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聊得盡興的時候,啞巴道士端來了飯菜,比畫著招呼我們吃。本書轉載拾陸Κxs文學網這道士一天只吃兩頓,所以半下午的時候就開第二頓飯了。三菜一湯,全是素食,口味非常的清淡。啞巴道士對我特別的熱情,給我盛了滿滿的一碗米飯,我足足吃了三碗飯才覺得飽了。
我想怪不得鄉下人吃得多,清湯寡水的油葷少得可憐,只有多吃幾碗干飯才能維持營養。吃完飯後我正在削隻果吃,啞巴道士笑嘻嘻的進來收碗筷,我遞給他一個隻果,他卻千推萬推起來,端著碗筷就走了。羅道士笑著對我說這個道士沒有法名,也沒有經過出家儀式,最多只能算是個火居道士。這人姓溫,家住在離這里三十多里的一個村上,原本是上山來的香客,來了幾次後竟然不想走了。師傅見他身體有殘疾,人又老實,于是就讓他留下專門負責觀里的伙食。不過他確實很勤快,飯菜也弄得干淨,除了準備全觀的伙食,還要照顧太師傅的起居。
吃完飯,觀內剩下的道士們都到老律堂做起晚課來,敲著銅鐘誦起《心應妙經》。等他們做完晚課後,我說我要到外面去走走,羅道士欣然答應,陪著我來到了山門口。
夕陽已經快西下到底了,山邊只剩下了幾朵瓖嵌了金邊的雲彩。日出而作,日落而棲,莊稼人的日子就是這樣的簡單。幾戶農家已經升起了炊煙,想來是妻子已經開始準備晚餐,等待著丈夫收工回來。我對這樣的情景直發呆,嘆了嘆氣。羅道士卻不其然,想來是見慣不怪了,不停的找些話與我閑談。
我一邊和他閑聊,心里一邊開始嘀咕起來,想想以前我們總是把這些出家人想象得跟神仙一樣,個個不食人間煙火。然而只要你和他們打打交道,卻發現他們大多也是有血有肉有想法的凡人,除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我們並沒有多大的區別。以前讀書的時候和同學在一個寺廟里燒香,無意听到和尚在,說那些有慧根但放不下紅塵的人在佛教里被稱之為「大闡提」。現在想來,我就是這樣的人。
「我說石九啊,過一段日子就是我們祖師的誕辰之日了,一定會有很大的清醮儀式!幾處道觀的人都要過來參加祭奠活動,要不你就多在上面呆些日子,好看得很。」羅道士饒有興致的說道。我一听這個,立馬來了精神,于是問道︰
「羅師叔啊,你們前山後山都是上清派的嗎,大祭酒到底是什麼樣身份的人呢?」
「都是屬于上清派,這縣城附近的道觀大多也都隸屬于我們上清派。呵呵……你三叔沒有給你說說大祭酒的事情嗎?」羅道士笑著說道。
「沒呢,三叔平時不喜歡和我說這些,我也沒有問他。」我本想說我問過三叔,他說是秘密不告訴我的,但一想到這樣說了或許羅道士就不告訴我了,于是就耍了點小聰明回答他。
「我們上清派的等級非常的明確,和天師道一樣,在教內地位最高的人是教主,我們稱之為師君,師君佩帶的信物是帝鐘。師君下面有三位高管,稱之為治頭大祭酒,大祭酒的信物是圭簡。大祭酒下面的骨干教眾被稱之為祭酒,有法會的時候都是手持如意。祭酒的下面稱之為羽客,就是一般的道士,佔具相當大的比例。這下面還有鬼卒,就是剛入教小道士的稱謂。
現在上清派的三十五代師君仙居江蘇句容,三個治頭大祭酒分別居在閩粵,東北,和我們巴蜀一帶。我們平日里說的大祭酒就是伏龍後山上清宮的治頭大祭酒,法名無雲子。她主管整個西南的上清三山符,引領教眾六百余人。大祭酒平日里很忙,全國來回的去開坐,一年里難得幾日呆在伏龍山上。」
羅道士剛一說到這里,我便接過話來︰「沒想到這位大祭酒還有這麼大的權利啊!現在看到,整個國家的道教派系中,你們上清派是實力最強大的了!」
「呵呵……也可以這樣說,最近幾十年里,古老的東西消失了很多,好多的玄門派別都流失了。我們上清派一支獨秀,也算是難得了。」羅道士笑著說道。
我突然想到一個問題,于是說道︰「羅師叔你能不能給我說說你們上清派的的歷史呢?我也好多掌握點歷史知識。」
「可以啊,但我也只能給你說個大概,詳細的我也不完全知道。」羅常月笑著爽快的答應了,我听了這話,立馬的來了精神,只听他說道︰「東漢末年的時候,天師道有一位叫魏華存的女祭酒,她幼而好道,誦讀老莊、五經百氏,十分博學,又常服氣闢谷,攝生修靜。一位叫王褒的神仙見她慧根不淺而且勤奮好學,于是傳授她教寶典《上清真經》。這位女祭酒得到寶典後,便隱居山野,在懷川陽落山潛心修道四十二年,終有所成。于是她廣收道教神書秘籍,集成所著《黃庭內景經》等書,開創上清派一脈,影響深遠。
後來她升仙後被玉皇大帝冊封「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南岳夫人」,主管南岳衡山,為道教崇信的大神之一。後來她的門生楊羲廣收門徒,尊她為上清開山始祖,開創上清派。後來楊羲自命為二世教主,又傳與許謐、許翔父子,這二人又把上清道法傳給了浙江的方士黃民……就這樣一直傳了下去。南齊的陶弘景學上清道法,在茅山苦修五十余年,開創茅山宗。
後來學的人就多了,于是出現了上清十代宗師王知遠,十一代宗師潘師正這樣的道家名士。特別是我派十二代宗師司馬承禎,法號白雲子。他將儒、釋、道融為一體,首創修道七階段說,具體的為︰1。信敬,對修道成仙信仰深信不疑。2。斷緣,斷絕俗事塵緣,不于世人交往。3。收心,收心離境,守靜去欲。4。簡事,安分守己,不求分外之物。5。真觀,善于觀察不為外物所迷。6。泰定,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無感無求,寂泊之至。7。得道,形隨道通,與神合一。這七階段說對後世影響深遠,將上清派的教法大大的發揚光大起來……到了宋代的時候上清派與天師道、靈寶派並行于世,元代的時候三派歸並為正一教,明朝的時候又各自分離出來……」羅道士層次清晰的緩緩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