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初次出戰的墨門騎兵由于經驗不足,表現並不好,沖鋒過程中墜馬受傷的人數竟比戰斗致傷的還多,但由于聶政一個甲騎具裝就成功地于萬軍之中擊殺了魏國太子並全身而退,因此當敵人看到竟有幾百個甲騎具裝一起朝他們沖來的時候,士氣一下子就崩潰了(關鍵是刀槍不入啊,一個還能靠人海累死,五百個聯軍有限的重兵器連十個甲騎具裝都對付不了),而他們的潰退又令後方的友軍陷入了空前的混亂之中。在這種情況下,墨門的三千騎兵即使下馬步戰,也絕不是他們可以抵擋得了的,要知道墨門這三千騎兵可都是死士來著,而且其實他們步戰的能力本來就還在馬戰之上。因此一戰下來,三晉聯軍三萬精兵竟然折去了兩萬有余,而墨門的傷亡竟然還不足一百,其中戰死的更是只有二十七個人,盡管為了韜光養晦,聶華建議對外將戰損多報了二十倍,但消息傳出後,還是震撼了整個華夏
這一次勝利固然要歸功于吳起的臨機決斷與墨門弟子的浴血廝殺,但若不是聶政這個小子的個人英雄主義行為導致大隊敵軍離開不利于騎兵馳騁的河岸,勝利也不會來得如此容易。可事後聶政還是被禁足了三個月之久,因為無論是聶家的三位親人,還是師尊墨子,都看得出雖然聶政此次萬軍之中刺殺魏國太子居然得手,並且導致了有利于墨門一方的變化,卻實在是有很大的運氣成分
先,如果魏太子謹慎一點,沒有將指揮車停在河岸之外、軍陣外圍,甚或只是及時離開,聶政就沒有半點得手的可能;其次,若非敵人對甲騎具裝毫無了解,一時想不到對付的方法,聶政就算武藝再高十倍,也根本不可能單槍匹馬便在萬軍之中殺進殺出。另外其實仔細想來,殺死魏國的太子即便意外地令聯軍憋屈地戰敗,卻也令魏侯從此與墨門結下不死不休的血仇,本來墨門只要展現出能夠令三晉即便消滅之、自己也要傷筋動骨的實力,就足以打消魏侯動用武力解決問題的想法,但魏侯痛失獨生愛子後,除非魏國滅亡了,或是墨門強大到以三晉的力量根本無法消滅,否則魏侯必然還會再次派兵前來,而下一次,他可不會只派區區三萬人來了
聶華認為魏太子必死無疑,是想到這個年代醫療條件很差,尤其是外科更加落後,而且聶政那一斧頭還砍在了要命的背上,太子擊就算當時不死,傷口一旦化膿就還是死路一條。然而,魏擊的生命力卻著實頑強,居然硬是挺了下來,但在他看來,也許死了反而更好一些。由于脊柱被聶政的飛斧砍斷,素來自詡為文武雙全的魏擊成了一個半身癱瘓的廢人,而因此失去性能力對魏擊的打擊或許更大,這還不光是以後無法再享溫柔的問題,要知道戰國初期晚婚的風氣還很盛行,以致于魏擊受傷前雖已成年卻還還沒有兒子,這也就是說,魏擊這輩子注定絕後了
而且,絕後的或許不光是魏擊這個太子,由于魏侯斯現在也就這一個寶貝兒子,除非他能老樹新枝、再生一個兒子,否則魏氏的嫡系血脈就要斷絕了。當然,魏氏本來就是一個大家族,繼承人總是找得到的,但對于古代的君主來說,不能將位子傳給自己的後代,那是何其地痛苦?這下梁子可真的結大了
聶華當然不會心生愧疚,誰叫魏侯非要斬盡殺絕的,他無後也是活該,可想到魏國舉國之力的可怕,聶華又實在無法笑得出來,而且敵方還有國力同樣強盛的趙韓兩國呢。聶華深知留給自己和墨門的時間並不多,只要樂羊所率的魏軍主力攻克中山,魏侯便可以騰出手來全力對付墨門,那時的局勢會更加嚴峻,因此即使是最樂觀的人,也不會認為墨門贏了一次便可以將三晉不放在眼里了。其實說白了,這次勝利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對方輕敵,加上聶政歪打正著
「三晉的強大即使是秦楚這樣的大國對上了都不免戰戰兢兢,何況咱們墨門只是一個學派而已,即使將樂土的百姓也都算上,也不過十幾萬人,而三晉的人口加起來只怕不下千萬,軍隊也至少有四五十萬,若是光憑我們自己的力量獨抗強敵,縱然可以依靠謀略僥幸贏幾次,最後也一定會因為實力懸殊而將血流盡,要想戰勝這樣的強敵、不,或許只是為了繼續幸存下去,我們必須盡可能地聯合各方勢力!」
在嚴酷的現實面前,墨子再次顯示出了他懂得變通的一面,當年齊國原本與墨門關系不錯,卻因為墨門派吳起幫助魯國大敗齊軍而基本斷絕了關系,但墨子只是公開說了些話,就令雙方的關系不但完全彌合、甚至更勝從前了
自上一代開始,齊國的軍政大權便一直操持在權臣田氏一門的手中,明眼人都看得出,田氏隨時可能會像當初的趙韓魏三家一樣,將齊國的國君取而代之。但要行篡逆之事從來都是要承受很大道德壓力的,而齊國的國力與田氏在齊國的根基(田氏雖然得民心,但這個家族若想取代公室,卻有個很大的硬傷——田氏來自外國)又都不能與當初的趙韓魏三家相比,因此雖然田氏早就將齊君架空,卻遲遲不敢篡位,一晃已經好幾代人過去了。但正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若是一直無法獲得諸侯的身份,早晚會像當初魯國的三桓一樣功敗垂成,畢竟田氏再怎麼興盛,也不可能每一代都有杰出的人才。這也成了田氏最大的心病,當年吳國崛起的時候,田氏居然為了鞏固權力而故意打敗仗,可見他們的心理壓力有多麼巨大ak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