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隋大業 第九十三章 三教九流

作者 ︰ 江水濤濤

儒家學派在兩漢時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壯大,它與道家的思想一樣,得到了皇權的支持與認可,慢慢滲透融合到華夏民族的血液之中,成為一種與生俱來的信仰。

自三國開始,整個中原大陸便烽煙四起,戰禍不斷。長命的司馬懿熬死了曹操,劉備和孫權,竊取了魏國江山,統一了天下,這理應說是百姓的福音。但司馬家族天生人品卑劣無恥,他們殘暴荒婬的統治,使得國家並不多麼穩定。

西晉末年,可怕的「八王之亂」爆發了。為了爭奪權利的巔峰,司馬氏皇族成員爭相開始攻伐殘殺,將原本正逐漸穩定下來的中原大陸和廣大黎民百姓再次卷入戰火之中。

就在司馬氏的眾位王爺們打得不可開膠,兩敗俱傷時,北方的游牧民族大舉南侵。

漢民族因為佔據了黃河流域,擁有得天獨厚的發展條件,因此中原百姓比之生在苦寒之地,逐草而居的少數族來說要殷實穩定得多,而且也擁有非常豐富而先進的文化。

趨吉避凶乃是動物的本能,更何況是萬物靈長的人類。沒有人願意忍受饑寒交迫,而不渴望安居樂業。正因如此,一種叫做羨慕嫉妒恨的東西產生了。在野心家的可以利用和挑撥下,戰爭爆發了,無所謂正義對錯與否,只是爭奪生存資源與空間的戰爭,在漢民族與北方少數族之間爆發。

雖然說,在兩晉之前,漢民族和少數族之間的關系不和睦,也是有仇恨的,但遠沒有多麼激烈。畢竟,中原大地還是地廣人稀,劃一片土地給那些渴望安定的少數族來說並不是難事。漢武帝打垮了匈奴後,一些懷柔政策對于緩和民族矛盾是非常有幫助的,三國時曹操統一北方,對北方的少數族也一直很好。

但司馬家族的統治者,不只因為什麼,也許是被豬拱了,他們對于少數族只是一味地欺壓剝削,迫使他們不得不回到草原,愈發仇視起漢民族來。

當西晉爆發「八王之亂」,國力衰頹,民心動蕩之時,北方的游牧民族大舉南侵,勢如破竹地便將西晉瓦解,使其不得不龜縮在長江以南,在當地大貴族王家的支持下才建立起東晉王朝。北方游牧民族以匈奴、鮮卑、羯、羌、氐聯盟乘西晉王朝空虛之際的南侵行為,史稱「五胡亂華」。

五胡亂華對于漢民族來說是極其屈辱的,中原最為富貴之地為蠻夷佔領,而曾今最為高貴的漢民族卻淪為了最下等的奴隸。最為可怕的是,漢文化因此受到了極大的打擊,甚至停滯不前。

如果僅將五胡亂華的錯誤歸結在南侵的胡人身上,這顯然是不公平的。渴望生活得更好是人類最本質的追求,也是人類之所以發展壯大,成為世界之主的原因。

民族融合是歷史發展的趨勢,曹魏政權時,漢民族與少數族正處于彼此接觸,緩慢融合的階段。但司馬氏昏聵殘暴的政治策略卻使得民族矛盾進一步激化,最終引發了差點使漢民族淪喪的五胡亂華。

五胡亂華大概持續了一百年,直到鮮卑建立北魏始才算是告一段落。

若要真正征服一個民族,僅僅是依靠武力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先進的文化。

生長在蠻荒之地的少數族在文化方面比之漢民族來說差的不是一星半點,他們在漢民族眼中無疑便成了蠻夷。驕傲的漢民族怎會允許眼中粗鄙之人在頭上作威作福,沖突自然而然發生了。

少數族的統治者,因為生長環境與教育的因素,天生就帶有一股子剽悍與野蠻勁,他們妄想用統治管理草原部落那種落後的方式來統治富饒的中原,這樣只會愈發激起漢民族的反抗,簡直就是大錯特錯。在面對叛亂之時,他們想到的唯一辦法便是血腥的鎮壓與殘酷的殺戮,使得民族矛盾愈發地加深,幾乎再沒有緩和的余地。

歷史上常說東晉十六國,實際上與東晉南北相望的國家遠不止十六這麼少。歷史上有記載,在區區百多年時間里,記錄在冊的皇帝便有超過百人,其他獨霸一方,自立為帝者就不知凡幾。在當時那個混亂的年代,國家走馬燈一般更迭變換,民生凋敝這一詞完全無法形容當時的狀況。

沒有哪個皇帝不希望自己能夠久享太平,自己的國家穩定安寧,永遠握住手中的權利。在那個皇帝多如狗的年代,能夠稱雄一方者,明顯都不是弱智兒童。他們中自然有人知道國家混亂的根源,但他們卻很無奈。

學習漢民族的文化從而統治漢民族,緩解民族之間的矛盾,這無疑是最正確的方法。然而,他們卻不敢采用這樣的方法。當本民族接受了漢文化而被同化時,真正被征服的是誰呢?

