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最風流 第四卷 中平元年 5 風雪夜刺(下)

作者 ︰ 趙子曰

荀貞清楚文太守對他沒有好感,但即便只有千分之一的機會,他也不能不去試一試。

波連倒也罷了,範繩也不說他,主要是波才。

波才是本郡太平道的渠帥。荀貞雖然不太了解漢末三國這段歷史的細節,也知「長社之戰」。起事之後,此人便是本郡黃巾軍的首領,如果能提前把他收捕,就等同成功地實行了一次斬首行動,本郡太平道雖不致就此灰飛煙灰,但對他們來說也是一個重大的打擊。

事不宜遲。出了荀衢家門,他與諸人一揖而別,急歸家中,未進院內,即連呼小任、程偃,令牽馬出來。

為方便行路,他去下冠帶,只裹著幘巾,也沒帶程偃、小任,一人牽馬出里,翻身騎上,飛馳出城。

春正月,天還很冷。

沿途田野黑黝黝的一片,剛種下的春苗貼服地面,遙看近無。馬速很快,風呼呼的響,刮在臉上,如被刀割。不多時,控韁的手就被凍僵了。忍著苦寒,疾馳了半日,到達陽翟。

來到太守府外,荀貞跳下馬。因坐在馬上的時間太久,又受凍,腿腳麻木,好懸沒摔倒在地。他扶著馬鞍,請塾室里的小吏幫忙通告,求見太守。小吏認識他,知他是前北部督郵,懼他昔日威名,不敢怠慢,忙往府里去了。等了多時,小吏出來,面現難色。

「怎麼?」

「府君正與曹椽、大吏議事,說是沒空見君。」

正在議事?荀貞心道︰「想來應也是在議張角謀反之事。」對小吏說道︰「我今來求見太守,正是為了太守所議之事。麻煩你,再幫我通報一聲,就說關系本郡吏民,十萬火急。」

他言語懇切。小吏猶豫了下,答應了,轉身又去府內。這次出來的很快,沒一會兒就出來了。不是他一人出來,另有一人與他同出。

荀貞看去,卻是鐘繇。

小吏作揖說道︰「府君實在繁忙,功曹椽來了。有甚麼事,請君與功曹椽說吧。」

「好,好,多謝你了。」荀貞在府門外這會兒,已將腿腳上的血脈活開,謝走了小吏,急上前握住鐘繇的手,目光炯炯,盯著鐘繇,低聲問道,「元常,府君可是在議張角謀反事?」

「你怎麼知道?」

「來這邊說話。」

兩人走到牆下無人處。鐘繇憂心忡忡,說道︰「去年劉公子奇上疏天子,請誅角等,未能功成,反遭不測。今年張角果欲謀反。朝廷下了詔書,令郡國守相甄別下吏,捕角支黨,並令在接到詔書後立即簡別流人,護之歸鄉。府君方才就是在與吾等議論此兩件事。」

「流人」就是流民。漢末災害連連,成千上萬的百姓傾家蕩產,為求活命,不得不流亡它地,或乞食於富郡,賣身為奴,或相聚於林澤,淪為盜賊。流民現象非常嚴重。「有恆產者有恆心」,流民什麼都沒有,太平時節還好說,一旦有亂,他們就是最大的隱患。

鐘繇問道︰「你今來求見府君是為何事?我在堂上听那門吏兩次來報,猜你許有大事,故請了府君應允,出來見你。」

這大半年來,鐘繇在太守府里的日子也不好過。

要不是他家世宦州郡,他的曾祖父也當過郡功曹,兩代執掌一郡人事,施恩遍及郡縣,門人故吏眾多,輕易動不得,說不定也早被文太守趕走了。饒是如此,他現今在郡朝里也已成為邊緣人物,每有奏事、用人,太守常不批準。有人勸過他,不如學荀貞、荀彧,干脆辭官,反正他家衣冠世族,只要等現太守離任後,再出仕也很容易,但他的性子卻和荀貞不同。荀貞是「有心人別有懷抱」,他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孔子固然有雲「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可若都乘桴浮於海了,滿郡百余萬百姓誰來看護?因此之故,他寧肯自家受屈,亦不肯掛印輕辭。

