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伊勒里宮之事,路易並沒有太追究安娜的責任,得知之後,也只是吩咐加強守衛。百度搜索讀看看
在路易看來,路易十五即使從杜伊勒里宮逃月兌了,也難以真的離開法蘭西。
巴黎雖然有著通往全國各地的寬整大道,但這些大道同時也在行政官員的監管之下。這一制度,其實是原先的「路稅」制度的殘余,雖然如今已經不再收稅了,但行政官員仍然有調查馬車貨物和扣留馬車財物的權力。這其實是現在法律不全的背景下的一個陋規,但正因為如此,路易才有著自信。
不過,路易的內心同時也在矛盾著。
一直以來,路易身邊的人都在勸他加冕,他雖然顧慮著種種因素而拒絕,可其內心深處卻也知道長久下去不是最好的辦法,加冕一事勢在必行。因此,如果法蘭西國王路易十五逃離法蘭西,造成法蘭西無主狀態,那麼也就等于是給了路易一個可以立即加冕稱王的借口。
路易雖沒有問過安娜的打算,可他也知道,無論是安娜還是迪昂,都是十分現實之人,若路易十五真的逃走了,他們一定會一了百了,在路上將其結果。雖說這種行為十分的快捷、有效,而且不會有太多的政治後果,可路易卻不願如此。正是考慮到這點,路易才猶豫不決,不知是應該換一個囚禁地點,還是任憑路易十五逃走。
杜伊勒里宮一事,路易便暫且放下了,只是暗中卻加緊了監視,無論是宮殿中的路易十五,還是宮殿外的奧爾良公爵,全部已經被24小時秘密監視起來。
回到巴黎之後,路易並沒有著急發布女權法案,而是暗暗壓著不發,並暗示莫普官等參與者在巴黎放出風聲,而他則是安居在愛麗舍宮,靜觀輿論走向。
女權法案的消息散步後,由于包括攝政王路易在內的所有當事人都沒有明確承認,而散發消息的莫普官又是將此事做得滴水不漏,所以沒有一個人知道真正散布消息的是誰,但又由于傳說中女權法案被形容得有模有樣,而導致所有人都不敢肯定沒有此事。于是,巴黎的社交圈,便圍繞著這一謠言,開始進行起一場知識論戰。
巴黎的貴族、教士和知識分子,他們組成了論戰的雙方。百度搜索讀看看
教士本著維護天主教聖經的目的,或以上帝的旨意為名義,激烈地反對著女權法案,是這場論戰中,態度最為明確的反方。
至于貴族和知識分子,他們的態度並不如教會那麼明確,十分的曖昧不明,可總得來說都是反對和贊同以及中立並存。
貴族中的絕大多數是反對這一法案,唯有若干人是贊同或緘默。
知識分子在這件事上卻並沒有貴族們那麼光明磊落。其實大部分的知識分子,都從女權法案中看出了他們一直在提倡的人權思想,可他們畢竟也是一個男人,就像貴族不願意放棄自身的貴族權利一般,作為男人的他們,也不願意在一個男權社會中自動放棄特權。可是,他們也是聰明人,知道若是明確提出反對,日後必然會因這一行為而被他人所詬病,因此,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是既不贊同,也不反對,保持緘默,唯有少數一些人,是明確提出了反對或贊同。
原先只是為了拖延時間才故布疑陣的路易,卻沒有想到這一場論戰,最後居然會升級為兩大思想家之間的一次交鋒。
在巴黎消失了許多日子的盧梭,借著這一次的論戰居然再度出現了,不過,出現的並不是他的人,只是他的文章。
他寫了一篇名為《女性因何不能擁有與男人等同權利》的文章,系統的闡述了女性和男性的種種不同,包括最基本的生理和內在的心理,也包括了擴展層次的社會分工的不同。同時,他還不忘舉例歷史上的那些禍國殃民的女性,並同時列舉出同一時代或同一國家的杰出男性,以作對比。
盧梭的文章中,他在生理上和心理上所進行的男女對比,內容顯得非常的歧視。
首先,他認為男人在生理上比女人更為完美。女人每個月都有那麼幾天,因為生理上的特殊原因而導致全身乏力,而男人卻全無這一擔憂,可以在任何時候工作。另一方面,女人由于還有懷孕的時期,所以在懷孕中,也是什麼也不能做,而反之男人卻並不會如此。
