哨兵返回中軍報告情況。溫玉華及雷家四女均不表態。萬臨山只得帶了粟玉都等人飛騎前往。這樣,又耽擱了一日。
萬臨山到了之後,偕同敖聞喜等人,來到金沙江岸邊,召回神刺營部分高手,詢問過江的情況。
言壽風道︰「這等小河溝,過就過了,有什麼好說的。」
萬臨山道︰「大軍長期不能過江,只一個神刺營在江南,能抵擋杜聞秀的十萬大軍嗎?」。
言壽風訕笑道︰「當然不行。我老叫化是說,我們神刺營過江的方式,他們借用不了。」
敖聞喜道︰「言監軍之言有理。由于神機營遠在後方,我們造的船只難抵大浪。恐怕要勞煩眾位神刺營兄弟尋找一處江面寬闊,水流平緩的地方。」
「錯了。」言壽風道︰「我曾見鄉民過江,在箭上綁一根細繩,瞄準對岸的大樹,射將過去,然後細繩拉粗繩,就是一道繩橋,滑過去就是了。」
「就依言監軍之言。」敖聞喜一邊說一邊從親兵手中拿過一張弓箭,遞給言壽風。「言監軍請射。」
言壽風接弓箭在手,道︰「這里好像沒有繩子?」
敖聞喜不言,微笑著作了個請射的手勢。言壽風張弓搭箭,射出的箭忽忽悠悠落在了江心。
「沒有繩子,根本就射不遠。」言壽風又道︰「你直接找根粗繩,我劃船過去,同樣可以成事。」
結果眾人還是一齊回到簸箕砟,在軍營中找了幾根粗繩,接在一起。重回江邊,言壽風劃船過江,架起了繩橋。
繩橋很長,約有六十丈。兩端高,中間低。兩邊都捆在參天大樹之上。敖聞喜叫過一名親兵,順繩索滑出。前半程向下滑的時候還比較順利,後半程親兵越來越慢,最後干脆抱住繩索,停住了。
萬臨山親自將親兵救出,到了對岸。嚴肅地對言壽風說道︰「我現在命令你,派遣神刺營高手,尋找寬闊的河面。」
「早這樣不就成了。」言壽風依然有話可說,「他們都是掌門幫主之類的宗師,一定要有令箭才好叫他們做事。」
又是一日過去。
次日,神刺營分頭而出,很快找到了水緩之處。並群策群力,架了一根貼著江面的繩橋,讓船只牽繩而過。但由于船只較少,當日只過了兩千人。
第三日。加造船只,多處渡江,渡過了七八千人;第四日,再次加快,前鋒軍隊終于全部渡過了金沙江。
如此這般,中軍之前的二十萬軍隊渡江,總共花費了一十七日。
萬臨山想道︰渡江之前,我軍距離杜聞秀就兩日行程。也就是說,杜聞秀十萬軍隊在兩日之內就全部渡過了金沙江。真不知是怎樣做到的。
神機軍隨中軍同時到達之後,並沒有立即過江。他們將二十條大船加以改造,在船面鋪上平板。然後聯成兩串。將十條大船駛向對岸,同時在江面上橫了一條鐵鏈。
當對面的十條大船行駛到鐵鏈的位置之後,他們將每條船只都系上粗繩,粗繩的另一端依次聯結在兩岸不同地點的器械之上。
最下游的船只固定在鐵鏈的位置不動,他們只將上游的船只劃出,同時兩岸的器械開始釋放繩索。緩慢地,始終保持著牽引的姿態。越在上游的器械放出的繩索越長。從空中鳥瞰,二十條大船就像是往中間傾斜的兩條巨木一樣。
俄傾,每條大船都挨到了鐵鏈,兩岸的器械也將繩索固定。二十條大船連成一線,前有粗繩牽引。後有鐵鏈阻擋,一條過江的平坦大道就成了。
于是,後面六十萬大軍,三日之內就過了金沙江。只是這時,又失去了杜聞秀軍隊的蹤跡。
失去了敵蹤,就意味著敵軍有可能從任何方向發動襲擊,也就增加了防備的難度。
一路有驚無險,最後終于接近了大理。
由于洱海的阻隔,大軍繞道至南端的下關。這樣,在到達大理之前,就必須首先經過太和城。
神刺營報告,杜聞秀軍隊守在城中。
