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為王 正文 第七十九章 材料決定一切

作者 ︰ 急凍人

呵呵,又是八千字

東日電器的成立,掃平了西部計算機集團進入日本的最後一個障礙。

成立這個公司的法人團體,自然就是那些親中派政治人物。以現在中美之間的熱絡關系,日本的政治家們為了投其所好,也紛紛表現出了中日友好的態度。哪怕這種態度功利性很明確,也不是特別真誠,但至少在明面上,政客們還是一撥接著一撥前往中國進行友好訪問,雙方締結的友好城市數量也不斷增多。

東日電器的啟動資金並不多,只有一億日元,這還是來自于denetbsp;一億日元听起來很多,但按照現在1美元兌換24o日元的外匯牌價來說,只有41萬美元,完全就是一個小本經營的小公司。

政客們在做表面功夫的時候,也知道這是為了讓西部計算機公司進入日本在開拓道路。

最初借款的時候,dec就和他們約定了,這筆錢用來成立東日電器,然後與西部計算機公司達成合作。按照日本現行外國人投資法規定,三年以後,公司股權就可以進行轉讓,到時西部計算機公司將全額收購所有股份,采用李代桃僵的方式達到事實上的獨資。

而這些政客們之所以會同意這個條件,是因為西部計算機公司允諾,三年後收購公司全部股份所出的資金,將全部用來建立一個「日中友好基金」,以資助、推動為中日友好而奔走的政治家、企業、法人團體和個人。根據雙方私下的協議,這筆基金將拿出不少于1o億日元的資金,將作為政治獻金,支付給推動這項合作協議的政治家們。

親中派們既能將日中友好基金會作為對外中日友好的宣傳象征,個人又能得到足夠利益,再來推動東日電器的成立與合作,便一個個動力十足。短短的一個月時間,東日電器就從無到有,進駐于東京新宿一棟商業樓內。而東日電器與西部計算機公司的投資合作,也順利通過了大藏省的審查,獲得了法律上的確認。

當然,這些人也不是傻子,他們也暗中下了不少的絆子。

在合資協議簽訂之前,郭逸銘就現了其中的關竅所在,對這些政客們陰陽兩張面孔有了更深入地體會。

「百分之五十,好一個百分之五十!」

他指接著外國人投資法的條款,笑呵呵地搖頭,表情並沒有被欺騙的憤怒和不甘。

「這就是說,我們公司在這三年合資期內,最多只能取得公司百分之五十的股權?也就是說,東日電器總資本41萬美元,我們的最高投資上限,也就被限制在了41萬以內?」舒雨菲看著條款,冷靜地說道,「日本就是通過這些明里暗里的手段,將外國公司排除在日本市場之外的啊。只要那些大公司不和我們合作,除非我們自己出血本,承擔一半投資被計入合作伙伴資產的巨大負擔,公司就永遠沒法快壯大!」

「不是還有三年,我們就可以取得公司的全部股份了嗎?只要我們忍三年就好,到時候公司所有股份就都是我們的了,那時再來加大投入好了。」霍克看著這份合資協議,雖然也有些不滿,但覺得還可以忍受。

「誰知道三年以後又是什麼樣子?這一條厲害啊,至少讓我們在三年內無法正常展,為了維持公司運轉,還要承擔相應的營運開支。」隨著舒雨菲對于現代經濟的運轉漸漸熟悉,現在也開始加入到公司的經營討論中來,為郭逸銘提出更多的參考意見。

「這有什麼,無非是逼著我不能在日本快投資,阻止我在日本建立生產廠。小家子氣!既然這樣,我也就暫時將日本公司作為純商業流通部門,將生產基地建在別的地方就是了,一樣阻止不了我開拓市場的步伐。」郭逸銘拉開抽屜,翻出一本世界地圖,手指在東亞區域慢慢地移動。

盡管有他的推動,國內的制造業進步還嫌緩慢。制造中低級產品尚可,高端的精密設備、尤其是大型精密設備能力則遠不如意。

本來他是想在日本建廠,利用日本不受限制,可以從全世界取得技術、設備,以及本土目前人工尚算廉價的優勢,用日本的資本來賺日本的錢。但日本人也不傻,通過各種限制條款,給他設置了大量的陷阱,突破一個障礙又是一個障礙,從法律條文、本土企業、員工等等各方面,來限制他的展規模。

既然如此,那就別怪他將這個日本公司,當作單純的吸血管來用了。

不要以為我的東西你們都有。哼,如果你們看到了我正在研的那幾款產品,足以讓你們尖叫!我就不信砸不開這個硬核桃!

