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成公主——大隋王朝最後的守護者
作者︰輕拋浮名
第一次看到義成公主這個名字,是在《舊唐書》最華彩的那一章里面,二李傳,看著李靖李勣懷揣了「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的宏願,將大唐帝國的威名豎立在千秋史冊上,最後卻被里面那個似乎微不足道的角色吸引了一下下。
華麗的定襄之戰,《舊唐書》就用了這麼寥寥幾筆「四年,靖進擊定襄,破之,獲隋齊王暕之子楊正道及煬帝蕭後,送于京師,可汗僅以身遁」,然後追擊頡利「頡利畏威先走,部眾因而潰散。靖斬萬余級,俘男女十余萬,殺其妻隋義成公主。頡利乘千里馬將走投吐谷渾,西道行軍總管張寶相擒之以獻。」注意這些事件,李靖整個戰役,蕭後,隋朝皇孫,甚至頡利可汗,全部生擒,唯獨殺了義成公主。
就是這個特殊之處,讓我的目光停留在這個似乎從來沒有听說過的人物身上,再找舊唐書,她的事跡還有一處,是隋煬帝被突厥圍困的時候,她幫忙解圍的,《舊唐書》這樣寫︰「煬帝至雁門,為突厥所圍,瑀進謀曰︰「如聞始畢托校獵至此,義成公主初不知其有違背之心。且北蕃夷俗,可賀敦知兵馬事。昔漢高祖解平城之圍,乃是閼氏之力。況義成以帝女為妻,必恃大國之援。若發一單使以告義成,假使無益,事亦無損……」煬帝從之,于是發使詣可賀敦諭旨。俄而突厥解圍去,于後獲其諜人,雲︰義成公主遣使告急于始畢,稱北方有警,由是突厥解圍,蓋公主之助也。」蕭瑀的進言,基本就是死馬當活馬醫,隨手拉一根救命稻草,結局,確是義成公主用假情報騙走始畢可汗,救了隋煬帝。
再要找她的事跡,只能從《隋書》里面找了︰「拜染干為意利珍豆啟民可汗,華言「意智健」也。啟民上表謝恩曰︰「臣既蒙豎立,復改官名,昔日奸心,今悉除去,奉事至尊,不敢違法。」上于朔州築大利城以居之。是時安義主已卒,上以宗女義成公主妻之,部落歸者甚眾。」這里可以看出,義成是隋宗室女,大約就是為了籠絡當時突厥可汗的和親,然後啟民可汗死了,「立其子咄吉世,是為始畢可汗。表請尚公主,詔從其俗」,和昭君一樣,繼續給繼子做可賀敦(相當于閼氏)。然後,從史書的脈絡中看出,她又繼續嫁給了處羅可汗和頡利可汗,一共四個丈夫。
還有一處,是隱形出場的,《隋書》後妃列傳說蕭後︰「化及敗,沒于竇建德。突厥處羅可汗遣使迎後于洺州,建德不敢留,遂入于虜庭。」想來處羅可汗才不會無聊到去找竇建德要蕭後(不要想象成小說里的絕世美女,這時候不過一個半老太婆了),估計又是義成搞的鬼,當然,更主要的是要她的小孫子,隋朝的最後一位皇孫。
現在把這位和親公主的事跡理一下,大約就是在她的第二任可賀敦時期,她矯詔救了隋煬帝,第三任可賀敦期間,強行收留了戰亂中無處藏身的蕭後祖孫,第四任可賀敦最後,死在李靖的刀下。按照這個串聯,很顯然的看到,她雖然嫁了四位突厥可汗,做了四任可賀敦,但是,在她心中,她所為之效忠的,仍然是那個將她遠嫁塞外的大隋王朝,任何時候,她的心里都只裝著她的故國,盡管她並不是真正的公主。她用盡一切辦法從他的四任丈夫手中爭取些微的權利來挽救那個風雨飄搖的大隋王朝,最後,在傳奇般的大唐戰神殺到的時候,在蕭後、小皇孫甚至頡利可汗都做了俘虜的時候,她卻走向了死亡。
我在想象,當時如果她願意,是否可以選擇投降,李靖還不至于到非要她的人頭的地步吧,畢竟生擒回長安才是最大的功勞;也太不可能是手下誤殺,李靖治軍之嚴,不用多說,作為前隋公主,四任可賀敦,如幽靈般神出鬼沒的隋王室「救世主」,李靖難道不會告誡手下一定要生擒回去邀功?最大的可能,就是她自己拒絕投降而選擇了死亡!
我們無法從史書中看到更多的資料,無法猜測她的四任可賀敦生涯到底充滿了怎樣的驚險或者哀愁,但是,在歷史的點點行間,我讀到了一個遠嫁的游子對于故國家園的熱愛,在整個隋朝早已成為歷史往事的時候,她依舊執著,她收留著她們皇族的最後一點血脈,寄希望與那幾乎無從談起的復國大業,最後,隨著最後一絲希望的破滅,她走完了她傳奇般的人生,真正意義上的「義成」。我甚至在猜想,李靖最後是不是也願意看到她就這樣完成自己的「大義」,而不是強行將她帶回長安,成為李唐昭示武力的又一個象征品。
和親,作為一種古老的外交手段,在漢唐的歷史上留下了諸多傳奇,不管是昭君,解憂,還是文成,都是千古傳頌的佳話,但是,義成公主從另一個角度來注解了「和親」。《貞觀之治》里面文成公主辭別李二的那句話,用在義成身上,才是真正的恰到好處︰「您交給兒臣的不是兒女私情,而是軍國大事」!
隋唐的史書是最好看的,不僅僅在于那個時期的文治武功,更在于那史書里面一個個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天涯關于中國人信仰問題的經典回帖告訴我們,中國人最大的信仰就是「歷史」。隋唐時期,我們看到的最多的,也就是那些「一腔血注解千秋史書」的華夏兒女。
所以,即便是只能在史書的角落里才能找到的人物,如義成公主,仍然是能夠使我將目光凝聚的傳奇。
(引自SO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