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5月,中華民國大總統楊豐訪美。
期間中美俄三國,共同簽署了同盟條約,條約期限十五年。
在條約中規定,任何締約國遭到其他國家的侵略,其余兩國都有義務提供軍事支援。
這一條約的簽訂,徹底斷絕了日本向東西兩個方向發展的可能,南下已經成為唯一的選擇。
中美俄三國結盟的消息,同樣讓英法等國坐窩不安,最終英國提出了召開軍控大會的建議。
1925年底,世界裁軍大會在英國倫敦召開,經過了長達三個月的扯皮,與會各國就戰列艦和航空母艦的數量與噸位限制達成一致。
各國戰列艦的噸位限制為美英各52.5萬噸,中國32萬噸,日本27萬噸,法國和意大利各17.5萬噸。
各國禁止建造標準排水量超過3.5萬噸的戰列艦,火炮口徑限制為不得超過16英寸。
而航空母艦方面美英各13.5萬噸,中國為10萬噸,日本8.1萬噸,法國和意大利各6萬噸,同時單艦標準排水量不得超過3萬噸。
這份協議實際上就算是承認了中國海軍世界第三的地位,根據倫敦軍控協議,中國隨即退役了兩艘聯合力量級,而將其余八艘戰列艦進行改造。
主要是通過增加排水量,以便換裝更大功率的動力系統,使其航速都能夠達到30節以上,這樣才能跟上航空母艦的速度。
而日本方面在新服役了兩艘長門級以後,因為財力緊張和關東大地震的影響,取消了加賀級戰列艦的建造。
不過將已經開工的加賀號,改建為航空母艦,原本在地震中嚴重受損以致無法使用的天城號航母,這一次逃過了劫難。
這樣一來日本就擁有了三艘大型航母,總噸位實際上已經超過限制,不過日本在數據上造假,把天城,赤城,加賀三艘航空母艦的噸位,都定為2.5萬噸。
不過也沒人跟他計較這些,因為大家都這麼干,中國又開工建造了兩艘三萬噸級航母,噸位上對外公布的數字也是2.5萬噸。
倫敦海軍軍控協議,實際上對于日本是有利的,這給了它們喘口氣的機會,要不然就憑中國的發展速度,窮掉褲子的日本,指定被甩得沒影了。
20年代剩下的時間,世界基本上是在和平中渡過,因為中美俄結盟,逐漸恢復實力的蘇俄,也沒敢再挑起戰爭。
再加上列寧死後,掌握政權的斯大林在國內進行了殘酷的大清洗,使得不少頭腦布爾什維克逃亡到了沙俄,也大大增強了沙俄的實力。
這些人也給楊豐帶來了極大的好處,他控制下的各大媒體,電影公司,立刻以這些人為素材,大肆宣傳蘇俄國內的恐怖,什麼真的假的,胡編亂造的,道听途說的一起上。
給國內迅猛發展的布爾什維克主義思潮,以幾乎毀滅性的打擊,就連跟他合作愉快的勞工黨都受到極大影響,氣得陳獨秀憤而辭職。
1929年席卷世界的經濟危機,中國同樣沒有能夠幸免,不過得益于大規模的基礎建設,倒是在各國中,算得上一支獨秀。
不過日本可就不行了,原料的缺乏使得其經濟發展本來就艱難,在這種情況下,更是難以維持,越來越迫切得需要一條出路。
跟中美俄打那純粹找死,跟英國打有點不太自信,那麼唯一一個好欺負的,就只有法國了。
在一戰中失去了整整一代人的法國,至今也還沒有從戰爭的創傷中,完全恢復過來。
而日本在中日戰爭中,雖然受到的打擊也不小,但遠沒有達到一蹶不振的地步,憑借著大和民族的韌性,已經基本恢復過來。
日本人的目標瞄準的是法屬印度支那,也就是後來的越南,老撾和柬埔寨,這些年來已經有不少日本僑民在那里生活,而且和法國殖民當局時有沖突。
雖然這些地方的礦產資源並不豐富,但是總歸也還是有些的,而且還可以成為日本產品的傾銷市場。
不過若想對法屬印度支那下手,那麼就必須得到三個國家的默許,中美英。
不過讓日本人意外的是,在這件事上,楊豐卻給了他們極大的幫助。
當日本駐華公使,試探性地提出日本政fu已經無法容忍,日本僑民在印度支那聯邦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的時候。
