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承明 第一百七十三章 大勝蜀軍

作者 ︰ 過油肉

一切都如薛萬徹之所料,蜀兵在西南和向的夾擊之下陣型大亂,紛紛向後退卻,自相踐踏,死傷慘重。最可恨的是正在努力攻城的千余名銳卒們也被他們丟了下來,落了個全軍覆沒的下場。

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薛仁貴,他一心想斬殺侯君集,為李承明解恨出氣。不料身陷重圍,若非馮詡搭救及時,幾乎命喪疆場。

潼關城內中有校場,場中設有高台,上面建有演武大廳。

第二天清晨,太陽才剛剛升起,李承明就帶著左右親隨,踏上高台,傳令潼關所有將校會聚于演武廳中,為大勝蜀軍的有功將士慶功。

校場里傳來鼓聲。打了勝仗的隊伍走進校場,訓練有素,不過因為還要防備東西兩側隨時可能發起攻擊的攻城部隊,所以規模小了些,只有千余人左右。站在高台上,向下望去,每個人的肩上披著一塊大大的紅綃,使整個隊伍又現出難得的活力,給人死後重生的喜悅。

李承明站起來,走到觀台最前面。隊伍繞著校場穩穩地走著,鼓聲保持著高亢的聲調。每隔一會兒,隊伍就會暴發一陣吼聲︰「為楚王,而戰!為大唐,而死!」

喊的最起勁的自然是以薛仁貴為首的那些孤兒們。

最後,隊伍繞著校場走了一周,停在觀台前。李承明微笑著轉過頭,對馮詡道︰「昨日突擊的有功之士,每人賞錢十貫,有官爵在身者,都升一級。戰死者記下名字,有子嗣者全部重加撫恤,無子嗣者,日後為他們建廟祭祀。」

馮詡跪在地上,說︰「謝大王!」

李承明愣了愣,轉念一想,馮詡幾乎每天都和士卒們在一起,對士卒奮死殺敵的勇猛和艱辛有著深刻的體會和深厚的感情。這是感情的流露,不必深究。于是寬容地笑了笑,讓馮詡傳令下去。

不想,馮詡接著又說︰「臣有件事須向大王匯報。」

李承明一听,說︰「看來是很重要的了?你說吧。」

馮詡說︰「臣于薛仁貴已經兩次並肩作戰,沒他都每次他都沖鋒在前,斬將奪旗。實為我軍勝利的關鍵,臣請大王重賞。」

李承明點了點頭道︰「知道了,馬叫他來將軍府見我。」

觀台下的隊伍得到李承明的嘉獎令,緩緩退出校場。

校場西側軍營的一個房間里。

薛仁貴滿臉灰土,還和著血水,只剩牙齒是白色的。渾身上下已經不見了軍袍原本的顏色,褲子扯了不少破洞,正躺在矮榻上休息。劉連章跑得氣喘吁吁,讓薛仁貴馬上去校場。

薛仁貴掃了身上一眼,遲疑了一下,問道︰「用不用換身衣服?」

劉連章笑著說︰「不用,大王不會怪罪剛下戰場的士卒的。」

一出房間薛仁貴發現外面有一只水桶,就用袍袖浸了些水,胡亂把臉擦了一下。

將軍府里,薛萬徹和謝叔方看著這個渾身是塵泥、血水的少年,心里幾乎同時在想︰「就這麼一個孩子,有馮詡說的那麼勇猛嗎?」

李承明笑道︰「薛仁貴,馮將軍夸你是國之勇將,舉世無雙。我想讓你以後擔任我的侍衛隊長。」

薛仁貴微抬起頭,掃了一眼面前的李承明,又低下頭,只說了句︰「願為楚王而戰,為楚王而死!」

這句話說得殺氣騰騰,而且帶著一絲懾人的冷酷。這不禁讓在場的人都有點驚訝。

宮牆之上的月亮大得出奇,黃燦燦、圓溜溜的,似乎佔據了半個夜空。清冷、潔淨的月光從高空灑下,一瞬間就把這寂靜的內宮變成了舞台。宮殿房檐上的石獸映耀在月光里,也仿佛活了過來。它們扭動了脖子,輕輕地叫著,在房頂上撒著歡兒,相互嬉戲追逐。

鄭妃坐在琴旁,抬頭望著月亮,入神地彈著一支很熟悉的曲子。漸漸地,她忘了自己還在彈奏,心頭浮現出李承明渾身是血,傷痕累累的樣子。

她和李艾母女被李世民幽禁在東宮的一座偏殿里,自從六月初四玄武門之變以後她就幾乎沒怎麼見過外人。她唯一的消息就是听給自己母女送飯的宮女說李承明沒有死,逃出去了,不過新太子已經派人去擒拿他了。

