不能這麼說,畢竟是皇上說說嘴,就遂了他的意。且看看他下一步想做什麼。

東林黨不發一言,閹黨那邊,除了工部尚書馮權之外,在顧秉謙和魏廣微的帶領下,是一起贊揚岳肅。

等到贊揚聲停下,朱木匠終于說出自己心中的打算。「岳愛卿公忠體國,憑一己之力,解朕煩憂,諸位也聲稱岳愛卿可為百官表率。既然如此,朕打算加封岳愛卿為太子少保,想來各位應該沒有意見吧。」

什麼沒有意見!意見大了!

這一回,東林黨可忍不住了,禮部尚書**星第一個站出來說道︰「臣啟萬歲,三公、三少之餃,乃無上榮耀,即便加封,也要給那些為國操勞多年的老臣。想那岳肅,不過為官幾載,蒙陛下器重,領刑部尚書餃巡撫河南,已是莫大恩典。他雖賑災有功,可卻擅殺朝廷官員,如此酷吏,怎配得上太子少保的頭餃,還望陛下收回成命。」

「陛下,趙大人所言極是。」這一次,站出來的是內閣大學士史繼偕,「岳肅持五萬兩白銀出京賑災,這是不假。但他憑借先斬後奏之權,擅殺朝廷命官,肆意抄家,橫征暴斂,所獲之財,遠比朝廷賑災預算多得多。那些抄來的財產,他分文沒有上交國庫,其中有何圖謀,還望陛下明察。」

「陛下……」「陛下……」「陛下……」

這兩位大佬一挑起頭,東林黨的那班蝦兵蟹將立刻站了出來,紛紛參劾岳肅。所說內容,無非是岳肅持寵而驕,在外無法無天,這等人,不治他的罪就不錯,豈能再行封賞。若是封他為太子少保,尾巴還不得翹上天。

上面的朱木匠,是越听臉色越難看,手指緊緊扣住龍椅,臉陰沉得有些駭人。

下面的百官,自是看的出來,不過閹黨中人,夸獎岳肅兩句是可以的,真要讓他們贊成封岳肅為太子太保,那是打死他們都不願意的。

司禮監秉筆太監一般是不跟著上朝的,站在皇上身邊的,都是掌印太監王體乾。王公公看出不對,心中琢磨一下,便打了一個手勢,給前邊的顧秉謙看。

顧秉謙當即會意,出班說道︰「幾位大人所言差矣。岳大人此次出京,陛下御賜尚方寶劍,三口銅鍘,皆有先斬後奏之權。當日皇上御賜之時,諸位大人也是在場的,為何不出聲反對。沒人反對,那便是贊成,岳大人既有了先斬後奏之權,殺些貪官污吏,便是奉旨行事,豈有擅殺之說。河南官員,貪贓不法,按照大明律例,皆是殺頭抄家之罪。岳大人依法懲治,如何稱得上是嬌縱妄為。皇上既付岳大人便宜行事之權,所抄沒來的貪官之家產,先行賑災濟民又有何不可?若按趙大人、史大人的意思,岳大人只墨守成規,怕是黃河兩岸的災民早就餓死了!」

他這一番話,將東林黨人的說辭辯的是體無完膚,朱木匠的臉色也是由陰轉晴。

魏廣微也是有眼力的,見皇上面露喜色,知道顧秉謙搶了頭彩,自己豈能再落于人後,連忙出班隨聲附和。這一來,閹黨中人也跟著跳了出來,大贊岳肅有功無過,實該加封。

魏公公一向對大伙有個教誨,一是要順著皇帝說話,二是但凡東林黨反對的,咱們就贊成,東林黨贊成的,咱們就反對。橫豎就是和你對著干。

凡事都要講個道理,不用講理的時候,都是強弱分明的時候。眼下閹黨論實力,雖然比東林黨稍遜一頭,但卻是順著皇上的意思,這一來,便是勢均力敵。如此爭辯,靠的就是誰在「理」上。

閹黨的話在情在理,東林黨那是強詞奪理,現在實力並不比對方強,這個「理」自然就奪不走了。

雙方在朝堂之上,是唇槍舌劍,爭論不休。東林黨是讀書人,罵人不帶髒字,閹黨這幫人,能站在廟堂之上,那也是科班考上來的,比嘴皮子,誰怕誰呀。反正後面有皇帝撐腰,自己又站在理上。

一番辯論下來,也不知過了多長時間。朱木匠最討厭這種爭辯,現在看東林黨人的眼神都有些發狠,不過再看閹黨的時候,多少還是還有溫和的。

首輔葉向高,一直都是一言未發,這只老狐狸向來都是有個合計,沖鋒陷陣的時候,讓手下的人上,這樣即便出師未捷,也能有個回旋余地。眼下看出皇上站到閹黨那頭,自己這邊再行爭辯,已是徒勞,反而會加深皇上對東林這一邊的不滿。搞不好,皇上一怒之下,自行下中旨封了,咱們豈不是里外不是人。罷了,給你岳肅一個太子少保又能如何,畢竟咱們最大的敵人,目前還不是岳肅。

