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行官途 第二百三十八章 島省的房地產泡沫

作者 ︰ 殘缺的無奈

趙華並沒有回首都,而是直接回了榆林縣,他出去了半個月,榆林縣並沒有發生什麼大的改變。全縣的干部都一心的撲在鋼鐵公司的身上,而趙華剛回到辦公室沒多久,還沒有坐熱,石磊就來轉告趙華,縣政府通知,下午二點召開縣長會議。

石磊又匯報了一下最近榆林縣的情況,因為趙華人在香港,石磊聯系他也不行。都是一些政府方面瑣碎的事情。中午在政府食堂吃的午飯,趙華這次回來並沒有繞道首都,小青也沒有能夠回來。過段時間,馮怡舒會送她到榆林縣的。剛好那時候華夏國的GS網絡就已經開通了,他也是送手機過來,這下就會方便了許多。不過趙華來到這個世界也有三年多的時間了,他已經適應了沒有手機的日子了,要真的有手機的話,趙華估計要受到不少的電話騷擾的。

這段時間,趙華也只能委屈在機關食堂吃飯了。

吃完飯,趙華在辦公室里看了一會書,大約一點五十的模樣他才來到會議室,當趙華踏進會議室的時候,幾個副縣長都已經到了,這剩下趙華和曹雲信沒有到場,一般會議,進場的次序上是大家形成默契的,最後一個出場的必然是最高的領導。果不其然,大約一點五十八分的時候,曹雲信到了會場,跟在曹雲信的後面還有一個人,那就是蘇杰博。

曹雲信請蘇杰博先進去,蘇杰博進入後環視了一圈,最後把目光放在趙華的身上。趙華並不懼怕蘇杰博的眼神,二十和他對視著,蘇杰博看了趙華大概十秒鐘的時間,蘇杰博知道他想在這方面在趙華的身上討到什麼便宜的話,是不可能的事情。

曹雲信請蘇杰博在自己下手的位置坐下來,而恰好是在趙華的上首。大家都紛紛的看向趙華,大家都知道這二個年輕人是死對頭。要是趙華沉不住氣,在縣長的辦公會議上鬧出什麼事情來,那就有好戲看了。可是讓大家失望的是,趙華只是坐在位置上悠閑的喝著茶。

曹雲信在最前面的位置上落座,然後說道︰「今天的這個縣長會議上,我們邀請來了這次鋼鐵廠的總負責人蘇杰博先生,他將會把蘇家關于鋼鐵廠的計劃建設情況做一個說明,我們首先還是來歡迎一下蘇先生吧。」

曹雲信說完,下面是一片的拍手聲,蘇杰博站了起來,向大家微微的鞠躬,不過他的余光還是落在了趙華的身上,只見趙華也跟著大家一起鼓掌,從他的眼神里,似乎看不到一絲的不悅。蘇杰博心想不可能啊,此時的趙華應該是氣急敗壞才是。蘇杰博心想,趙華,你給我裝,我看你能裝到什麼時候。

「蘇總,你們蘇氏集團的計劃我想你還是向大家匯報一下。」曹雲信很纏綿的看著蘇杰博。

蘇杰博點點頭,說道︰「從我們蘇氏集團計劃到榆林縣來投資鋼鐵廠的那一天,就使得我們蘇氏集團的命運和榆林縣緊緊拴在了一起。二十億的投資我們計劃分成五年來完成,當然榆林縣政府和社會投資一共二億元人民幣,而其他的投資就是我們蘇氏集團進行投資的,所以這家大型的鋼鐵企業我們蘇家是佔有90%的股份,而其他的10%屬于榆林縣政府和榆林縣的老百姓。鋼鐵廠建成以後,預計產量能達到800萬噸,實現年利潤10個億左右。」

10個億,那榆林縣除了稅收就可以達到一個億,這簡直是不敢想象的事情。一個億,對榆林縣來說它絕對是一個天文數字。大家的情緒也十分的高漲,仿佛看到了榆林縣光明的未來。只有趙華依然很平靜的坐在位置上,依舊是從他的臉上看不見任何的表情。

