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感謝‘奧登大帝’的打賞!最近十三比較忙,可能精力有點聚攏不起來!
當日追殺鮮卑時,呂和經過高柳城以北的長城時,見長城破敗,心下感嘆。前朝修建長城目的就是阻擋北方胡人南下,同時也是起警戒作用,一旦鮮卑南下,長城上的烽火台便會出警報。所以呂和在離開高柳時,便命命令高虎將長城加以修繕,同時派人駐守。
不過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呂和于高柳時,劫掠鮮卑得到甚多牛羊。如今南下去代縣,殺了卻甚是可惜。
而此時,城中有許多百姓因為鮮卑之戰家園被毀,無家可歸。聞呂和南下代縣,便紛紛欲追隨呂和。
呂和為高柳縣令時,其實並沒有像歷史上的劉備那樣有什麼斐然的政績或者響亮天下的仁義之名。只是呂和在抵擋鮮卑時,將這些百姓遷入道城內,這些百姓大多數生活窘迫,連飯都吃不上。自呂和實行軍管制以後,淳樸的百姓們每日都有糧食可吃,自然感恩呂和的恩德,所以追隨呂和南下也就不足為奇了。
可是高柳乃是代郡的北邊門戶,呂和又不能將這些百姓全都遷走,便于高柳城南劃一片地,讓這些百姓放牧。
于是百姓喜,紛紛留了下來。
在解決一些關鍵問題後,呂和覺得差不多了,于是領著大軍南下。所謂的大軍,就是大戰過後剩下來的赤衛騎和幽州狼騎的精銳,加上先登軍一共一百多人,後陣的便是些糧草輜重。
呂和和張飛在前,之後便是陳慶領著的赤衛騎,最後就是鞠義和張成領著的先登軍、幽州狼騎。
高柳城中一共有四千多匹戰馬,這也是從高柳城帶來的最重要的資源,待至代縣後,呂和便打算重新組建自己的騎兵軍團。
張飛在陣前興奮的一路上都揮舞著手中的張剛八點蛇矛,時不時的一矛刺出,路邊的不知名的樹葉便飄飄而落。
呂和則是看著前方,大腦中卻在想著其他的事。大軍一路南下,所見到的全都是一片荒涼的景象。一路上百姓也不是很多,只有靠近縣城時,才能見到些村莊,不至于讓人感覺是到了一片荒無人煙的世界。
張飛和其余等人都沒覺得什麼。只有呂和一路眉頭緊皺。一路上所看到的百姓大都數都是衣不蔽體的,當他們看到大軍路過時,遠遠的躲了開來。呂和從他們的眼中看到了麻木,和恐懼。由此可見,就可以斷定代郡的百姓生活在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之中。
看來這代郡治下大都如此,百姓們吃不飽,穿不暖,讓呂和的心緊緊的揪著。是以,一路上都在思考著如何將這代郡治理成一個富饒的郡縣。而自己現在獨缺的就是人才啊。這個時代的黑暗,呂和也早就知道。只是自己一直未出高柳城,並不了解這個時代百姓們的生活到底是一個什麼程度。
難怪歷史上爆了規模宏大的黃巾起義,固然是朝廷黑暗所致,但這跟地方豪強大族的壓迫有關卻有著直接的關聯。官逼民,民不得不反。
大軍一路南下,呂和並沒有驚動地方上的縣令,這樣經過五日後,一行人終于來到了代縣。
這代縣的情況稍微好上許多。將大軍駐扎在城外,呂和領著張飛等人進的城內。代縣畢竟作為一郡的治所,比之代郡其他縣城的經濟要好上不少。城內街道還算寬敞,兩旁也是酒肆店鋪林立。街上的行人也很多,一些商販和百姓在城中賣力的吆喝著什麼。
留下了張成和鞠義,呂和、張飛。陳慶加上些赤衛騎成員入的城內,徑直往府衙而去。
