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為王 正文 第十一章 艱難的成功

作者 ︰ 急凍人

九月二十二日,晴。

從沈陽開往北京的火車徐徐靠站,等待接站的人們向火車圍擠過去。等到火車停穩,列車員打開車門,乘客們帶著旅途疲倦,從車門魚貫而出,與接站的親朋好友大聲招呼。一時之間,站台上人聲鼎沸。

郭逸銘還是提著他那個小小的手提箱,與舒雨菲低聲說著話,從車上下來。一個多月時間全國奔波,風吹日曬,他整個人瘦了一圈,白皙的皮膚也被曬得有些微黑,滿面風塵。與滄桑的外表不同,他的精神卻顯得格外健旺,雙目炯炯有神。

「總算到了,這一個多月又是上海,又是廣東,又是重慶,再到沈陽,有一半的時間都在火車上,坐車坐得人都軟了!」郭逸銘兩腳踏上實地,感覺走路都有些飄。這個時代可沒有磁懸浮列車,列車行來顛簸非常,軟臥車廂也並不見得有多舒適。

萬分感激,這一次他遠赴全國各生產廠家,屬于技術指導,車票、住宿全由各接待單位買單。要不以他現在的經濟狀況,恐怕真要一路乞討回來了。

這一趟全國之行,讓他對這個時代國內制造業有了一個直觀的了解。

落後。

實在是太落後!

為了在外國技術專家面前展示國內的生產能力,各廠家都拿出了最好的一面。走進各個企業,廠區都干干淨淨,連衛生死角也看不到一絲灰塵,顯然是全廠動員搞過大掃除。印象中最容易出現油污的車間內也是一塵不染,所有的機床設備全都擦得 明瓦亮,連機床銘牌都在陽光下泛著油光。

各企業領導、職工,身上的衣服干淨整潔,有些還燙出了衣縫線條,個個都拿出了最好的精神面貌來迎接他。

可在這些表面文章之外,這些生產廠家的實際加工能力,卻讓他暗暗嘆息。

所有的企業都還采用的是人工操作,這麼些工廠內,他就沒看到有一家工廠使用了數控加工設備!企業擁有的設備更是種類繁多,年代迥異。有國內最新生產的,有七十年代初期出廠的,有六十年代的,再早他還看到了五十年代的機床,銘牌上醒目的俄文標志——這是當初蘇聯援華時期的設備,到現在還在用。

這還不算什麼,他這次東北之行,甚至看到了一台日據時期的蒸汽鍛錘!

據了解歷史的廠方陪同人員介紹,在獲得這台蒸汽鍛錘之前,它就有相當長的一段使用期限了,或許其實際制造時間能推溯到本世紀初葉。

這些老舊設備並不是作為工廠的歷史陳列起來,供人參觀,而是在工人的操作下,實實在在承擔著加工制造職能!廠領導們還對這些設備頗有贊譽,表示這些設備皮實、耐用、故障少,作用很大,他們甚是驕傲地向他表示,在工人們細心的保養下,這些設備再用到下個世紀也完全沒有問題。

真是令人嘆為觀止。

郭逸銘對于這些領導的樂觀,啞口無言,不知道該如何應對。對于委托這些工廠加工的設備部件,也充滿了憂慮。

可當企業拿出準備好的部分加工件,讓他檢驗時,他卻驚訝地現這些部件的加工精度非常之高,完全達到了設計指標。這令他極為驚訝,他差點懷疑他看到的那些機床設備,是政府為了保守生產機密,搞出來的障眼法,真正進行精密加工的生產場所,並不在此。

但他經過仔細觀察後,卻震驚了。

從部件上無序的車削痕跡,確認這些部件,並非一次加工形成。很明顯,這些部件都是經過粗加工、精加工,再由極少數技術群的老工人,憑借經驗,一絲一絲改出來的!

這些部件的確是用工廠內落後的設備生產出來的,沒有動用數控加工。

讓部件加工精密品質生跳躍的,竟然是一群技術極其出色、依靠豐富的經驗和穩定的手感,手工加工出來的!

八級鉗工!

他的腦子里,陡然出現這個已經在全面推廣數控加工、後世幾近于成為神話了一群級人才。他在學習工作時,就曾听老前輩們說過當初工廠的老工人們是如何了不起,可以靠著一台虎鉗工作台,一把銼刀,就加工出達到航天級別精度的精密件。

當初對他而言,這不過是一些逸聞,只是用來教育他們,以此緬懷老一輩創業者篳路藍縷,開創出現代科技之路的艱辛。但現在,活生生的例子就擺在他面前,就握在他手中。

這是他們後世這些依賴于計算機、高精度測量儀器,用數控加工設備解決所用問題的科研工作者,所無法想象,也永遠不可能越的。

正是這些八級鉗工、八級車工、八級焊工,這批八級技工給了他異乎尋常的幫助。他們不懂有限元計算,不懂曲面設計,卻能用簡陋的工具,以及一些郭逸銘匪夷所思的土辦法,實現他的設計目標。

在他眼中,這簡直是變魔術!

