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此事,吳起也是有苦難言,他現在還是衛國懸賞捉拿的通緝犯,回去奔喪的話不是送死嗎?再說吳起覺得認為孝道在于生前而非死後、在于內心而非形式,自己就算回去,已死的母親也不會活過來,與其將寶貴的時間浪費在這種無用的形式上,還不如多讀點書,多學點本事
吳起原以為夫子連他當年殺人都能既往不咎,應該也能理解他這次不回去奔喪的舉動才對。誰知曾申得知此事後卻是雷霆震怒,以從未有過的嚴厲語氣要求吳起立刻歸家治喪守孝。而吳起素有主見,脾氣又是吃軟不吃硬,他當即梗著脖子說了心里話,結果身為大孝子的曾申當場就暴走了
「曾申其他方面還好,但對于孝這一點,卻著實固執得緊啊。」,聶華心中暗嘆道。他卻不知道,曾申還是一個少年的時候,他的母親因為一個小過(老太太吃了她做的飯菜後感到肚子不舒服)被同樣是大孝子的他老爸曾參休掉,不久便抑郁而死,以致于曾申很早便失去了母愛。「子欲養而親不在」,這成為了曾申心中最大的隱痛,現在見吳起連為母親奔喪都不肯,怒沖冠是很自然的
以吳起的孤傲,這些心里話平時是根本不會說出來的,但現在他正處于人生的最低谷,聶華又成了他的救命稻草,因此這位寧可被人潑髒水也不屑于開口辯白難得地實話實說。聶華後來又6續從多個渠道證實了吳起的話,不禁感嘆史書果然不能全信。簡單來說,吳起的個性十分糾結,一方面他將名譽看得極重,另一方面他卻又從來不屑為自己辯解,根本不在乎背上一身罵名。其實仔細想想,還真像是金庸筆下的黃老邪,不光性格像,兩人的天才與全能也像
由于相識的時間還太短,吳起的人品如何聶華還不能馬上下定論,但他可以肯定,這廝至少要比史書上描繪的那個經典反角善良正直得多。飯局快結束的時候,吃得滿嘴流油的聶華對吳起問道,「不知吳大哥現在有何打算?」
「愚兄尚未學成,自然還得繼續求學,天下顯學莫非儒墨,既然不為儒門所容,那就只能去墨門了」,吳起有些無奈地答道。
「那太好了,我們也正要去墨門。」,聶華歡喜道,同時不禁心中一動,暗想道,「看來即使沒有遇到我們,吳起也會去墨門求學,難道歷史上他也曾就學于墨家?」
聶華越想越覺得或許真有這回事,縱觀歷史上吳起一生中最重要的那幾次重大軍事勝利,無一不是對方先主動攻來,吳起再抓住敵人的破綻在野戰中一舉將其擊敗,然後再輕松地奪取已經無兵守御的敵城,這種以防守反擊為主的戰法與墨家的軍事思想相當類似
之所以改變計劃,而選擇先入墨門看看,聶華一方面是為了繼續拉近與吳起的關系;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他已經從吳起口中得知了儒門記名弟子的學習內容,在他看來其中根本就沒有什麼特別有價值的。這也難怪,儒門的基礎教學內容傳自周禮,對于上層貴族來說是爛大街的知識,聶華有為公侯服務多年的巫醫教導,自然是不覺得新鮮了,何況他對此本就不感興趣
而白圭雖然性格有些異于常人,但畢竟是商人出身,很懂得察言觀色,自是不會愚蠢地問聶華為何改變原定的計劃,反正他到墨門收拾好行李就要回去了,自是沒心思多管閑事;至于聶氏姐弟,他們已經養成了大事都听聶華分析的習慣,自然也不會有什麼異議
白圭本來不想與大家同去,主要是怕昔日的師長與同窗看到自己會對聶華吳起等人生出成見,但聶華卻不以為然道,「兄長你自然是要同去的,若他們連這點氣量都沒有,那墨門也就枉為天下顯學了」
但聶華與聶政兄弟倆的入學要求卻直接就被拒絕了,倒與白圭無甚關系,而是因為他們年紀太小。聶華自然十分不滿,當即大聲叫道,「有志者不在年高,墨門譽滿天下,怎麼也如此淺薄呢?」
「‘有志者不在年高’?這話說得好!」,這時內院里突然走出一位身材高大的老者,微笑著贊道。
聶華抬頭一看,只見來人身長八尺、皮膚黝黑,雖然臉上皺紋不多,卻滿是風霜之色,想來至少也有五十歲開外了,但身子骨卻顯得比青年人還要健旺,一對大眼楮炯炯有神,不經意間就能給人以很大的壓力。乍一看,這位衣服破舊、腳穿草鞋、老繭密布的老頭簡直就像叫花子一般落魄,但聶華打從看到他的第一眼起,就認定這老頭絕非常人。據白圭所說,墨門西河分院的掌院——五大弟子之一的胡非子還不到四十歲,而普通的墨者又絕不可能有這種難以言表的氣質,那麼這個老頭的身份就呼之欲出了
「小子聶華,參見墨子(注1)。」,聶華神色一凜,立即躬身行禮。
雖然因為白圭的遭遇而對墨家有些看法,但對眼前這個譽滿天下的「聖人」,聶華還是不敢怠慢。而白圭、吳起與聶家姐弟等人也紛紛作揖行禮,不是因為他們自甘卑微,而確是因為這個老者當得起大家如此禮敬
華夏幾千年的歷史上,有無數足以令後人仰望的偉大人物,但出身貧賤而又沒有貴人相助,全憑自己的努力而成為一代聖賢的,僅此一人而已。連他的對頭與仇敵,也不得不承認其「摩頂放踵,利天下而為之」的偉大
注1︰「子」是尊稱,相當于「大師」,所以某些文藝作品中所謂「x子大師」的叫法其實是錯誤的,而在前面再加一個「子」、譬如「子墨子」的說法,則是老師的意思,相當于「先師墨子」。a全文字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