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亨萬歲 第二卷 第四百七十八章 大理論家

作者 ︰ 白頭King

唐謙無論是做客采訪,還是給學生上課,他一般都是喜歡站在大方向和大環境的角度上來旁征博引,而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他的電影心德,他也會拿自己的電影來做解釋。

……

「比如在我的電影《無間道2》中,倪永孝成為老大後,要到大排檔吃碗面,確立自己的純樸。這是什麼?這就是電影中要體現出來的好老大的表現……」

「而周潤發的《江湖情》,也以吃面表示自己是好老大。玩電子游戲、看電影的自然是壞老大了……」

「科技是黑幫片的恐懼,武俠片就不要跟黑幫片爭了。對于中國人,科技恐懼畢竟是外來的,我們有內在的恐懼。中國文人傳統的恐懼是禮崩樂壞,儒家文化便是從這種恐懼中產生的。創立這種恐懼的孔子,因年輕時身份低微和晚生了幾年,並沒有真正經歷過周朝廟堂級別的禮樂,是一路問來的。可能人心里最美好的,就是晚一步沒有趕上卻又見到些許殘存的東西,維斯康蒂和貝托魯奇在資本主義時代緬懷貴族時代晚期,《豹》和《1900》,正是孔子心態……」

「每一個圈子,都有一個白銀時代的夢,白銀時代是人才濟濟,庸俗的勢力沒那麼大。電影的白銀時代是‘默片末期’,當有聲片即將發明,默片即將結束的時候,做默片導演的幾乎都是英才,拍出來的幾乎都是好片子,因為沒有視覺才華的人幾乎都被淘汰出局……」

「能選優的時代,肯定是好時代。而人類的大多數時代是保庸的,所謂‘木秀于林,風必摧之’。果然有聲片發明後,審美倒退了十年。電影口水化了,庸才們都回來了。如果認同常規概念的‘歷史是由重大事件和恢宏人物構成的’,後現代主義哲學家亞歷山大.克耶夫認為歷史即將終結。他雖然是個旅法的蘇聯人,但認為莫斯科系統和華盛頓系統本質上沒有區別,都是單調推崇技術和生成龐大官僚。冷戰消釋文化,世界必將平庸。以後,人類沒有歷史了,只有時間,所謂‘度日’……」

「人總是要向前走的,但人有時需要往回走。武俠片便是滿足‘往回走’的需要。前途空洞無聊。起碼過去還有些依憑。武俠片如果要形成類型,先要建立自己的恐懼和救贖,不能再打打鬧鬧玩下去了。禮崩樂壞的恐懼,其實在中國導演里已有此先兆,如《喋血雙雄》,殺手焦慮的是生存法則失控,個人才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一流殺手被一幫庸才擊斃……」

「孔子起碼像別人評價王小b 一樣,是個內心優雅的人,王小b 認為愛智慧是人活著的必須。受不了混淆是非的人,不管此人是主動混淆還是被動混淆。主動可惡,被動可悲。孔子起碼是這樣……不奢求白銀時代,但覺得張眼所見盡是庸人,自己也活得沒意思了語》,不覺得他企圖改變世界,覺得他只是想讓身邊少幾個無趣的人……」

「恐懼文化消亡……這恐怕是一種比歐美災難片高級點的恐懼吧,災難片恐懼的是生存福利。《黑客帝國》充滿福利轉瞬即逝的傷感,革命者抱怨劣質咖啡,根據地模仿迪廳。可能生活得豐衣足食,但文化消亡,人間變得無智無趣——武俠片應該怕這個。每一種類型片都有自己的知識體系,西部片是槍械知識和流浪技巧。愛情片是女x ng心理和家族文化,武俠片應是禮樂……」

「禮樂是接人待物的規矩和生活的講究,這些是武俠片歷史上恰恰輕視的東西,如男人後面拖根辮子、額前留著分頭或背頭,男人見面除了會抱拳禮,站沒站相、坐沒坐相,德高望重者像美國黑人般說話時下巴一翹一翹,女人隨手就拍男人xi ng脯肩膀……」

「武俠片應該敏感中國人的‘樣’。保留些傳統中國人生活方式。怕‘樣’消失,應是武俠片的恐懼。這種恐懼不是臆想出來的,而是歷史中一種龐大人群共有的心理。比如北京滿族人的特點是‘禮多’,對于漢人禮法的講究,盯得比漢族還仔細。辜鴻銘熱愛慈禧太後。認為最為美麗端莊,但也怕跟滿族人交往,舉動稍有不妥,立刻招來批評,確實難受。他在《清流》一文中表達了︰‘還有比在街上遇上一個滿族人更煩的麼?’……」