荀貞對他的這份「執著」也是很佩服的,此時又從他話里听出,他出來見自己,不是奉了太守之命,而是自作主意,可以想象,這必會越發地招致太守的不滿,益是感動,不過眼下形勢緊急,不是說這些的時候。

他不繞圈子,直接說道︰「我今來求見府君,為的正是張角謀反事。我在潁川也听說了此事。以我之見,現下當務之急,不是護送流民,也不是甄別下吏,而是應速調吏卒,捕拿波才、波連、範繩。」

鐘繇掌管一郡人事,知道範繩,他蹙眉說道︰「波才、波連?這兩人的名字我似乎在哪兒听過。……,範繩是鐵官丞。為何要捕他三人?」

「波才是本郡太平道的渠帥,波連是他同產弟。他兄弟二人一向招攬豪勇,藏匿亡命。今張角事發,他二人身為張角支黨,必定惶恐驚懼。今若不擒他二人,反先甄別下吏、護送流人,我恐怕會打草驚蛇,反而促其生患。吾聞鐵官主簿樂進言,鐵官丞範繩亦信奉太平道,並在鐵官里傳教布道,頗有信眾。鐵官里徒、奴數千,設若生變,很可能會成為大害。故我以為,當今之急,不在流人、下吏,而在此三人。只有把他們先拿下了,再甄別下吏、護送流人,方能沒有後患。」

鐘繇想起來了波才、波連是誰,悚然而驚,說道︰「我說波才、波連之名怎麼听著這麼耳熟!原來便是吾郡太平道的渠帥。我也听過他兩人的名字,他兩個似與張讓的從子張直交好?沒想到範繩也信奉太平道!這確實是個大患。貞之,你立刻跟我進府,把此事面稟府君!」

荀貞苦笑,說道︰「府君厭我,連見都不肯見我。與其我去說,不如你去說。」

鐘繇知道文太守反感荀貞,微一沉吟,說道︰「也好。我現在就回府里,請府君下令,捕此三人!」事關謀反,關系到一郡百姓的安危,他也不與荀貞客套,轉身就走。荀貞在後攆上,說道︰「元常,元常!我就在這里等著,不論結果如何,務必出來告訴我一聲。」

「好。」

鐘繇大步回府,這一去杳無音信。

荀貞在府外來回踱步,一會兒仰望天色,一會兒低頭尋思太守會否答應捕拿波才、波連、範繩三人。

他忐忑地想道︰「波家兄弟是本郡太平道渠帥。範繩鐵官丞,執管數千徒、奴。瞎子也能看出來,要想本郡無事,一定要把他三人先控制在手。太守雖不喜我,但事關他的生家性命、仕途前程,應該不會拒絕吧?」

他是巳時末出的潁陰,酉時初到的陽翟。初春天短,不知不覺,日頭已然西移,太守府的牆垣、府門被夕陽拉長了影子,籠罩他的身上。午時春日留下的那一點點薄溫早已被暮風吹散,路邊枝葉颯颯。

半晌不見鐘繇出來,他焦急起來,走兩步便忍不住往府內看上一眼。府門兩側持戟的門卒好奇地瞧著他,塾室里的門吏出來招呼他進室內避風。他此時哪里有避風的心思?婉拒了。

直等到暮色將逝,才見鐘繇步履匆匆地從府內出來。

他迎上去,期待地問道︰「怎樣?」

「唉。」

他心里陡然一沉︰「府君沒有同意麼?」

「府君忌得罪張家,不願收捕波才、波連,說波家兄弟與張常侍家交好,又怎會謀反?又說,張角人在冀州,距離吾郡千里之遠,便算張角叛亂,也影響不到吾郡。又說,並且朝廷已下明詔,逐捕角等,料來雷霆之下,角等必無遺類。說、說你‘杞人憂天,可笑可笑’。」

「範繩呢?」

不拿波才、波連,退而求其次,拿下範繩也行。離黃巾起義應該還有一小段時間,沒了範繩,樂進就可以立刻開始編練鐵官。有了數千編練好的鐵官徒、奴在手,又能多幾分自保之力。

