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承明 第一百五十六章山東亂起

作者 ︰ 過油肉

這十幾天來長安城內到處都在流傳著一句話「亡秦者楚也」,百姓們議論紛紛,大家一致認為楚就是現在正佔據潼關的楚王李承明。至于秦則有兩個說法,一是說當朝太子,曾經的秦王,二是說三秦父老和這八百里秦川上的全部子民。

千里之外。山東河北大地早已亂成了一鍋粥,王小胡一听到太子被殺,李世民下命李世績緝拿自己的消息以後就立刻召集他在山東的老朋友老部下。舉起為太子復仇的旗號,山東河北諸州郡大半響應,和當年劉黑闥起兵為竇建德復仇的情形幾乎一模一樣。

太子東宮李世民急召尚書省蕭瑀、封倫兩位僕射,士及、房玄齡,侍中陳叔達,兵部尚書杜如晦,兵部侍郎左栩衛大將軍左右率府將軍侯君集,太子左庶子長孫無忌以及左武侯大將軍兼北門禁軍屯署將軍尉遲恭入顯德殿廷議如何應對山東事變、李藝兵變和潼關的李承明,新任太子詹事主簿趙弘智奉命參預機密。

自隋以來,朝廷議事格局不過數種,均有嚴格規制。議決朝政或軍國重事,一般由皇帝在太極殿召集百官公議,這種場合一般都會言明「言者無罪」,以鼓勵官職卑微之人踴躍進言,這種模式稱「朝議」。對于一些重大問題,皇帝拿不定主意,便會在兩儀殿召集一些親信大臣會議決之,兩儀殿會議便不是什麼官員都可參與的了,依朝制慣例,只有宗室親王以及擔任朝廷三公、內廷三省長官、左右衛大將軍、御史大夫等官職的官員可以參與,這種模式稱「廷議」。一般朝廷政務,在上奏皇帝之前,都會由三省長官在門下省政事堂合議而後「請敕奏行」,政事堂會議只有尚書令、左右僕射、中書令、侍中七個人有資格參與,這種模式稱「堂議」。

隋大業年間,隋煬帝常年駐足揚州,將王公貴族三省六部都甩在長安,朝廷大政都要飛馬馳報揚州行宮,十余年不開朝議廷議,皇帝不在京城,堂議也無意義,朝廷政務多由侍駕揚州的內侍省、秘書省和殿中省協助皇帝處置,因此出現了史無前例的「監議」局面。武德皇帝登基之前以大將軍、大丞相總攬軍政全權,開府治事,大事多在府中決斷,因此這一時期的議事制度較為混亂,因是特殊時期,後不為例。

大唐立朝以後,武德皇帝當即恢復了朝廷三議,同時敕令監國太子「每逢五逢十日子,至政事堂听習政務,風雨不輟」。盡管議事規制經過了各種各樣的變化,但有一點卻從來未曾變過,便是凡參與議事者均是朝廷顯貴臣子,官職當不下于三品。像此次會議這般四品官、五品官乃至七品官都咸得與聞的情況,實是一大創舉。

李世民也不多說廢話,待眾人坐定,便開門見山道︰「王小胡反了,李藝也反了,建成多年布置,黨羽遍布朝野。樹欲靜而風不止,究竟該如何措置,我還未曾想好,想听听大家的見識。」

長孫無忌率先開言道︰「此事沒什麼可猶豫的,我們只要迅速剿滅李承明,就可收震懾天下之效。現下朝野對于殿下入主東宮,頗多非議,我們必須迅速立威穩定住朝廷大局。」

侯君集沉吟了片刻,撫膝道︰「長孫大人所言有理,今日晌午斥候來報李藝大軍已到綏州,照這樣下去用不了幾天他就快和李承明合兵一處了。」

李世民一直默默听著兩個人說話,听畢開口道︰「自建德被殺,山東之地便不曾有過一朝一夕之安寧。我一直懊悔未曾盡殺山東豪俊而空其地,留下禍患,但從建成前次平略山東的效果來看,我當年的想法的確失于偏頗。只是目下該地豪俊,或因建德而仇我或因建成而仇我,這件事情卻棘手得緊,山東不定,天下不寧。」

兵部尚書杜如晦道︰「利州都督李孝常,最近也召集部屬日夜商議,所議不詳。」

太子右庶子、中書令、吏部尚書房玄齡道︰「臣還是以為該撫的應當撫,確實冥頑不靈者應明刑以待,但不應一概而論。山東之地自古便是人氣薈萃之地,秦始皇焚書坑儒,坑灰未冷而山東亂起,漢高祖劉邦便是山東人。自前朝以來,李密興于瓦崗,建德起于聊城,朝武,許多都是山東豪杰,朝廷若是棄了山東,這些人恐怕人心惶惶難以自安。」