中低端產品,國內基地已經擁有足夠生產能力。這幾年的相處,西部計算機集團在國內名聲更是好得出奇。必要的時候,可以通過大規模合作的方式,迅生產出足夠數量的產品,以大量上市來形成規模效應,搶佔市場。

他現在是要找的,是一個進行高端產品生產的基地。

這樣一個基地,要求關稅要足夠低,並且可以不受歐美技術封鎖,能夠自由地從全世界買到先進制造設備。同時當地的工人素質要高、略加培訓便能從事精密高科技產品的生產,並具有良好的品質管理概念。除了上述要求,還要有便利的交通、能源供應,以滿足工業生產需要。

這樣的地方可不好找。

他的手指在東南亞一畫而過,停都沒停。這些地方的人又懶、妒忌心又強,在這些地方辦廠純粹是給對方送菜。緬甸、越南、老撾更不行,這幾個國家不是屬于蘇聯的禁臠,就是混亂之地,各種基礎設施還不如國內,毫無投資價值。

韓國……

他的手指略微停了一下,又移了開來。

這個國家和日本一樣極端排外和封閉,國內經濟基本被幾個大型財團所壟斷,政局又動蕩不安,不是一個投資的好地方。

郭逸銘的手指在東亞地區劃了一整圈,最後在一個小點上停了下來,並長久停留……

……

郭逸銘在國慶過了以後沒多久,又一次回到了國內。

從機場返回到距離中美電子研究所兩三里外,便可以看到就在研究所背後,又有三座大型的廠房正在進行著緊張的施工。

好快啊!

郭逸銘看著一片片廠房,心中感慨萬千。

他79年初回到國內,自那以後,廠房基本便以一年一座的度,迅聳立在這片京郊田野之中。79年時電子研究所最早建成投入使用,到8o年,軟驅組裝廠出現在了研究所旁邊。81年,混合處理器芯片生產工廠又建成投產。

往日寬廣的田野,開始被一座座廠房所代替。

而從去年底到今年初,建設的度再次加快,廠房一建就是三座同時開工。其中兩座並排坐落在研究所、軟驅組裝廠、處理器工廠後面,一字排開,第三座則遠遠地建到了密林背後,遠離這片區域。

這三座新工廠,第一座看起來和處理器工廠沒有多大區別,從廠房到潔淨處理系統,都是標準的集成電路工廠。第二座從廠房布局來看,和軟驅組裝廠非常類似。對面材料所職工見到這兩座廠房,大多以為公司準備擴大生產規模,和電子研究所的人踫面時,都對他們開玩笑說︰「看你們廠房擴建的度,你們又要大財了啊!」

對方語氣中的羨慕之色,溢于言表。

大多數電子研究所的研究員也不清楚這兩座廠房是做什麼用的。他們也和材料所的人一樣,認為這是公司在擴大生產規模。現在混合處理器和軟驅的銷售如此興旺,公司想多賺點錢也是理所當然。他們都懷著高興的心情,期待著工廠建成投產,好賺取更多的利潤,有更多的研資金可以投入研究所,同時他們自己也能得到更多的獎金。

前兩座工廠都沒有問題,但第三座工廠卻讓人有些看不懂,看起來很像是座普通工廠。眾人猜了又猜,卻還是猜不透這座工廠的具體用途。

郭逸銘搖下車窗,看著遠處主體建築已經基本完工的工廠,問道︰「我記得,根據承建單位的預計,這三座工廠大致在三個月內就能徹底完工。工廠配套設備現在準備怎樣了?大概什麼時候能夠到位?」