「府君說範繩必不會害他。」

荀貞愕然︰「此話怎講?太守怎如此肯定?」

「你忘了麼?府君與範繩都是南陽人,乃是鄉黨。」

這個時候還念什麼鄉黨之情?荀貞無話可說,對文太守徹底心灰意冷。他拱了拱手,說道︰「元常,不出一個月,太平道定然起事,天下必然大亂,吾郡也難逃其禍。你家在長社。長社在吾郡之北,前臨河內,右近陳留,後護郡南膏腴之地,左控陽翟郡治之所,位處四通八達之地,扼守吾郡進出之口。倘有兵事,定有激戰。你及早歸家,把宗族接來陽翟吧!」

明知在長社將會有一場鏖戰,必須得提醒一下鐘繇。

鐘繇似信非信。畢竟,自從光武中興以來,中原月復地再無戰事,承平百余年,鐘繇雖有杰出的才識,放到真格上,或許會信「天下必然大亂」,對「長社將為兵沖」還是有點不信的。

荀貞無奈,曉得像鐘繇這樣的人都有很強的主見,不會輕易听信別人的話,心道︰「罷了,他不信也就罷了。最多等黃巾起義後,再勸他把宗族搬來陽翟就是。」不再勸他,告辭作別。

「天快黑了,你去哪里?」

「家里有事,我得回去。」

「那你等等,我給你找份文牒。」

晚上宵禁,沒有文牒走不成路。鐘繇很快找來了一份文牒。荀貞收好,不顧夜色已至,告別鐘繇,離開了太守府。

他不急著回家,在回家前還有件事要辦。順著主街道走了陣,他拐下小巷,來到一處里外,入內敲響了一戶人家的門。

門打開,出來一人,見是荀貞,忙請他入內。

「我不進去了。可有那人的消息?」

「小人正準備去潁陰稟報荀君,連著三天沒他的消息了。」

「連著三天?」

「是。」

荀貞心中咯 一跳。

答話的這人是他手下的一個親信輕俠,他問的「那人」不是別人,正是劉鄧。

那日在街上,他當著張直、波連的面怒罵劉鄧,把劉鄧趕走,其實不是真的,而是做戲,為的就是今日。果如他的預料,心存反志、「求賢若渴」的波連隨後不久就把劉鄧招攬到了門下。為便利通報消息,他特地從西鄉調來了這個輕俠,於此處買了個宅子,每隔兩日和劉鄧聯絡一次,若有大事,再由這個輕俠轉告自己。眼下聞之,卻有三天沒有聯絡了。

他心道︰「以前從沒有過超出三天不聯絡的情況出現。早不超、晚不超,偏偏在張角事發之時超出三天不聯絡。這可不是個好兆頭。」猜測,「應不是阿鄧暴露了身份。那他為何超出三天不聯絡呢?」想到了一個可能,「莫非?」急問這個輕俠,「波連、波才兄弟近日可有異動?」

