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風liu,魏晉風liu……
這四個字總回想在我腦海中,這是很有名的歷史時期,至少在中國的文學和藝術上是一個高潮迭起,名人才子輩出的年代。
看著小翠拿給我的一些書,感慨道,自己居然重生到這樣一個年代。
為了拿到這些書我還編了不少的謊話,要不然以一個五、六歲的小女孩怎麼能看得懂這些呢,不是天才就是怪胎。
可是我不知道是哪出現了問題,曹魏居然和晉在同一個時期,這里的魏居然不是北魏,而是曹魏。
這里的史書上說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病逝,曹丕繼魏王位,不久又稱帝。曹植的生活從此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他從一個過著優游宴樂生活的貴族王子,變成處處受限制和打擊的對象。曹丕表面上給了曹植一個王爺之位,實則處處監視,生怕他咸魚翻身。而曹植在此時也不堪受辱,雖然原來他不是爭名奪利之人,可是在那樣一種環境下,為了自己的報復,也想在爭一回,于是在延康十年(公元230年),也就是曹丕繼位的第十年,曹植率領舊部發動了政變,曹植繼位,曹丕被貶做了陳思王,不兩年曹丕抑郁而死。
這個時期的蜀國表面上平靜,卻已經是岌岌可危,對內沒有了諸葛亮的智囊,對外沒有了五虎將的武力。國家重器被宦官把持,皇帝就是那個扶不起的阿斗,不論是大事小情都要于身邊宦官商量,以致後來什麼都是太監作主。這時的官場到處都是宦官的耳目,沒有官員敢說真話,在民間,百姓更是怨聲載道,蜀國的國力也在日漸衰弱。曹植奪位第三十三年後(此時曹植已經死了,皇帝是曹植的次子曹志,此時應該是公元263年),積蓄多年力量的曹魏發兵攻打蜀國,至此蜀國被滅。
吳國孫權在延康二年(公元222年)稱王,幾年後稱帝,建都建鄴。在孫武在位期間,孫權曾經派將軍衛溫、諸葛直浮海至夷洲,加強了台灣與大陸的經濟文化聯系。孫權死後,孫吳陷入了連年的內亂,吳國的末代君王孫皓更是殘忍暴戾,經常無故殺人,到達了不殺人就吃不下飯的程度,當時官員和宮人見到吳王更是避而遠之,生怕他一個看的不順眼就被滅了。在蜀國被滅二十年後(公元280年),已經養精蓄銳的魏軍揮軍南下,突破長江天塹,攻打吳國,此時的吳國已經沒有什麼抵抗能力了,甚至有的城門打開,百姓更是夾道歡迎,至此曹魏完成了三國的統一,定都洛陽。
話分兩頭,「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句話可是千古名句。在這里也是一樣,不過故事確是朝著另一個方向發展。曹植繼位後,司馬懿之孫司馬炎被貶做縣丞,司馬炎不甘心被貶,帶領自己手下的部隊進行反擊。最後不敵逃往北方匈奴之地,與當地的匈奴人達成共識,建立了新的政權,就是晉朝,位置就在長城以北,及河西走廊一帶,司馬炎還是晉武帝,匈奴部落的貴族也是一方諸侯。不過我現在這個時期的晉已經不是原來的晉了,意思就是晉已經不是姓司馬的當權了。在晉武帝死後不久,匈奴人就發動了新一輪的政變,你說溫文爾雅的中原人怎麼可能敵得過馬背上長大的匈奴人呢?于是晉還是晉,但是當家作主的已經是匈奴的貴族晉文帝拓跋宏(也就是我們那個時代北魏的魏孝文帝,真是夠亂的,也說明了該當皇帝的還是能當皇帝的,人家那就是皇帝命)。
現在的格局就是,中原地區由曹魏也就是現在的魏國統治,而河西走廊和長城以北地區由晉國統治,同樣是魏晉卻已經不是我原來是空的魏晉了。我想這應該就是蝴蝶效應吧,是個事件的改變能改變整個世界。
別說,這個時期的文化名流可沒怎麼變過,書法家王羲之,他博采秦漢以來篆、隸、楷、行、草等諸體之長,成功地把楷書和草書結合起來,把書法的實用性和藝術性結合起來,創新了剛勁中正,妍美流變的新書體,被後人尊稱為書聖。現在我看的這些書籍大部分就是小楷,要不然就我那點文化底子也看懂小篆之類的書?
還有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著有《齊名要術》的賈思勰;會讓梨的孔融;精通文史哲、會耕地施肥、開處方、打鐵的嵇康;這些風liu人物可都一個沒少的在這里的歷史中出現過。這個時期的佛教也發展到了空前的水平。
真是神奇,歷史改變了,人沒變,甚至有的歷史事件沒變,說不定我哪天我在街上還能見到幾個歷史名人。到時候是不是要找他們個簽名?干脆搞個粉絲團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