「我問過國內的生產廠家了,由于國內這兩年已經為我們和國內半導體廠制造了大批處理器制造設備,相應的制造工藝和技術都已成熟,提供配套零部件的廠家,生產能力也得到了高展。廠家表示,如果我們這邊廠房建成投入使用,他們只需要一個月,就可以向我們提供第一套處理器生產線。

至于第二座自動裝配流水線,因為和原來的軟驅生產線有很大區別,涉及到需要改造的地方較多,可能要稍晚一些,大約還需要三個月。

最慢的是電池廠。

電池廠的設備是專用設備,都需要特別制造。尤其是我們訂購的真空壓力爐體積大、對材料和生產設備要求較高,屬于特種型號產品,要對原有的生產設備進行改進以後才能生產。壓力容器生產廠家表示大概要到明年3、4月份,才有可能做出來。檢測、安裝、調試、試運行,大概要到明年中6、7月才能徹底投入使用。」

舒雨菲是一個非常稱職的秘書,每天處理那麼多公務,各種相關數據過目不忘。只要老板提問,她基本都能不假思索地做出準確回答。

郭逸銘微微點頭。

現代高科技工廠,各種設備都需要專門的制造設備,這就使得一旦要進行設備升級,就先要對生產企業的制造設備進行升級。而制造設備的升級,又涉及到精密加工、材料、自動化等等一系列配套技術的改進。

高科技的投入水漲船高,成本打著滾地向上飛漲。未來這一行的準入門檻,是越來越高了啊,不是有錢人,想玩也玩不起了!

他有些慶幸自己加入得早,要是等到八十年代中後期再進入這個市場,恐怕他連起步資金都湊不夠。

一步先,步步先,就是這個道理。

郭逸銘看著遠處正在加緊施工的工廠,嘴角露出一絲笑容。雖然他進入這個市場時間還短,相比老牌科技企業也略顯有些晚,但總算是趕了個技術升級的尾巴,沒有落伍。看看這些工廠,不算電池廠,最快到明年一月份,差不多他所期待的東西,就能開始逐步試生產。

這也意味著,他在追趕先者的角逐中,又一次領先了對手。

他笑得很開心,他已經迫不及待想要看到最終產品盡快走下生產線,到時候,那些未來的競爭對手,見到這些產品,又會是怎樣的一種表情呢?而有了這柄利器,日本封閉的市場也將在他的強力沖擊下,硬生生被他撬開!

真期待啊!

轎車在行政樓前停下,他鑽出車子,對舒雨菲道︰「你累不累?」

「不累!」舒雨菲听他這麼問,就知道他要先去幾個實驗室轉轉。對于老板來說,研究室就是他最珍貴的寶貝,無論什麼時候回到國內,他第一時間總要先到實驗室走走看看,听听研人員的匯報,並根據匯報內容隨時作出幾句指示。

她也習慣了。

果然,郭逸銘听她說不累,立即就道︰「既然不累,那我們先去集成電路室,然後去電磁實驗室。看完了這兩個實驗室,就去材料實驗室看看儲氫合金材料的研究進展,我們最後再回辦公室。」

「好的。」舒雨菲乖巧地回答道。

他們到了集成電路實驗樓,現主任萬洪教授不在辦公室,不用說,他又是泡在實驗室里了。郭逸銘正準備到實驗室去找他,卻看到牆上新貼了一張曲線圖,他好奇地站到曲線圖前定楮一看,一種充沛的情感忽然從心底油然而生。

在曲線圖的起點,日期是8o年3月,這個日子郭逸銘印刻于心——這是電子研究所集成電路室正式組建的時間。

在左側豎軸,標注著一個個數字。

起始處所標注的點,對應著豎軸上6ooo這個數字。郭逸銘不用去回憶,就知道它意味著什麼,這是集成電路室剛成立時,集成電路制備所具備的元器件集成度指標。當時他們最高的元器件集成度,就只有這區區6ooo。