打定這個主意,葉向高站了出來,躬身說道︰「臣啟陛下,微臣以為,岳大人以五萬兩白銀賑災濟民,重修黃河,實乃為國分憂,厥功甚偉。至于擅殺大臣,也確是依法辦事,有功無過。臣以為,加封岳大人為太子少保,實屬應當。」

他這話一說完,東林黨再沒有出聲的了。

朱木匠也當即說道︰「內閣擬旨,加封岳肅為太子太保。」

這一番爭辯,看似圍繞著岳肅,實則也是閹黨和東林黨的一次正面交鋒。憑借皇帝的支持,閹黨佔得了先機,而東林黨只能被迫妥協。

朝堂上發生的一切,馬上傳進魏公公的耳中,魏公公竟得意的放聲大笑起來,「做得好!東林覆滅不遠矣!」

金秋時節,既是收獲的時節,也是歡慶的時候。洛陽城每到這個季節,就會舉行一個盛大慶典,名曰龍門會。洛陽共有兩大慶典,末春的時候是牡丹會,初秋的時候便是這龍門會,寓意為鯉魚躍龍門。

討了這個彩頭,自然少不得名流學子歡聚一堂。洛陽共有兩大書院,一曰東明書院,二曰龍門書院。這兩個書院,每到龍門會的時候,就要比上一比,斗上一斗,來一個以文會友。

文人比試,雖然不用舞刀弄劍,生死相搏,但是事關名譽,也少不得唇槍舌劍,有時那勢頭,都不弱于戰場廝殺。之所以如此激烈,原因有三︰第一,文人都有風骨,尤其是還未踏入仕途的文人,都是孤芳自賞,恃才傲物,看似謙遜,其實背地里誰也不服誰;第二,來此觀禮的,不少是洛陽城內有頭有臉的人物,高官顯貴、士子名流都在其內,世家子弟、名門千金自然也少不了。一旦自己獨佔鰲頭,或表現的風度翩翩,就有可能被哪家權貴看上,不管是招做女婿,還是收于門下,起碼少奮斗個十幾年,這可是一條捷徑;第三,凡是獲勝的書院,都會收到地方士紳的捐助,通常是白銀三千兩,一半會作為參賽學子的獎金。窮學子大有人在,即便不能巴結到名門,獲勝之後,得些分潤也是好的。

龍門書院的名頭看似響亮,其實每年都敵不過東明書院。別看東明書院成立的年頭沒有龍門書院早,但它卻找到了一個靠山,那就是東林書院。東明書院一向與東林書院遙相呼應,彼此的院士,也互相講學,最為要緊的是,現在朝中東林黨掌權,東林書院在江南,北方學子想去投奔,也沒啥機會,所以便慕名加入了東明書院。

這一年的龍門會,要比往年隆重的多,因為東明書院來了一位赫赫有名的講學先生,這位仁兄不是別人,正是被逼下野的禮部尚書孫慎行。老家伙致仕之後,在家閑不住,也走起東林黨創始人顧憲成的路子,出外講學。

這等文人盛會,每年都有知府親自主持,還要請上一些河南地界上有頭有臉的人物,布政使、按察使是年年都要請的,現在又來了河南巡撫,照理說,更是要請的人物,只是這位巡撫岳大人實在不受待見,廣大河南官員皆是敬而遠之,他不來洛陽,大家就燒高香了,怎還能主動去請呀。

不過不請,確實是說不過去,不說別的,河南巡撫是這地面上最大的官,你悄悄的,或者也就這麼算了,要是大張旗鼓,把布政使、按察使都請去,到時再不知會他,那不是不將岳大人放在眼里嗎。巡撫大人本來沒打算收拾你,因為這事,不收拾你才怪了。

洛陽知府施桐琢磨來琢磨去,還是認為要跟岳大人打個招呼,管你來不來,禮數一定要到。不來最好,大家伙小心為上也就是了。

于是,一張請柬送到了開封巡撫衙門。

岳肅本來是沒有閑心去參與這種場面工程的,誰想被李瓊盈看到,李大小姐來河南後,不僅把河南美食都打听了一遍,還打听了一番這里都有什麼盛會,听說這龍門會是最熱鬧的,所以早就打算去逛上一逛。當下纏著岳肅,想讓他帶著大家伙去轉轉,瞧瞧熱鬧,阮傲月也是喜歡湊熱鬧的,再加上梅兒、蘭兒你一句、我一句的攛掇,岳肅最後終于點了頭,「好,咱們去!」

鄒佳仁、王林鶴也都收到請柬,本來打算到巡撫衙門辭個行,前往洛陽,沒想到岳肅卻告訴他們,大家伙一起去。這一來,搞的王鶴林再次頭疼,本以為可以離開開封,遠離岳肅,沒想到還是沒離開。現在都心中後悔,早知‘岳剃頭’也去,我就不去了。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明末中樞一木匠最新章節 | 明末中樞一木匠全文閱讀 | 明末中樞一木匠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