楊豐非常感慨地說︰「何止是貴國僑民,這些法國佬對待中國僑民也是非常令人憤慨。
如果貴國有意采取必要的手段維護貴國僑民的利益,中國願意提供幫助。」
「日本現在就像一個燒足蒸汽的鍋爐,如果我們不允許他尋找一個泄壓的出口,很難保證他們不干些喪失理智的行為。
法國人有那麼多的殖民地,讓出一塊給日本,又有什麼大不了呢?」不久後,在同美國總統胡佛的秘密會談中,楊豐這樣說道。
美國人也同樣清楚這一點,夾在中美之間的日本,已經憋到了極限,擁有著亞洲第二大海軍,卻沒有足夠的國土來承納他們的雄心,對外擴張是必然的選擇。
再說了,世界的秩序也的確改重新洗牌了,英法這些日落西山的家伙也該讓出位子了,那不如就讓日本來做這個探路石。
就這樣在中美兩國的默許甚至慫恿下,日本政fu以一名日本被西貢當地官員無故殺害為理由,派遣聯合艦隊炮擊並登陸西貢,正式挑起了印度支那戰爭。
法國在印度支那的駐軍並不多,只有幾萬人,而且分散在各地,由于事情發生得非常突然,根本來不及組織起有效的抵抗。
再加上日本人以幫助印度支那各國獨立為理由,非常受東南亞猴子們的歡迎,結果僅僅一個月的時間,西貢,安南,東京三地相繼被佔領。
原本法國政fu還指望英國人能夠幫忙,但可惜英國人也不想惹都快憋瘋了的日本人,因此宣布對日本和法國之間的沖突保持中立。
無可奈何之下,法國人只得硬著頭皮組織起遠征艦隊前往亞洲。
法國海軍只有六艘戰列艦,唯一的一艘航空母艦貝恩亞號,還正在建造當中。
這樣的實力對陣擁有七艘戰列艦,其中還有兩艘世界上最強大的長門級,另外還有四艘航空母艦的聯合艦隊,那還能有好果子吃?
雙方在中國南海爆發了一場大規模海戰,最終以法國人損失孤拔號和普羅旺斯號戰列艦,日本方面金剛號重傷結束。
為了避免受到日本航空母艦上起飛的魚雷機攻擊,法國海軍剩余艦隊,不得不撤退到新加坡,接受英國人的保護。
在陸地上日軍的攻勢依然勢如破竹,短短半年時間就佔領了整個法屬印度支那。
隨後扶植起了依附于日本的安南,寮國,高棉三個王國,並且最終在1930年4月同法國簽訂和約,法國政fu承認了日本對上述三國的宗主權。
印度支那戰爭的勝利,讓整個日本陷入了亢奮中,終于走出了中日戰爭失敗的陰影,大日本帝國又重新昂起了頭。
從對外擴張中嘗到了甜頭,明白西方各國的外強中干以後,日本人又垂涎欲滴地盯上了荷屬印度支那,也就是印度尼西亞。
那可是個好地方,那里有日本人最最缺乏的石油,不過荷蘭雖然已經不足掛齒,但保護他的英國,日本暫時還惹不起。
當然這並不妨礙日本人做準備工作,大批的日軍被調往安南,甚至聯合艦隊開始常駐西貢。
中國在印度支那戰爭中,又一次大發戰爭財,大量的鋼鐵,煤炭等日本所急需的原料,源源不斷運往日本。
甚至楊豐還違反中立原則,偷偷把一批中國淘汰下來的舊式飛機賣給了日本。
而美國人同樣沒有放過這個發財的機會,原油敞開了向日本供應,即便法國政fu提出抗議,也沒有讓美國的商人們,有絲毫的收斂。
甚至于對日本的大規模出口,還讓美國的經濟危機,有了緩和的跡象,這更讓美國人恨不得這場戰爭多打會兒。
1930年七月,德國基爾港。
三艘飄揚著五色旗的巨型戰艦正在緩緩靠岸,中華民國大總統楊豐,乘坐龍號戰列艦訪問德國。
隨船而來的還有包括里希特霍芬在內,數百名為中**隊工作了十幾年的德**官,他們已經結束了同中國的合同。
而船上還有楊豐贈送給他們的禮物,新式戰斗機和坦克。
反正這些東西德國雇員們都已經非常熟悉,就算自己不給他們,想仿造出來也很容易,無論是在發動機技術還是鋁合金技術方面,德國人都不比中國差。
既然這樣還不如做個順水人情,還能從德國人手中賺點好處,尤其是楊豐最需要的通訊技術。
(今天工作繁忙,上班時間沒顧上寫,加班到七點,吃過晚飯才開始寫,比較混亂,請原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