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成魔教弟子 第一百三十一章 媚香

作者 ︰ 教主2

契丹公元907年阿保機建國,兼並周邊民族政權,一躍成為中原北方第一大患。而當時中國正處于軍閥混戰的五代十國,無暇顧及北邊,遂使契丹坐大。至耶律德光赴石敬瑭之邀,經略中國,得燕雲十六州,則搖身一變成為凌駕于中國之上的「父皇帝」,繼而又以晉後主石重貴「稱孫不稱臣」為由再度南侵,而負責抵御的後晉狗頭元帥杜重威竟全軍降敵,契丹一路南下,攻破汴梁,入主中原,又因中原人群起反抗而匆匆退回北方。耶律德光死在回軍途中,遼國內部經過一系列內部斗爭,兀欲(世宗耶律阮)即位,沒過幾年又一次內亂把述律(穆宗耶律璟)推上皇位,這位便是有名的「睡王」,遼國中衰。公元951年,中原後周代後漢,後漢高祖劉知遠之弟,原後漢河東節度使劉崇在太原即位,史稱北漢,向遼示好,與周為敵。公元954年,北漢趁後周大喪之際南犯,並邀遼軍相助。結果高平一戰為周軍所敗,狼狽逃回太原,周世宗乘勝直追,欲克太原,而符彥卿軍在忻州敗于契丹,大將史彥超戰死,人情震恐,周世宗知時機未到,不得已而班師。公元959年,周世宗全取淮南十四州之後,欲收復燕雲而親征幽薊,得瀛、莫、易三州並瓦橋、益津、淤口三關之後染病,遂班師。次年趙宋代柴周,宋太祖與謀臣趙普定下先南後北的統一方略,對契丹北漢戰略上取守勢,而得以專務統一南方之業。這期間,宋在戰術上對北漢仍取攻勢,不斷騷擾邊境,攻城略地;契丹方面,除時而援助北漢外,也曾多次攻擾宋邊。尤其是公元970年契丹六萬騎南下,宋將田欽祚僅以三千宋軍力戰,將其逼退。

宋平南唐後,趙匡胤不接受群臣請加尊號「一統太平」,說︰「燕(幽雲)、晉(北漢)未復,可謂一統太平乎?」可見他對平北漢和收幽雲,是視為統一範疇的事,認為太原未下,幽雲未復,趙宋王朝的統一事業尚未成功。趙匡胤在位時,規劃收復幽雲的謀略是和平贖買為先、和平贖買不成武力攻取、又考慮武力攻取可能的失敗為留後路而遷都固守。他把平定諸割據政權得來的府庫金帛和三司常賦的歲余,存入「封樁庫」。他說︰「石晉割幽薊以賂契丹,使一方之人獨限外境,朕甚憫之,欲俟斯庫所蓄滿三五十萬,即遣使與契丹約,苟能歸我土地民庶,則當盡此金帛充其贖值,如曰不可,朕將散滯財、募勇士,俾圖攻取耳。」開寶九年(976)四月欲遷都洛陽,說「欲據山河之險而去冗兵,循漢周故事,以安天下也。」其弟晉王趙光義與群臣切諫,言遷都非便,趙光義的一句「在德不在險」,使趙匡胤最終放棄了遷都,但留下一句話︰「晉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之民力殫矣。」這個預言之後果然應驗,為了防守四戰之地的開封,冗兵成了北宋的一大負擔。

趙匡胤在南方還沒有完全平定(尚有吳越、漳泉兩個割據勢力)的情況下就過早地死去,故爾沒有看到他是如何散財養勇,積極備戰的。但其贖買幽雲的構想,在當時宋朝初建,人心皆望安定,又與遼軍事實力對比之下,謀求和平解決這個歷史遺留問題,還是可以理解的。至于趙光義,完全沒有從大局考慮,其「在德不在險」也不過是一句空話,日後對契丹作戰的狼狽之相便是最好的證明。

既然宋朝已經視燕晉為己土,則與遼之爭戰便無由避免,于是宋遼二十年戰爭便在公元後第一個千年之交上演了。

一、伐北漢兼阻遼援諸戰

述︰

1、一伐北漢。

宋太祖本擬按照「先南後北」的順序實行統一大業,然而公元968年8月,北漢主劉鈞(劉崇之子)死,其養子劉繼恩既立,不久被混入北漢內部的宋朝間諜刺殺身亡,繼之者為劉鈞另一養子劉繼元。宋太祖覺得北漢內亂,有機可乘,便臨時改變「先南後北」的方針,命李繼勛、黨進、曹彬等將兵伐北漢,敗北漢兵于銅鍋河,逼近太原,燒其延夏門。北漢向遼求救,遼將耶律述烈赴援,而當時宋軍並未做好與遼軍作戰的準備。11月李繼勛等以遼援將至而倉皇退回。

