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孫家鼐府上回來之後,又過了一日,正盤坐在床上籌劃,到底是今日還是明日去美國公使館拜訪康格先生,便听見門外傳來一陣喧鬧聲。急忙起身,還沒有穿上鞋,就听見老佟的大嗓門︰「孫先生,美利堅公使大人來訪——!」
孫元起一驚,趿拉著鞋走出來,迎面看見老佟領著幾個外國人走進院子,仔細看時,卻是康格先生和他太太、丁韙良,還有兩位面孔生疏得很。便快步迎上去,用英語說︰「大家早上好。」說完,又低聲用中文吩咐老佟︰「您幫我出去尋覓些點心來,我要招待客人,銀錢一會兒給您。」
老佟唱了諾,轉身出去了。
康格先生上前和孫元起握了握手︰「York,好久不見你。這次突然到訪,十分抱歉。」
孫元起笑著說︰「說抱歉的應該是我。我在五分鐘前還在考慮是今天還是明天去拜訪您呢,結果您卻來了……」
又見過康格太太和丁韙良先生。後面的兩位,一個是二十多歲的年青人,面貌與康格先生頗為相似,握手的時候,他自我介紹道︰「我是Thomasconger,很榮幸見到你。」
孫元起一想︰是了,之前康格太太說她要去劍橋看兒子,想來便是這位Thomas了。當下回答道︰「您是劍橋大學讀書吧?康格先生一直為此驕傲。初次見面,請多指教。」
另一位則是三十歲上下的青年人,看上去就知道是一位精力旺盛的學者。他用英國腔說道︰「我叫盧瑟福(Rutherford),原來在劍橋任教……」
孫元起頓時瞪大眼楮,崇拜的看著面前這位物理學界的大牛,雙手緊緊的握著盧瑟福的右手︰「久仰久仰!」一副高山仰止的模樣。心說︰你不用自我介紹,我對你了如指掌,比如你馬上要到加拿大的麥吉爾大學任教……對不起啊,盧大牛,我「借鑒」了你最重要的幾項成果!
盧瑟福,1871年8月30日生于新西蘭的納爾遜,有兄弟姐妹12人,但身體很好,18歲獲獎學金上新西蘭大學。後又獲得英國劍橋大學留學的資格。1898年到加拿大任麥吉爾大學物理學教授,達9年之久,這期間他在放射性方面的研究,貢獻極多。1907年,任曼徹斯特大學物理學教授。1908年因對放射化學的研究榮獲諾貝爾化學獎。1919年任劍橋大學教授,並任卡文迪許實驗室主任。1931年英王授予他勛爵的桂冠。1937年10月19日逝世,他的骨灰被安葬在維特敏斯特教堂的牛頓墓旁。
盧瑟福不僅是一位著名的科學家,同時也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平易近人、和藹可親,鼓勵學生有新見解、新發現。他的學生中,有十幾位諾貝爾獎得主,包括波爾、查德威克、科克羅夫特、卡皮察等。
這個院子,平日里除了學生,很少有客人來,所以正屋里面沒有什麼桌椅。西廂房則是學生們聚集的場所,桌凳齊全。說話間,孫元起將諸人引進西廂房,讓各人坐了。因為學生經常來,茶碗、茶壺卻是有的,因沒有僕人,孫元起只有自己操辦。等上了茶水,老佟也提了糕點過來。等各人坐定,康格先生才慢慢道出來意︰
且說9月份中旬,康格太太因為思念她的Tommy——就是坐在她身邊的Thomas——坐上了前往歐洲的客輪,隨身就攜帶有孫元起那篇論文《關于原子結構的實驗與猜想》。
那時候,既沒有波音747、空中客車,也沒有洲際鐵路,即便是令人尊敬的公使太太,也只有乘坐客輪的頭等艙。從北京到上海、到香港,穿過馬六甲海峽,在印度孟買停了一下,接著在印度洋上漂泊。然後從蘇伊士運河進入地中海,在法國馬賽上岸,穿越法國,再換輪船渡過英吉利海峽。就這樣,顛簸了一個多月,終于到了倫敦碼頭。
Thomas接到母親從法國發過來的電報,正在碼頭上迎接母親。見了面,免不了一番互訴衷腸,介紹各自別後的生活︰
「在中國的首都,我見到了很多有趣的事情,令人不可思議,比如女士們的小腳……
「還有他們的衛生狀況,實在是太糟糕了,有一次……
