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暹走出丹鳳門時已是暮鐘陣陣,這里四面都是高大的宮闕城樓,一時竟分辨不出鐘聲從何而來。他剛接過韁繩就見兵部尚書程千里和一個隨從從宮門里走出來了,杜暹忙面向那邊站定。程千里也一副偶遇的模樣停下腳步,二人隔著大老遠遙遙見禮,然後和氣地笑著走到一塊兒。
「晌午我就在宣政殿那邊听見宦官喊旨,杜將軍現在才出來,定是在今上面前獻了良策。」程千里一副笑容輕松地說道。不過這幅笑臉的誠意有多少就不得而已了,雖然他們同朝為官,但不是一個體系的人飯還是要分家吃的。何況程千里出將為相混到幾乎位極人臣的地步,路子和杜暹竟然十分相似,也是在定邊立功又通過聯姻站對位置的結果,于是他多少對杜暹有些排斥之感。[.]
杜暹長得比程千里白胖,更有儒雅風範,不過他現在卻是掛的武將職位,而程千里是政事堂宰相。晉朝延續唐朝制度,文武其實分得不清楚,將相位置變換也不少見,地位也相差不大,不過能參與國家決策的這些人要高一等。杜暹也不想和程千里生什麼不愉快,更不願在他面前賣弄恩寵,當時便轉移話題道︰「我從溫室殿出來的時候與魚公公一道,便提起今上節儉,富有四海仍然穿著舊衣,魚公公道今上那身青布袍子是程妃所制?」
程千里愣了愣,隨即說道︰「我沒注意啊,再說也不是誰都能受今上單獨召見的,平日在含元殿朔望朝或是紫宸殿,今上不都穿的袞服。」
二人一面說話一面走到了長樂坊和翊書坊的口子上,因回家的方向不同,這才相互拜別分道揚鑣。
次日廷議,杜暹也來了,他出現在這樣的場合有點新鮮,眾人看在眼里不過沒說什麼。一會兒薛崇訓進殿受完拜禮就說了杜暹的事兒,先贊了一番杜暹的功勞和才能,然後當眾表態要讓杜暹兼任內閣學士,今後廷議也要參加。
薛崇訓自個弄出來的一個內閣機構,前期真是給他省去了不少麻煩,就像現在想提拔一個人到決策機構就不費周折,因為內閣是新的衙門沒有舊制可循,也沒規定定員;而政事堂則不同,一段時間內只能有六個或者七個宰相,制度已經慣『性』地進行了很多年,從來要改變舊制都會涉及不少問題,不能輕易變動。要塞人進政事堂,意味著得先搞一個下去,這就是個麻煩事兒了。宰相們通過人事權個個都是樹大根深,如果皇帝使用至高無上的君權毫無正當理由整倒一個,後遺癥會比較嚴重,要更換宰相一般都會通過一系列的博弈,用合理的理由貶官或直接罷免。當然現在薛崇訓不動政事堂,直接往內閣塞人就不存在這些問題。
上午的議事散伙之後,薛崇訓又把杜暹找去了溫室殿,不知道要談什麼。政事堂的大臣們見狀心里多少有些不自在,一眾宰相回政事堂辦公時,在路上難免旁敲側擊地閑話幾句。
在薛朝一直不受重用卻依然混在宰相位置上的竇懷貞的牢『騷』被幾句話撩|撥,就忍不住說道︰「這麼下去,還有咱們政事堂什麼事兒?」
因為一行人是在公眾場合,又是在宮里的大道上,張說便馬上正『色』道︰「竇相何處此言?」
竇懷貞沒品出味兒來,沒好氣地說︰「杜暹身上掛著右武衛大將軍的餃,正三品,一個正三品的官員出任五品內閣學士,尚不是席。要不了多久內閣的人都封上三品不是很正常麼?況且杜暹之女還是後宮的嬪妃,哪天皇上一高興萌封其家人,杜暹再有個公侯爵位也不是不可能。到時候內閣怕不是五品小官的問題,要位列三公九卿了。」
其實竇懷貞的話沒錯,政事堂的一些人確實感到了可能被架空部分權力的危機,但大家不好在明面上說而已。
程千里听到靠後宮嬪妃升官之類的話,心里已不是很高興,這時反而就幫著內閣那邊的杜暹說了兩句︰「杜將軍能得今上恩封,也是追隨左右血里火里拼出來的。」
作為政事堂老大的張說看了一眼兩個言論不相同的人,情知政事堂也不是鐵板一塊,還有後面不說話的劉安,這廝可不是跟著他張說一個鼻孔出氣的人。張說便裝作和事佬語重心長地對竇懷貞說道︰「不管是政事堂還是內閣的人,都是為朝廷出力。咱們有什麼職責就盡什麼本分,如此而已,勿要想得太多了。」