2、二伐北漢。

宋太祖對第一次伐北漢無功並不甘心,決計再舉。這次他吸取了未備遼軍赴援的教訓,預先做了部署︰以何繼筠屯兵石嶺關,阻擊北面來援的遼兵。公元969年正月,詔發軍儲,命諸路軍馬進屯潞、澤、磁等州。2月,昭義節度使李繼勛等部先赴太原。3月宋太祖親征,築長圍立寨四面圍攻太原城,北漢將劉繼業(即楊業)夤夜出城攻宋寨被擊退。至此北漢所恃者,一為城堅,二為遼援,宋軍以汾、晉水灌城,北漢依舊守御頑強。4月,遼兩路出兵來援,一路自石嶺關、一路向定州。宋將何繼筠、韓重受宋太祖所授方略,將兩路遼軍殺退,且斬獲良多。宋軍以遼人首級示太原城,城中為之「氣奪」,但恃有堅城,仍未放棄守御。宋軍強攻不下,石漢卿、王廷義等將戰死,而宋將趙廷翰率諸班衛士向太祖叩頭表示要誓死拿下太原,太祖道︰「汝曹皆吾所訓練,無不一當百,所以備肘腋,同休戚也。我寧不得太原,豈忍驅汝曹冒鋒刃,蹈必死之地乎!」眾將感泣。此時宋軍頓于甘草地中,天又暑雨,軍士多病。而遼北院大王烏珍率第二批援兵急速趕到,駐于太原城西,對宋軍威脅很大,同時也鼓舞了太原城中北漢軍的士氣。宋太祖從臣李光贊勸班師,宋軍便再次無功而返,撤退時遺棄大量軍資,北漢本窮困已極,得到這些輜重,「賴此少濟」。這之後,宋太祖又與遼媾和,轉兵南向,重新回到了「先南後北」的戰略順序上來。

3、三伐北漢

公元975年宋平南唐之後,南方除吳越、漳泉兩個已經臣服于宋的小割據勢力之外已全部歸入大宋版圖。公元976年,宋太祖再次出兵伐北漢,命黨進、潘美、楊光美、牛思進、米文義等率兵分五路攻太原,又以郭進等攻忻、汾、代、沁、遼、石諸州,所向皆克。9月,遼將耶律沙、塔爾(又譯敵烈)等將兵救北漢。10月宋太祖死,12月宋師撤回。

4、四伐北漢

宋太宗即位,召回黨進等將伐北漢之師,以政治壓力迫使吳越獻地、漳泉納土,完全統一南方之後,于公元979年再議伐北漢。鑒于以往三次的無功而返,趙光義做了充分的戰前準備,于公元979年正月,集群臣討論用兵方略,他問樞密使曹彬︰「周世宗及我太祖皆親征太原而不能克,豈城壁堅完,不可近乎?」曹彬答道︰「世宗時,史超敗于石嶺關,人情震恐,故師還。太祖頓兵甘草地中,軍人多被月復疾,因是中止。非城壘不可近也。」並建議立即進攻,「國家兵甲精銳,人心欣戴,若行吊伐,如摧枯拉朽耳。」而當時的宰相薛居正不同意其意見,認為北漢有契丹之援,並有固守之志,還有太祖遷其邊民,北漢時已窮困不堪,「得之不足以闢土,舍之不足以為患」,所以不同意出兵。趙光義說︰「今者事同而勢異,且先帝破契丹,徙其人而空其地。正為今日事也。」于是決計用兵。

宋對北漢用兵,契丹主問宋使何名伐之,宋使朗聲答道︰「河東逆命,所當問罪,若北朝不援,則和約如故;不然,惟有戰耳!」雖說宋使是揚眉吐氣,不辱使命,過了把癮,但是宋朝卻沒有真正做好與契丹作戰的準備,只是把重點放到攻太原城上。宋太宗在戰前對進攻太原做了詳細部署,以猛將崔彥進、李漢瓊、劉遇、曹翰分別負責太原城四面的進攻,對攻城器械及後勤補給都安排專人負責。同時考慮到契丹可能的援救,以經驗豐富的大將郭進為石嶺關都部署,又以開寶年間曾以少對多與契丹作戰的將領田欽祚護石嶺關屯兵。