不知什麼時候,她的手指被琴弦割破了。血跡在一聲聲絕響當中四散飛濺,蹦在了她雪白的衣裳上,如同雪中寒梅,格外耀眼。

「娘!為什麼我們不能出去了?為什麼我們要住在這個破屋子里?哥哥去哪里了?我們為什麼不能去看哥哥,我還想去看烏龜呢!」李艾站在她身邊怯生生地問。

鄭妃一把將女兒摟在懷里,流著淚道︰「哥哥馬上就會來接我們出去了。」

李艾伸手為母親擦去眼角的淚水道︰「娘,你不要哭了,我不問了。」

房門被人從外面打開,李世民踏著月色進來道︰「這些日子事情多,一直沒來看望嫂嫂,嫂嫂莫怪。」

鄭妃抱著女兒站起來,冷冷地道︰「不知道太子殿下什麼時候能放我們母女出去?」

李世民笑了笑道︰「我來就是與嫂嫂商量這件事的。我已經派人去與承明聯系了,只要承明答應,你們隨時可以與他匯合。」

鄭妃大喜︰「謝太子殿下。」

李世民接著又道︰「我還可以把山東之地全部交給他,做他的封邑,不過我有兩個條件。」

「什麼條件?」鄭妃問。

「請嫂嫂手書一封給承明,讓他退出馬上潼關去山東封地,並保證在突厥大舉入寇之後不要與突厥狼狽為奸,禍害我大唐百姓。另外就是將朝中大臣的家眷全部放回長安。」李世民答。

鄭妃想了想道︰「可是突厥兵退以後,誰又能保證太子你不會食言呢?」

李世民笑了笑道︰「嫂嫂還不知道,我的側妃楊氏與三子李恪都在承明手里。我可以把他們留給承明做人質。」

鄭妃沉默不語,心里一陣狂喜。她沒想到自己的兒子不但安然無恙地逃出生天,而且還能逼的李世民放段主動請和。可是她心里的喜悅只存在了一小會就被恐懼所代替了,因為她知道李世民為了皇位剛剛殺了自己的一兄一弟和九個佷子,誰能保證他在突厥退兵以後為保江山穩固而放棄側妃庶子性命,鏟除自己的兒子呢。

鄭妃的恐懼是有道理的,李世民的心里其實也早有了這個打算。他之所以主動請和實在是迫不得已。

原因就在利州都督李孝常的反叛,巴蜀乃關中的後盾,而利州又為巴蜀門戶,利州一反,則巴蜀全境勢必崩潰,非但不能為關中提供助力,李孝常還隨時可以出川威脅長安。然而李世民現在既要對付李承明打通長安與洛陽的通道,又要全力防備突厥南下,已經派不出一兵一卒入蜀討伐李孝常了。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剛剛得到消息,燕王李藝的五萬天節軍距離潼關已經不到兩天的路程了。在潼關作戰的蜀兵現在還不知道李孝常反叛的事,如果他們被堵在家鄉外面的消息一旦傳到他們耳里十萬沒有經過大戰的蜀軍,面對李藝如狼似虎的天節軍,及有可能不戰自潰

最讓他擔心的是李孝常和那兩個建成舊部,王珪韋挺。李孝常本來就是久經沙場的驍將,再加上王珪韋挺這兩個前太子的得力屬下,李世民估計他們三個一定會計劃突襲長安的。

王珪字叔階,其祖父本是梁朝太尉王僧辯,為世之名將,精通兵法,威震南朝。其父王凱又以才學名聞當世。王珪承襲家學,兵法兩道,名揚于世。只因家族中有人謀反,被迫避禍隱居終南山中十余年,直到李淵平定京城,方才出山。李世民當年也欲親自招納王珪,卻被李建成搶先一步,迎入了當時的唐公世子府中。

韋挺乃是世代名將之後,父為隋朝民部尚書。韋挺少年時本以才學著名,後來又苦習弓馬武技,隨父出征遼萬人大陣中殺進殺出,奪旗斬將,勇悍名聞天下。只是因父親不得楊廣歡心,又過早去世,並未受到封賞。李世民入長安城後,立刻就到韋府拜訪,欲收攬韋挺。不料韋挺城未破時,就已潛出,投到了他玩尿泥長大的好伙伴,李建成的幕下。

李世民麾下的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論才學、論智謀,決不會輸于天下任何一人。尉遲敬德、張公謹、程知節、秦叔寶勇悍無比,論武藝也決不低于當世任何一位壯士。只是要想找出像王珪、韋挺這樣文武兼長的人材,卻是一個也無。

王珪到還罷了,讓李世民擔心的是韋挺。因為韋挺與李建成的關系並不只是君臣那麼簡單,他們還是三十年的好朋友,好兄弟。以韋挺的性格再加上眼下的局勢,他是及有可能勸李孝常西出長安的,只要李孝常采納了韋挺意見,不管出是陳倉還是出子午谷,對現在風雨飄搖的長安來說都是致命的。

所以李世民在集合了手下群臣的意見以後,決定先試著與李承明講和,而最好的突破口莫過于鄭妃。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大唐李承明最新章節 | 大唐李承明全文閱讀 | 大唐李承明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