……薛崇訓在溫室殿興致勃勃地等到杜暹前來,就繼續昨天的話題,詢問幽州那邊的策略。不過杜暹今天看起來精神好像不太好,那是因為他昨晚沒睡好的緣故。
昨天皇帝找他談了大半天,問的最多就是東北防務,意猶未盡又說今天再談。杜暹回去之後一尋思,皇帝肯定要問幽州之策,連夜查閱收藏的書冊琢磨這事兒,幾乎沒睡個好覺,就快天亮的時候小睡了一會兒。
杜暹情知一個方略要真正能落到實處,不僅要顧及實情時宜,還要考慮當權者的偏好傾向,否則得不到支持再好的辦法也是枉然。就像上次準備打突厥時,杜暹就琢磨到了薛崇訓的『性』子,提出重視騎兵的言論,結果就很順利地得到了重用。他才剛剛中年,正是精力旺盛有志于仕途的年紀,對于人人羨慕的爵位不看重,反倒看重實權衙門可以有用武之地的位置。
這次杜暹照樣將薛崇訓的思想細細琢磨了一遍,心里已有了數,有些想法和大部分朝臣完全不同,難怪薛崇訓將其視為知己一般,常常覺得很有默契。
薛崇訓果然問杜暹對治理幽州的意見。杜暹早有準備,沉『吟』片刻便答道︰「東北有契丹、奚部落率帳內附,王賢之、趙瞿等人就地安置,臣不以為然。安撫少民本無可厚非,可是東胡不斷向西遷徙人口已有擴張之象,若是幽雲之地胡人再增多,非長遠之計,幽雲早已是漢民佔據的土地,沒有半點退讓的道理;不過暫時看來倒也無傷大雅,就近安置也能節省人畜之力。若是陛下謀百年之策,便應改變幽州以往的做法。」
一席話中讓薛崇訓品出了似曾相識的言論,這不是有預防胡化的意味麼?薛崇訓本來以為當下沒人能想到那個問題,自己能想到也是因為前世見識的關系,不料從杜暹口里听到了類似的東西,心下便很受用……有一種自己的思想被理解認同的愉悅感。
薛崇訓欠了欠身,很有興趣的樣子,繼續問道︰「若是更換幽州文武官員,應如何定新策?」
杜暹道︰「中樞應給予地方權力因地制宜用策。」
此時的地方治理當然有自主權,主要交通緩慢,受條件限制京師沒法詳細地遙控,只能給一個模糊的政令。因此薛崇訓對這個回答不怎麼滿意,又問︰「若是杜將軍在那邊主持大局,又用何策?」
「請陛下允臣在圖上指出。」杜暹站了起來,見薛崇訓點頭才走到他畫的那副大圖旁邊,找到了東北角的位置,指著一個地方道,「契丹和奚近年常常聯兵犯邊,幽薊等地不得不擴充邊軍團練備邊,青壯不足便用胡人。故幽薊要之務仍是兵事……營州,居于關外,若能取之則攻守易勢,奈何漢軍屢次進擊反復爭奪營州,未能站穩腳跟。若是臣領幽州事,必先整軍請旨攻取營州,這是必要的第一步。」
薛崇訓贊同地點頭道︰「打下來守住,咱們在關外才有一處靠譜的據點,到時候送些流放人口以及資助各地失地災民遷徙,消化關外的土地才是開疆擴土之王道。」
杜暹繼續說道︰「第一步因漢兵多次失利看似艱難,實則容易,無非就是打贏仗而已,短期就可能實現。第二步才真正不容易……陛下請看此地周圍的地形,三面天然屏障,若是經營妥當,定然固若關中之地,成為東線拒胡人以國門之外的要沖和根基所在。居幽雲而圖關外,進可攻退可守,強盛之時向遼河一帶擴土,內憂之時可保河南道、淮南道、江南道半壁無虞。故臣以為在幽雲之地重修長城、築工事堡壘實乃百年長遠大計。但此策不僅巨耗國力,更改變前朝不修長城的做法,恐國內反對之聲不絕,故艱難非常。」
薛崇訓听罷不置可否,其實杜暹的想法和自己很有相似之處,但正如杜暹自己說的,這里面涉及很多東西,薛崇訓無法輕易考慮得通透。別說朝臣可能會反對,就連他也有些想法沒能通透︰長城,這種幾乎作為華夏文明象征的東西,利弊功過該如何定論?
唐朝前期軍事強盛時是不修長城而定四方,可一旦進取的勢頭減緩,問題也非常多,其中一個讓薛崇訓十分有防範心的就是胡騎佣兵……是收買的胡人騎兵可靠,還是那些呆笨的石頭城牆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