談話中就說到了孫元起︰「我還見到了一個中國人,非常年輕,應該和你差不多歲數,自稱是耶魯大學的物理學碩士呢。」
「耶魯大學有物理學的碩士麼?」坐在馬車上,Thomas隨口問道。
「誰知道呢?不過那個小伙子貌似挺有教養的,英文不錯,應該在美國受過高等教育。」康格太太接著說,「來的時候,他還給我一篇論文,希望我幫他送到《nature》雜志社呢!」
「哦?《nature》對來稿可是非常嚴謹的。」Thomas很好奇。
「要不你先看看?希望不要鬧笑話,我可是把它從遙遠的遠東帶到了這里。」康格太太有些不放心。在一堆行李中,把孫元起的那篇論文翻出來。還好,康格太太非常負責,即便是一個多月的長途旅行,紙張還保存得完好無損。
Thomas把論文拿過來,大致看了一下。前面是實驗設計和實驗結果,自然沒什麼問題。看到後面關于原子結構的猜想,眉頭皺了起來。
康格太太一直盯著Thomas呢。看他皺眉頭,心里有些忐忑︰「Tommy,他的論文有問題麼?」
Thomas搖搖頭,解釋道︰「前面的實驗,問題應該不大。至于後面的猜想,卻不太拿得準。我雖也是學物理的,卻不是研究這個方向,所以看得不是很明白,自然也不知道論文是對是錯……」
「這樣啊……」康格太太心里有些猶豫。
Thomas看出了母親的心情,笑著勸慰道︰「劍橋有一位年輕有為的教授,對原子物理學非常有研究,最近正準備到加拿大McGill大學擔任教授,應該還沒有出發。我們先回劍橋,請他審閱一下這篇論文,再決定是否送給《nature》雜志社。這件事情不就解決了麼?」
康格太太一想,這主意不錯,既完成了所托任務,也不耽誤功夫、鬧笑話。便一同去了劍橋。
盧瑟福本來準備9月底去加拿大麥吉爾大學任教的,結果臨出發前,看見美國的《science》上刊登了一篇《鈾、釙、鐳輻射射線的實驗研究》的論文,作者名叫YorkJohnson,從來沒听過有這人,看通訊地址,還是一位外交官,可他得出的結果大部分和自己寫好的論文一致,卻又更勝一籌。當下把去麥吉爾的事情放在一邊,又撲進實驗室,驗證YorkJohnson的結果。自然,結果不言而喻。那一刻,他有一種深深的挫敗感。
就在這時,康格太太和Thomas敲響了實驗室的大門。盧瑟福開門一看,看見自己的學生領著一位中年貴婦,以為是慕名來訪者,便要拒之門外。Thomas連忙說明來意。盧瑟福一听是論文的事兒,作者還是YorkJohnson,興趣來了,連忙請進屋,取出論文仔細閱讀。
盧瑟福這個大牛是何等了得!讀完便知道文章的價值,吩咐把論文重抄了一遍,叫來自己的一班朋友,一邊實驗,一邊討論;原稿則附上自己的推薦意見,讓Thomas送到《nature》雜志社。
《nature》雜志社里面的編輯看了,卻和原先的Thomas一樣,拿不定主意。他們素來嚴謹,對不知道正確與否的論文一向持謹慎態度,即便有盧瑟福的推薦,也只肯在「讀者來信」中登出。好在α粒子散射實驗並不難做,盧瑟福很快在實驗室中驗證了論文中的數據,並迅速報告了自己的結果,進而推定YorkJohnson關于原子結構的猜想是合理的。
《nature》、《science》都是周刊,這兩篇論文相差不過一兩個月,但卻成功的建立了一個微觀的原子結構模型,在西方物理學界引起極大的反響,一時之間,議論紛紛。
盧瑟福听了康格太太對于YorkJohnson這個中國人的描述,對他非常好奇。知道康格太太和兒子Thomas要來中國過聖誕節,于是就一道來到中國,打算由此再轉道加拿大。
到了美國駐華使館,康格先生單知道孫元起現在任教于京師大學堂或某一所中學,卻也不知道孫元起的具體住處。等了幾日,盧瑟福有些呆不住,只好先去詢問丁韙良先生。丁韙良是個熱心人,而且對物理也興趣盎然,就自告奮勇的領了大家前來。
說了半晌,孫元起總算明白了大家的來意。盧瑟福在說話間,四下打量了這間屋子,見有幾具簡陋的實驗儀器,很猶豫的問︰「這里是……?」
