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劉徹 第六十七章 儒家時代

作者 ︰ 核子喵

武術有江湖,學術也有江湖。江湖上多的是閉關修煉數甲子妄圖一桶漿糊的老不死,可無情的命運總會眷顧那些愣頭青,比如郭靖段譽之類,稀里糊涂地撿了一個或幾個漂亮媳婦,認了一個或幾個武藝境界神仙畫畫的師傅,交了一個或幾個家世背景大有來頭的朋友,不但練成絕世神功,還婚姻美滿家庭幸福姻,撿自己的武功秘籍,讓別人眼紅去!

這樣的法則同樣適用于學術江湖中,無論是老鳥還是菜鳥,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對話語權的爭奪,你說我不夠浪漫,我道你缺乏實用,從字面經義扯到學派淵源,接著扯創始人的八卦傳聞,最後直接進行人生攻擊。

在互相扯皮共同進步的大潮流中,表現出一種奇怪的現象。思想學術和國家繁榮之間,往往會間斷性的呈現出這樣不均衡的關系︰國家不幸,學術幸;學術不幸,國家幸。

春秋那個戰國,諸侯那個爭霸,百業那個荒廢。而偏偏在那大家都吃不飽穿不暖的時候思想之花齊放,諸子如雨後春筍,紛紛從宅了不知道多少年的小黑屋里冒出,給大家一個救世的夢想。隨著秦始皇一統天下,焚書坑儒,哪里冒出頭,鍘刀就往哪里砍,百家如花凋落,只好轉為地下活動,唯有法家橫絕于世。

先秦時期的儒家,日子一點都不好過。孔大聖人說白了,就是一跳槽無數次辭退無數次最後舉世悲絕改行當人民教師終于找到自己社會價值的可憐人,他發出一個激勵無數讀書讀愣的二傻們的聲音︰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就是這句話,激勵著天下儒者直面骨感的現實。等到暴秦一崩,儒者們終于在百家擁堵的夾縫中看到了一絲希望,各路各門各派紛紛派出精英強將,打包上路,給識貨的朝廷賣命,這些人里包括叔孫通,賈誼,晁錯……

現在多一個董仲舒。

董仲舒閉關修煉的時間不算長,才三年,但他修煉的秘籍是五經的主菜——《春秋》。

考試的時候,董仲舒比較幸運,排名不是最前,也不是最後,面試過的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即便第一個的表現再好,考官興致勃勃精力旺盛並對後面的人員充滿了期待,所以,打分會比較保守,頂破天了是中上;最後一個,考官早就看眼了一個鼻子兩只眼,什麼驚世之才都打動不了他了。

輪到董仲舒的時候,劉徹已經稍微有點不耐煩,想想也是,大多都是說話都不利索的老頭子,語速能快到哪兒去?單單「回……稟……陛……下……」這四個字就能讓寶座上的劉徹等到天荒地老枯藤老樹。還有一兩個發須花白的高人耳背,連題目都听錯了,及格都不可能,更遑論高居廟堂了。

年紀輕輕的董仲舒在眾老學究中絕對算得上是鶴立雞群,劉徹看他腦袋是黑的,精神一震,問他第一個考題。

「世上旱澇等天災異變,根緣在于何處?如何應對?」

劉徹︰要是敢回答設壇施法,就把你綁上火箭送回火星去!

董仲舒想了想,就像所有英語四六級沒過的實誠孩子一樣回答︰「不知道。」

要是所有馬哲問答題靠這三個字就能過的話,大學就沒有補考這回事了。

接著,董仲舒又引用《春秋》里的觀點來回答劉徹的問題,以天人感應為引,說如果世間發生有悖于常理的事情,蒼天會以奇異之象發出警告,再論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指導思想,最後以皇帝需每日自省結束,由虛入實,既有理論依據,又有現實意義。

劉徹狀若認真地听著,暗自月復誹,老天要是真長了眼楮,早就該劈死東方那廝……竟然連招呼不打就跟人跑了,內奸當上癮了是不?

考生緊張得死去活來,考官神游天外有木有!

劉徹不置可否,又問了第二個問題︰「堯舜無為而治,百姓安康,國無大事;周文王殫精竭慮,廢寢忘食,治國有方。此兩者,孰優孰劣?」

就像所有考生都知道,每當提問某件大事對我黨歷史具有怎樣重大的意義等于從宏觀微觀角度拍我黨馬屁一樣,董仲舒也知道,這是表現自己腦電波與陛下的完全一致的關鍵時刻。如果興師動眾廣招賢才還敢說是無為而治的話,那麼,董仲舒的政治智商就是鴨蛋!

