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隊曾經有千人戰三萬的輝煌戰績。但客觀地說,還不能說明問題。那時的三萬平原兵,乃是從各縣東拼西湊來的,指揮不統一,步調不一致,是沒有什麼戰斗力的。此時的會稽士兵,則是一支正規的軍隊。因而對于于禁來說,率三千兵,殺往這一萬多會稽士兵,是不需要考慮少殺的問題的。正常情況下,無論怎麼殺,都不大可能一下子把敵人殺光。于是他們就沖上來了。嚴伯虎的三千士兵還沒有反應過來,一個個就成了刀下亡魂。
這個時候,出現了一點狀況。就是嚴伯虎這三千士兵,與會稽士兵並沒有挨著,而是隔了一段距離。產生這樣的情況是自然的,就是源自統屬不同的原因。士兵們統屬不同,很自然地就會有一些帶有地域性特點的習性,對于非同一習性的其他部隊士兵,就不怎麼客氣。因而,統屬各異的部隊在一起的時候。往往就會隔出一段距離,以減小士兵之間發生摩擦的機會。
三千吳郡士兵沒有一人逃跑,可以稱得上英勇。其實他們也並不是不想逃跑。他們都是正常的士兵。而正常的士兵,就不可能一開始就想逃跑。士兵總是要戰斗的,因而他們的第一反應就是戰斗。只有在戰斗不利的形勢下,滋生了恐懼,然後才會有逃跑的想法。三千吳郡士兵戰斗了,然後他們就死了。他們還沒有來得及得出戰斗不利的結論,還沒有來得及恐懼,他們就死光了。
田蘭士兵驚人的戰斗能力是造成這場快速殺戮的根本原因。另一個重要的原因,自然是因為吳郡士兵的疏忽大意。吳郡士兵,包括旁邊的會稽士兵在內,都沒有想到南面會有敵情,更沒有想到南面來的軍隊說打就打,跟北面和西面完全不同。士兵們普遍還沒有拔出刀來,三千就死掉了兩千。剩下驚慌失措的一千吳郡士兵,當然很快就被消滅了。
如果沒有那個間隔,于禁肯定會繼續殺過去的。但是,有了那個間隔就不同了。戰斗的中途就必然出現了停頓。而邊上的會稽士兵也完成了拔刀的動作。
因為這個停頓,于禁就改變了主意。于禁下令︰「原地待命!」
……
原地待命之後,距離會稽軍隊有多遠?也就是二、三十步的距離。原來的吳郡士兵與會稽士兵是友軍,這個距離足夠了。但是,現在吳郡士兵換成田蘭的士兵了,不是友軍了,這樣的距離明顯不夠。
為何于禁不下令退開一點呢?于禁倒是這麼想的。但這個時候不能退。距離敵軍過近。退後,很可能會招致敵軍的追襲。因而,只要不往前進。就只是原地待命。
那這個距離太近了又怎麼辦呢?于禁就沒有辦法了。于禁就得這樣。距離太近,對于禁來說,確實是一個問題,但是對于會稽士兵又何嘗不是。會稽士兵們可是親眼看見田蘭的士兵眨眼之間就殺了三千人的。雖然說處于南沿的會稽士兵們都拔出了兵刃,但他們握刀的手,明顯有些顫抖。他們怕了。
怕了會怎麼樣?怕了就會往後退。當然,這是沒有命令的情況之下的後退。不可能退多遠。在他們的身後,還有無數沒有看見廝殺戰況的一點也不害怕的士兵。那些士兵是不會主動退開的,而只能由南沿的士兵向北擁擠。
南沿的會稽士兵因為害怕,退了,擠了。二三十步的距離,拉大到了八十多步。雖然說距離仍然不夠,但感覺上卻好多了。然後那些害怕的士兵就不再擠了。整個會稽軍陣的南沿,獲得了短暫的平靜。
……
自二三十步的距離,拉大到八十多步,這指的是會稽軍隊的南沿與南面于禁所率三千田蘭士兵之間的距離。多出的五十多部,純粹是由于會稽南沿士兵向北擁擠所造成的。他們向北退讓的距離有些過大了,以至于會稽軍隊不能完全消化這樣的擁擠。會稽軍隊的北沿士兵,就被迫地向北前進了三十來步。
