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三章活字
正月里,真正讓王況高興的事情是大棚里種的菜竟然可以收獲了,因為王況就惦記著吃綠葉菜,所以大棚里只種了菠菜和土白菜兩種,一是品種少好照料,二是這兩種都很容易種,大家都熟悉,還有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種菜的人里,除了王況自己的人和程處默的人外,還有李老2的人,所以那些個瓜果類需要授粉的菜蔬,王況一個也沒種。
要不是之前失敗過一次,早在臘月,就可以收獲一次了,那次失敗,是因為照料的人沒有經驗,連續幾天,棚內都是密不透風的,導致了菜苗得病,但畢竟都是種植好手,失敗一次,竟然被他們找到了原因,第二次種就成功了。
為了探探市場的風向,王況在富來客棧里賣了兩天的菠菜,每天只賣十份,但效果並不是太理想,因為建安畢竟處在南方,冬天雖然冷,許多菜種不了,但是菘菜卻是能種的,而且土白菜只要照料好了,晚上用稻草蓋上免得被霜打到,也是能成活的,所以食客們雖然對每份一吊錢的菠菜充滿了好奇心,但真正會點的人實在是太少。
不過王況倒是沒有氣餒,這大棚在建安或許吃不開,但到長安,到了東都洛陽,那肯定就是不一樣了,只是王況有點氣憤李老2的耍無賴,非要派了人跟來,把自己的技術學了去,不過好在王況當初也留了一手,這時候可沒人知道什麼瓜果需要授粉的,李老2派來的人是學會了大棚,但是想種瓜果?沒門。
授粉技術王況也不想這麼早就傳播出去,至少,要在頭幾年,自己先撈一把再說。而且,如果大棚面積夠大,每個大棚里放一窩蜜蜂,就解決了,誰能想到其中的關鍵呢?若是有人問起大可以說是讓蜜蜂采蜜就是。
李老2派來的人跟了回長安的羽林軍士回去了,隨著回去的還有王況送給長孫皇後的桂花和金桔。因為有上次秦瓊當著李老2的面試吃王況送的菜的提醒,王況這次送的緊桔和桂花除了將璃罐封的嚴嚴實實並印上火漆外,還放在了將軍櫃中,將軍櫃上兩把鎖,一把羽林軍的百人隊隊長保管,一把則由林家人保管,到了地頭移交後,當面驗過後再打開。
不管王況怎麼說,羽林軍士還是堅持要運新鮮的菠菜回長安去,沒辦法,王況只好給運送的馬車外面裹上厚厚的棉氈布,再用了十幾個花盆,連土帶根的移了十幾顆菠菜進去,又反復交代路上要注意的事項,至于說一個多月兩個月後,到了長安,還能不能保證成活,那就不是王況的問題了,李老2又不是不講道理的人,應該能明白這麼遠的路途,想運青菜無疑是痴人說夢。
羽林軍士在回去的時候,還帶了王況口述,王冼執筆寫的一道菜,說是給長孫皇後常吃,有好處。
說是菜,其實不如說是點心,就是王況小時候得哮喘時常吃的,花生豬肺湯,當然王況寫的是花生豚肺湯,這個並不難做,只要把豬肺洗淨了,放在一盆冷水中,氣管搭在盆外,將盆放到火上慢慢加熱,肺里的髒物就會慢慢的從氣管中流出,等到豬肺煮熟了,也就基本干淨了。
接下來就是花生了,將花生用開水燙過,去掉外面的紅衣,只要里面的白仁,再將花生仁和切成片的豬肺一起煮,加一點鹽和一點酒就行,其余的什麼也不
以前王況不敢提出這道菜的時候,那是貴族們基本都不吃豚肉的,後來王況在長安呆了幾個月,隨著建林酒樓推出的菜式越來越多,而且程處默也經常帶了豚腳回去給他老爹啃,慢慢的就開始有官員吃起了豚肉,但這時候,王況也忘了當初要給長孫皇後做花生豬肺湯的想法,回到了建安,又見到了熟悉的場景,這才想了起來,羽林軍要回長安,正好給他們帶了去,要是李老2惱怒說自己竟然給長孫皇後開出這樣的菜來,那也是遠在天邊,自己不會受到多大的責罰。
要說修路的民工們也是積極,正月初三,就有人陸續上路開工了,這要和後世比起來,此時候的人確實是淳樸太多,要是後世,按照按天給工錢的話,怕是很多人都會磨洋工,把工期拖長了來做。可現在這些民工怎麼說的?他們說,是要搶在春耕前,多修些路,把春耕時節耽誤的給提前補上,不然到了春耕就沒多少人可以來干活了。