「為何如此講禮?因為失落,種族自豪感在內政外戰上嚴重受挫,為心理補償,以死盯禮數來維護身份地位。焦菊隱導演《茶館》時,帶演員去體驗生活,當時還有許多茶館,茶館滿滿堂堂的,整日有人泡著,都是舊時代已失勢的人,對新生活茫然無措,一日一日地泡著,相濡以沫……」

「《茶館》表現的是禮崩樂壞,清末茶館還有份文明的氣派,人人重情講禮,壞人干壞事,好人好好活著,兩不相涉,一步步到了豺狼當道,好人活不下去,成了薄情無禮的土匪世界。老舍的台詞里有‘我愛大清朝’的話,沒有過‘愛民國’、‘愛北洋’、‘愛國民黨’的話……」

「老百姓過日子不管主義,只看文明。禮崩樂壞,從‘半年一結賬’到‘喝茶先付茶錢’,人情的厚道全無。人對人高度不信任,都是暫時關系,誰活得都沒有底氣。從一壺茶的規矩,可看出人間氣象……」

「‘禮樂’是一把衡量世情的尺子,老中國人都是看這個,簡明而富于智慧。皇帝也怕這把尺子,要以禮樂調理民風,民風失去淳厚,就是統治水平低,會招後人笑話。這是孔子傳下的方法,他讓自己做官的弟子以此方法處理政務。看禮樂,是中國人固有的思維,我們要以此思維創作電影……」

「小津安二郎的《東京物語》便是一部禮樂電影,通過一場葬禮,表現世道已敗壞。小津屢屢在片中用日本軍歌,緬懷未成的侵華戰爭,但他有分寸,緬懷完了,會讓人物說一句‘還是戰敗了好啊’,以掩蓋。以小津的修養,應該是反戰的,但他更反感庸俗的生活,他的青年時代在中國戰場,先不管理想的對錯,起碼那樣的歲月還是有理想,有理想總比庸俗勢利要好啊……這是小津式的感慨……」

「《東京物語》是家庭倫理掩蓋下的戰爭思考,講了子女不孝後,突然筆鋒一轉,讓兩個侵華老兵相遇了,感慨禮崩樂壞,他們跟《茶館》里不喜歡民國喜歡大清朝的人物一樣,喜歡戰時厭惡現代,表達完了後,又做出掩飾‘還是戰敗了好啊’……」

「這是日本人的措辭習慣,《東京物語》和川端康成的小說《名人》一樣。《名人》講名人的壞話後,又講些年輕人的缺點,以掩飾。中文版介紹《名人》的編者按,說寫的是傳統被現代取代的悲哀……是被川端m ng騙了,他在名人逝世多年後才敢發表這篇小說,怎麼會是說名人的好話?」

「《名人》寫人的偽善,偽善做到極致後,自己也會被感動,並尋求悲劇結局,以全一世美名。名人是一個自作多情的偽善者,王小b 筆下的軍代表、謝晉片中的特派員都是這類人,只不過寫成了年輕人一眼就識別出來的丑類,沒有川端康成寫得富于m hu x ng……」

「對禮崩樂壞的思考,是東方傳統,形成過頂級的藝術電影,雖然輿論上現在忽視禮崩樂壞,但這種思維方式根深蒂固,可以形成大眾藝術,在電影里可由武俠片來承載……」

「在電影史上,有許多超級賣座片,按照成規來看,都不被看好,但契合上一種大眾心理,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如《異形》、《沉默的羔羊》、《英雄本s 》、《獨行殺關山飛渡》……」

「類型片的基礎不是視听炫技或是明星派對,而是大眾心理。焦慮令人看電影,有恐慌,有救贖,才能建立類型。如果武俠片的恐慌是禮崩樂壞,那麼救贖是什麼?」

「西部片的恐懼是‘孤獨’,救贖是‘卓爾不群’,認可了這份孤獨,所以經典西部片的結尾往往不是大團圓,而是男主角離開女主角,一個人向荒野而去。《荒野奇俠》、《佐羅》、《西部往事》都如此,《正午》不這樣,但《正午》是反西部片,可能為了造反,反而造出來一個庸俗的結尾,和妻子團圓,其實被妻子拋棄更符合全片主旨……」

「男女大團圓並非類型片的絕對,偵探片、恐怖片往往男女都沒有好結果,大團圓了,恐怖便不延續了。一旦確立了社會黑幫化,男女再戀愛,就顯得太傻,頂多是男人像個嚇壞的小孩一樣,被女人領走了……」!。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大亨萬歲最新章節 | 大亨萬歲全文閱讀 | 大亨萬歲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