孫元起也有些尷尬︰「京師大學堂正式開學以前,我在一所中學擔任物理老師,所以這間屋子算是我的實驗室,或者說是教室,嗯,一個簡略的InstituteofPhysicalResearchandTeaching……」
盧瑟福疑惑更重︰「那您的實驗數據如何得來?」
「實驗數據?你說論文的數據麼?」一轉眼,孫元起便想好了答案,「我在美國的時候,已經完成了實驗,只是沒有一個合理的結論。最近才想到一個符合實驗結果的猜想,方寫出論文來。」
之後,盧瑟福又問了一些物理問題,好在這些答案不需要孫元起杜撰,便一一為他解答。
時近中午,這群不速之客起身告辭。孫元起本想留他們一塊兒吃飯,他們估計看到屋里只有主人孤家寡人一人,便婉拒了。同時,康格一家和盧瑟福都邀請孫元起在聖誕節前後去使館一趟,盛情之下,只有答應。
盧瑟福的這次來訪,孫元起隨口說出了「IPRT」這個名字(InstituteofPhysicalResearchandTeaching,物理研究與教學學會),這個後世最有名的物理學研究機構就在不經意間出現了。它為世人所知,則是在兩個月後的《科學人》雜志上,一位記者采訪盧瑟福,盧瑟福在介紹最近物理學發展的時候,首先提及IPRT的YorkJohnson。它是中國第一個物理學研究所,而盧瑟福則有幸成為「訪問」該所的第一位國際學者。
至于IPRT的成立時間,則眾說紛紜,具有代表性的有三家︰
一是認為成立于1898年8月16日,也就是孫元起入住該四合院的第一天。持這種說法的,主要是私立經世大學(Kingshimuniversity)的校史研究者。他們認為,經世大學的最早實體就是IPRT。這樣,他們的校史就比著名的國立北平大學長了那麼幾個月。證據嘛,便是孫元起發表在《science》上的作者單位。
一是認為成立與1898年11月初,這種說法先後出現韓蘧、陳驥德的日記和回憶錄中,因為韓蘧、陳驥德是IPRT創辦的當事人,所以他們的觀點為官方所采用。
一是認為成立于1898年12月,也就是國立北平大學成立前後。這種觀點是國立北平大學校史研究會提出的,並一再申明︰孫元起發表在《science》上的通訊地址「Kingshimuniversity」,是美國公使康格先生的一個筆誤;IPRT最初是北平大學的一個研究機構,與北平大學密不可分。證據?IPRT的舊址就在北平大學院內,還用證據麼!
接下來的幾天里,孫元起出于對盧瑟福的崇拜,或者說其他什麼原因,先後數次到美國公使館拜訪。在討論過程中,孫元起總是在不經意間提到了後世對于原子結構的看法,讓盧瑟福驚嘆不已。
在聖誕節後的一天下午,盧瑟福鄭重的對孫元起說︰「York,你對原子結構的天才性認識,已經在《science》和《nature》上先後刊登。但在我們交談過程中,我發現你有更多的發現和更深刻的理解,這些成果足以震驚世界,使得自然科學的發展更加迅速。可是你為什麼不把他發表出來呢?」
孫元起聳聳肩,無奈的說︰「那些東西,都還只是理論——或者說是猜想,需要時間和實驗來證明。如果我把它們寫出來,恐怕無法找到出版社來出版。即便出版了,也會和凡爾納的作品擺在一塊兒,被當作是科幻讀物的。」
盧瑟福依然很嚴肅︰「不!就像你所設計的α粒子散射實驗一樣,雖然只有八千分之一的概率反彈回來,但它確實存在,只是需要大量的實驗和細心的觀察。同樣,理論也需要不斷的提出,哪怕只有極少數正確。否定錯誤的過程,也就是我們接近正確的過程。」
孫元起有些心動,覺得如果把一些基本的理論給闡述出來,確實可以使得科技更好的發展,使得這一代偉大的科學家把精力放在更前沿的位置,人類或許可以獲得更多的真理和知識。蝴蝶效應說,南美洲的蝴蝶扇動一下翅膀,可能導致北美洲的一場颶風。
「或許,我就是那只蝴蝶……」好看的小說盡在,告訴您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