蘇杰博簡直是懷疑趙華是被人點了穴,否則怎麼會如此的冷靜,任何的情緒在趙華的身上都尋覓不到。其實趙華心里在想,你蘇家使勁的折騰吧,折騰的越厲害我趙華越能漁翁得利。二年之後,也就是你蘇家哭的時候,而到時候,趙華無論是在經濟上還是政治上都會大撈一筆的。

曹雲信又宣布了一系列政府配合鋼鐵廠建立的措施,曹雲信宣布完了,說道︰「大家對政府的這項工作計劃有什麼意見嗎?」

曹雲信說完,他的眼神不自覺的向趙華望去,他的這份工作計劃可是從沒有和他這個常務副縣長進行任何的討論。按照慣例,政府的工作機會是縣長和書記商量一個大綱,當然是以縣長的意見為主,畢竟是政府方面的工作,書記只是起到把關的作用、最後是由常務副縣長進行草擬,在縣長的會議上形成決議。但是曹雲信直接跳過了趙華,趙華臉上依然沒有絲毫的表情,這讓曹雲信和蘇杰博都覺得自己的拳頭都打在了棉花上一樣,軟綿綿的沒有絲毫的力氣。

下面自然是一片的認同的聲音,縣長會議倒是開的相當的和諧——

下午趙華剛準備下班,趙家村石英砂的董事長趙東海就親自剛到了榆林縣趙華的辦公室,趙華很奇怪的說道︰「四叔,你怎麼來了?」

趙東海說道︰「華子啊,最近有個情況要和你說一說,之前打電話,說你去了香港,下午打電話,你的秘書告訴我說你在開會。這個事情我也不知道靠不靠譜,本來是想打電話給你的,後來想想還是親自跑一趟吧。」

趙華讓石磊倒了一杯茶,四叔一向是個沉穩的人,現在已經是集團的董事長,更不可能為了什麼小事而這麼的慌張,這不是四叔的風格。趙華心想,難道是出了什麼事情了嗎?

趙東海喝了幾口水,然後才說道︰「華子,村里的人不知道從哪里听到的消息,說南面蓋房子能夠掙到錢,很多的人現在蠢蠢欲動,都準備去南邊開放房子。」

趙華心頭一驚,島省房地產熱明年就將開始了,而在此之前,外面自然有一些傳言。而趙華沒想到這些消息會這麼快的傳到趙家村。趙家村的村民現在可不是以前那種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現在已經沒有村民種地了,他們現在都在石英砂集團里面上班,有些年輕人已經坐上管理者的位置了。除了拿工資,每年還有一筆不菲的分紅。

要是之前的趙家村的村民,做夢都不敢想,他們會有這麼高的收入,但是真的有這一天的時候,他們又都開始不滿足了,這就是人心。

趙華可知道在島省的這場投資中,多少人傾家蕩產,當然也有少部分人急流勇退,賺了不少的錢。趙華心想,如果趙家村的人都按照他的說法去做的話,肯定能夠避免風險,但是趙華知道,人到了那個時候,是處在一個瘋狂的狀態之下,他們是不會听趙華的。

明年年初,老表南巡講話,隨後,中央向全國傳達了《學習老首長同志重要講話的通知》,提出加快住房制度改革步伐。海島建省和特區效應也因此得到全面釋放。高峰時期,這座總人數不過160萬的海島上竟然出現了兩萬多家房地產公司。平均每80個人一家房地產公司,這些公司當然不都是為了蓋房子。事實上,他們都在玩一個「擊鼓傳花」的古老游戲,他們手里傳的是地皮。

趙華在前生仔細研究過這場泡沫,作為一個經濟學畢業的大學生來說,對經濟事件十分的敏感。1992年,海島全省房地產投資達87億元,佔固定資產總投資的一半,僅省會城市一地的房地產開發面積就達800萬平方米,地價由1991年的十幾萬元畝飆升至600多萬元畝;

同年,他的省會經濟增長率達到了驚人的83%,另一個熱點城市也是著名的旅游城市東山市也達到了73.6%,島省全省財政收入的40%來源于房地產業。

1988年,島省商品房平均價格為1350元平方米,1991年為1400元平方米,1992年猛漲至5000元平方米,1993年達到7500元平方米的頂峰。短短三年,增長超過4倍。

