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州城的城門設置跟尋常的城池不大一樣。一般的城池就是東南西北四門。合州城卻是根據地形來設置的。在東面突出的城牆尖以下的東南方向。咫尺之地,就有東門、東新門、護國門三道城門,東北方向是青華門,正北是出奇門,正南是鎮關門,西面則是正西門和奇勝門。
算一算,有八道城門了。城門多了好不好,好,方便進出嘛。但如果敵軍來了呢?會不會同時也方便敵軍進出呢?
當然會。攻打城池,城門就是一個被攻的顯著目標。沖城木、沖城車就是針對城門的器械。沖城木非常好理解。就是砍一顆大樹,去掉枝葉,取其主干,然後找十幾個人抱著,沖向城門。針對沖城木的沖擊,城門上面的城樓,會傾倒火油。為了防御火油,于是就有了沖城車。
合州城這兒就不用想了。幾乎所有的城門與城外地面的餃接都是石階。沖城車開不上去,沖城木也使不上力。還真是有點麻煩。再加上合州城牆彎彎曲曲,又有一字城牆橫生而出,使得城外地面大部分地方都處于交叉攻擊之下。交叉攻擊,就是合州城防御的特色。
怎樣才能破解合州城的交叉攻擊呢?徐庶不愧是徐庶。很快就想到了辦法。你合州城不是交叉攻擊我嗎?我就分頭進攻,讓城牆上的每一個點,都處于被攻的狀態。于是,你的弓箭就不能射往別處了。你只能往最近的、最威脅你安全的攻城士兵射擊。那樣一來,交叉攻擊就不復存在了。
于是,徐庶充分利用自己人多的優勢,派兵渡河繞道。在合州的地面上不能繞道,就在合州地面的對岸去繞道。然後,在約定的時間,也就是三月十八日午時正,同時向包括八門在內的所有城牆發動攻擊。
合州城的南邊,是匯合之後的嘉陵江。南邊一帶,處處是懸崖峭壁,因而除了東端有一字城牆之外,其余地方都沒有。不過,也因為地勢陡峭,士兵攀爬不易,長時間攻不上去。當然,攻城的士兵也沒有遭受到交叉攻擊,死傷並不慘重。
最容易受到交叉攻擊的地方還是東南方向的東門、東新門、護國門一帶。不過,徐庶早有吩咐,這一帶只實行佯攻。若發現敵軍松懈,則全力攻擊。若發現敵軍緊密防守,則放慢步伐。
最激烈的戰斗發生在合州城的西面,即奇勝門和鎮西門一帶。
……
奇勝門所在的城牆的平面形狀,正好就像是橢圓的銳弧、雞蛋的小尖。而鎮西門則更為嚴重,說它在尖上。已經算嚴重偏離了事實。在鎮西門這邊,城牆的形狀就好像是突然伸出了一把長劍,鎮西門就在那長劍的尖上。
因而,對于這兩座城門的進攻,是基本不需要擔心交叉攻擊的。這兩座城門中間的一段城牆,由于凹進去了,存在交叉攻擊。其余地帶就沒有交叉攻擊了。
事實上,徐庶十八日的進攻方案中,全面攻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對于交叉攻擊的化解卻收效甚微。在存在交叉攻擊的地方,守城的士兵射箭的方向根本就無法固定。無論是多麼的危險,守城士兵依然是往近處射幾箭,又往遠處射幾箭。雖然往遠處射箭減少了對近處敵軍的殺傷,但同時防守遠處城牆的守城士兵也往這邊射了幾箭,因而從射箭的總數上來看,是完全足以抵消的。總數抵消了,但殺傷效果就不同了。交叉攻擊的殺傷效果永遠高于單面攻擊。攻城士兵的盾牌永遠只能防備一個方向的箭矢。