李世民偏轉頭問蕭道︰「蕭相以為呢?」

蕭瑀抬頭答道︰「臣以為當此懸疑憂患之時,不宜考慮過多,一切當以穩定朝局為先,長孫無忌所言,當此時是朝廷的惟一選擇」

李世民笑了笑,問道︰「封相呢?」

封倫皺著眉頭斟酌著道︰「茲事體大,臣尚未想好」

李世民轉過了頭,問道︰「陳公,你的意見呢?」

陳叔達正容道︰「事涉山東河北數十州郡千里之地,似不應由我們在此紙上談兵坐而論道,似乎應該听听對山東情況較為熟悉的大臣的意見。」

李世民哈哈大笑,對趙弘智道︰「弘智,陳相在點你的將呢建成在山東經營多年,你對那里比較熟悉,你怎麼看?」

趙弘智掃視了一眼在座諸人,道︰「弘智敢問諸位大人,天下號稱九州,失卻了山東河北,天子還能自稱天下之主麼?諸位方才所言,不過是說山東難于治理罷了。撫平四海,大治天下,正是朝廷職責所在,哪里有以難治而不治的道理?殿下方才所言,李藝反叛,李孝常不穩,此皆實情,然則若要根治,需得明白他們為什麼會不穩,只有先弄明白了這個,朝廷才能拿出相應對策,否則正如陳公所言,無異于紙上談兵坐而論道。」

「其實如今朝野不寧,問題的根子並非出在前太子勢力龐大黨羽眾多上,而是出在尚書省十天前發往全國的行文上。執拿一個王小胡事小,但卻驚擾了一大批與先太子過從甚密的臣子。」趙弘智接著道。

說著,他意味深長地看了坐在對面席上凝神靜听的封倫一眼。

封倫頓時渾身一個激凌,立時感到芒刺在背,他沉吟了一下,開言道︰「臣以為趙弘智所言極是,如此大張旗鼓剿除異黨,確實容易動搖人心惑亂朝綱。該文乃臣所發,臣願當其責」

李世民卻沒注意到他和趙弘智微妙的神情變化,笑著揮手道︰「現在是研究對策,不是追究罪責的時候。封相不必惶恐,弘智是就事論事,這道省令是我授意發出的,說起來,責任在我」

趙弘智坦坦然道︰「殿下新秉朝綱,當以大胸懷海納百川,用人論才不當有門戶之見,刑罰入罪也不當以門戶化界,如此方能廣收四海豪俊之心,穩定朝局撫慰文武,眾志成城同仇敵愾,何愁不能上下一心共退強敵?」

長孫無忌哼了一聲,淡淡道︰「腐儒之論」

趙弘智正色道︰「平天下登大寶,多用法術詐力,這方面長孫大人是個中翹楚,然治理天下卻是不得不用這老生常談的腐儒之見的」

李世民看看兩人,失笑道︰「今日我們是議事,自然有事說事各陳己見,何必弄得如此劍拔弩張?陳公,你覺得魏徵所言如何?」

陳叔達坦然直視著李世民道︰「殿下若是只為了鞏固太子之位,趙弘智書生之見不足听信;然則殿下若是為了治理天下匡扶社稷,弘智所言便皆是金玉良言。此刻外敵入侵在即,皇上和殿下之間的芥蒂還未曾化解,興大獄實非上策,願殿下慎思之。」

房玄齡點頭道︰「陳相所言極是,大局未穩,這個時候應一切以安定人心為要。」

尉遲恭道︰「殿下,房公和趙弘智所言,都是大道理,臣下以為,所謂亂源,不過元吉、建成和李承明三人罷了,如果罪及下屬,殺人過多,不僅名聲不好听,也確實不利于天下安定」

李世民站起身來在殿中走了兩圈,停下來轉過身道︰「玄齡回去擬敕,就以父皇的名義草擬,就這麼說,以前的那些事情,凶逆大罪,只建成、元吉和李承明而已,其余黨羽,一概不予追究。另外,敕書中要點名,包括初四日曾經參與逆動以及還在追隨李承明的人,朝廷鈞赦其罪,六月四日以前事連東宮及齊王,盡皆赦免,並不得相告邀賞,違者反坐。」

眾人听畢,不僅暗自嘆服這位太子殿下的心胸,別的人也還罷了,馮立初四日在玄武門前殺死禁軍將領敬君弘、呂世衡;謝叔方更是揮軍攻打秦王府,還抓走李世民的妻兒,就這麼一句話,如此深仇大恨便揭過去了。別的不說,便是這份大度和自信,李家諸王中確實無人可比。

李世民仿佛知道眾人的想法,他緩緩走回到自己的席位上,一面落座一面道︰「不是我李世民不計舊恨,一來目下朝局不穩,這些人均是萬眾矚目之人,處置不當人心便不能安定;二來這些人都是有真才實學的,薛萬徹的本領甚至可與李世勣相比肩,這些人才流于野外,服侍李承明實在是太可惜了,承明畢竟還是個孩子,根本駕馭不了他們。三來如今掌握朝廷大局的是我,這些人雖說不算知根知底,也不知其心里是什麼想法,但我自信,在我面前,他們萬難玩出什麼花樣來」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大唐李承明最新章節 | 大唐李承明全文閱讀 | 大唐李承明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