北面還有兩千田蘭士兵呢。這兩千士兵,並沒有進攻的命令。但並不等于說沒有命令他們就不會進攻。在他們受到威脅的時候,在他們受到挑釁的時候。他們就自然擁有進攻的權利。原本,他們與會稽北沿士兵的距離為四百步。現在會稽士兵前進了三十步。四百步減去三十步,還有三百七十步。三百七十步的距離,那是要比南面的距離大多了。但是,北面的兩千田蘭士兵卻不這樣看。他們認為,會稽士兵前進的三十步是對自己的挑釁。兩名千夫長,就是這樣認為的。
其中一名千夫長找到另外一名千夫長,道︰「哎,這個,敵軍前進三十步,我軍是不是應該上去?」另一名千夫長說︰「我們這邊不是主攻的。我想,稍稍打一下,讓敵軍老實點,應該是可以的。」三言兩語,就取得了一致的看法。于是,北面兩千士兵就殺了過來。
這一次,沒有什麼突然的成分在內了。無論怎麼突然的事情,以經過三百七十步距離之後,就不再突然了。因而,會稽北沿士兵有了充分的準備。包括拔刀的準備,分散站位的準備以及精神上的準備。
可惜,無論他們怎麼準備,在絕對強悍的戰力面前,還是同樣的不堪一擊。就這麼說吧︰一名普通士兵,面對趙雲,會怎麼樣?打不過就是打不過,有準備、沒準備都是一樣的。會稽士兵對田蘭士兵,當然沒有普通士兵面對趙雲那樣夸張,但性質卻是一樣的。這時候的田蘭士兵已經具有了傲視群雄的本錢。
……
王朗在哪里呢?王朗在整支會稽軍隊的西面。在西面的原因。自然是因為西面的田蘭士兵最先出現。那麼,會稽軍隊南面發生了戰斗,三千吳郡士兵包括嚴伯虎在內,被殲滅了。現在,會稽軍隊的北面又發生了戰斗。王朗怎麼就不過去呢?
不是王朗不過去,而是因為距離太遙遠。戰爭不是下棋。下棋的時候,能夠眼觀全局。具體的戰場里面要眼觀全局就難了。現在整個錢清戰場的有多大?從最初始的狀態來看,里面是一萬三千人。那一萬三千人因為道路,以及準備撤回會稽的意向,其平面形狀基本上是一個東西方向的橢圓,東西長半徑約為南北短半徑的兩倍。計算可知,南北短半徑為45.5人的距離。每人的距離按一米理解,那就是45.5米。南北短向直徑就是91米。東西長向直徑就是182米。再加上外圍的田蘭士兵,方圓超過了三百米。
當然,這樣的計算,並不是真正的切合實際的。不過,計算的結果卻能夠大致上說明戰場的情況。錢清一帶是平緩淺丘地形,用眼楮根本就看不到兩、三百米之外。眼楮看不到的,就只能用耳朵听。耳朵听到了,還得用心猜。猜了之後,迅速作出一個判斷,思考出相應的應對措施。最後,士兵報信來了。一加印證,前面的判斷沒錯,然後就立即下達命令。這,就是戰場上臨機指揮的全過程。
南面戰斗的聲音,王朗自然听見了。這樣的聲音,是熟悉的。只要是帶過兵、打過仗的將領,都听過這樣的聲音。雖然王朗以前只打過小規模的剿匪戰爭,卻也同樣听過。這樣的聲音,一听就忘不了。因為在這個時代,根本就沒有「音效」這一說法。所有的聲音,都是真實的聲音。而這樣的聲音。就意味著正在殺人。
總共三千人被殺的聲音,如果放慢一點,聲音就會小一些。如果時間被縮得很短,那聲音就會疊加,音量就會大一些。王朗听到的,就是這種疊加放大了的殺人的聲音。
王朗的第一感覺是南面接戰了。第二感覺是,南面的戰斗很激烈。作出的判斷是,一是南面遭受了突襲,二是敵軍人數眾多。對于戰況的預測是,自己的軍隊很可能會被攔腰截斷。準備拿出來的應對措施是,將四邊大約三四千人的陣勢變成圓陣,以利四面防守;待形勢不利,再擇機突圍。