二月,趙光義的親征大軍自汴京出發,進攻太原外圍州縣,所向皆克。

三月,遼軍援兵果至。遼冀王敵烈(又譯塔爾)、大將耶律沙、耶律抹只(又譯穆濟)等率兵至白馬嶺,前有大澗阻隔,對岸郭進軍已整裝以待。耶律沙欲待後軍到再一齊攻擊,敵烈與抹只卻認為「急擊之便」,耶律沙苦勸不听。敵烈等以先鋒渡澗。宋將郭進看準機會,率領騎兵猛攻其軍,戰斗異常激烈,敵烈與他的兒子華格,及耶律沙的兒子德琳、令袞圖敏、詳袞唐古都戰死在陣中,宋軍大勝。耶律沙與抹只也被困陣中,如甕中之鱉,多虧遼大將耶律斜軫(又譯色珍)率救兵趕到,射退宋軍,二人才「僅以身免」。

白馬嶺之戰是宋遼戰爭中宋軍第一次大規模的勝利,可以說為以後對遼戰爭拔了個頭籌。

之後,北漢再次向遼告急,遼軍由于大敗,短時間內無力再出援兵。不久,宋太宗至太原,慰勞諸將,並出手詔向北漢主劉繼元勸降。

至四月,宋軍陸續攻下太原外圍州縣,使太原成為一座孤城。宋軍也連續攻城,天武軍校荊嗣率眾登城,「手刃數人,足貫雙箭,手中炮,折碎二齒」,受到太宗嘉獎,由此亦可見戰事之慘烈。太宗又讓平時揀選的諸軍勇士舞劍為前導,這班武士平時訓練有素,劍法精湛,城上人「望之破膽」。

趙光義招法用盡,仍是無法攻下太原堅城。而這時,從石嶺關傳來了壞消息。剛剛對遼作戰立功的石嶺關都部署、大將郭進自縊而死!太宗本命郭進守石嶺關,田欽祚護其軍。而田欽祚在石嶺關,「恣為奸利諸不法事」,太宗察覺後,降其為睦州防御使,仍護石嶺關屯兵。郭進與田欽祚不協,屢屢揭發他的丑事,田欽祚為此十分憎恨他,白馬嶺之戰時不援郭進,沒有進一步擴大戰果,平時又屢次□他。郭進武人剛烈,戰功高,雖是大將,卻也奈何不了相當于「監軍」的田欽祚,被他數次□之後想不開,終于自縊而死。而田欽祚報告太宗說郭進是死于中風,太宗也就沒有追究,追贈郭進為安國節度使。當時左右都知道怎麼回事,就是沒人敢說。

太原城雖久攻不下,但宋軍策反工作做得好,城中將領偷著出來納降的比比皆是。北漢已經致仕的左僕射馬峰實在看不過去了,夜里撐著病體來見劉繼元,「流涕備言興亡之理」,北漢主才決定納款投降。

五月初五日,劉繼元上表投降,宋得州十、軍一、縣四十一、戶三萬五千二百二十、兵三萬。之後,例行對偽君偽官赦罪封賞,以劉繼元為右衛上將軍,封彭城郡公,又以其臣李惲為殿中監,馬峰為少府監,郭萬超為磁州團練使,李勛為右衛將軍。北漢將劉繼業在宋軍攻城時守城東南面,「殺傷宋師無算」,此時劉繼元已降,他仍據城苦戰。劉繼業本名楊重貴,事劉崇,被賜姓劉,並改名。太宗令劉繼元召降,他才放棄抵抗,與劉繼元同歸宋。太宗大喜,復其姓為楊,只名「業」字,當即授左領軍衛大將軍,不久又授鄭州防御使。楊業後來便成了北宋西北邊陲的干城。