與海南隔海相望的省北望市,房地產開發的火爆程度也毫不遜色。

1992年,這座原本只有10萬人的小城冒出了1000多家房地產公司,全國各地駐扎在北望的炒家達50余萬人。經過輪番倒手,政府幾萬元畝批出去的地能炒到100多萬元畝,當地政府一年批出去的土地就達80平方公里。以至于次年前來視察的張副總理忍不住提醒當地政府︰「北望不同于我的上海……(北望建設)要量力而行」。

在這場空前豪賭中,政府、銀行、開發商結成了緊密的鐵三角。其中銀行不僅充當了游戲的鼓手和輸血機,自己也忍不住客串了一把玩家的角色。泡沫生成期間,以四大商業銀行為首,銀行資金、國企、鄉鎮企業和民營企業的資本通過各種渠道源源不斷涌入海南,總數不下千億。幾乎所有的開發商都成了銀行的債務人。精明的開發商們紛紛把倒賣地皮或樓花賺到的錢裝進自己的口袋,把還停留在圖紙上的房子高價抵押給銀行。

由于投機性需求已經佔到了市場的70%以上,一些房子甚至還停留在設計圖紙階段,就已經被賣了好幾道手。

每一個玩家都想在游戲結束前趕快把手中的「花」傳給下一個人……1993年6月23日,當最後一群接到「花」的玩家正在緊張尋找下家時,終場哨聲突然毫無征兆地吹響。當天,國務院張副總理發表講話,宣布終止房地產公司上市、全面控制銀行資金進入房地產業;次日,國務院發布《關于當前經濟情況和加強宏觀調控意見》,16條強力調控措施包括嚴格控制信貸總規模、提高存貸利率和國債利率、限期收回違章拆借資金、削減基建投資、清理所有在建項目等。銀根全面緊縮,一路高歌猛進的島省房地產熱頓時被釜底抽薪。

這場調控的遺產,是給佔全國0.6%總人口的島省留下了佔全國10%的積壓商品房。全省「爛尾樓」高達600多棟、1600多萬平方米,閑置土地18834公頃,積壓資金800億元,僅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壞賬就高達300億元。一海之隔的北望,沉澱資金甚至高達200億元,爛尾樓面積超過了東山,被稱為華夏國的「泡沫經濟博物館」。

開發商紛紛逃離或倒閉,銀行頓時成為最大的發展商,不少銀行的不良貸款率一度高達60%以上。當銀行開始著手處置不良資產時,才發現很多抵押項目其實才挖了一個大坑,以天價抵押的樓盤不過是「空中樓閣」。更糟糕的是,不少樓盤還欠著大量的工程款,有的甚至先後抵押了多次。即使是已經建成的抵押項目,由于泡沫破裂後,項目大幅貶值,其處置難度也超過想象。據統計,僅建行一家,先後處置的不良房地產項目就達267個,報建面積760萬平方米,其中現房面積近8萬平方米,佔海南房地產存量的20%,現金回收比例不足20%。

島省具有得天獨厚的熱帶風光。當中央在1980年第一次正式討論開發和搞活島省經濟的時候,這個島還只能生產最原始的生產生活資料,比如初級農產品、漁產品、林業、鹽業、制糖業、采礦業和橡膠種植業,缺乏大中型工業和加工業。中央給出的解決方案就是政策支持,而且是比沿G省和F省還要優惠的「準特區政策」。那時,島省的奮斗目標是向台灣看齊,而台灣當時已經是與亞洲的韓國、新加坡和香港齊名的「亞洲四小龍」。

如何把中央給的政策轉化為建設所需的真金白銀?島省行政區政府認為,首先,應該加快外引內聯的步伐,大力引進外資、技術、人才和項目,迅速改善投資環境,重點開發農業和旅游業,加快治窮致富的步伐,放寬政策,放開市場,鼓勵單位和個人經商,積極發展商品經濟。

「經商熱」很快在島省全島蔓延。與小家電、辦公設備相比,利潤豐厚、大陸市場最歡迎的汽車,成了當時的首選,甚至被稱為「世界第一商品」。有資料顯示,當時整個島省行政區直屬的94個單位,有88個卷入了汽車生意,全區出現了872家大小公司,各行各業都學著買賣汽車。只要能拿到指標,倒賣汽車就能賺大把的鈔票,這是當時人人皆知的道理。「經商熱」演變成了「汽車熱」。參與買賣汽車的公家和私人都有,工人有、干部也有。