左面是巍巍群山,右面是茫茫洱海,只一條大道,卻被太和城城牆隔斷。神刺營只好駐扎下來。前鋒到後,敖聞喜率俞常泰、凌向山等將上前挑戰。城樓上杜聞秀卻道︰「免戰,我正憑借城牆的優勢等你進攻。我軍將士誓與太和共存亡,要看你百萬之師攻我太和之時,糧食是否接濟得上。」敖聞喜無法,只得退後十里,宿營下關。
「卻不知怎樣才能攻取太和?」萬臨山沖進雷絕招的營帳問計,雷絕招道︰「不能跟你說。不過,溫姑娘可以說。」溫玉華道︰「你可以挖地道,派遣神刺營鑽到城內,內外夾攻。或者,干脆一直挖到大理。」
萬臨山回到自己帥帳,心道,看來真要自己想辦法了。于是,叫親兵促請敖聞喜、王濟恩等人前來商議。
敖聞喜道︰「挖地道似乎不行。西面的群山泉水眾多。他們還修了護城河,地道多半通不過去。」
尊重道︰「按照小弟對溫姑娘的了解,地道之說肯定是對萬兄的戲言。」
粟玉都道︰「其實,攻取太和城本身並不困難,難就難在萬將軍施令,卻要達到軍師的效果。卑職認為,如果軍師下令,敵軍很快或傷或死或投降,結果倒不一定;可以肯定的是,我軍絕對甚少傷亡。而按照正常的攻城,要想做到這點,又幾乎是不可能的。」
萬臨山道︰「多謝各位獻計獻策。依在下所見,敵軍如今按照孫子兵法,選擇堅守,有些類似于通麥之役。絕軍師曾經說過,堅守必須有糧,必須安定。我們可以想辦法瓦解敵人的軍心。火炮轟城之策因為神機營一直未能煉出精鐵,不能施行;而神刺營高手騷擾之策就可以在這里采用。此外,我軍還可以在攻城的高架之上射箭,在箭上綁扎火繩,實行火攻。只是這騷擾、火攻兩策能在多長時間內奏效,在下沒有把握。」
敖聞喜道︰「卑職有一計,說來與眾位參詳。太和城城牆很長。一直延綿至西山深處。卑職設想,再怎麼長,也總有完結的地方。如果萬將軍派遣神刺營高手到山上城牆中斷之處,先砍伐一條隔火帶,然後點燃東面樹木,讓火自西向東燒向城內,當有立竿見影的功效。此外,西山水系發達,應該有泉水流向太和城中。如果我軍找到這樣的泉水,然後將桐油倒入泉水,將能極大地幫助火勢。」
「敖監軍之計很毒啊。厲害,厲害。」王濟恩感嘆之後,徐徐說道︰「灑家認為,西山看起來很高,其實不然。讓神機營開路,應該可以讓大軍直接插向大理。不過,兩位軍師以往在攻佔別國之時,總是先行征服對方的軍隊,放過太和不打顯然不符合軍師的心意。因此,攻打太和與迂回進兵只好同時進行。
「大理皇室欲降四川,降意誠懇;杜聞秀則桀驁不馴,對抗我軍。兩者的立場,有根本的不同。太和與大理相距不過二十里,太和的殺伐之聲定能傳至大理。因此,對太和至大理的沿途,我軍不要阻斷,讓大理皇室不斷給杜聞秀施加壓力。這也是瓦解杜聞秀軍心的一個有力的手段。
「總的來說,對太和,就按敖監軍的辦法進攻。同時,萬兄弟還可以派遣大軍埋伏在太和至大理沿途的西山之上,等到杜聞秀軍隊不堪火攻,自太和潰退之時,再行殺出,擊其尾驥,定能大獲全勝。當然了,多數的兵力還是應該埋伏在大理一帶。」
經過兩個時辰的反復磋商,終于得出了比較完整的方案。萬臨山走到雷又招營帳,照例請示一番。雷又招問道︰「城內的百姓怎麼辦?」萬臨山道︰「太和是座小城。杜聞秀必然事先將百姓全部疏散,才能將十萬士兵駐進去。由此可以肯定城中沒有百姓。」雷又招道︰「好。按照這個方案,我們四姐妹和溫姑娘應該埋伏在大理城外了。」