中間王況也去看過幾次,路修得還是比較快的,基本上每個亭能動的勞動力都上陣了,都能做到每天修一里路的進度,從建安到唐興,這沿路上有十幾個亭,這樣一天就可以修十幾里路,從去年開工到現在,干了近兩個月,除了一些特別難的路段外,基本上每個亭都完成了一半的進度。
今年對黃良和林明來說,簡直就可以坐著不用管什麼事情,甚至于說,即使今年生大災,他們也不用愁,因為年末回來的那些在外地開建安小食的人,都上交了比去年多了不止一倍的稅收來,光這些就已經抵上了去年一年整個建安所得的賦稅。這樣連帶著建州今年的稅收也不用愁了。
不過說是歸這麼說,黃良和林明這倆家伙現在可是干勁沖天,正月才過,他們就派出了多人到周邊的州去買耕牛了,用他們的話說,這如今庫內有節余太多,要不再想點辦法給百姓實惠,恐怕老祖宗在地下都要跳起來罵他們。
黃良干勁足是因為如今黃大已經認祖歸宗,大兄一支算是有了後人,自己黃家一門,也算是有了三個官身了,黃家眼看振興有望,即便是地方豪門,也鮮少有一門出三個官的,雖然說黃大目前還是個小官,但是跟著王二郎,還愁以後?假以時日,黃家一定能人丁興旺,成為地方豪族中的一員。因此原本他準備混吃等致仕的心就開始活絡了起來。
尤其是年前王況跟他說了想在短時間內把建州給升格了後,他的心就越加的蠢蠢欲動起來,建安從下縣升格到中縣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這個時候,想必天使已經在來建安的路上了,有這麼個活生生的例子擺在眼前,他相信,一定能成功,那麼到時候,自己可就步入了高層官員的行列了,在朝中說話也就有分量了。
當初他接任刺史的時候,也不是沒想過更上一層,但苦于朝中無人,因此只新鮮幾天就沒了干勁,後來王況獻上的將軍櫃讓他看到了一絲絲的希望,因此就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把賭注押在了王況身上,不過那個時候他可沒想到王況的能量能有如此之大,手筆是一個接一個的,結果卻是回報甚豐。
所以現在,他根本就不在乎自己一個刺史身份了,王況說什麼,要做什麼,他都支持。
林明的干勁比黃良更大,今年品級上去是沒跑了,而且,他還不用擔心被人摘了果子,剛升格上去的縣,是不可能把縣令換了的,作為王況的大舅子,他已經從王況那里得到明確的消息,王況是想把建安升格到上縣,把建州升格到上州,這和王況跟黃良說的不一樣,王況跟黃良只是說看看能不能有辦法把建州升格上去。
王況跟林明說的時候,口氣很肯定,那語氣,仿佛這建安升格到上縣就是明日的事情一般。林明也不去想那麼多,自家妹夫,自己作為大舅子的不支持誰支持?再說了,這升格上去的直接受益人可是他林明。
而且,最讓林明充滿信心的便是長安已經來信了,說是林荃淼在常舉中竟然中了個探花,自己的兒子有幾斤幾兩,他當爹的最是清楚不過,中舉是可以的,但想說得個靠前的名次,那是想都休想,沒想到竟然給中了個探花,據來報信的家人說,坊間流傳是陛下隨口說了句︰「把那林荃淼的答卷拿來朕瞧瞧。」就這麼地,下面的判卷官以為是陛下看上了林荃淼這個走運的小子,給判了個第三名。
然後就是殿試的時候,據小六子說,自家兄弟在殿上竟然舉止有禮,落落大方,很是得陛下欣喜,說了句︰「文章不怎麼樣,人還是不錯地。」就這樣,探花就落到了林荃淼的頭上了。
長安最近幾個月來生的一切,林明早就從自家小妹林穎芝口中得知了,心知這就是林荃淼的運氣來了,要不是這兩年跟著王況混,學了王況那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要不是在長安那幾個月跟程處默幾個混得爛熟,要不是在林府大宴時已經見過陛下一面,恐怕林荃淼到了殿上也是和別人一樣戰戰兢兢的。
更重要的一點就是,林明深知,林荃淼那是沾了王況的光,要不是有王況做出一連串的動作在先,陛下怎麼會指名道姓的要林荃淼的卷子看?那麼林荃淼也就不可能得個第三名,恐怕連殿試的資格都沒有的。
林老太爺來信問林明的意思,是讓林荃淼等著有好的位置後補缺呢還是現在隨便找個地方上任去。林明很是堅決的回信,說是就讓林荃淼隨便找個地方先鍛煉個幾年再說,有二郎在,還愁今後沒的好位置?
