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信一番解釋說完,真正引起柴榮君臣三人注意的就是他那句「三、四年之內陛下必定會揮師北伐」。趙匡胤和那位張姓大臣的第一反應是這小子太狂妄了,此前官家為統一天下而令眾臣獻計,端明殿學士、左散騎常侍王樸王大人所上的「平邊策」已經是群臣之中最大膽的計劃了,可其宗旨依然講求的是「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戰略,建議官家先行平定南方各個割據小朝廷,待國勢強盛、兵強馬壯之時再行北伐。
這會兒這個才回到中土兩年多,只是個平頭百姓的張維信竟然提出比「平邊策」還要激進的戰略,認為官家三、四年之內就會進行北伐。以現在朝廷的實力看,三、四年之內連南方都不一定能平定得了,更不要說去和實力遠強于南方各國的契丹人作戰了。
因此,張維信話音才落,張、趙二人便齊聲責其狂妄。而張維信則一邊向柴榮請罪,一邊偷眼觀察柴榮的表情。結果他卻發現,柴榮的臉上並沒有責怪的神情,依然像剛才一樣的平靜,這讓張維信略微松了一口氣。
柴榮之所以沒有怪罪張維信,是因為張維信這番話令他頗有一種遇到知己的感覺。作為一位目標遠大、雄才偉略的皇帝,統一天下是其畢生追求的目標。此前他雖然接受了王樸「平邊策」中的戰略思想,決定執行「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統一戰略。但是,登基頭一年便被偽漢的劉崇來了個下馬威。雖然高平一戰周軍大敗漢軍,但終因當時的周軍實力不濟,無法迅速攻破太原城,而契丹人又在一旁虎視眈眈,不得已才班師回朝,使得偽漢朝廷得以苟延殘喘。
可以說,柴榮對劉崇和他的偽漢朝廷恨之入骨。現今劉崇雖然已經死了,但他建立的偽漢朝廷還在,他的兒子劉鈞還在當著偽皇帝。這令柴榮如鯁在喉,必欲除之而後快。可是,要想鏟除偽漢,必然會和其保護者契丹人發生沖突。而欲擊敗契丹,則必先穩定自己的後方。如今佔據著江北淮南一帶的南唐與契丹往來頻繁、暗中勾結,若自己揮師北伐幽雲,則南唐很可能會趁機襲攏自己的後方,令自己首尾不能相顧。
正是這種兩面受敵的局面,才促使他接受了王樸「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戰略,打算平定南方後再行北伐。可即便是主張武力征服天下的王樸,也只是給出了「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戰略思想,而沒能琢磨透柴榮對于北伐的迫切心情。因此,在王樸的「平邊策」中,提出的是將南方各個朝廷全部平定之後,再進行北伐的穩妥方針。
如果按照王樸的建議進行,恐怕得花上十來年的時間才能開始進行北伐。雖然當初柴榮曾經說過,自己要「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但現在的他總有一種「時不我待」的感覺,總希望能快點完成統一大業,讓老百姓們能有一個安穩日子過。因此,在柴榮的內心當中,一直有一個念頭,那就是在平定南唐後,先將南方的各個小朝廷放一放,而是盡全力揮師北上,收復幽雲十六州、徹底鏟除偽漢小朝廷,使自己的北方邊境不再受契丹人的威脅,而後再專心致志的兵鋒南指,一統天下。
因此,當听到張維信推斷大周軍隊在三、四年之內必定北伐時,柴榮不但沒有覺得他是口出狂言,反而認為這個來自海外的布衣書生很對自己的胃口。于是,他既不生氣也不惱怒,而是依舊用他那沉穩的聲音問道︰「張維信,想不到汝一個才回到中土不久的布衣書生,竟然得出如此推測。汝可知道,朕曾經向朝中眾大臣問‘統一天下’之計,其中最大膽的計策也只是‘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等到南方各偽朝廷被悉數平定之後,才能適時進行北伐,收復幽雲、鏟除偽漢。若是按此計策行事,即便南方兵弱,要想在三、四年內完成也是不可能的。是以,朕很想知道,汝是如何推斷出朕必會在三、四年內出兵北伐的?」
見柴榮對自己剛才的一番話不但不著惱,反而很感興趣的樣子,張維信心中多少有了些底,他將自己的思路略微整理了一下後,說道︰「陛下,雖然草民的推斷與朝中大臣所擬定的平定之策相比似乎過于急迫,但草民之所以得出這樣的推斷,實際上正是基于與陛下剛才所說的‘先南後北’、‘先易後難’之策相同的考慮。或者說,草民的想法與陛下正在執行的策略其實是有異曲同工之處的。只不過,朝中大臣的觀點是‘先南後北’,而草民的想法是‘先南後北、再南再北’。」
「何為‘先南後北、再南再北’?」張維信的新奇觀點引起了柴榮的興趣,他連忙追問道。