曲線圖第二個點,是在81年1月,間隔上一個點將近一年。上面標注的點由最初的6ooo,跳到了9ooo,一下子比當初提升了一半!在用紅筆繪出的圓點旁邊,寫著一行細小的文字說明︰銅互連實驗室制備成功,5.19日工廠制造成功。

郭逸銘笑了,正是這項銅互連技術,一下讓他們的混合並行處理器,由圖紙變為了現實。沒有這項技術的出現,他們別說戰勝IBm,就是想進入個人計算機市場都沒有資格,現在恐怕只能眼巴巴看著IBm-pc耀武揚威,暗嘆自己技不如人吧……

他盯著那個點,一回想起當初那段難忘的日子,心中不覺就熱血激蕩。

在這個點過去不遠,在81年9月的時間點上,標準了一個新的紅點,位于12ooo的數值。這個紅點旁同樣有著一行小字︰自dec引進cmos制造工藝,實驗室試制成功。

這是一個分水嶺。

郭逸銘很清楚地記得這個日子,正是從這天起,電子研究所從閉門造車,開始大量引進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這些都是真正的先進技術,不是那些掛羊頭賣狗肉的產吹噓。正是通過與dec的工程師們一同工作,不斷進行人員交換,集成電路室的研究人員迅消化吸收著最先進的半導體制造技術,並如飛一般快追趕上來。

在此往後紅點的排列,開始逐漸密集起來。這清晰地證明了集成電路室那飛一般的追趕度︰

81年11月,元器件集成度所標注的紅點,升到了18ooo;

81年12月,元器件集成度達到26ooo;

82年2月,元器件次突破了4oooo這個關口,一躍升到了41ooo;

82年5月,處理器集成度飛升至59ooo,在短短的不到一年時間內,將集成度提升了4倍;

在最近的日子上,清晰地列明了82年9月,處理器集成度直接突破8萬大關,直逼9萬!可以說,這是電子研究所成立集成電路室以來,距離國際水平最近的一刻,僅比dec目前最新12萬元器件的集成度低了四分之一。

雖說集成電路室的進步如此之快,絕大部分功勞應該歸功于和dec處理器研究部門,進行的充分交流。通過不斷的學習交流,從dec引進了完善的cmos制造工藝,實驗室的所有成果,都不過是在重復人家的實驗過程。而且到目前為止,這還只是實驗室制備能力,真正的工業化制造水平,才緩慢爬升到4萬這個很低的水平線。

但沒有他們的潛心研究,這些技術也永遠只是一堆技術紙張,而不會轉變為生產力。雖然曲線圖上所列出的最高集成水平也才9萬,但這個技術卻是被他們完全吃透了,徹底掌握在自己手里的能力。只要給他們充分的資金、技術支持和足夠的耐心,以及正確的引導,郭逸銘相信他們一定會最終追上、甚至過國外!

這毋庸置疑!

憶舊看今,他心頭涌上一股無盡的豪情。

郭逸銘久久地看著這張曲線圖,雖然上面只有簡單的幾個點,然後用線條將這些點連接起來,圖形是如此簡單,根本用不了多少時間就能看完。可他依然是看了又看,怎麼也舍不得將視線轉開。

他的眼楮,有些微微的脹。

在他眼中,這張圖記錄著的可不是幾個紅點,而是科研人員們孜孜探索、不斷提高的身影,是他們廢寢忘食的工作場景,是一張張活生生的面孔,和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

這就是一座豐碑!

他掏出手絹,輕輕地擦拭了一下眼角。

「還去實驗室嗎?」舒雨菲輕聲地問道。

「不用了,我們去電磁實驗室吧……」郭逸銘再次深深地看了看這張圖,戀戀不舍地離開了集成電路實驗樓。

在電磁實驗室,他們這趟沒有白跑,實驗室的幾位負責人和他要見的幾個研究員正好都在。而且他看見這群人正圍在一起,觀看對一份測試報告,激烈地交換著意見。

「都在呢,正好,我正想問問你們,關于射頻芯片和基帶芯片……」他還沒把話說完,電磁室的幾個研究員們就都笑了起來。

「郭總,你要來早了,我們還回答不上來。可你來得剛剛好,我們才剛把集成電路室制備出來的這兩款芯片拿回來,正在進行測試呢!」電磁室主任耿杰笑著跟他說道。

「真的?那可太好了!測試結果怎麼樣?」郭逸銘大喜過望,連忙問道。

這可是他敲開日本市場的秘密殺手 !

