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動態視覺極佳的聶華來說,選擇鳥雀作為練習的標靶而不是那些固定的死物,主要是因為饞嘴,但正是因為一直以高移動目標作為練手的對象,聶華培養出了過人的預判能力,幾乎達到了直覺的程度。若非如此,光是靠著動態視覺這一個法寶,他絕不可能成為後來聞名天下的「白衣神箭」
相比有底子的聶華,聶荌與聶政這對親姐弟學習的度就慢多了,光是「書」這一項,就花了聶荌三年時間,而聶政則更是慘不忍睹,由于學習興趣不足加上年紀太小,只是勉強能夠閱讀而已,不過想到尋常的五歲小孩大多一個字都不認識,聶華也沒有給弟弟太大的壓力。而與文化學習中的表現相反,聶政身體育狀況卻完全壓過聶華這個哥哥一頭,光是身高就比他高了將近半尺(1ocm左右),而且力量大得驚人,甚至村里那幾個比他大三四歲的男孩子都比不上。更難得的是,聶政並非那種雖有力氣卻十分笨拙的小胖墩,甚至還因為生長太快而體型偏瘦。這種情形說明他的肌肉類型極佳(體育上稱之為「鋼條型」肌肉),將來若將肌肉的「量」也練出來,那他的力量只會更加嚇人。再加上聶政還同時有著粗壯的骨架與靈活的動作,以及勇敢好斗的性格,簡直就是一個為戰斗而生的怪物。連巫醫都說,只要好好訓練,聶華將來必定是一個萬夫莫敵的勇士,真不愧是歷史上華夏的第一刺客
注意到聶政的驚人天賦之後,巫醫對這個聶家最小的孩子也開始重視起來,聶華也這才知道巫醫居然還是一個深藏不露的武功高手,也纏著要學,並攛掇聶荌也一起學。巫醫沒奈何,只好將自己的壓箱底本事都傳給這三個小祖宗,但後來聶華他們三人才知道,巫醫的武功離真正的絕頂高手還差老大一截呢!
在求教的過程中,聶華漸漸意識到這個巫醫絕非普通人,這樣一個人才,怎麼會一直窩在這個小村子里面當一個巫醫呢?不過聶華畢竟來自尊重**權的後世,雖然心中十分好奇,但見身為女孩的姐姐都不問,他自然也不好意思多嘴了,免得別人說自己比女人還八卦
此外,還有一項技能的學習卻是巫醫沒有要求,但聶華卻自行想到的,那就是騎馬,這可是鐵路出現以前最快的6上交通方式,聶華是非學不可的。不過在歷史上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前,會騎馬的華夏人少得可憐,大家寧可坐那種沒有減震裝置的馬車、甚至徒步,也很少有人會去學習騎馬。
在剛穿越的那幾年里,聶華還像很多穿越小說的主角那樣,擔心自己提前搞出馬鞍與馬鐙之後會不會便宜了北方草原上的胡人、而令中原生靈涂炭,但很快他就現其實戰國時期的華夏各國都有著不小的馬匹保有量。連聶華所處的這個小村子里都有幾十匹,考慮到韓國地狹人稠,土地開率較高,人均養馬量應該遠不及北方的燕趙和西方的秦國,以此推算,此時整個華夏的馬匹擁有量恐怕不下一百萬匹,到底是便宜哪個還真不好說,所以他也就不再無謂地擔心,而早早地就讓馬鞍與馬鐙這兩樣騎兵神器提前面世。
但是聶華畢竟以前根本就沒騎過馬,他疏漏了很重要的一點,華夏雖然馬匹數量不在戎狄諸胡之下,若是單獨的某一部落,則更是無法與幾個華夏強國相比。然而,華夏各國蓄養的那麼多馬匹,不是用來拉車、就是用來干活的,而胡人所養的馬匹,卻都是用來騎乘的,馬種的培育方向有很大不同
此事暫且不提,單說聶華明兩樣馬具之後,只要不是笨蛋都能意識到騎馬的難度已經直線下降,而且聶家的兩匹馬駒又都是養熟了的,聶荌雖是女孩,但體質好、膽子大、性格也活潑好動,對于騎馬立刻就來了興趣,可她一只腳剛踏上馬鐙,就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
原來這個年代的華夏傳統服裝當中是沒有褲子的(史家一般認為,不考慮個別情況的話,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華夏人才開始穿起褲子)、至少沒有合襠褲,因此聶荌現在若要騎馬,就會與馬背零距離地接觸,就算不怕走光、也不考慮衛生問題,但這磨啊磨的,怎麼受得了啊?
沒有褲子這個問題聶華自然很早就現了,但他實在太小,說了也沒人听,也同樣是因為年紀小,就算光著也沒人嘲笑,時間一長就漸漸習慣了,直到現在要學騎馬,見到姐姐的困窘後,聶華才再次想起這個問題。
聶華這才明白為何正史沒有記載馬鞍與馬鐙的明,卻對「胡服騎射」大書特書了,因為馬鞍與馬鐙只是降低騎馬的難度,而若不是趙武靈王引進並推廣了胡服(注1),華夏人根本沒法騎馬,又怎麼可能有成建制的騎兵呢?
既然意識到姐姐是因為沒有褲子穿而不能騎馬,那麼只需做條褲子出來就行了,反正對一個合格的工科畢業生來說,做條普通的褲子並不困難。然而這個年代華夏還沒有棉布,而絲綢的價格又是聶家當時不能承受的,因此只能用麻布來做褲子,但麻布的內褲對于女孩來說還是過于粗糙,尤其是聶荌現在還只是一個十來歲的小蘿莉,皮膚水靈嬌女敕,因此她雖然穿上了麻褲,卻還是很少連續騎馬太長時間
注1︰不過,與戎狄諸胡相鄰的北方各國邊地都是各族雜居,其間華夏人穿胡服或者胡人親華夏的例子肯定還是有一些的,他們也正是華夏早期騎兵的主要來源,但數量肯定很少,文化優越感可不是容易克服的,事實上歷史上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反對者中相當大一部分都是戎狄後代a全文字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