這個輕俠同時也肩負著在外邊監督波家動靜的任務,他說道︰「沒甚異動。」

「你確定?」

被荀貞這麼一問,這輕俠想起了一事︰「說來有一事奇怪。」

「何事?」

「這幾天去波家的人明顯不多。以往,波家每天少說有二三十個客人,這幾天卻沒甚人登門。」從這事又想起另一事,這輕俠說道,「波家兄弟也有兩三天沒露面了。」

「兩三天沒露面了?」

「對。」

劉鄧三天沒有聯絡。波家的訪客突然減少。波才、波連兩三天沒有露面。在不知內情的人眼中看來,這只是「略微奇怪」,听入荀貞耳中卻如平地春雷,他失聲說道︰「哎呀不好!」

「怎麼了?荀君。」

「為何不早來報我?」

這輕俠愕然︰「這,這……。」在他看來,正月本就是人少出門的時候,並不覺得少幾個訪客、幾天不露面有甚值得特別驚奇。

「你即刻去波家打听,看看波才兄弟是否還在家中!」

「荀君是說,波才、波連沒在家?」

「快去打探!」

雖不知素來沉穩的荀貞為何失態,這輕俠服從命令慣了,立時應諾︰「荀君請先到屋中歇息,我打听清楚後馬上回來。」

「我和你同去。」

兩人出里巷,到了波才家住的里外,荀貞遠遠停下,這個輕俠一人入內。

這輕俠尊奉荀貞的命令,監視波家動靜,為能更好地完成任務,收買了幾個波家的奴婢,大事打听不來,小事還是能打探得到的。有心之下,把打探來的種種小事匯聚一處,如奴婢們連著幾天沒見波家兄弟,波家管事的大奴也好多都不見了,波家的門客也消失了許多,他得出了與荀貞的結論︰「波才、波連幾日前已離開家外出,不知去向。」

荀貞讓他盯人,結果人早跑了,他還不知道,頓時慌急,連忙出來告與荀貞。

荀貞很想舉起馬鞭,抽打他一頓,再三克制,把怒氣按下︰「你留在陽翟,打探波才、波連的去向。一有消息,立刻報我!」

這個輕俠「知恥後勇」,咬牙切齒地應道︰「是!荀君放心,小人哪怕挖地三尺,也要把這兩個鼠子找出!」他在陽翟住了一年多,人頭、地頭都熟,和波家的奴婢也熟,用心打探的話,不是沒有找到波才、波連的可能。

荀貞心中有事,本想再去見一見戲志才的,也不去見了,含糊其辭地交代了這個輕俠兩句︰「近日郡中可能會有變亂,你打探消息時也要注意安全。告訴小康他們,務必要看好徐福、郭嘉,不要讓他們出事。」

這個輕俠懵懵懂懂地應了。

……

荀貞即出陽翟,連夜趕路回縣。

他只覺事事不順。

在他原本的計劃里,如果說不服太守捕拿波家兄弟,就私下動手,遣人在黃巾舉旗前,先把他二人刺殺,為本郡去一「首惡」。誰曾料到,劉鄧沒了音信,波家兄弟也突然失去了蹤跡。他想道︰「劉鄧忽然沒了音信,定與波家兄弟失蹤有關,應是被波家兄弟帶走了,可能因走得急,所以沒能送消息出來,而波才、波連的突然消失,只能和朝廷逐捕張角有關,他們應是提前得知了情報,懼郡府捕拿他們,故潛逃鄉野,準備起事!」

真是計劃沒有變化快。

眼看黃巾將起,他這邊卻出師不利。生死存亡的重壓下,便是個鐵人,也難免會失態、發怒。

「現在該怎麼辦?」

官道上遠近無人,四野無聲,萬籟俱寂,馬蹄聲傳出老遠。

冷風中,他慢慢冷靜,騎在馬上,遠望遠處鄉中里聚燈火點點,遙聞人家里巷犬吠雞鳴。他沒有心情享受這鄉村的寧靜夜晚,注目到處,想的只是︰「這些里聚中,有多少太平道信徒?這些太平道信徒里,又有多少會參與不久後的黃巾起義?」本朝一百多個郡國里,南陽郡人口第一,汝南郡第二,潁川郡第五,雖不及南陽、汝南,民口二百多萬,亦有一百四十余萬人,十分之一就是十四萬,這個數字讓人想想就不覺毛骨聳然。

不知何時,天陰霾下來,星月無光。他舉首望了望夜空,喃喃說道︰「要下雪了麼?」

上午離開潁陰時,陽光燦爛。半天過去,夜晚歸家,已然變天。這預示著什麼?風雪將來麼?

可能是因天冷的緣故,路上經過的亭部里只有寥寥兩三個亭有亭卒出來攔他,檢查夜行文牒。這不但沒讓他輕松,更增他的擔憂了。

虎狼暗伺,蓄勢待發,地方上卻警備松弛,這如何能應對即將到來的黃巾狂潮?