于是,攻城戰主要就在不能交叉攻擊的城牆處展開。但這樣的地方,往往是極難進攻的地方。就拿鎮西門來說,遠遠地伸出來,像一把寶劍一樣,豈不是很容易受到攻擊?其實並不是。這兒的地形就是山脊。而這把寶劍就放在山脊之上。無論從哪邊進攻。都很困難。
城牆的高度通常是六丈,合州城的城牆也是如此。但六丈的城牆,建在十丈的懸崖之上,一下子就變成十六丈了。雲梯通常是六丈多一點,用三架雲梯接成一架長雲梯,能夠夠到城牆了。但城牆上士兵對雲梯的破壞,就因此而變得更加的容易。隨隨便便一根撓鉤,勾住雲梯的頂端,以一人之力往旁邊拉;雲梯下面幾十個人就穩不住雲梯。這是杠桿原因決定了的。雲梯越長,城牆上面士兵的力臂就越長。而雲梯下面的攻城牆兵的力臂無非就是人的高度,幾乎是永遠不變的。
這樣一說,就知道架雲梯非常困難了。其實還不然,架雲梯還比較容易。合州城守軍對于雲梯的破壞是有前提的。在徐庶的攻城士兵剛剛架設雲梯的時候,合州城守軍根本就不破壞雲梯。一直等到雲梯上面的士兵快要爬到城牆了,這才一齊動手,摧毀了雲梯。
……
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必定傷人。一架架雲梯倒了,上面的士兵自十幾丈的高度跌下。這可不是在封閉的井欄雕斗內了。于是,死的多,活的少。少數沒有跌死的,陣陣慘叫,更添加了攻城士兵心中的恐懼。
徐庶的心里很窩火。在攻打合州城以前,徐庶壓根就想象不出來世界上會有自己攻不下來的城池。如果說敵眾我寡,軍糧不繼,那還可以解釋。事實偏偏是我眾敵寡,軍糧充足。打了這麼多天,就知道合州城的太守名叫王建。完全就是個連字號都沒有的小腳色。而除了王建之外,再沒見到合州城有別的出色的武將。而自己這邊,呂布是勇冠三軍的。黃忠是與呂布相當的。自己,自己就不用說了。低調,低調一點的好。
終于突破了!攻城士兵登上了城牆!
登牆的地點居然不是在西面的奇勝門和鎮西門,而是東南的護國門。護國門這邊,本來屬于佯攻。結果,守軍一個不留神,攻城的士兵瞅準機會,就爬了上去。
太好了!肉搏戰開始了。肉搏戰拼的是士兵的個人戰技,更拼的是士兵的人數。徐庶這樣人數是遠遠多于合州軍的,因此,徐庶仿佛已經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很快,護國門城牆上的守軍就被消滅得差不多了。一絲微笑浮現在徐庶的臉上。但就在這時,東門、東新門的守軍弓箭忽然轉向了護國門。並且,城內還射出了更多的弓箭。護國門城牆上的攻城士兵難以承受三個方向的密集射擊,除了被射死的,其余又都撤了下來。
徐庶對于城**出的密集弓箭抱有很大的疑問。待士兵撤下來之後,再一問。原來,城內還有一道一字城牆。那道一字城牆東南西北走向,能夠射到東南方向的東門、東新門、護國門和正南的鎮關門。也就是說,不僅城外有交叉攻擊,城內也有。
兩個時辰之後,徐庶攻城不克。在損兵兩千,殺敵近百之後。全線收兵。
……
張燕這邊也沒有取得如期的勝利。城牆上的肉搏戰剛剛開始,樂步的三千人就到了。僅僅相持了一會兒,黑山軍就退下了城牆。黑山軍的體力的確差了。攀登雲梯就是體力活。很多黑山軍士兵攀上城牆之後就沒有力氣了,滿腦子就想著要歇一會兒。守城士兵又豈會讓你在城牆上歇腳?
