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世雄非常果斷第二天便召集諸衛府將軍商議攻擊之策。,,用手機也能看。無彈窗更新快
薛世雄建議各軍于四月中或四月底橫渡遼水展開攻擊于五月底或六月初攻佔高句麗中部重鎮烏骨城接著強渡鴨鸀水和薩水于七月前後殺到平壤城下然後會同從海路殺來的帝國水師向平壤城發動致命一擊。
這一攻擊策略帝國遠征軍已經實施了兩次第一次以失敗告終第二次無功而返帝國遠征軍因此元氣大傷士氣低迷不過高句麗人也因此遭到了沉重打擊他們打贏了仗卻付出了國力不堪重負幾近崩潰的慘重代價只要中土人再發動一次攻擊高句麗必敗無疑。這一事實高句麗人心知肚明帝國遠征軍的將軍們也一清二楚而帝國肯定要發動第三次攻擊因為第一次敗得太慘了近三十萬帝國將士戰死沙場這一血海深仇如果不報帝國還舀什麼威臨四海?又如何去威懾北虜維護中土的統一和穩定?
薛世雄的建議得到了衛府將軍們的一致贊同不過這一攻擊策略能否得到皇帝和中樞的同意能否得到帝國政治和經濟的全力配合卻是一個未知數由此也給第三次遠征蒙了一層霾。
衛府將軍們均出自高門大族有著靈通的消息渠道對楊玄感兵變後帝國形勢的變化尤其是政治派系之間的血腥廝殺以及 ng和以各貴族集團為主的地方勢力之間的激烈抗衡有著清晰的認知很顯然當前帝國形勢並不適合發動第三次東征但皇帝和被改革勢力所c o控的中樞硬是強行通過了遠征決策可以預見這種情況下第三次遠征過程中國內外的局勢都充滿了不可預知的變數。所以皇帝和行宮留在了北平以便兼顧國內外兩個「戰場」。
既然如此。皇帝和中樞的第三次東征策略必然有所調整考慮到第三次東征的真正目的是為了贏得國內政治的勝利由此不難預測到。皇帝和中樞可能只要求征服高句麗換句話說只要高句麗宣布投降皇帝和中樞就算達到了目的至于佔據其領土。奴役其子民屠殺其貴族和軍隊把高句麗王國徹底抹殺從而達到威懾外虜和蠻邦小國的軍事和政治目的則被選擇地放棄了。
一旦皇帝和中樞「知難而退」迫于無奈下只求得最低最少的戰爭成果那對帝國遠征軍的將士們來說就是一場災難一次遠甚于薩水慘敗的沉重打擊。帝國耗盡國力發動三次遠征。結果僅僅就是為了求得一張名義的投降書。這太荒謬了荒謬到了極致。難道在發動東征之前高句麗人沒有向帝國臣服納貢?或者他們已經崛起于遼東威脅到了帝國並打算擺月兌藩屬國的地位。要與帝國正面抗衡了?
所以薛世雄的這次軍議進行得非常及時。遼東前線的衛府將軍們對第三次東征的攻擊策略和戰役目標有了統一認識雖然大家各有立場和利益。但都同意盡快渡過遼水盡快殺進平壤竭盡全力在戰場為帝國和皇帝贏得最大的主動權。可以設想一下一旦遠征軍在戰場陷入被動必然會讓皇帝和中樞在政治陷入被動最終會把這場戰爭推向一個讓帝國蒙羞、讓皇帝恥辱、讓帝國將士們痛悔終生、死不瞑目的絕望結局。
薛世雄以帝國遠征軍前線最高統帥和東北道大本營的名義向皇帝和中樞奏攻擊之策懇皇帝和中樞允許遠征軍于四月底之前渡過遼水向高句麗發動第三次攻擊。
為此薛世雄需要更多的軍隊需要燕北道大使、右武衛大將軍李景火速趕赴遼東戰場需要左候衛大將軍、檢校涿郡郡丞趙才火速趕赴遼東戰場但是薛世雄不想要左翊衛大將軍宇述和驍果軍進入遼東戰場因為宇述一旦進入遼東戰場他這個前線最高統帥即便不讓位也要受到極大的鉗制和掣肘。為此薛世雄找了個理由認為趙才和李景進入遼東戰場後幽燕兵力空虛若北虜乘機擾邊則必然威脅到皇帝和行宮的安全所以宇述和驍果軍都要留在北平以確保皇帝和行宮的安全。