在他的沉思、盤算中,數十里地轉瞬即過。在潁陰城下叫開城門。他是城中名人,守卒認得他,沒費什麼口舌就入了城中。他按住不安,和守卒說笑了幾句,為避免驚擾縣民,沒有騎馬,牽著坐騎,徒步歸家。進入里中之時,他做出了決定。

「從我出仕亭長到現在,三四年了,辛辛苦苦這麼久,不就是為了今日?太守不听我的諫言,沒關系。波才、波連不知去向,沒關系。地方上警備松弛,沒關系。只憑我手下那數百效死听命的輕俠、里民,只憑樂進、小夏、江鵠在鐵官里坐鎮,也許保全一郡、保全一縣難,但保我一人性命、保全宗族不失難道我也做不到麼?如果做不到,只能說明我是個庸人。亂世是屬於英雄的舞台,焉有庸人活命之地?死了也就死了!」

經過這幾年的歷練,他的想法和剛出仕時有相同,也有不同。

相同的是︰重點依然在保命上。不同的是︰這個「保命」不再單純是為了「保命」,不再是「蠅營狗苟」,而隱隱有了點爭當一個「天下英雄」的念頭。

剛進里中,就見有七八個高冠儒服的長者從荀緄家出來,卻是長輩們的商議剛剛結束。

他緊走幾步,候在巷邊,給路過的長輩們恭謹行禮。他近年來聲名鵲起,幾與荀彧、荀攸齊名,荀家的長輩們對他都有好感,亦皆微笑點頭。他不能失禮地扯住長輩問話,待送走他們,瞧見荀彧、荀攸、荀成在門口說話,忙趕上去,問道︰「商議結果如何?」

「諸房長輩都認為︰太平道信眾遍布天下,張角黨羽布列州郡,太平道早些年又確有過謀反叛亂的行為。此事不可輕視。不管地方會不會因此生亂,吾族都該早做準備。」

荀氏多名士才俊,對待此事的態度與文太守截然不同。荀貞長出了口氣,總算听到了個好消息。他問道︰「族中打算怎麼準備?」

「首先,上書太守,請府君捕拿本郡太平道渠帥。其次,聯絡縣里大族,如劉氏,明日求見縣君,請他整點武備,嚴守城池,以防變亂。再次,把族中各家的丁壯、賓客、奴僕都組織起來,假如真的生變,也不致束手無措。」

「府君那里怕是說不通。」

荀彧問道︰「對了,你才從郡里回來?」

「是。」

「府君怎麼說的?」

「沒有答應捕拿波才、波連、範繩。」荀貞嘆了口氣,旋即又說道,「我人微言輕,府君故不肯听。也許,府君會听長輩們的勸說吧。」

荀家的長輩里多有盛名,又多在黨錮前出仕地方、朝廷。像荀緄,就在黨錮前任過兩千石的大吏。他們的話,文太守也許會听得進去。但,也只是「也許」而已。鐘繇說得很明白,文太守不肯捕拿波才、波連是因為不願得罪張讓家。說到底,一個故兩千石,名望再高,也比不上一個權傾朝野的中常侍張讓。

這些話,荀貞沒說,可荀彧很了解文太守的脾性,听他無功而返,對長輩們的勸言亦即不報太大的希望了,也嘆了口氣,說道︰「希望如此。」

荀攸說道︰「不能說服太守,能說服縣君也行。」

直接關系荀氏宗族安危的,還是潁陰縣。荀貞以為然,說道︰「縣君那里應該是沒問題的。」荀氏、劉氏乃本縣冠族,劉氏且是宗室,由此兩家出面上言,縣君百分百會答應。

荀貞頓了頓,問道︰「說要組織族中的丁壯、賓客、奴僕,不知能組織多少人?」

荀成答道︰「吾族子弟習劍術、會騎射,能上陣殺敵者有一二十人。壯年賓客、徒附、奴僕約近百人。」

兩漢的士子承襲前秦遺風,大多文武雙全,所謂「出將入相」。相比別的一些士族,荀氏專以儒學傳家,尚不算太重視「武事」的,但湊一湊,也能湊出一二十個能上陣殺敵的子弟。荀衢、荀貞、荀成、荀祈都是擅長騎射、擊劍的。