就在眾統治者苦惱時,一個新興的教派出現在了眾人眼前,那便是佛教。

在這個人命賤如草芥的年代,普通百姓的生活簡直就是苦不堪言。而佛家講求的因果輪回,來世之說,無疑給了這些對生活絕望的百姓繼續生活下去的希望。許多人開始信奉佛教,對于今生所受到的苦楚與災難,他們認為理所應當,他們學會了忍耐與退讓,這對于統治者來說無疑是極其有利的。

有了外來佛教的加入,將原本尖銳的民族矛盾轉嫁,使得民族矛盾,成為了東土道教和儒家與佛教這個外來戶的矛盾。

鮮卑族的拓跋氏建立了北魏,統一了混亂百余年的北方。說到北魏,就不得不說起一個女人,那便是北魏的馮太後,一個對北魏的發展做出舉足輕重貢獻的漢族人,歷史上稱她為文明太後。

北魏之前的國家被稱為是野蠻國家,那是因為國家自上而下的統治階級都很野蠻粗暴,完全不明白什麼是文明。北魏之所以不同,馮太後功高至偉。在她的強勢改革下,北魏的鮮卑開始學習漢族文化,生活采用漢族風俗習慣,將以往的陋習全部禁止,使他們逐漸走上了文明。她的孫子拓拔宏完全繼承並發揚了她的政治策略,使得北魏進入了飛速發展的階段。

馮太後與拓拔宏的改革,在歷史上是極其重要的,它不僅加速了中華民族之間的融合,更是對于漢文化的傳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北魏為了防止更北方其他民族的侵擾,在北地邊境設置了六鎮,由國家十分精銳的部隊鎮守。中央貴族們逐漸漢化,而邊境苦寒之地的鮮貴族們卻還是保留著原有的習俗,更因為他們的待遇並不怎麼樣。

北魏的統治階層在接受漢文化的同時,卻是更多地學會了漢族士族階層腐朽的生活方式,驕奢婬逸,荒婬殘暴,對其治下之人殘酷的剝削,這就導致了北魏政權的最終走向滅亡。擁有精悍兵馬的六鎮貴族們,遠遠比中央還強大,所以戰亂爆發了,北魏最終還是走向了滅亡,將大好的江山送給了高歡與宇文泰。

在這個戰亂頻生的年代,與其說是民族與民族的征戰,不若說是民族融合因文化的不同而導致的沖突。透過烽火,我們不難看見三教九流的影子。

所謂三教,便是道、儒、佛三家。相比起佛道兩教,儒家的組織倒是比較松散,不像是一個教派。所謂的「九流」,則是泛指其他的思想學派,比如聖教。

這些教派,掌握著最為先進的文化與思想,同時它們之間的爭斗,也可以說是引發戰爭的禍根。每當亂世之時,便是它們最為活躍之時,勝利者便擁有最佳的發展資源和最廣泛的信徒。

聖教瓦解後,雜家的先輩為了繼續生存與傳承,不得不繼續潛伏隱忍,為此,他們創建了拜月教,以月亮為圖騰,雖然不弱太陽可以普照大地,但卻也是永恆的存在。

雜家,以「兼儒墨,合名法」為特點,就是博采各家之所長。換句話說就是︰門門都懂,卻無一門精通。

不過經過這近千年的發展,各家各派也都在相互融合,如今的界限遠沒有當初那般明顯。比如統治階級治國,雖說用的是儒家思想,但他們同樣確立了律法而不是禮法,雖然這些是他們壓迫平民百姓的工具,但卻有著法家的影子。

如今,眼看著北齊,北周和南陳三國就要再次發生大的爭戰,天下可能復歸一統的時間,各教各派便又開始活躍起來,明面上的依然是獲得最大勝利的道儒佛三教,至于拜月教卻是沒有明目張膽的實力。只能期盼能夠尋找到那應征天象之人,好在將來爭奪發展的氣運。

在泱泱中華五千年的歷史上,南北朝這個只佔據了不到十分之一的年代里,人們生活的困苦實在讓人難以想象。據統計,在這幾百年的時間里,中原大陸平均每隔兩年就會爆發一場大的戰爭,這個數據是多麼的驚人。百姓流離失所,家破人亡根本不是稀奇的事情。章蓉便是這個苦難世界的見證者與承受者。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建隋大業最新章節 | 建隋大業全文閱讀 | 建隋大業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