不錯,電磁實驗室正在搞的,就是數字移動電話,也就後來俗稱為手機的基帶芯片。

移動電話技術最早起自于軍隊對便攜移動通訊裝置的需求。到二戰時,移動通訊技術已基本成型,步話機開始大量使用于戰場。不過設備連同電池非常沉重,需要有一個士兵專門背負才能隨部隊行動,而且通話距離也很有限。

摩托羅拉公司對移動通訊技術進行了長期的研,力求將其變得更小、更容易攜帶。到42年的時候,他們研出了一款重四公斤的移動通訊設備,也就是現在移動電話的雛形。這款早期移動電話還是很重,通訊距離也只有1.5公里,如果是在樹林里,受到樹木阻擋,電波傳輸距離更是迅縮短到3oo米以內。

但在那個時代,這已經是世界上最好的移動通訊器材。

戰爭對移動通訊設備的大量要求,讓摩托羅拉了大財。嘗到甜頭以後,摩托羅拉公司繼續進行這方面的深入研究,也取得了許多成果。可是受限于元器件的體積、性能,移動通訊設備縮小到一個極限以後,就再也無法進一步進行縮減。

直到集成電路技術的出現。

摩托羅拉公司是如此專注于這一產品,在全世界都具有了無與倫比的影響力。以至于用戶們都把他們生產的產品代號摩托羅拉當作了公司的名稱。久而久之,人們已經只知道摩托羅拉,而不知道公司正式的名稱是加爾文制造公司。再後來,摩托羅拉覺得這個無形資產不應該放棄,干脆將公司名字改成了摩托羅拉。

半導體技術讓移動電話向現代手機的方向快展。到73年,摩托羅拉公司終于研制成了第一款現代意義上的移動電話。

不過由于相關技術還有許多缺陷,特別是通訊網絡建設的滯後,這款移動電話仍只能在小範圍內進行試用,並根據使用情況不斷對其改進。

或許是為了反壟斷,也或許是為移動通訊作準備,美國于75年向電信運營商徹底開放了電信市場。也在同一年,由聯邦通信委員會正式確立了第一代移動通信的技術標準,也就是第一代g**,為移動電話商業化敞開了大門。

隨後日本迅跟進,于79年開放了全世界第一個g**網絡。

可直到這個時候,能夠真正用于商業產品的移動電話技術仍未成熟。且歐洲對美國制定標準抱著抵制態度,並于今年召開了歐洲的移動通訊會議,自己立了一套標準。

相對于摩托羅拉研制的模擬信號移動電話技術,這套標準采用了時分數字技術,這是在計算機上已經非常成熟的一種信道通訊技術。采用時分技術以後,系統可支持的用戶數量更多。而且數字語音可以有效屏蔽各種外界雜音,傳輸的信號更穩定,不易被破解,隱密性更高。

可即便世界各國都做好了迎接移動電話時代到來的準備,並分別為此立法,設定了相關的技術標準。但說一千道一萬,由于一些技術上的難關尚未得到徹底解決,移動電話還依然只能存在于實驗室和小規模實驗階段。

郭逸銘就是要趁著這個時間差,迅推出自己的移動電話。

而在這方面,他也有著其他所有電訊制造公司,都不具備的得天獨厚的優勢,那就是通過研生產混合處理器,而積累起來的RIsc精簡指令處理器的研生產能力!