這一次,張燕沒有就地宿營,而是退回了易縣。
田潤對于劉虞,是不怎麼熟悉的。就只知道演義中袁紹曾經立劉虞為帝,被劉虞拒絕了。總體上,田潤對劉虞有個大概的認識。知道劉虞搞內政不錯,但軍事不行。至于劉虞麾下的將領,田潤就一概不知了。
如今。就出來了兩個將領︰鮮于輔、鮮于銀。
次日,張燕再次進兵涿州的時候,被鮮于輔、鮮于銀率兵攔住了去路。兩軍射住陣腳後,鮮于輔出陣喝道︰「大膽黃巾余寇,竟敢犯我幽州,可敢與某鮮于輔一戰?」張燕一催坐騎,應道︰「似汝等跳梁小丑,有何不敢?」
雙馬一錯,當的一聲巨響。張燕揮巨斧劈向鮮于輔,鮮于輔橫槍架住了巨斧。這一回合看不出誰佔了便宜。圈馬再戰,鮮于輔長槍搶先扎向張燕。張燕不理,依然一斧劈下。鮮于輔不想同歸于盡,撤槍回防,略微吃了點小虧。
就這樣戰了二十來個回合,幾乎每次都是張燕攻,鮮于輔防。在巨斧這沖擊之下,鮮于輔感覺有些後力不繼了,便撤了下去。
張燕隨後緊追,鮮于銀迎頭截住。這鮮于銀也是個狠腳色。招招與張燕搶攻,不惜同歸于盡。
常言道,硬的怕惡的,惡的怕橫的,橫的怕不要命的。張燕就是那種橫的,而鮮于銀就是那種不要命的。戰了五六個回合,就變成鮮于銀攻,而張燕防了。
不過,張燕畢竟是出名的將領。又豈是鮮于銀這種小腳色能夠難得倒的。十幾個回合之後,張燕見勢不妙,在圈馬之後,便將背上的弓箭摘了下來。一催馬,便張弓搭箭,射了過去。然後緊接著,再砍一斧子。只這一下,就把鮮于銀弄了個手忙腳亂。又戰了五六個回合,鮮于銀實在支撐不住了,飛馬逃竄。
張燕大喜,手一招。喝了聲︰「殺——」便揮軍殺了過去。
……
鮮于輔、鮮于銀的士兵人數只有五千。遠遠少于黑山軍。之所以敢來,就是因為知道黑山軍是黃巾余孽。黃巾軍的戰力,大家都是知道的。常常是幾百官軍就追著幾萬黃巾軍打。因而士兵們沒把黑山軍當回事。
這時,士兵們見到兩位主將戰敗,黑山軍排山倒海一般沖了過來,這才突然感到害怕了,轉身就逃。黑山軍隨後乘勝追殺。
追殺,是最痛快的。逃跑的一方通常是不抵抗的。要抵抗,就得站住,就得轉身;轉身之後還要看清對方的人和刀。這當然不如追擊的一方便利。因而,乘勝追擊,往往斬獲極多。
黑山軍氣勢如虹,追了上去。最前面的黑山軍士兵沒有阻擋,跑得最快。後面的因為阻擋,而略微慢了一點。全軍在平原上全面展開,正如滿天的星辰。
反過來看幽州軍這邊,同樣遇到相似的情況。逃在前面的,暢行無阻。逃在後面的,就必然會慢上一步。而慢上的這一步,就意味著後面的士兵會被黑山軍追到。
果然就追到了。于是,屠殺就展開了。乘勝追擊的屠殺,就是一邊倒的屠殺。要想不被屠殺,那你就別跑。光你一個人別跑還不行,還行全軍都別跑。
……
就這樣跑了十里路,被殺了一千人。被殺的這部分,由于是追殺,戰損比就是一千比零。十里之後,幽州軍隊形也算是散開了,黑山軍也追得沒有力氣了,看看戰斗就要終止了。而這時,涿縣的樂步居然率兵出來了。
樂步這種人,氣節是有的,理想是有的,但作戰的本領卻是很一般的。樂步還是帶了三千兵出來,迎頭就把鮮于輔、鮮于銀的幽州軍給堵住了。
幽州軍這邊一堵,另一邊必然就被黑山軍追上。于是,零星的追殺開始轉變為大規劃的屠殺。但是這種大規模的屠殺,又因為幽州軍士兵知道跑不掉了、只能回身作戰了,而再次轉變為大規模的對戰。
因為樂步三千兵馬的阻擋,而使得幽州軍被黑山軍追上。卜一接解,幽州軍又被殺死一千人左右。隨後,對戰開始了。
令人沒有想到的是,對戰一開始,黑山軍就不行了。被屠殺的幽州軍突然就變成了屠殺別人的一方。雙方一打,黑山軍無論是揮刀的速度還是閃避的速度都慢得死人。還有一些黑山軍士兵,追殺了這十余里路程之後,連站都站不住了,手中的兵器只能當作拐杖。
形勢急轉直下,對黑山軍極為不利。張燕情知無可挽回,回馬便走。六萬黃巾由于人數太多,後面的尚不知道前面的情況,依然向前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