壟斷傳媒 0145 少數派

作者 ︰ 碼蟻

自此,AM上了一個新的台階,在日本範圍內不會再出售自己的節目,所有作品都只在自己的電視台和網站上播放,DVD、玩具周邊等等也形成了自己的生產線。

與此同時,AC網站也在默默壯大著,AM已經成立了自己的專屬出版社和印刷廠,從事網站上高人氣漫畫的出版工作。並根據網站上作品的分類分別開辦了《AntBurning》、《Antsfantasy》等雜志,將同類型的高人氣漫畫整合進行實體銷售,算是走了一條曲線,先在網上打造出人氣和口碑再挑戰實體銷售。

2002年,AM已經成為了日本傳媒業巨頭,全流程生產線漸漸趨于完善,下面要做的就是積累-突破,積累-突破,探尋自己真正的極限所在。

這是一段很磨人的時間,需要等待擁有1438名員工的AM慢慢進步,蠶食他人的市場。根據市場規律,這種蠶食的速度會慢慢減緩,直至平衡,屆時AM將如TBS一樣,成為一個傳媒圈穩定的存在。

這當然不是歐陽諾想看到的,要突破這種困局僅靠他個人出產大作是不夠的,還好小野新一他們夠聰明,在空檔期開始籌備漫畫真人版的拍攝。既然《銀英傳》和《EVA》可以拍攝真實版,那其它的漫畫或者小說為什麼不可以?

傳統的漫畫改編影視作品主要就看一點——是否易于執行。比如《網球王子》、《花樣男子》這樣的漫畫就很容易改編,不牽扯到技術問題。

而對于AM來說,技術根本就不是問題,他們改編的唯一衡量尺度就是故事的結構性。有些往返于升級,打架之間的漫畫顯然不適合拍攝,他們需要一些更具故事性的作品。

最終確定要拍攝的作品是《櫻大戰》和《攻殼機動隊》。同時《EVA》第二部的拍攝也在進行中,吉川康夫和牧野蘭顯然有的忙活了。

《櫻大戰》將是一部商業化的中長篇連續劇,主要演員皆由AKB的姑娘們擔任,之前前田敦子和篠田麻里子嘗到了影視圈的甜頭,這次會全員出動。

《攻殼機動隊》則走精品電影化的路線,同《EVA》一樣,只展開一部分劇情試水。

《EVA》的第二部自然不能停下來,要知道《EVA》的演員都很年輕,過幾年要是滄桑了可就不好辦了,這部系列電影的第一部書寫了亞洲電影的傳奇,成為了與《指環王》、《星球大戰》等史詩影片分庭抗禮的大作,在全球範圍內累積了4.7億美元的票房,暫列全球票房歷史排名第九位,第二部雖然沒有歐陽諾參與制作,不過MAGI依然是保留的,質量上有保障,現在最怕的就是觀眾視覺疲勞。

不過這個擔心實屬多余,能用如此華麗的手段使觀眾疲勞的制作公司僅有AM一家。

2002年7月,**的夏天,TBS、日本藝能公會與AM正式開始了耗時長久的收視競賽。

為了遏制AM發展的趨勢,TBS與藝能公會竟然聯合起來,展開了空前的合作,以每月兩至三部劇的速度開始了前所未有的劇集高產期。同時TBS也開始照搬ATV的節目模式,推出了《生存挑戰》、《萌系偶像》等大制作欄目。

在技術上他們無法與AM比擬,因此選擇了高產路線,企圖用海量的作品重奪市場。

在這場競賽中,日本異能界有一種萌發第二春的感覺,這是一個藝人的片酬空前高漲,影片數量空前高產的時期。

《網球王子》、《十二國記》、《鬼眼狂刀》、《棋魂》、《極道鮮師》、《攻殼機動隊》、《白色巨塔》等優秀電視作品也皆在這段時間產生。

在這場競爭中沒有勝負,幾家勢力的制片能力都在交替上升,藝人的待遇得以提高,觀眾的選擇得以多樣,這便是對大家努力最好的回報。

歐陽諾這段時間全力投入到ATV節目的制作中去,並沒有親自拍攝更多的作品,只是在決策層偶爾搞一些提議,他相信秋葉月的管理能力。

在ATV主打的三個節目中,《世界偶像》的人氣和收視最高,現在海選已經基本結束,開始了分別在大阪、九州、京都等地的決賽,收視率達到43%,專題的累積網絡點擊突破兩千萬,同時段的網絡直播收視人數也超過了400萬,如果把這個數字換算成全日本收視率的話應該會超過10%。

《交換》則平穩一些,各項數據在《世界偶像》的65%左右,收看它的觀眾雖然沒有《世偶》那麼夸張的數量,但相對比較穩定,文化層次也更高,這個節目更像是走精品路線。

而《騙術之王》的人氣處于兩者之間,有趣的是,根據調查,這是這部全年齡段通吃的節目。《世偶》的收視群體中有有55%是15-20歲的青少年,其中有68%為女性,用戶群體相當明確。而《交換》的收視群主要集中在20歲以上,其中以25-45歲的人居多,其中的71%為男性。

