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不完全調查,紐約市有超過百分之六十的人口都知道這次誹謗事件,而全美國也至少有超過一半人口听聞過這次事件。其中三大商業電視台的新聞節目進行了報道是原因之一,而紐約市市長和洛杉磯市市長兩位政治人物的發表【言】論,也起到了促進作用。顯然,這已經成為了社會探討問題。
大家對「埃文一貝爾事件」的關注已經離開了事件本身,更多是關注事件背後的意義。正如威廉一伍德所說,如果只是克雷格一庫克一個人,他是絕對沒有如此大能量的,能夠將這次事件鬧得如此沸沸揚揚。
真正的幕後黑手,還應該算上新聞媒體一個。新聞行業的職業【道】德準則問題,再次成為聚焦對象。
同時,網友們的盲目從眾心理,也成為了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的新課題,網絡效應對輿論的重大影響。這個課題,也成為未來十年討論不斷的課題。只是,埃文一貝爾沒有想到,自己居然成為了這個課題的導火索之一。
在真相大白之後,有不少社會學者都加入了討論的行列,認為這次事件體現了網絡信息時代,新聞媒體對爆料的渴望,同時也是觀眾對消息勁爆要求的提高,還有網絡假消息的縱橫,以及網民缺乏辨識能力的擔憂。還有心理學者、法律學者、教育學者等各個專業領域都加入了討論之中,這已經成為了一個社會課題。
埃文一貝爾的名字,非本意的,成為了網絡效應對輿論重大影響的第一個重大案例,甚至之後還出現在了教科書之中,讓所有人啼笑皆非。
真相大白之後,埃文一貝爾僅僅在新聞發布會上說了一句話而已,卻讓整個美國輿論界都混亂了起來。所有媒體更是提心吊膽,十一工作室對七十六家媒體的起訴,讓這些媒體都有些不知所措,因為他們完全不知道十一工作室是什麼打算。
要知道,誹謗罪,在美國可是一個辣手的罪名。
在崇尚【言】論【自】由的美國,每一位公民都可以【自】由發表自己的政治觀點,可以批評政府的政策失當,即便你的批評缺乏事實根據,甚至完全失實,政府不會告你誹謗。
單純從理論上來說,如果用失實的語言公開攻擊別人。造成對方的經濟或名譽損失,就構成誹謗罪,但是實際情況遠比這要復雜得多。
在美國,有兩種人如果被人公開責罵,是很難起訴別人誹謗的。一種是政府公務員,一種是名人。作為政府公務員,必須忍受被人責罵的痛苦,即便對方的責罵是完全失實的。也不能告對方誹謗。作為名人,也是如此,因為身為公眾人物,別人的謾罵,當事人也只能忍受,如果因為被罵就去起訴別人,一般也告不贏。
這里引發一個問題︰什麼樣的人可以叫做名人或公眾人物?其標準是什麼?法律上似乎沒有很明確的規定,據說美國的一些案例顯示,有些法官認為你的大名在網上或媒體上公開報道過三兩次,就算是名人了。埃文一貝爾,顯然就是一位名人。
為了最大限度的保護【言】論【自】由,名人受到【言】論攻擊,甚至誹謗時,也很難通過法律途徑獲得勝訴。如此困難的最大原因,就是因為對于名人的報道往往是捕風捉影,這是為了滿足公眾知情權和【言】論【自】由的基本權利。
而在誹謗罪定罪條件中,必須要能夠證明「經濟或名譽損失」。
經濟或名譽損失自然不能空口無憑,例如某人造謠說當事人有傳染病或不良嗜好,使當事人失去了一個年收入為十萬美元的工作職位,那麼當事人就有了告他誹謗的真憑實據。為了要證明自己受到經濟損失,可能要公開當事人的個人收入︰為了要證明自己的精神損失,可能要公開當事人的醫藥費用,等等。如果不想公開,或者拿不出真憑實據,就最好不要輕易告人誹謗,否則就是白hu 精力、時間和律師費。
而名人,恰巧無法出示這方面的真憑實據。因為作為公眾人物,本來就是處于鎂光燈之下的職業,加諸在其身上的「誹謗」大多都只是娛樂效果之一,制造的傷害根本無法取證。比如說公眾人物提出證據說,因為誹謗自己丟失了一個面試機會「面試機會」這樣虛擬的東西是不能作為證據提交的。所以,公眾人物要用誹謗對抗媒體,顯然不是一個明智的行為。