不可思議。

只可惜人力有時而窮。頂尖高手依靠他們精湛的手藝,和深厚的加工制造經驗,穩定的肌肉協調能力,幫助他實現了大部分設計需要,但人終究比不了機器。

手工加工效率實在是太低了,就在郭逸銘離開沈陽返京之前接到的電報,上海方面制造的石英坩堝,到目前也才完成了兩只。對方倒是很有信心,表示隨著對制造工藝的熟悉,接下來的加工度會加快,下個月能夠制造出四到五只合乎技術要求的石英坩堝。

一個多月時間,才完成兩只,听說試制過程中,光報廢的石英坩堝就數以十計!

郭逸銘除了苦笑,還是苦笑。

哪怕以後上海方面,每月交貨數量再翻一番,一個月保證質量情況下交出十只坩堝,他也要五個月才能裝配起整個生產線。

效率低到令人指!

這還是他一個廠,一個月產能僅僅2.4噸的微型車間,就要五個月才能保證組裝需求。接下來每三個月,石英坩堝就會損壞報廢,這個正常替換又該怎麼辦?未來國家在考察了他的生產能力之後,說不定還會為國防科技建設專門工廠,對石英坩堝的需求量更大,豈不是更加無法滿足需求?

光靠少量頂尖技術人才,用人工操作的方式完成制造需求,單靠增加投資,增加廠房、生產線來擴大生產規模就是鏡花水月,看起來很美,實際上無法實現。

讓他煩心的還不止這一件,單晶爐提升裝置也存在技術難度。

這個時代,國產單晶爐還采用的是一台伺服電機,同時為旋轉和提升提供動力,控制上也同樣是人工手動半自動控制。

說句不好听的話,這個時代國內就沒有真正的伺服電機產品,全是工廠為某一個產品專門加工制造。

廠家拿出了勉強合乎需求的伺服電機,也在他的要求下,采用了雙電機、雙電路控制。但就在回京前,他接到廠家電報,自動控制部分實現不了……

郭逸銘除了望天流淚,沒有任何別的辦法。

這不是廠家的責任,真的,他都能理解生產廠家。這個時代國內自動控制才剛邁進門檻,好多技術難題都還沒解決。在他的指點下,廠家用Z8o芯片,磕磕絆絆好容易做出了微控制電路,剛開始大家都還有些樂觀。

可到郭逸銘去沈陽,廠家試制品都出來了,才現他們沒有電機轉數據。

這個時代,生產廠家和使用廠家完全分離,生產廠家只管按照他們的設計思路生產設備,使用廠家買回去,按照生產廠家指導進行生產。在這個需求大于供給的時代,只要造出來東西,就不愁賣不出去,誰也沒想過如何提高技術加工能力。

廠家生產的提升系統,從來都是手工半自動控制,具體轉控制,都是使用方自己模索。對于使用方而言,模索出一套提升流程,培養出一個技術高的控制員,那就是企業的寶貝,缺了他設備就是一堆廢鐵。在這種環境下,沒有相關的數據,生產廠家就是研制出來了自動控制電路,也寫不出能用的控制程序。

一番電報往返,最後解決的辦法,是在控制面板上,再加一組手動控制按鈕。

自動控制系統,又回到了以前的人工半自動控制。

郭逸銘欲哭無淚。他只有等把系統安裝完成,在以後的具體使用中逐漸采集相關數據,然後再為自控系統編寫程序。

由此耽擱的時間,至少又是幾個月,此間制備的 晶元品質,肯定也達不到他的設計要求。

悲哀,絕對的悲哀!

整個設備制造過程,出郭逸銘設計預料的困難像山一樣多。這些問題,全都是眼下國內低劣的制造水平,和設備高的設計需要之間的矛盾。他就是來自于先進技術成堆的後世,能夠徒手畫出核聚變反應堆全套圖紙,也解決不了這個時代形成的技術落差。

在壓力最大的時候,郭逸銘感覺自己都快要垮掉了,但他始終咬著牙關,硬挺著。

他一方面要出謀出策,幫助解決各種難題,另一方面還要借用材料應用研究所的化學實驗室,少量制備隔熱耐腐溶液。這種溶液具有高毒性,為了保密,他只能獨立完成。制備的那段時間,他的精神緊張到了極點,幾欲崩潰。

好在國家對這次的合作也是重點關注,各地各部門,都通力合作,據郭逸銘所知,參與本次設備制造的企業,早已過了當初下訂單的那幾家,而成為了全國上百家企事業單位的共同任務。為了達到設計需求,數以萬計的技術人員、工人群策群力,一個又一個克服著技術難點。

時間進入十月初。

為了攻克技術難關,很多企業連國慶節都沒有放假,終于拿出第一套完全符合要求的單晶爐部件,並被各廠家派專人押送到北京。

這時重點建設的制備車間也已竣工,完全按照郭逸銘的設計圖紙施工,沒有絲毫走樣。設備零部件送入廠房,在材料應用研究所和市半導體一廠派出的技術骨干同心協力下,順利安裝完成。