賓客、徒附、奴僕近百人,不多,但荀家上下奉行荀淑不治家產、精於德行的作風,有錢的人家不多,能拿出這麼多人已是不易。料來,這其中大部分都是荀衢貢獻的。荀氏諸房里,最富足的就是荀衢家了。

荀貞說道︰「不知兵器鎧甲可夠?我在西鄉放的有一些兵鎧,可以拿出來供族中使用。」

荀攸笑道︰「不用你說,我已替你毛遂自薦了。不止你藏的那些兵器鎧甲,包括你在西鄉的那些門下賓客,我也都替你說了。家長叫你可選幾十個精勇的,接來里中住。」

荀攸常和荀貞一起去西鄉,對荀貞的家當、底細了解得一清二楚。要不是高陽里中住不下太多人,他直接就請荀緄同意叫荀貞把手下的輕俠全部接來里中了。

「好,好。」

荀貞也有想過,在黃巾將要起義的前夕,他是住在城里,還是搬去繁陽亭的莊子里住?兩個選擇各有好處。城里有城牆保護,繁陽亭的莊子里有幾百人手。如今宗族既然決定組織丁壯、賓客,自己又能調數十人入住里中,選擇哪個自然不言而喻了。當然是住城里。

……

次日一早。

荀貞親去西鄉,選了五十個悍勇的輕俠,私下叮囑許仲、江禽、陳褒等留守諸人務必要提高警惕。江禽問他為何?他直言說太平道可能會造反。

許仲、江禽、陳褒都不是莽撞的人。這要換了程偃听聞此言,第一句話肯定是︰「俺現在就去砍了陳牛、原盼!」陳牛、原盼是西鄉太平道信徒的頭目,最有威望的兩個人。許仲三人不然,沒有喊打喊殺,因對荀貞一貫的信任,也沒有懷疑荀貞的話,震驚過後,三人說道︰「吾等知道怎麼做了。」還能怎麼做?當然是日夜緊盯本鄉、本縣太平道信眾的動靜。

挑好人,荀貞回縣的路上,令小任︰「事涉重大,不能不通知文謙。你去鐵官,將此事悄悄地告訴文謙、小夏。江鵠性莽撞,就不要告訴他了。叫文謙和小夏提點精神,盯牢範繩及鐵官徒、奴。如果有變,可臨機制宜,萬事有我給他們兜著。切記,莫要事到臨頭,心慈手軟。」

小任接令而去。

荀貞又令程偃︰「你去許縣。告訴陳家,就說吾郡可能要生變,請他們且來潁陰,與我家同住。」

……

下完這兩道命令,他思前想後,能做的也就這些了。

回到家里,把輕俠們安置下來。他家宅院小,住不下這麼多人,大部分安排到了荀衢家住。

忙了一天,幫族中諸家選揀子弟、賓客、奴僕,編練成伍。又把帶回來的兵器鎧甲一一分下。

晚上,荀彧來找他,說道︰「長輩們聯名給郡府上書,府君不置可否,看來是不願捕拿太平道渠帥了。縣君接受了吾家與劉氏等族的進言,已開始遣吏排查吾縣的太平道首領,並遣吏卒嚴守門牆。……,另外,劉氏等縣中大族听從了吾族的勸告,也在編練子弟、賓客,以防生變了。」

類似荀氏、劉氏這樣的大族,詩書傳家,知古通今,族中多有見識過人、見微知著的才俊,去年上書天子,請誅張角等的劉陶就是劉家子弟,不是尋常百姓人家能比的。所以,一聞張角謀反,就敏感地嗅到了風聲不對,不用別人多說,自會馬上著手預備。

他們這樣的大族,族人多,賓客、奴僕更多,一著手預備,組織起來的人手就不在少數。像荀氏這樣一個稍嫌清貧的宗族,尚能組織起過百人手,劉氏乃宗室之後,也沒受黨錮,家大業大,粗略估算,少說能組織起來二三百人。