按了王況的設想,縣上和州里購買了耕牛後,就分到各村里去,暫由各保正照料,誰家需要耕地沒耕牛了,就來牽了去用,限定時間內還回來。也不用怕有誰會將牛墨了,因為有誰用過,借了多少天都有登記在冊,真要是誰敢胡來,李業嗣的兵可不是吃素的,林明和黃良兩個已經從李業嗣那里得知了一個讓他們合不攏嘴的消息,陛下竟然許了讓王二郎放手去做,鎮將府在必要的時候要支持的意思。
難怪,羽林軍士竟然會在孫家莊子外設了個營盤,難怪,駐守在王村的陳大他們幾個竟然穿上了隊正的軍服,難怪,每次王二郎出城,後面都會遠遠的跟了幾個兵士……
這王二郎難道是皇族中人?這一連串的事情一串起來,由不得林明和黃良猜疑起來,可怎麼也看不出來啊,王況的身世,那是一清二楚明明白白的,算了,不管了,王二郎有陛下這麼大的靠山,怕個球,咱也拼了,博出個好名聲來。
在王況說出有把建州升格起來的想法時,黃良和林明就明白了過來,為什麼去年會有那麼多的勛貴子弟一窩蜂的涌到建安來,而且是以程家,尉遲家,李家和秦家人為主,恐怕是他們在長安就嗅到了點味道,提前把人就安插了進來,這些個豪門大閥的政治嗅覺還真不是蓋的。
高三和黃大都動身去福州了,兩個人並不是同一天出的,高三先行,過了兩天後黃大這才出,高三這一去就是不回來了,必須得完成了買地的任務後,得到王況的指示才能回來,而且這期間還不能和建安有任何的聯系,即便是走的時候,也是悄悄的走的,沒驚動任何人,除了孫銘前林明和黃大黃良幾個知道高三的去向,富來客棧的其他人是一概不知。
而且,在年前,高三就已經很少出現在眾人面前了,即便有人見到,總是會听到高三在念叨著,如今有了點積蓄,要回老家蓋房娶新婦了,不再在富來客棧做了,因此當高三走了的時候,富來客棧的眾人真以為他回家蓋房娶新婦去了,個個罵高三不夠義氣,枉費小東家對他那麼好,走了也不告別一聲。
黃的任務就是先暗中保護一段時間的高三,等高三站穩了腳跟後,黃大這才會去找壽山村所在的地方,黃大是見過田黃的,所以,只要找到田黃,就能找到地方,找到了,然後就通知高三,讓他找機會慢慢的把地一點一點的買下來。
二月底,王況正在和孫家的幾個老頭研究怎麼讓收集來的桃種和李種芽的時候,蒲熙亮來了,王況只好把桃種和李種往幾個老頭那一丟,不管了,反正這培芽不是自己擅長的,老頭子們經驗豐富多了,交給他們就是,等到苗木長到一尺來高了,自己再來移植回自己加重嫁接就是。
蒲熙亮是接了家中管事的信後,本來想說派自家小子來建安的,但總歸是不放心,想來想去,就直接進宮去找李世民,說建安宣德郎王二郎相召,听其言辭,怕是有比水車更為重要的物事要做,李世民一听,手一揮︰去罷,什麼時候做完什麼時候回來,若是做出的東西朕不滿意的話,那你也莫回來了。
要說這蒲家管事也是盡責,從建安到長安,一路上又冷,有的地方還下了不小的雪,他竟然只用了二十多天就趕了回去,所以蒲熙亮才能在二月底趕到建安,比王況預計的要早了一個多月。
本來王況以為蒲熙亮是來不了的,應該會派他家中人來,但沒想到是蒲熙亮竟然直接去找了李老2請了假來,這就使得活字印刷必定要走官方的路子了,好在王況本來就沒打算賺這個錢,不然王況肯定要郁悶死。
其實,在王況看來,與其賺這個印錢,還不如拿了賣個好給李老2,堅定李老2維護自己的決心,為自己賺更多的錢打造一個堅實的護盾。
只是被蒲熙亮這樣一搞,就使得活字印刷必須成功了,也幸好王況沒有事先說明是什麼大功勞要蒲熙來幫忙,不然要是李老2一听是新法印,肯定又是一道聖旨把王況召到長安去。王況沒說是什麼,李老2就會擔心這新東西還必須是在建安才能做出來,才會準了蒲熙亮的請求來建安。
刻活字的梨木早就做好,王況也沒跟蒲熙亮說要做什麼,他現在要留一手,萬一這個活字印刷失敗了,再找個其他的東西搪塞過去就是,所以王況只跟蒲熙亮說是要數十萬個小指粗細,半寸來長,而且要一模一樣的小木條,至于做什麼,先不要問,等這一步做好了再說。
當然了,王況也不會浪費,讓蒲熙亮這個大師級的人來做這個活,他讓蒲熙亮負責把關,一定要做到表面光滑,一模一樣,任意抽取兩個出來都可以互換的木條,至于蒲熙亮自己,反正既然在監工之余有的是時間,就讓他負責幫著把公用館的缺少的供人閱讀抄寫的桌椅給打齊了,當然也不是蒲熙亮親自動手,他也是只需要在一幫指導建安本地的木匠就行。
王況這是想利用蒲熙亮在建安的時間,幫建安的匠人們提升一下技藝,好歹從蒲熙亮手中偷學些東西出來,這樣,以後建安的大戶人家就不用到外地去請人打家具了,也能給建安多創造些工作崗位不是?