……
然後王朗就接到了士兵的報信。北面的人馬派出士兵報告說,北面來了不明身份的軍隊,與我軍距離四百步左右對峙。嘿,為什麼報的信不是南面的呢?這是古代啊,沒有即時通訊設備,什麼事情,都要慢幾拍的。南面報信的士兵,還早著呢。
王朗听到北面的報告之後,確認了南面是遭遇了突然襲擊的判斷。王朗認為,北面的人馬,就是吸引自己軍隊注意力的佯攻部隊。等到自己的士兵注意北方,然後南方的突襲就開始了。
就在王朗想這些的時候,王朗听到南面殺伐的聲音範圍迅速擴大,推進特別迅速。很有可能轉眼就會蔓延到自己所在的西面。在遣退了北面報信的士兵之後,王朗就準備下達變圓陣的命令了。然而就在這時,南面的聲音消失了。
聲音消失了,就說明南面的戰斗結束了。無論誰勝誰敗,肯定是不會蔓延到西面來的了。王朗那個變陣的命令就沒有發布了。
過了一會兒,先是人潮涌動,士兵有朝著西面擁擠的跡象。王朗看到了這種跡象。還沒來得及作出什麼反應,南面報信的士兵就到了。士兵報告說,南面出現了不明身份的軍隊,把三千吳郡士兵殲滅了。然後原地待命,並沒有撤走。會稽軍隊的南面,處于危險之中。
原來是這麼回事。剛才那些聲音。是代表那支突襲的軍隊殺了吳郡的士兵,而並沒有殺我會稽士兵。王朗略感欣慰。並且也立即想通了士兵們擁擠的原因。沒有什麼了不起嘛?
不過,那麼短的時間,就殺了三千人,確實夠嚇人的。據此,王朗估計南面敵軍的人數在一萬人左右。
……
轉眼,同樣的聲音又在北面響起了。北面,可沒有什麼吳郡士兵了。是自己的士兵在斬殺敵軍,還是敵軍在斬殺自己的士兵?應該是前者吧。這是因為,北面剛剛報信了,說是敵軍只有兩千人左右。區區兩千人,是沒有多大的威脅的。
王朗輕松了,打發走了南面報信的士兵。然後,王朗赫然看見,士兵擁擠的人潮加劇了。西面列陣的士兵未能抗拒這種擁擠,向西面推進了五十步。
與北面的情況一樣。會稽士兵向西面推進的五十步,同樣被熊生等千夫長視為一種挑釁。熊生一聲令下,西面的四千士兵就開了過來。西面熊生的人馬距離王朗的會稽士兵原有三百步,會稽士兵縮短了五十步,變成二百五十步。熊生等四千人過來的時候,剛開始,距離還是比較遠的。因而士兵們仍然是慢慢的齊步走。踏、踏、踏、踏,整齊的腳步聲,仿佛每一步都踏在會稽士兵的心坎,令人膽寒。而此時,西面的會稽士兵卻是不能退卻的。不能退卻,一是因為王朗就在這里,二是因為後面的會稽士兵的還在往西面擁擠。
王朗一看,眼前這種形勢,西面不交戰是不行的了。與其站在這兒等敵軍過來,還不如主動攻殺過去。于是,王朗命令︰「殺!」就率領西面的會稽士兵,迎上了熊生的四千田蘭兵。
……
王朗是騎了馬的。戰馬比人的速度快。叫士兵沖鋒,而自己不沖鋒是不大好的。如果王朗像一般人所認為的那樣沒有武藝,倒也說得過去;而實際上王朗的武藝是很高的。因而,王朗就一馬當先,沖在了會稽士兵的最前面。
熊生雖然不是將領,但是在沒有將領在場的情況下,也就相當于將領了。于是,熊生主動迎向了王朗。王朗刀長,一刀砍了過來。熊生刀短,搶到內側去格擋。也就是說,熊生固然要格擋,卻並不格擋王朗的刀鋒,而是去格擋王朗的刀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