早在混合並行處理器研成功以後,他便指令電磁實驗室協同集成電路室,進行射頻芯片和數字芯片的研,並特意指定了采用精簡指令架構作為芯片架構設計。

他清楚,開人員們也很清楚,他們在集成電路技術上雖然已經取得了巨大進步,但距離國際水準,還有著很大一段差距。

出奇制勝,就成為他們可以憑仗的最大依靠。

經過一年半的研制,這兩款芯片,終于取得了成功,並真實出現在了他的面前,他如何不感到欣慰。

「測試的結果怎麼樣?」

他等不及對方說明,就興奮地從技術員手中接過測試報告,迅地看起來。

雖然他自己在看,但既然已經問了,電磁室主任耿杰自然還是要詳細向他匯報︰「目前從測試的結果來看,兩款芯片都基本達到了設計要求。因為采用了精簡架構,運算效率更高,雖然元器件集成度我們還是不如從美國帶回來,摩托羅拉的產品,但實際運行效率還是比較令人滿意的。

要說差距,主要還是我們的通訊技術還趕不上摩托羅拉幾十年的積累,通訊電路的設計和元器件水平比人家略差一籌。」

說到這里,他嘆了口氣,這是基礎上的差距,不是一天兩天就能趕上的。他們已經盡力了,技術上的不足,並非勤奮就能一蹴而就,可以說,他們做到了問心無愧。

但隨即,他就興奮起來,大聲說道︰「不過我們因為有了郭總交付給我們六臂螺旋天線的原理圖,拿到這份原理圖後,我們對此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實驗,基本設計出了最佳的懸臂方案,大大提高了我們信號傳輸和接收的質量!

經過我們實驗,我們的天線靈敏度和接收效果,都遠過摩托羅拉!」

他興奮地說著,電磁實驗室的一群技術人員也是喜形于色,並驕傲地拿出了一枚試制的手機天線向郭逸銘展示。

郭逸銘接過這短小的天線,同樣是滿面笑容。

和摩托羅拉如同一根鞭子似的天線相比,這枚六臂螺旋天線可以用小巧精致來形容。整根天線長不過四公分,如果安裝到手機里,只會露出大約兩三公分的一點長度。

「真是太好了!」

他由衷地贊嘆道,這枚小小的六臂螺旋天線,相對于眼下的移動電話技術展來說,其價值甚至遠遠過了基帶芯片!

現在已經是82年了,數十年研究,各種通訊技術儲備都早已準備妥。摩托羅拉更是在73年就推出了基本具有現代手機雛形的的移動電話,可為什麼直到十年後的今天,還依然只能在小規模進行實驗,而無法切實推向市場?

原因很簡單,就是天線技術和電池技術不過關!

沒有高靈敏的天線,手機必須不斷加大信號輸出與搜索,語音質量差,通話時間縮短。電池的容量不足,更是移動電話無法進入商業實際運用的最致命弱點!就拿他們從美國購買的,摩托羅拉小規模試運行的移動電話來說,電話的雜音很大,要听清對方說什麼,需要放大嗓音大聲喊。至于通話時間就更不值一提,一塊剛剛充滿電的電池,僅僅能支持電話1o分鐘通話就沒有電了。

這簡直是笑話!

一個通話時間只有1o分鐘,隨時需要尋找電源的電話,能叫做移動電話?應該是叫移動座機吧!或者以它那巨大沉重的機身,干脆叫做移動板磚?在遇到壞人時,還可以用它來作為防身利器?

而郭逸銘拿給他們的六臂螺旋天線,可謂是將螺旋天線的性能揮到了完美境界。這種2oo8年才由弗吉尼亞大學研制出來的新型天線,在這時可以稱得上是劃時代的明!雖說為了制造成手機天線,對其進行了一定的變形設計,用蝕刻的方式纏繞在天線內部,但其效能在這個時代完全是無可匹敵的!

有了這種天線,再加上由他親自主導研的高容量手機電池,這兩個新技術將為手機插上一雙翅膀,讓它在這個時代成為無法抗衡的王者。

在先進的技術理念和材料科技雙重搭配下,什麼技術先驅,都只能成為他繼續前進的墊腳石!

只有材料,才能真正決定一個手機時代能否、且什麼時候到來!

材料,才是一切科技能否實用化的決定性因素!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材料為王最新章節 | 材料為王全文閱讀 | 材料為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