當世的農人半農半兵,每年春秋,豪強大族都會操練賓客、徒附、奴僕。稍一組織,就能初步地形成戰斗力。有了他們的聞風而動,這潁陰縣又多了些保全的把握。

程偃當晚歸來。

荀貞問他︰「陳家怎麼說?」

「小人沒能見到老家長,小陳君叫小人轉告荀君,說多謝荀君提醒,奈何‘家長年老,不願離家’。」

荀貞心知,「陳寔年老,不願離家」只是個借口。陳家不管怎麼說,也是郡中名門,許縣冠族,即便知道了黃巾將要生亂,也斷然沒有拋家棄舍,離開故土,來依附荀家的道理。他想道︰「也只能等到黃巾起事後,再遣人接他們來住了。」陳家族人少,家里比荀氏更清貧,也沒甚賓客、奴僕,諒來待到那時,等親眼見到遍地黃巾起後,應該不會再拒絕他的安排了。

……

兩天後,在荀貞的協助下,荀家編好了子弟、賓客。

最終編練為伍的人數比最初的數字多出了六十多人,卻是文聘也帶著奴僕參與了其中。與荀氏共住一里的胡、鄧兩姓也將本族里能上陣的子弟、門客盡數抽選出來,也交給了荀家,情願受其統一指揮。

文聘現在荀貞家住,是荀衢的弟子,也算半個荀家人了。他不但參與進了荀家的編練為伍,還派了一人趕回南陽去通知家族。

至於胡、鄧二姓,荀氏在縣里有高名,他兩家對荀氏的信任就好比許仲、江禽、陳褒對荀貞的信任。三姓同住一里,這麼大的動靜瞞不住他兩姓。一打听,說是為防備賊人生亂。他們雖不知底細,不知這「賊人」是誰,卻也當即就願出人出力,以保家族安全。

多一個人多一分力,荀家自不會拒絕。

三姓合一,得到了近兩百人。

有了兵馬,不能沒有首領。

荀緄在和荀家的長輩、胡鄧兩姓商量過後,決定把這些人交給荀衢來帶領。

荀衢三四十歲,正當壯年,本人又擅擊劍騎射,通武事,且他這一脈在荀氏族中的威望又僅次荀淑一脈,實為最佳人選。

至於副手,選了荀貞、荀彧。

荀彧是代表荀緄。荀貞則純是因他個人的能力了。

荀家子弟里,有過戰陣經驗的唯荀貞一人。郡人稱他是「乳虎」,乳虎二字豈浪得虛名?他當年在繁陽亭越境擊賊,一戰斬獲凶寇上百,縣中無人不知。任北部督郵,深入虎穴,手刃沈馴,滿郡俱驚。在和他交好的族人的眼里,比如荀成,甚至認為他比荀衢更適合統帶這支隊伍。

盡管只是個副手,但對荀貞來說也是一個意外之喜。他一直以來,計算的都只是西鄉的手下,如今當上了「荀家軍」的副手,也就是說,這近兩百人也要听從他的命令了。如此一來,加上本族、外姓,他麾下的人馬已至五百余人。

為宗族安危,也是為保全性命,他在接到任命的當天起,就全心全力地投入了這支隊伍的操練中。

臨陣磨槍,不亮也光。結合從西鄉調來的五十個輕俠,每天,他不操練別的,只練射術、矛陣。因怕大規模的練兵會引起太平道的注意和縣人的不安,這所有的操練都是在里中完成的。

每隔一天,西鄉、陽翟就有情報送來,盡是有關太平道信徒動靜的。從這些情報中可以看出,太平道的信徒明顯有異往日,串連不斷。波才、波連、劉鄧一直沒有消息。面對這些異動,太守府似乎毫不知情,沒有任何作為。

……

緊鑼旗鼓里,正月畢,二月來。

陰沉了多日的天氣,終於下起了雪。

二月初三,荀貞在冒雪操練了一天「荀家軍」後,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了家里,吃了點飯就倒頭睡下了。夜漸深沉,里中的燈火相繼熄滅,陷入了黑暗悄寂。朦朧的月下,夜雪綿綿,一個身影攀牆爬壁,模到了他家門外。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三國之最風流最新章節 | 三國之最風流全文閱讀 | 三國之最風流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