皇帝和中樞正擔心遠征軍將士士氣低迷缺乏攻擊**假如他們就像山東各地的官府和鷹揚府一樣對皇帝和行宮的命令陽奉違甚至蓄意拖延、推?那就麻煩了不但無法對高句麗形成巨大威脅皇帝和行宮也將陷入更大的政治危機。薛世雄的奏章讓皇帝和中樞大員們大為興奮當即下旨同意薛世雄所奏授予其臨機處置之大權並命令趙才、李景火速率軍趕赴遼東戰場。又詔令黎陽、洛口、太原諸倉全力以赴向涿郡運送糧草武器等戰爭物資同時詔令征發所有遼東前線和幽燕諸郡民夫ri夜不停地從涿郡的臨朔宮、北平的臨渝宮和柳城的望海頓等宮城倉儲向遼東戰場運送物資。
皇帝又詔令東萊水師統帥來護兒、周法尚命令他們盡快渡海作戰全力配合薛世雄。為避免重蹈第一次東征因為配合不利導致水師孤軍深入之覆轍皇帝命令來護兒和周法尚率水師主力選擇最近的路線登陸高句麗先打畢奢城先與薛世雄的陸路大軍會師于烏骨城然後一起橫渡鴨鸀水、薩水直殺平壤。
第一次東征來護兒率水師直接攻打平壤這條路線中海路程較遠危險很大而最讓人失望的是來護兒到
了平壤竟然發現從陸路進攻的遠征軍主力還未到。考慮到糧草不足來護兒只能獨自攻擊結果孤軍深入掉進了高句麗人的陷阱三萬多將士因此戰死。
這次皇帝和中樞汲取了血的教訓放棄了水陸夾攻平壤之策讓來護兒和周法尚率軍從海路進入高句麗的畢奢城以最快速度加入遠征戰場這樣一來水師就能得到充足的糧草補充而遠征軍的總兵力也多了更的是到了平壤城下後水師還是可以配合陸路主力作戰同時遠征軍還能利用水師龐大的戰船船隊運輸糧草武器可謂一舉多得。
皇帝聖旨送達懷遠鎮之後遼東的氣氛頓時緊張起來遠征軍全力備戰隨時準備渡河。
伽藍主動找到楊恭仁和崔遜懇他們與自己一起聯名向統帥部命以龍衛軍為遠征選鋒第一個渡河作戰。
伽藍年輕有壯志其建功的迫切心情可以理解而龍衛軍新建左龍衛府的西北籍軍官們對皇帝感恩戴德願意為皇帝效命為帝國戰斗至于右龍衛府的河北籍將士至此已經知道了帝國歷時兩年東征的真相當年葬身薩水河畔的帝國將士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河北人那都是自家的血脈親人此仇不報枉為燕趙兒郎于是義憤填膺舍生忘死也要殺過遼水。龍衛軍的士氣高昂兵強馬壯又是皇帝親手所建帝國禁軍編制以這支軍隊為遠征先鋒的確能夠起到振奮軍心的作用假如建下戰功甚至在這場曠ri持久的戰爭中發揮出決定戰局勝負的關鍵作用那麼不但可以為皇帝增光為禁軍添加榮耀也能為皇帝和中樞所發動的這場戰爭增加濃墨重彩的一筆。
但是楊恭仁必須考慮到統帥部的整體策略和顧及到遼東大本營的整體利益他不能單純地為了皇帝、伽藍和龍衛軍的個人和小團體利益而給統帥部施加壓力畢竟第三次東征的結局是可以預見到的即便中途可能會遇到一些意外和阻力但絕對不會出現像薩水慘敗那等驟然顛覆了整個戰局的匪夷所思的意外了所以想在第三次東征中撈取利益的人太多了。
崔遜的想法也是一樣做為世家豪門子弟他和楊恭仁一樣清楚此刻中土所有的貴族勢力都在想方設法利用第三次東征攫取自己所需要的利益比如選鋒軍一事薛世雄、李景、趙才和楊恭仁都做不了主誰也休想獨自吃下這塊「肥肉」最終人選還是由皇帝和中樞來決定。
楊恭仁和崔遜無論如何也不願意陪著伽藍做這個「出頭鳥」所以毫不客氣地潑了伽藍一頭冷水。伽藍大為綴然戰機稍縱即逝如果就連選鋒軍一事都在皇帝、中樞和東征統帥部之間爭吵不休大軍何時才能渡河作戰?
伽藍飛馬趕到大行轅拜見薛世雄。他本來信心十足給楊恭仁和崔遜這麼一「打擊」頗感忐忑于是先找到了武牙郎將王辯。
王辯倒是鼓勵他去爭一爭因為龍衛軍的背後畢竟是皇帝那座大山一般人都很忌憚輕易不敢正面「交鋒」不過王辯提醒了他一句贏得薛世雄的同意非常關鍵而若想說服薛世雄就必須讓薛世完全掌控選鋒軍。
「觀國公也罷黃台公也罷都是當朝大權貴統帥部中誰能震懾他們?讓他們俯首听命?」
王辯一句話便點醒了伽藍。伽藍心領神會當即拜謝了王辯尋到薛氏兩兄弟走了個「後門」于深夜時分見到了百忙之中的薛世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