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夏朝(公元前2033至公元前1562)
公元前二十一世紀至公元前十六世紀,是中國第一個王朝--夏王朝時期。標志著中國若干萬年的原始社會基本結束,數千年的階級社會從此開始,他的誕生成為中華文明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夏朝總共傳了十四代,十七個王,延續近五百年。(夏朝的世系年代無定說,此為一家之說)
夏禹治水有功,被禪位為天子,成為夏王朝的建立者。禹即帝位後,都于陽翟(音「敵」,今河南禹縣),又曾都安邑(今山西安逸)或平陽。他一再會合諸侯,並將中國分為九州(歷來說法不一,有禹貢九州、爾雅九州、周禮九州等分別。一般乃指周禮九州,為揚、荊、豫、青、兗、雍、幽、冀、並),定貢賦的制度。
九黎,三苗的侵擾,是遠古時代的嚴重編患。「少昊」、「顓頊」的時候,黎、苗繼作亂,堯、舜曾征討,至大禹時代才將之平服。從此,長江中游平定,黎、苗不再北侵。這是遠古對抗南方部族的一長期的艱苦戰爭。
禹既治平水患,又征服黎苗,功業甚大,因此得到「大禹」的尊稱。大禹死後,他的兒子破壞禪讓的傳統,自立為王,恢復了黃帝王朝初期父子相傳的古老制度。從此,王位的傳子不傳賢,實行世襲制度,開始了古人所說的「家天下」。這是一種政治上的進步。
夏啟即位後,很能繼承大禹的事業,可惜死後,他的兒子「太康」無能,被一位諸侯首領、傳說中「嫦娥」的丈夫「後羿」所逐。太康死後後羿立太康的之弟「仲康」為夏王,但實權操縱在後羿之手。仲康死後,其子「相」立,後羿被他的臣子「寒浞(音「濁」zhuoˊ)」所殺,又殺「相」自立。當「相」被殺時「相」的王後「緡(音「民」minˊ)」正在懷孕,逃奔到「有仍」(今山東濟零縣),生「少康」。「少康」長大後,就收聚夏的殘存勢力,滅掉「寒浞」,光復夏王朝。史稱「少康中興」。少康之子「杼(音「注」zhuˋ)在位時擁有一支比較強大的武裝,徹底肅清了「寒浞」的勢力,並征伐東夷,使夏王朝發展到了鼎盛。其後的五代六王,社會比較安定,經濟持續發展。夏王朝的統治,東至東海、西連西河、北及燕山,南逾江淮。當時已經能冶煉較好的青銅,生產了不少的青銅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商品交換也有所發展。有了比較進步的陰陽合歷和干支記日的方法。第十五代夏王「孔甲」,好方術鬼神、**,引起諸侯的反叛,夏王朝逐漸衰敗。「孔甲」再三傳到「履癸」(夏桀),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不務修德,奢侈無度,殺人無數,四處用兵,勞民傷財,以致民眾反抗,諸侯叛離,終于被「商湯」所滅。
關于後羿。歷史上後羿確有其人,他是東夷族有窮氏(在今山東省德州市北)的首領。啟死後,太康在五子奪權的較量中勝出,遺憾的是,作為勝利者的他並沒有勤修政事,反而縱情于狩獵,最後被後羿抓住機會,藉太康外出狩獵數月不歸之時,乘機掌握了夏的政權。太康死後,其弟仲康繼位,仲康微弱,當了傀儡。仲康死後,其子相繼位。羿把相趕走,自己當了國王,這就是史書上稱作「太康失國」和「後羿代夏」的故事。
中國歷史紀年表
約170萬年前元謀人生活在雲南元謀一帶
約80萬年前藍田人生活在陝西藍田一帶
約20至70萬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帶
約18000年前山頂洞人開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約5000至7000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約4000至5000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約4000多年前傳說中的黃帝堯舜禹時期
黃帝軒轅氏前2697∼前2599
少昊金天氏前2598∼前2515
顓頊高陽氏前2514∼前2437
帝嚳高辛氏前2436∼前2367
帝摯高辛氏前2366∼前2358
唐堯前2357∼前2258
虞舜前2257∼前2208
夏前2070∼前1600
商前1600∼前1046
西周約公元前1066—公元前771年
東周前770—前256
春秋時代前770—前476
戰國時代ヾ前475—前221
秦前221∼前207
漢前202∼220
西漢前202∼8
新莽9∼23
更始帝23∼25
東漢25∼220公元25年,光武帝建年號
三國220∼280
魏220∼265
蜀221∼263
吳222∼280
晉265∼420
西晉265∼316
東晉317∼420
十六國304∼439
前趙304∼329劉淵國號漢,劉曜改為趙,史稱前趙
成漢/前蜀304∼347
後趙319∼350
前涼324∼376
前燕337∼370
前秦351∼394
後秦384∼417
後燕386∼403
南涼397∼414
南燕398∼410
西涼400∼420
北涼401∼439
夏407∼431
北燕409∼436
南北朝386∼589
北朝386∼581
南朝420∼589
宋420∼479
齊479∼502
梁502∼557
陳557∼589
北魏386∼534
東魏534∼550
西魏535∼556
北周557∼581
北齊550∼577
隋581∼618
唐618∼907
五代907∼960
後梁907∼923
後唐923∼936
後晉936∼946
後漢947∼950
後周951∼960
十國902∼979
吳902∼937
前蜀907∼925
吳越907∼978
楚924∼960
南漢907∼971
閩909∼945
南平/荊南924∼960
後蜀934∼965
南唐937∼975
北漢951∼979
宋960∼1279
北宋960∼1127
南宋1127∼1279
遼907∼1125遼建國于公元907年,國號契丹,916年始建年號,937年改國號為遼,983年復稱契丹,1066年仍稱遼
西夏1038∼1227
金1115∼1234
元1206∼1367鐵木真于公元1206年建國,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大元,1279年滅南宋
明1368∼1644公元1644年桂王被殺
清1616∼1911清建國于公元1616年,初稱後金,1636年始改國號為清,1644年入關
中華民國1912∼1949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
年
元
公元1271年-1368年
明
公元1368年-1644年
清
公元1644年-1911年
中華民國
公元1912年-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
公元1949年-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