還有一條就是,既然要建文廟,那麼文廟里的雕梁畫棟有蒲熙亮是最好不過,總是比起建安這些個匠人建的要好看得多,王況是想把文廟建成建安的標志性建築的。
蒲熙亮也不問王況究竟要那麼多木條做什麼,他作為木匠出身,一听要十幾萬的數目,就斷定這肯定是一個浩大的工程,而且宣德郎要他來建安,又沒讓他做苦力,只是做個監工,分明就是白送個功勞給自己,要是東西做得了,這功勞肯定是跑不了啦,看來,自己離將作少匠又更近一步了。
所以,蒲熙亮是盡職盡責,每天就穿梭在館和文廟及縣衙門之間,…一線,天天雷打不動的。活字的雕刻因為事關重大,所以被安排在了縣衙里面,王況還請李業嗣專門派了一隊兵士在外面巡邏,這就越的讓蒲熙亮覺得要造的物事不一般起來。
因為要求嚴格,所以一名工匠一天最多也只能做出百來個木條來,而且在最後檢測的時候總是這個說你做的不標準,那個說他做的不標準,最後干脆,王況找鐵匠鋪打了個四方孔的量器,能堪堪通過的就算合格,太松了不行,通不過的也不行。
至于說長短倒是簡單,王況直接的拿了兩個木塊,在一塊木板上用竹釘一釘,就是現成的標準,評判方式和大小是一樣的。
其實也是王況太過把標準定得死了點,或許這就是學機械類專業的人的通病。木活字的大小,並不需要太過嚴格,這又不是機器印刷,活字刻好後,還是需要手工印刷的,即便是字的高低有所差別,刷上墨,覆上紙,毛刷一刷,全都能印上去。
不過王況把標準定好了之後,進度就快了許多,有現成的量具在,大家一比對,就知道大概差多少,心里有了數,下手就準了許多,度自然就快了起來。做到後來,大家越做越熟練,一天已經能做幾百個木條了。
在有了一萬多木條的時候,王況就請了已經回到建安的柳老夫子,會同了林明和黃良,把常用的字讓寫字相對比較好的林明用揩體都給寫了下來,刻字也不用蒲熙亮,建安會雕竹的人多了去了,只要讓他們中間會認字的來刻就行。
直到開始刻字,蒲熙亮就已經隱隱約約的感覺到了王況要做的是什麼,一張臉是激動的通紅,娘咧,這可是造福萬代的大功德啊,即便是沒有功勞,這樣的功德,花再大的力氣也是值得的。
不過,他卻是只以為王況是要印,在這個時代,印就是件大功德。他是沒想到,這將要出現的新的印方法才是真正的大功德,有了活字印刷,本的價格就會直線下跌,下跌到普通人家也能很輕易的買上幾本的程度。
但是,活字印刷肯定是要奪了許多人的飯碗的,活字的出現,很多靠雕版謀生的匠人必定會被斷了生路,但這也是沒辦法的,畢竟這些匠人還是有手藝在身,只要他們肯干,相信不用多久就能尋到新的出路。相對于活字印刷所帶來的便利,這點犧牲也是值得的。
柳老夫子不愧是老夫子,竟然將那些常用字給編成了一長串的歌訣,雖然中間是有重復的,不過也不要緊,本來世界上就沒有一本里是沒有重復字的。
刻一萬多的字,也花了近兩個月的時間,等到王況當著蒲熙亮和林明黃良的面,把那一個個刻好的字,按照柳老夫子的歌訣排列好了,然後用刷上墨,將紙覆上去,再用干淨的密毛刷一刷,輕輕一揭開,一張印好字的紙就出現在了眾人面前。
「這和雕版不同,雕版需要一頁一版,這叫活字,隨便可以根據的內容不同而隨意組合,一般而言,普通的,有幾萬個活字,就可以用上很多年,加上生僻字,十幾萬個活字也就夠了,不用再去一頁刻一版。」說完這話,王況丟下著呆的三人,施施然的偷笑著走了,留給他們震撼去,哈。
第一九三章活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