由于是「外銷」產品,關乎到國家榮譽,所有的部件都做得漂漂亮亮。

從郭逸銘到董老、高老,以及現場觀摩的設備制造廠家代表、市半導體一廠的安裝人員,看著單晶爐閃閃亮的金屬外殼,都為之所陶醉,一致認為這是世界上最美的設備。

最美的,永遠是自己的孩子。

為了這台設備,大家差點沒累癱過去,此刻親眼見到設備矗立在前,有些廠家的代表居然熱淚盈眶。

這是中國制造業的驕傲,是他們所有參與制造過程的技術人員、工人們共同的驕傲!

沒有慶典,沒有官樣文章。

設備安裝完成的第二天,試運行便正式開始。

負責操作設備的是市半導體一廠,技術最為過硬的控制員。由于部分配套設備還未完成,原料預處理是在材料應用研究所完成,再穿過馬路,送到制備車間。

郭逸明親自制定的生產流程,並撰寫了大量可能遇到的突情況及處理方法。為了保證試運行成功,控制員反復記憶背誦,甚至做到了倒背如流,並事先作了辛苦的練習。

裝多晶 原料,安裝籽晶,關閉單晶爐,抽氣真空,充氬氣。

所有人都穿著厚厚的防塵服,在設備前觀摩整個流程,所有人都不說話。透過有機玻璃面罩,可以看到每一個人臉上,都嚴肅無比。

單晶爐早已預熱,在郭逸銘一聲沉悶的︰「升溫」聲中,操作員按動開關,加大電流輸出,加熱線圈向石英坩堝內放射出高溫,溫度一點點上升,最終停留在165o度。

人們依序上前,透過觀測孔,觀察著爐內多晶 料融化的情況,然後退下來,將位置留給其他人,相互之間小聲地交談。

董老是第一個觀測者,透過狹小的觀測孔,他看到爐內顏色、溫度顯示,心中就是一喜。

有門!

石英坩堝內的溫度,明顯高于過去使用的開放式單晶爐,而在提升區,卻大幅低于以前的設備,這證明美國公司提供的熱屏裝置,完美地揮了功效!

雖然早已從理論上驗證了這套技術的實用性,但真正看到現實,才讓他舒了一大口氣。

這次與美國公司合作,材料應用研究所、準確地說,是他董美堂花了大力氣,動用了許多關系,才一力促成。

國家付出了巨大代價,如果最終被證明是一場騙局,他董某人就算靠著自己的老資格挺過去,也會顏面無光。

總算,美國人沒有騙他……

他扒著小小的觀測孔,久久不願離開,看了又看,等了許久,才戀戀不舍讓給別人。

郭逸銘是最後一個看的,他也是這方面專家,只看爐內的熱效應,他就知道這次試驗至少已經成功了一大半,接下來,就看控制員的能力,看他能不能順利完成結晶、提升。

三天。

還要三天。

所有人都坐立不安,可為了保證潔淨室潔淨程度,大家又不好不停地望制備車間跑。每一個參與試運行的人,都很少與人交談,不是在房間里故作鎮定,就是出去在田野中亂走,以釋放緊張的心情。

偶爾從制備車間傳出數據,人們便一擁而上。能看懂的看到數據,或是喜形于色,或是面皮一松,看不懂的就看別人,隨即作出與之相符的表情。

上上下下,看到相關數據都是喜笑顏開。當初計算三天能制備成功,很多人還有些懷疑,但在數據面前,當初疑問的人都閉上了嘴。

試運行必定成功!

這是科技上的進步,更是政治上的成功,三天制備成功,證明了美國公司沒有吹牛,更證明了當初作出引進技術的領導政治上的高瞻遠矚。

開爐是在第三天夜里,沒有人睡,全都涌到了制備車間門口。

其實之前,通過傳出來的消息,大家已經知道制備很成功, 晶體結晶順利,單晶棒也完全按照預期提升成功,可大家還是固執地等待在這里,一定要親眼見到,第一根單晶棒出現在面前。

「停爐了,順利停爐了!正在進行爐內冷卻。」隔離簾掀開,記錄員興奮地跑出來,按動通話器開關,透過防護服面罩,甕聲甕氣地大聲宣布,「單晶棒制備成功!比預期的效果還好,生長直徑過了八十毫米,長度達到了七百毫米!等到爐溫冷卻後就可以正式取出!」

場外一片歡騰。

郭逸銘早就知道這個消息,可他還是哭了,苦得稀里嘩啦。不容易,太不容易了,在這個時代搞高科技,面臨著來自方方面面的困境,真的是太難了!淚眼婆娑中,他看到董老也同樣老淚縱橫,在他身邊,許多人都流出了眼淚。

但在他們臉上,是無盡的喜悅。a全文字更新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材料為王最新章節 | 材料為王全文閱讀 | 材料為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