如果是超級大公司,表明了公司追究責任的決心之後,對于誹謗事件的處理,一般還是會放松態度的,畢竟和媒體打好交道、換取利益,才是大公司掌舵人明智的做法。但十一工作室,準確的說是埃文一貝爾,媒體實在不清楚這個個x ng十足的少年會做出些什麼,就算明知道媒體誹謗的罪名無法取證,也許他也還是會和七十六家媒體奄死網破、不死不休在法庭上鬧,這是絕對有可能的。
于是,當埃文貝爾狀告海蒂一m ng哥馬利、克雷格庫克的案件在法庭正式開庭時,法庭門前的【廣】場就被一百多家媒體佔據了,那七十六家被起訴的媒體自然全部抵達了現場。
誰都知道,海蒂一m ng哥馬利、克雷格庫克的案件審理完畢之後,就輪到媒體們了。所以,大家對于這次案件的結局,以及十一工作室的立場都十分矚目。
意外的是,海蒂一m ng哥馬利、克雷格庫克和埃文一貝爾三個人居然都出現在了法庭,原本媒體還猜測說,現在聲名狼藉、人人喊打的海蒂一m ng哥馬利、克雷格庫克兩個人會委托律師出席,不想兩個人居然就直接出現了。
記者們會顧忌埃文一貝爾,但卻不會顧忌海蒂一m ng哥馬利和克雷格一庫克,閃光燈就如同一桶銀s 的水一般往兩個人身上潑了過去,剎那之間就讓白晝失去光彩,強光搶佔了所有人的視線。兩個人低頭在記者群中穿行,走到門口的台階時,兩個人停下了腳步轉過身,似乎準備說些什麼,但記者們卻一窩蜂涌了上來,無數只話筒伸了過來。
「m ng哥馬利,對于你欺騙了所有人的行為,你有什麼看法?」
「庫克,你策劃…了這次事件,環球音樂聲明將永遠封殺你,是真的嗎?」
m匕的聲音將兩個人剎那間就吞沒了,克雷格一庫克只猶豫了一下,就轉身走上了台階。海蒂一m ng哥馬利似乎還有些不甘心,但看到眼前這凶狠的架勢,也不由退縮了,轉身快步跟上了克雷格庫克的步伐。
當埃文一貝爾出現時,現場所有的吵鬧全部消失,記者們居然同時陷入了沉默,一片鴉雀無聲,只有快門的聲音在冷清地響起。說來十分搞笑,媒體對于埃文一貝爾,似乎有些愧疚,有些害怕,又有些敬畏的模樣。也許,在這一刻,媒體們的確是意識到了,他們對于利益的追求,傷害到了埃文一貝爾。但這種情緒不會持續太久,媒體最擅長的,莫過于在傷口上撤鹽、舊事重提、還有選擇x ng遺忘,他們終究還是會再次圍堵埃文一貝爾、再次為了新聞利益而追逐埃文一貝爾。
不管後來如何,在此時此刻,現場的安靜卻透l 著一種詭異,至少埃文一貝爾的強大氣場,是震懾了全場。
海蒂壕哥馬利、克雷格庫克的誹謗罪,雖然也是隸屬于名人範疇,但取證沒有任何困難。兩個犯罪嫌疑人聯手制造惡劣事件,不僅涉及了誹謗,還涉及了捏造事實、制造偽證、妨礙政府人員辦案等多項罪名︰同時埃文一貝爾的名譽損失也是顯而易見的︰這種情況下,媒體和網絡上辱罵的帖子,都可以作為埃文一貝爾損失和傷害的證據指證兩位犯罪嫌疑人。
所以,在一百多名現場觀眾和評審團的監督之下,法官當場判決海蒂m ng哥馬利、克雷格庫克誹謗罪成立,海蒂一m ng哥馬利抵償埃文貝爾一百五十萬美元,以及十個月監禁︰克雷格一庫克抵償埃文一貝爾五百萬美元,以及二十四個月監禁。
離開法庭之後,在門口,海蒂一m ng哥馬利、克雷格庫克和埃文貝爾一起被一百多家媒體圍堵在了台階之上,無處可逃。
海蒂一m ng哥馬利下意識地低頭躲在了後面,似乎如此一來媒體就不會捕捉到她的畫面了,但時不時她還是會用眼楮余光偷瞄一下媒體和旁邊的人,她總還是抱著一絲希望,自己能夠獲得大家的同情,以逃月兌罪名。可惜,現在一切幻想都成泡影了。
克雷格庫克y n沉著臉,試圖找出一條路可以闖出去,但未果。那消瘦下去的眼眶惡狠狠地盯著埃文一貝爾,他和埃文一貝爾如今就是不死不休了,沒有舒緩的余地。
此時隨同而來的泰迪一貝爾和伊登一哈德遜正在攔截著不斷朝前涌的記者們,這些記著都著急想知道十一工作宴的立場,是否會以誹謗罪的名義起訴這些媒體。
埃文一貝爾站在後面,看著自己面前無數個話筒,還沒有想著該如何開口,就看到了比自己先出來一步的克雷格庫克,這段時間壓抑在心底的怒火終于找到了宣泄口,一個箭步上前,缽盂大的右拳惡狠狠地就往克雷格一庫克那蒼白的臉頰上揮舞了下去。
一拳,又一拳,再一拳。毫無反手之力的克雷格一庫克,應聲而倒。
現場的聲音頓時全部消失,一片寂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