張維信解釋道︰「陛下,所謂‘先南’者,是說在北伐之前,一定要先揮軍南下,收復江北淮南之地,將南唐勢力徹底趕過大江去。這樣一來,在陛下北伐時,即便南唐主有策應契丹之心,也會因為江水阻隔而收效甚微。
所謂‘後北’者,是說在收復淮南之地後,陛下即可放心的將兵鋒北指,進行北伐,收復幽雲十六州,將契丹人趕回塞外。隨後,陛下便可揮師向西,一舉掃平偽漢,拔掉這個‘眼中釘、肉中刺’。
所謂‘再南’者,是說陛下在收復幽雲、鏟除偽漢後,大軍再次回頭向南,渡過大江,將江南的各個小朝廷逐一平定,初步完成天下一統。
所謂‘再北’者,其實更確切的說應該是分為兩部分。一是‘再向正北’,也就是說,陛下在初步完成天下一統後,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待國力進一步增強,特別是騎兵足夠強大之後,便可引兵跨過長城,進軍契丹月復地,收復遼河乃至鴨綠江一線,恢復漢唐故地。
二是‘再向西北’,將自唐末以來表面遵從朝廷,實則割據自立的定難五州、府麟二州,以及月兌離朝廷時間更長的涼、甘、肅、瓜、沙等州,都重新置于朝廷的直接管轄之下,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進而重建安西都護府,再現漢唐雄風。
草民正是根據這個策略,才會認為收復江北淮南之地後,陛下可能就將進行第一次北伐,收復幽雲十六州。而收復江北淮南之地對于朝廷來說並非難事,即便還要安撫新復之地、整頓軍馬,三、四年的時間也完全夠用了。」
張維信的這番長篇大論所涉及的那個「天下」,其實已經超出了柴榮思想中的「天下」,達到了中國古代王朝所能控制的和曾經控制的最大範圍。對于這個時代的封建帝王,特別是像柴榮這樣有著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來說,能夠在自己的手中恢復漢唐故土、重現漢唐雄風,留下不亞漢武、唐宗的豐功偉績,其誘惑力那是相當大的。
雖然柴榮不斷的在心中提醒自己要冷靜、要客觀,絕不可被張維信畫的這張「超級美味大餅」給迷惑了,但是建立千秋偉業,成為千古一帝的念頭還是不斷的跳出來,令他原本就有的,「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變得更加熾烈。
不過,柴榮畢竟是個帝王,早就練就一套喜怒不行于色的本事。因此,雖然他的心中激情澎湃,但面上卻依舊平靜如水。對于張維信的計策,他只是贊許的點點頭,說道︰「看得出來,汝今日這番說辭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雖然有些想法過于樂觀,但以汝這樣的身份能有如此的計策,也算是難能可貴了。若是剔除掉其中不切實際的部分,倒是可與朝中大臣所獻計策互為補充。」
「陛下過譽了,草民豈敢與朝中諸位大臣相提並論」張維信連忙謙遜道。
見張維信如此謙遜,並沒有因為自己的夸獎而沾沾自喜,柴榮心中更加高興,收其為己所用的心思也更強烈了。而且,除了張維信之外,曾志林、徐紹安以及王峰這三位精通火器使用的人才也在他的招攬範圍之內。同時,作為這批人首領人物的王崤峻也不會被落下。在柴榮看來,只要能將王崤峻招到麾下,他那些留在幽州的兄弟自然都會跟著一起來。
因此,柴榮對張維信說道︰「汝過謙了。以汝的才學,完全有資格入朝為官。屆時汝與獻策的大臣同殿稱臣,汝的這些計策自然也就可以與他們相提並論了。而且,不只汝一人,汝的這些兄弟俱是出類拔萃的人才,朕同樣要賞賜、提拔。」
柴榮的這番話說得再明白不過了,他這是要給張維信以及在場的所有兄弟封官。如果是其他人听了這個消息,肯定會欣喜異常,可張維信等人卻不禁暗叫不好。因為「南下覲見代表團」此次來開封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求官,而是為了向柴榮示好、為了與後周朝廷和皇帝建立起穩定的聯系、為了團隊今後發展創造更大的空間。即便是求官,他們也會選擇在功勞更大的時候再求,而不是現在。以團隊現在的情況,如果離開幽州這個根基之地,團隊的所有成員都很清楚會有什麼樣的後果,這也正是為什麼這次南下沒有帶上關鍵技術人才的原因。
因此,在听出柴榮有封官之意後,張維信迅速的與王崤峻和徐紹安二人交換了一下眼神,得到二人的支持後,他馬上向柴榮施禮道︰「陛下明鑒,草民不過是一介布衣書生,有何德何能敢與那些當世英才同殿稱臣。況且,草民曾經對天發誓,幽雲百姓一日不月兌離契丹人的奴役,草民便絕不會舍他們而去。」
「草民等亦曾發過同樣的誓言,還望陛下明鑒」王崤峻等人異口同聲的在一旁附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