董仲舒答曰︰兩者都是合理的,只是一切須從國情出發,我認為,依咱大漢目前的情況來看,那是非得用力有為才行。

借此他提出了如何有為的具體方針政策︰

首先要確立宏觀上的治國理念,德主刑輔,重德遠刑——這點前兩位先帝已經做得很好了,陛下請再接再厲;其次,狠抓精神文明與意識形態建設,國家大一統思想,也就是「獨尊儒術,罷黜百家」——請注意,是罷黜,不是焚坑,否則是要被戳脊梁骨的;再次,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所謂教育興邦,要治理國家,就要有人才,要有人才,就要抓教育。

其他大家的學者們听得膽戰心驚,對董仲舒怒目而視。說得好听,教育興邦,那麼教材呢?根據第二點提出的獨尊儒術,不是全天下讀書人都成了孔子門生?還給不給人活路了?!

劉徹對儒家思想沒有太大偏執,卻不免對規範化管理教育選才動了心。

更主要的是,沒有筆試直接面試的考官實在傷不起,一百個考生,考的科目不一樣,還只有自己一個考官,考到什麼時候去……干脆我們抽簽!

就算沒抽中,也可以傲嬌地說︰「此乃天意。」或者「我大漢朝廷有限公司不要運氣不好的人。」

……

回歸正題,劉徹覺得儒家思想統治中國長達兩千年,不是沒有它的道理,各家學說的優劣暫且放在一邊,僅僅以統一全國思想奠定漢民族文化傳統的意義來說,其功勞是不可磨滅的。

就像提起英國,腦袋里會躍出一個Mr達西的紳士形象,提到美國就不得不說它的功用主義一樣,無論經過多少代,漢族的血脈里都沉澱著一句一句的子曰。

一個民族需要一個指導思想,眾生平等自由民主劉徹是絕對不敢提的,那樣不是教唆別人造反拆自己的台嗎?在百家思想中,最適合農耕文化的是哪個子還用說麼?

不是因為統治階級提倡儒家思想,老百姓才會遵從,而是因為老百姓願意遵從儒家思想,統治階級才要提倡。因此,即便沒有董仲舒提出獨尊儒術,後世也會跳出一個張仲舒李仲舒建議罷黜百家。歷史上的封建王朝,分分合合,起起落落,最後還是回到三綱五常上。

皇帝就該有皇帝的樣子,廣開言路,量力而為也就夠了,要是激發出鑽研學問發明科技的活力,那就是錦上添花,堪稱盛世。劉徹決定把學術和教育分開,雖然獨尊儒術會不可避免地造成一家勢大的結果,但營造一個政治相對開明、學術氛圍濃厚的壞境卻是事半功倍、澤被後世之舉。

受董仲舒啟發之後,劉徹就沒多少興趣再和余下的考生對策了,大多只走了個過場,只要看人還沒有老得風一吹就倒稍微受點刺激就腦中風的就全留下了,然後把他們統統扔進天祿石渠二閣,讓他們整理各家典籍,編撰教科書。一家中有不少分支學派,要統一說法釋義,還真的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學者高人們的積極性很高,一來編撰典籍可以名傳青史,二來工作壞境和酬勞皆是上等,更關鍵的是,陛下下旨,開科取士!也就是說,以他們編撰出的經解釋要作為公務員考試的標準,不單單是個人業績,事關今後百年乃至千年的該學術領域的命運,自然是比蜜蜂還勤快比螞蟻還辛苦比老牛還耐勞,吃一人的飯,領一人的工資,干十個人的活。

今年秋,劉徹詔令天下,分科取士。

直接跳過魏晉時期「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九品中正制,避免世族把持朝廷人事部門、高門權貴的子弟無論優劣都可以做官而寒門卻無出頭之日的情況,揭開中華選舉史嶄新的一頁。

科目主要有明經(時務策與經義)、進士(時務策與詩賦文章)、明法(通曉法令)和明字(通曉書法)。明經與進士,前者難,後者易,古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因為明經重帖經、墨義。所謂帖經,相當于現代的填空題,將經書任揭一頁,左右兩邊都蒙上,中間只開一行,再用紙帖蓋三字,令試者填充,它偏向于死記硬背,較為簡單。而進士,則要活學活用,背詩者眾,作詩者寡。

前兩門比較熱門,明法勉強湊合,明字報考的人卻寥寥無幾。精通篆體隸書的人全去考明經和進士了,劉徹只能在考前兩門刷下來的人中挑選。

作者有話要說︰第二更~求花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我是劉徹最新章節 | 我是劉徹全文閱讀 | 我是劉徹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