《騙術之王》的群體根本就是很模糊,有對一切朦朧未知的小孩子,也有帶著老花鏡的老太太,有事業有成的驕子也有天天買菜做飯的主婦。

他們看節目的目的各不相同,也許是有趣,也許是想從中學到東西,也許是防騙或者是騙人什麼的,但他們都被節目的神秘感和智慧性所吸引,每期節目都會有一個大局,所有人都隨著鏡頭漸漸深入,直至真相大白。

這個節目一直是歐陽諾親自監督設計的,他不想讓《騙術之王》成為下三濫的騙子手冊,或者純靠噱頭吃飯,他要讓觀眾感受到真正的智慧與陰謀。

最新的專題中,歐陽諾終于請到了他仰慕已久的兩個家伙,老天保佑,自己的腦汁已經要干了,需要怪才的加入。

甲斐谷忍,戴著黑框眼鏡的平凡大叔,擅長心理戰與智慧戰的漫畫大師,幾年後他會開始連載《LIAR-GAME》,一部極具智慧型和開創性的天才之作。

蒲生洋,一個長得極像現實版志村新八的家伙,此時只是一個風格獨特,作品各種撲街的漫畫家。

但只有歐陽諾知道,他會在一年後化名為大場鶇,也就是《**》的原作。

這兩個人是日本漫畫界智斗的極致了,也是歐陽諾能想到的策劃《騙術之王》的最強策劃人選,無論是《LIAR-GAME》中精心設計的局面還是《**》中天馬行空的設想,都是歐陽諾自己難以企及的。

甲斐谷忍和蒲生洋也很樂意做一些電視方面的嘗試,反正只是隨便當當顧問,提出一些點子就可以在《騙術之王》的節目制作表上掛名,不失為事業的另一條出路。

這檔節目的制片人是五十嵐修,那個攝影助理。歐陽諾發現了他策劃方面的才華,後來將他提升為創意節目的制片人,他也沒讓歐陽諾失望。

小會議室中僅有他們四人和前五期節目的策劃方案。

《騙術之王》一半靠「騙子」們的智慧,一半靠節目組的策劃。

真讓這幫家伙完全耍開了玩,節目並不會好看。

因為任何東西都是有程序性的,騙人也一樣。找尋目標有固定的方法,後面的流程也都遵循著放餌——收線的步驟。

有一部名為《Hustle》的英劇在這方面做的很好,講述幾個聰明而又道德的騙子行騙的故事,一集一個主題,一種策略,可謂是優雅而又智慧。

但如果放眼現實,騙子們一點兒也不優雅,智慧方面也許也只是小聰明而已,

比如街頭生存的那一集,如果純讓騙子們發揮的話,就會看見他們朝著好騙的小孩子和老女乃女乃就去了,各種賺人同情什麼的。

這麼做顯然更高效,但觀眾不會喜歡。

所以每一期欄目,節目組都會放2-5個「托」進去,他們也許是專職騙子,也許是演員,他們的目的就是進行一些更具藝術性與智慧性的騙局,同時攪渾或者控制整場局面,避免失控。

這不違背規則,因為這檔節目本身就宣稱是半紀實拍攝,有真有假,你自己琢磨。

可以想象,這樣一個節目要費人多少腦筋。

甲斐谷忍和蒲生洋都沒有看前幾期的策劃案,他們是《騙術大師》最忠實的觀眾,根本不用月兌了褲子放屁。

「我好奇的是……」甲斐谷忍皺著眉頭問道,「這個節目里有多少是真的,多少是假的。」

「我直接告訴你就沒意思了?」歐陽諾攤手笑道。

「好,那我猜猜……」甲斐谷忍也跟著笑了笑,隨後說,「上期里面的大石應該是你們的演員,他的方式太奇特了,好像就是為了表演。」

「沒錯。」

蒲生洋也緊接著問道︰「第一期的那個小女孩呢?她說哭就哭說笑就笑,是演員?」

「聰明。」

…………

這兩個家伙顯然更樂于解謎,頭半個小時基本將5期節目聊了個遍,基本把五十嵐和歐陽諾布下的玄機都一一偵破了。

關于節目的亮點又聊了一段後,歐陽諾道出了他的設想。

「說老實話,現在我們的創意開始枯竭了,希望二位能為節目注入新的活力。」歐陽諾描述了一副新的藍圖,「一期一個主題太浪費了,很多設定都沒有時間充分的展開,後面的節目我們開始嘗試像劇集一樣,以‘季’為單位,讓大師們展開更長時間的搏斗,每季大概11到15集,像一個聯賽一樣,里面包含幾個回合,最終產生一名勝者。」