太宗既得太原,為了消滅太原的「王氣」而遷其民,焚其城,改為平晉縣,而以榆次縣為並州治所。

至此,歷經四次、歷時數月的平北漢之戰終于結束。

評︰

宋開國後,首先討平二叛,杯酒釋兵權,穩定了內部,之後便發動統一戰爭,以先南後北的順序,依次平定南方諸政權。按照當時宋朝的國情和與遼的實力對比,先南後北是比較穩妥的。對北漢戰略上采取守勢,戰術上采取攻勢,時常騷擾其邊境,焚其寨,遷其民,空其地,這些都是很成功的積極防御,既使北漢坐臥不寧,也為日後北伐奠定了基礎。而宋太祖前兩次伐北漢都是因為有機可乘而臨時改變既定戰略,有投機取巧的意思。隨機應變,把握時機,這本無可厚非,宋太祖也並非頭腦發熱之人,只不過考慮有欠周全。伐北漢勢必要考慮到遼援,太原恃有遼援而堅守,也就要做好長期作戰的準備,而希圖速戰速決是不切實際的。第一次伐北漢,宋太祖一是沒有充分考慮到太原的堅守之志,二是沒有充分做好對遼作戰的準備,故而無功;第二次伐北漢,宋太祖吸取教訓,對阻擊遼援做了部署,並且獲勝,雖規模不大,也極大挫動了北漢的守志和契丹的銳氣;然而太原城堅,即使用水灌城依然不破,也使宋軍銳氣大減,此時遼援再至,已不可再戰,宋太祖及時撤退,雖然略顯狼狽,也是明智的。這之後,宋遼實已開釁,契丹開始了頻繁擾邊。宋以南方未下,不便兩面作戰,而主動與遼媾和,而契丹似乎也領略到了當時宋軍的強大,接受和約。而第三次伐北漢由于太祖崩而夭折,仍然未能達到目的。

宋太宗在完全統一南方之後,也將矛頭指向北漢。宋太宗的戰前準備也是比較充分的,對阻擊遼援也做了充分部署。然而太原的堅城又一次讓宋軍感到無可奈何,不過白馬嶺阻擊遼援一戰卻著實打出了軍威。大將郭進在太祖時期就被賞識,一次太祖為郭進修住宅,有人勸諫說這種住宅的規格只有皇親國戚才能用,而太祖卻說︰「朕視郭進豈減兒女耶?」郭進為西山巡檢,任務是防御和騷擾北漢,做得也很稱職。尤其是法令嚴明,宋太祖每次遣京中禁軍戍西山隸郭進帳下時都要告誡他們︰「汝輩謹奉法。我猶貸汝,郭進殺汝矣。」宋太祖時期,對邊將還都是許以便宜行事的,並不似太宗以後還要遵照「陣圖」來用兵,故而太祖時期的邊將都很受優待和禮遇。田欽祚也應該說是不錯的將領,「三千打六萬」固然是浮夸了些,但可看出其人還是敢打硬仗的,只不過人品操守上毛病太多。白馬嶺一戰郭進憑借勇武,擊其半渡,大敗契丹軍,斬敵大將數員,若不是田欽祚按兵不動,估計還會擴大戰果。這一戰頗收頃刻之效,使得契丹在短時間內竟無力再發援兵,也在客觀上促動了太原的主動納降。所以筆者認為,宋太宗伐北漢不是勝在太原,而是勝在白馬嶺。若不是馬峰哭諫,太原很可能再堅持數月,以待宋軍師老自退或第二批遼援繼至。

本來遼援已退,北漢已平,這場戰役完全可以畫上完美的句號的。宋太宗千不該萬不該,在與遼作戰的準備並不充分的情況下,畫蛇添足地乘勝北征,從而埋下了失敗的種子。

(本篇完稿日期︰2005-06-23)

二、高梁河之戰

述︰

1、戰前謀議

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五月,北漢劉繼元已降,宋太宗還師至鎮州即轉兵北上,欲以新勝之師收復幽薊。但是破太原尚未賞三軍,諸軍兵將多不願行,只是無人敢說。只有殿前都虞侯崔翰贊成乘勝北征,「所當乘者,勢也;不可失者,時也。乘此破竹之勢,取之甚易」。趙光義听此言遂了他的意,很高興,當即下令樞密使曹彬調發各地屯兵。當時宋軍諸將,大多數比趙光義冷靜得多,他們以大軍雲集,糧儲不及為請。趙光義卻兵來將擋,下詔發京東、河北諸州軍儲,限期轉運至鎮州北面行營以備供應。當時扈從六軍,有沒有按時到達指定地點集結的,趙光義大怒,要按軍法處置,被臣下諫阻。