三月十四日清晨,大火在西山點燃。正巧,這日是西風,風助火勢,很快就燒成一道火牆,向太和城推進。灌注了桐油的泉水,像一條噴著火舌的毒龍,率先沖進太和。
水能滅火。但如今水里本來就有火,如何還能滅火?片刻之後,城內只見一片赤紅,更無半分雜色。遍地煌煌燁燁,便如電掣紅綃;漫天灼灼輝輝,卻似霞飛降綺。那窩中豬狗貪性命,西撞東奔;這檐內飛禽惜羽毛,高飛遠舉。更有縷縷黑煙,盡因處處赤焰。直燒得城內房屋翻成火屋,桌椅凳變作燈籠。大理軍倉惶失措,太和城混亂不堪。半個時辰之後,杜聞秀率眾逃逸而出。
埋伏在西山的敖聞喜軍隊待杜聞秀十萬大軍經過了七八萬之後,點燃號炮,呼嘯著殺將出來,一下子就斬斷了大理軍隊的尾巴。
墜後這萬余名大理士兵早就軍心全失,根本不堪一擊。大部分士兵當即投降,少數士兵跳進了洱海。
敖聞喜在吃掉大理軍尾巴之後,留下五千弓箭兵,讓大將俞常泰看守降卒。然後偕同凌向山,率騎兵繼續追擊。
大理城附近,在听到前鋒營行動的號炮之後,尊重、王濟恩、紀波明、呂孝直等監軍各自率兵自三陽峰、雪人峰、應樂峰、龍泉峰、玉局峰一帶分別沖出,頃刻間就將大理城團團圍住。杜聞秀趕到之時,南門外溫玉華及雷家四女早就等在那里了。
太和距離大理很近,大理士兵在奔逃之際隊伍前後拉長。後面的尚在七里橋,就被前面的已經到達大理的士兵擋住。正在驚慌之時,敖聞喜率騎兵追擊而至。大理士兵再也顧不上隊形,紛紛向兩側逃出。
左側是西山,大理士兵沒能跑出多遠,川軍鄒衛閩、粟世雄、景懷忠、葉新圩等監軍率兵自聖應峰、馬龍峰一帶相繼沖出,迎頭痛擊。右側是洱海,由于大理氣候溫和,常年不熱不燥,大理士兵中半數不會游泳,也就等于是死地。沒辦法,只得拼命朝前擁擠。
杜聞秀立定馬匹,尋思著怎樣才能將大理南門附近的川軍殺散,然後逃進城中。眼楮一掃,卻見川軍依然陸續不停地自西山涌出,似乎無窮無盡。心道︰「看來此地便是我斃命之所了。」
「杜聞秀,你還不投降,更待何時?」杜聞秀循聲望去,說話的卻不是川軍眾將,乃是城樓之上的大理皇帝羅仁定。
杜聞秀道︰「皇帝請看,給大理帶來災禍的,就是這五個妖女。末將今日就算拼個粉身碎骨,也要殺了她們。」
大將甫石良卻道︰「元帥,我們大勢已去,不如听從皇命,降了吧。」大將周澤國亦道︰「元帥,降了吧。」
「天道敗壞,必生妖孽。我杜聞秀昂揚七尺男兒,怎能向女子折腰?沖,都給我沖!」杜聞秀驅馬沖出兩丈,發覺眾將士都沒有跟來。掉轉馬頭,喝道︰「怎麼啦?怎麼個個都成了孬種?」
甫石良等將答道︰「我們不想打了。」「元帥,投降吧,投降才有活路。」「元帥,您不為自己著想,也該想想我們的士兵哪!」
「唉……天要亡我!」杜聞秀長長的嘆了一口氣,然後抽出佩劍,在脖子上一劃,殉國了。
大軍駐扎城外,小隊人馬陪同雜政司派遣的隨軍官員進城接收大理。
由于在閉合堂扣留一事中,杜聞秀起了援救作用,加之感其英勇壯烈,雷又招、雷絕招專門遣人在城郊洱海之濱為杜聞秀造了一座墳墓。下葬之日,雷家四女一同前往祭奠。
諸事完畢,萬臨山將軍印交還溫玉華。溫玉華拿出雷又招的錦囊。萬臨山拆開,取出折疊的紙張,展開鋪平,見上面寫著︰
「杜曾助我月兌困,不宜相逼。若不降,亦不催促。
「杜惜兵,乃怕痛之狼,終不敢有犯我軍虎威。虎吃狼崽,毋須理會狼在何方,故沿途不需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