「這麼說的話,倒很像是漫畫了……」甲斐谷忍沉思道,「每一季是一條獨立的主線,里面穿插數個單元劇,我在想你干嘛不干脆拍一部電視劇。」

「有合適劇本的話當然會拍,不過我更看好金牌欄目的影響力。」

蒲生洋問道︰「那麼,你是想讓我們一起設計出合理且精致的游戲流程,然後再盡可能地設計出一些讓人拍案叫絕的情節,將戲劇化與真人秀結合在一起?」

「是的,二位的腦子果然轉得夠快。」歐陽諾點頭稱贊道。

之後,歐陽諾提出了新的模式。

與《Liar-Game》類似,ATV將召集自由報名者參與淘金詐騙的游戲,一共分為4個小組,初回合共有60名左右的參賽者,之後每輪淘汰一些選手,最終決賽將在12名頂尖騙子之間展開。

為了吸引他們,ATV需要為此投入2.5億日元的獎金,第一輪到第三輪的獎金皆為5000萬,最終決賽獎金1億。

甲斐谷忍和蒲生洋顯然對這種模式很有興趣,他們的優勢也正在于此,當場便與ATV簽署了兼職合同,他們將以節目策劃的身份參與到欄目組中,根據欄目的收視率還會拿到不菲的獎金。

依照這種運作模式,《騙術大師》每季的投入會超過4億日元,根據規劃師的計算,節目收視率只要超過5%就可以收回成本,之後每個百分點會提高8000萬左右的收入。當然這是算上網絡廣告的收益。

同時,《騙術大師》的海外銷售也在進行中,一些英國與美國的電視台對這檔節目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不過雖然節目質量很高,其中的人物卻是一水兒的亞洲人,很難使歐美觀眾產生代入感。

歐陽諾對海外市場也很熱衷,以低價將近幾期節目的版權賣給他們,讓他們在非黃金檔的時間安排播出,算是試水,如果效果好的話再談進一步的合作。

《騙術大師》的這種模式極具開創性,屬于真人秀與設計相結合,半紀實半故事,兼具真實感與戲劇性,比劇集更有帶入性,比實錄節目更具趣味性。

這檔節目的招募過程雖然沒有《世界偶像》那麼火爆,但應征人員的質量卻是空前地高。

從企業高管到宅男,從闊公子到失業的中年男人,主婦甚至是小學生……

更有甚者是從其它國家特意趕來參與這個節目,還雇佣了隨行翻譯,光是翻譯的佣金恐怕就要花上近百萬,他們不為錢,只為有趣。

在人員的甄選上欄目組也著實下了一些功夫。

如果都是一水兒智商150往上的家伙不行,一水普通青年更不行,這就像是公司隊伍一樣,需要各種各樣的人物相互補充,每個人都有自己要扮演的角色。

因此,每個通過初次甄選的人都需要經過全方位的智商、情商以及社會閱歷等多方面的測試。

甲斐谷忍提出的人員比例如下。

年齡上需要考慮到各種觀眾的需要,盡量使節目有足夠的活力與看頭,里面要有天才少年與廢柴大叔以及老狐狸。

15-25歲︰45%。

25-35歲︰25%。

35歲以上︰30%。

同時,節目還需要有足夠的女性參與,不管是美少女、御姐還是大媽都會使節目更具張力。

男65%,女35%。

在智商上同樣也要分層,要有天才也要有普通人,全是天才的話很難發揮,全是普通人也沒的玩。

140以上︰35%。

120-140︰40%。

120以下︰25%。

另外,欄目組還對一些名人發去了邀約,老中青年演員歌手,退休的政客,模特以及作家等等,雖然要為他們提供高于其它人的出場費,但他們的出現絕對會大大地提高節目的吸引力。

參與到第一季節目的名人包括篠田麻里子、南楓春日、高橋南、柴崎幸等AM藝人,以及從屬于其它事務所的人員和一些社會知名人士。

第一回合分為三組進行,每組的游戲內容並不一致,每場比賽會剪輯為兩集。

第一組的19人被召集到一座別墅,他們的游戲主題是「少數決」。

這個點子是甲斐谷忍提出的,這是他在之後的《LiarGame》設計的游戲,現在提前出場了,顯然放在這里更加物盡其用。

游戲開始前,AM會將200萬日元的款項打入19名參賽者的虛擬賬戶。

「少數決」游戲,即多數服從少數游戲。首先由ATV抽出一名玩家提出‘YES‘OR‘NO‘問題,然後玩家需回答‘YES‘或‘NO‘(可不用依照事實回答)。勝出一方為較少玩家選擇的一方,而輸掉的玩家直接退出游戲,並留下自己的那200玩日元。如此往復投票,直到最後僅剩下一名勝者。最後勝出的玩家可得到其他玩家留下的3600萬作為獎金。在此回合,玩家需設法讓自己成為少數派。

在游戲結束後,評委組將根據每名玩家的表現,從失敗的18個人中挑選9人,與最後的勝者一同晉級下一輪。

6名攝像師,20個隱蔽攝像頭全程跟蹤拍攝,同時對每位參賽者進行秘密采訪,時刻記錄著他們下的每一步棋。

為了確保游戲合理,這組玩家中包含了兩個ATV的「托」,如果游戲沒有按照如期進展,他們會推動大家的思維。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壟斷傳媒最新章節 | 壟斷傳媒全文閱讀 | 壟斷傳媒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