而當時的遼對燕地的防守其實早有部署。三月,韓、耶律善布、耶律沙等救援北漢時,已命北院大王耶律奚底(又譯「希達」)、乙室(伊實)王撒合(薩哈)等,率兵戍守燕地,說明其早已考慮到宋軍可能的進攻了。遼在幽州經常屯駐的漢兵,有神武、控鶴、羽林、驍武等軍,共約一萬八千余騎;又有其所屬將帥契丹、九女、奚、南北皮室當值舍利一千九百五十。若契丹大舉南侵,則一般調集東京(遼陽府)、中京(大定府)諸路兵,兵力可達二十余萬。

2、圍攻幽州

六月十三日,宋太宗趙光義自鎮州出發,十九日次金台屯,募民百人為向導,二十日至東易州(時宋遼各置一易州,西屬宋,東屬遼)之西,過拒馬河入遼境。遼易州刺史劉宇,涿州判官劉厚德相繼獻易州、涿州投降宋軍。宋軍推進很快。六月二十三日,趙光義大軍至幽州城南,駐蹕寶光寺。當時遼南京(宋稱幽州,遼為南京析津府所在)守將為權知南京留守事韓德讓以及權知南京馬步軍都指揮使耶律學古。另有遼北院大王耶律奚底與統軍使蕭討古等軍在城北屯扎。宋軍先鋒東西班指揮使傅潛、孔守正巡哨城北,在沙河遇到遼軍,馬上以先至的兵馬與之交戰,後軍不久到達,而後諸軍齊集,大敗奚底、討古及乙室王撒合軍,斬獲甚眾,生擒五百余人。遼南院大王耶律斜軫(又譯「色珍」)屯兵得勝口(今河北昌平天壽山西北),看宋軍銳氣正盛,不敢與之直接沖突,便趁著耶律奚底新敗,在得勝口用青幟偽作收容潰軍之狀以誘敵。趙光義得到探馬報告,便有輕敵之心,麾軍繼續攻擊,宋軍將士乘勝追擊,斬首千余級。而斜軫抓住機會突然襲擊宋軍後方,宋軍敗退,與斜軫軍對峙于清沙河(在今北京城北二十里)北。遼南京城內守軍得此聲援,固守之志更加堅定。

六月二十五日,宋軍看出耶律斜軫兵力不足,只是據險而守,僅能聲援幽州之敵,便只留一部兵力與之對峙,而用大軍圍攻幽州城。定國節度使宋偓與尚食使侯昭願,領兵萬余攻城東南面;河陽節度使崔彥進與內供奉官江守鈞,率兵萬余攻西北面;彰信節度使劉遇率軍攻東北面;定武節度使孟玄攻西南面。並以潘美知幽州行府事。耶律斜軫部將渤海帥達蘭罕率部降宋,趙光義以其為渤海都指揮使。自此,城外宋軍對守城遼軍多方招降,使城中人懷二心,後又有其鐵林都指揮使李扎盧存等率所部出降。原在城外的遼御盞郎君耶律學古入城增守,與韓德讓等共謀守御,安定反側,守軍才安下心來守城。

六月二十六日,趙光義由城南寶光寺至城北,親督眾將進兵,攻擊清沙河遼軍,大戰一日,殺敵甚眾,獲馬三百余匹,遼軍稍卻,仍然憑借險要堅守。三十日趙光義又督軍攻城,宋軍三百人乘夜登城,被耶律學古力戰所擒,後又發現並堵塞了宋軍挖的隧道,修守備待援兵。而當時,遼南京被圍,遠近震動,遼順州守將劉廷素、薊州守將劉守恩相繼率部降宋。

3、高梁河之戰

遼景宗耶律賢于六月三十日聞知南京被圍,耶律奚底、蕭討古、耶律斜軫等軍雖未大敗,卻不能進援,只能聲援,于是急遣南府宰相耶律沙率兵往救,其特里兗(官名)耶律休哥(又譯休格)自薦請纓,遼主便以休哥代替奚底,統帥五院軍之精銳馳赴前線。

七月初六,耶律沙大軍至幽州,趙光義督諸路軍攻擊,兩軍戰于高梁河,耶律沙力戰不支而敗退。然而當時的宋軍連續近二十日不停地猛攻幽州城,士卒早已疲殆,故而雖然戰勝,從中午

耶律休哥時已受重傷,昏死過去,不能騎馬,左右用輕車載著他,代他發號施令,繼續追擊。一直追到涿州城下,獲得兵器、符印、糧草、貨幣不可勝計。貨幣不可勝計。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穿越成魔教弟子最新章節 | 穿越成魔教弟子全文閱讀 | 穿越成魔教弟子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