1985年5月,由中紀委、國家審計署、國家經委以及、G省委省政府等組成聯合調查組,對海南進口倒賣汽車一事展開全面調查。調查報告顯示,1984年1月至1985年3月,島省共批準進口免稅汽車8.9萬輛,實際到貨7.9萬輛,進口的汽車已有1萬多輛被倒賣出島,銷到27個省、市、自治區,花掉國家10多億美元的外匯,「嚴重干擾國家金融秩序」。這就是震驚全國的「汽車事件」。

查組經過半年多調查,認為島省行政區領導人在「汽車事件」中沒有以權謀私,島省各級把賺到的錢大部分用于開發啟動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少部分用于改善單位職工住房和生活。島省行政區領導總結經驗教訓時認為,海南的發展其實是既缺錢又缺人,缺人是第一位的,島省的島情決定了我們開放開發不能太快,不能太急。中央調查組的人認為,「汽車事件」剎車不及,與島省行政區、黎族苗族自治州、島省農墾這種一島三方的行政體制有關,建議「必須盡快解決海南島上的一元化領導問題」。

1988年4月13日,七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正式宣告道省成立,成為華夏國第31個省。建省前,島省在建制上隸屬于個G省,而島省在1987年的工農業生產總值只佔G省的5%。

島省建省發展經濟的戰略目標是,力爭用20年左右的時間,達到人均國民生產總值2000美元以上,相當于台灣20世紀80年代初的水平。那時島省的發電量只有37萬千瓦,而台灣是1200萬千瓦。因為沒錢,島省的基礎設施建設緩慢,而基礎設施薄弱,又同時影響經濟發展。

海城,這個原本人口不到23萬、總面積不足30平方公里的海濱小城一躍成為中國最大經濟特區的首府,也成為了全國各地淘金者的「理想國」。而當時的海城市,盡是破爛不堪的街道、混亂的交通秩序。那時海城還沒有紅綠燈,道路交叉口的交通警察手里也沒有指揮棒,而是石頭或樹枝,見有人違章就會扔過去。

「十萬人才下島省」為特區的大規模開發填補了人才空缺。島省人才交流服務中心當時曾收到來信和接待來訪18萬余人次,其中不乏各類高素質的專業技術人才,解決了島省的燃眉之急,這其中也包括後來比較有名的海馬集團董事長景柱,Z省的李書福、還有馮侖、潘石屹這樣的地產大腕。大街小巷擁擠著大量戴著眼鏡、身穿中山裝的知識分子模樣的人。一夜之間,島上已經涌進了15萬人。

人才下島省,所面對的主要問題是找不到地方住,房子成為最緊缺的商品,房價一路上揚,連那些準備來島省辦廠和搞農業開發的投資者也被吸引,轉而投資房地產。

全國各地的熱錢紛紛流入島省,房價每天上漲上百元之多。那時候拿到銀行的錢太容易了,眼看著有人打電話向銀行要2000萬元,銀行員工就來你的辦公室,幫你辦好貸款手續。2000萬到手後,買下當時很有名的匯宇金城的一棟樓。過段時間,2600萬賣出去,600萬就這樣到手了。精明的開發商們紛紛把倒賣地皮或樓花賺到的錢裝進自己的口袋,把還停留在圖紙上的房子高價抵押給銀行。

當年寬松的房地產管理政策讓炒家如魚得水。特別是土地管理和控制政策缺位,各個地方政府均可出讓土地,簽訂一紙協議即可滿大街找下家。房地產進入門檻低,1萬8千家房地產企業,若每家500萬注冊資金的話,僅注冊資本金一項就高達900億,表明開發企業注冊登記環節就有很大的泡沫,表明地方政府過于放縱,結果是流動性充裕,為炒家營造了良好的運作空間。寬松的土地政策和房屋抵押政策是房地產泡沫形成的重要條件。炒地就像擊鼓傳花,把地價不斷抬高,接到最後一棒的就是最大的失敗者,拿了地再來蓋樓的可謂教訓慘痛。

島省房價1993年上半年到達巔峰,下半年價格呈現雪崩,半年時間下降年又下降13%,1995年下降10%。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重行官途最新章節 | 重行官途全文閱讀 | 重行官途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