其次,他認為男人的心理比女人的心理更為穩定。在這一方面,他具體的論述便是男女雙方不同的膽量。
同時,他還指出,男人有著身體機能上的優勢,能夠比女人更適合做一些重體力活,是社會的主導。當男人創造了社會主要財富的時候,卻必須與毫無創造能力女人享受相等的權利,這便是對男人的不公平。
在生理和心理比較之後,他又依此論述了男女雙方的社會分工不同。
在社會分工方面,盧梭認為女人只有且唯有一個生存的目的,那就是生孩子,為男人生孩子,為社會創造勞動力。他在這里方面甚至還引用了他一直所不感興趣的教會言論,直接用上了上帝、造物主之類的詞,認為女人的作用決定了地位與權利。
在最後的對比舉例中,盧梭相繼引用了古羅馬時期的埃及艷後、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二世的王後——法蘭西的伊莎貝拉、瓦盧瓦王朝的末代王後凱瑟琳?德?美第奇、路易十三的母親瑪麗?德?美第奇等一系列禍國殃民的女人。
盧梭的這篇文章一經發表,立即便引發了轟動,貴族、教會和部分知識分子,都以此作為論戰的依據,一時間反對派佔據了上風。
擔任外交大臣和第一大臣的伏爾泰,在這場論戰之初,和大多數知識分子一樣,都采取中立的立場,但是,在他的那位畢生的敵人出場後,他這位老人也不得不提筆以反駁了。
無論是在野時以知識分子的形象出場,還是如今以政治家的形象出現,伏爾泰的智慧都遠高于普通的文人,他不但擁有文人的犀利筆鋒,還擁有政治家的做事方法。
伏爾泰並沒有直接就理論上的東西反擊盧梭,而是采取用了避實擊虛的方法,圍繞著敘述盧梭這個人的人品來展開攻擊。
盧梭的人品確實是有被批判的地方。
他出生在瑞士,父母是從法蘭西流亡過來的新教徒,從小便遭受到虐待,最後離家出走,來到法蘭西。
來到法蘭西後,他先是被有錢的貴婦華倫夫人包,在從這位夫人處得到資助並學到才識後,便將年老色衰的華倫夫人拋棄。而後,他又和許多女人有過關系,其中最為著名的一個便是女僕泰雷茲?勒瓦瑟。
這個女僕的出名,並非是因為她是在盧梭身邊時間最長的女人,而是因為她和盧梭有過五個孩子,可這五個孩子卻在剛剛出生後,便被盧梭送入了育嬰堂,自此下落不明,令她雖然生育過孩子,卻沒有養育過孩子。
伏爾泰對盧梭的批判,早在十年前就有過。他曾經寫過一本《公民的感情》,其中便細數了盧梭的種種不道德行為。
這些不道德的行為,在其他人身上發生不會有什麼,可盧梭卻不一樣。盧梭的思想提倡完美的道德,並將自己標榜為獻身于這種完美的美德。標榜獻身于美德之人,卻成為了最大的不道德者,這是對于此人最好的攻擊方式。
雖然伏爾泰只是將原先寫過的東西重新寫了一遍,但當初寫《公民的感情》一書時,他是為了幫助一個曾經被盧梭拋棄的女人報復,所以在文章中通篇用上了粗話。這一次,為了適應論戰的需要,伏爾泰便使用了正常的文字,可就是在這正常的文字下,諷刺和辱罵卻更為犀利,幾乎刀刀都能夠刺中盧梭的要害。
伏爾泰的文章,始終沒有為女人辯護,但他的目的卻是為了反擊盧梭的那篇歧視女性的文章,所以可以說是某種意義上的「避實擊虛」。但是,由于伏爾泰的策略是直接將話語權最終的盧梭本人擊敗,而非是浪費時間與其繼續論戰,因此,伏爾泰這一招也可說是「擒賊擒王」。
盧梭的文章,隨著他本人的道德形象的墮落,而開始不被人關注。然而,由于伏爾泰並未提及女權法案一事,所以伏爾泰的聲音也沒有響起。整場論戰的形勢還是和最早時一樣,除了眾人的無端猜疑外,並無實質上的擴大化。
這種現狀,最終一直持續到了4月底、5月初。
隨著時間進入5月,瑪麗?安托瓦內特的分娩期也越來越近,而內閣方對路易的壓力也越來越大,路易便在此時,將女權法案推了出去。
結果如預期的一樣,巴黎社交界如同炸開了鍋,論戰的規模和等級也上升了,不但之前沒有出場的高階貴族和知識分子加入,同時加入的還有此前被所有人忽視的女性貴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