這代郡太守原先是郭勛,這郭勛乃是當地的一個豪強,適逢漢靈帝劉宏賣官時,花了錢才得以坐上了這代郡太守之位。自身並無才能,又貪生怕死,聞听鮮卑來攻,嚇得棄城而逃。是以代縣府衙一直空缺著。府內衙役也等著新任太守來到。
太守府內那些縣丞主簿一應俱全,全都在。聞听新任太守來到,連忙領著府中一干官吏出來見呂和。
呂和便拿出太守印,算是正式的成為了代郡太守。既然成為太守,呂和知道自己先當以政務為重,只能將軍隊交給張飛、鞠義等人訓練。不過,還是將自己在代縣訓練時一套訓練方法交由張飛等幾人訓練。
而呂和自己則是在主簿等縣丞的協助下處理一郡的政務。可是當呂和接觸一郡的政務之後,才明白,原來身為一郡太守處理的事情實在是太過繁瑣和復雜。
看著堆積如山的竹簡,呂和第一次感到一種無力感。畢竟呂和還不過才剛剛及冠年歲,又是家道中落,這麼多年都是投身行伍,根本不擅長內政。
不過好在有縣丞和主簿的幫忙,呂和才稍微理清了些頭緒。
起初縣丞和主簿見他們的太守如此年輕,心中有點輕視。只不過現呂和第一次上任,就這麼用心處理郡中政務,二人于是也不敢再生輕視之心。直至深夜,呂和依然在挑燈在處理代郡政務。第一天,呂和自然是不可能將所有的事情都處理完,只需將治下各郡縣上報來的情況全都大致了解一遍。
比如,郡中人口幾何,收獲糧食幾許。很多縣遞上來的公文全都是向郡府要錢要糧,而對于本縣的民生建設卻無半點獨特的建議。呂和大為惱火,自己一路前來,所見到的全是百姓衣不蔽體食不果月復的,這些縣令個個無能不說,還如此獅子大開口,向郡府要錢糧。
但呂和也知道,現在還不是大力整頓全郡的時候。暫且放著,待日後自己根基穩定時,便一一清除這些官員中的蛀蟲。
正當呂和失去耐心再繼續看下去的時候,有一份遞上來的公文卻是讓呂和眼前一亮。這份公文乃是東安陽縣令遞上來的。
這份公文中詳細說明了縣中的人口和糧草。別的縣均是糧草所剩無幾,只有這東安陽縣縣令言縣中糧草三萬石,人口八千余,這麼說,百姓就有近兩萬余。足足是高柳城的六倍。同時對縣中的一些弊端也都一一提及,這讓呂和卻大感訝然。
「這東安陽縣令是何人?」說著將這份竹簡遞給下手的縣丞和主簿︰「此人言其縣糧草有三萬石,人口八千余,是否屬實?」
主簿田景答道︰「這東安陽縣令乃是沮授。至于其公文中所說是否屬實,屬下也不知,不過可派人去查探一番便可知。」
呂和想了想,畢竟是公文,實際情況也不知道,單憑這份公文,難以斷定東安陽縣的情況是否和此人所言屬實。所謂眼見為實耳听為虛,于是便道︰「此事暫且擱下。你們也累了,且去休息吧。這些政務便留于明日在處理即可。」
「諾!」二人心中松了一口氣,此時已經是三更天了。二人陪著呂和處理政務已經很長時間了。二人都大感吃不消,當下聞言,便退了下去。
見二人離去,呂和也沒了心思看下去的必要。不過對于這沮授卻很好奇。如果東安陽縣正的如此人所言,那麼此人到或許是個內政人才。呂和現在就是迫切的想找個擅長內政的人才,幫自己處理政務。
想著,呂和便打算親自去查看一番,然後再見見此人,是否有真才實學。
沮授,那可是三國有名的謀士,而穿越後的呂和對沮授並不了解,只當是一個會處理政務的人才而已,可憐沮授真正的謀斷之才就此被呂和給埋沒了。a全文字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