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朝廷怎麼看?」听到張凡問出來這麼一個問題,朱宣圻一愣。他一時之間也想不夠明白,張凡怎麼會突然問這些。不過,剛剛兩人還那麼說話,朱宣圻也就馬就弄明白了,恐怕張凡是想要探探他的口風。
說起來,朱宣圻對于張凡倒也不怕什麼。雖然錦衣衛管理、監察王族的事情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了,但是他作為大明朝勢力最大的藩王,而實際,蜀王也一直都是大明治下權力最大的藩王。朱宣圻對于張凡是沒有什麼好怕的,張凡在怎麼樣,也不會主動找他麻煩的。
但是,現在這事情可就不一樣了。現在過來找他麻煩的不是張凡,張凡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個跑腿的罷了。真正要找他麻煩的是李太後本人。這麼一來的話,張凡的角色也就有些明朗了,他現在是作為李太後眼線的一個角色。也就是說,如今李太後想要對付他朱宣圻,這件事情已經是板釘釘的了。但是李太後到底打算怎麼來制裁他,卻還是沒有個定論。而朱宣圻知道,能夠左右李太後的的決定的,必然就是張凡的話了。
雖然覺得很不可思議,雖然覺得這麼一來對他也實在是太好了,但是朱宣圻卻是有種感覺,張凡如今在探他的口風,實際就是在為他如何向李太後匯報這件事情而作打算。也就是說,朱宣圻現在會說出來什麼,也就直接影響到了他以後的命運了。
或者,干脆換句話說,朱宣圻現在就要好好打算,到底應該怎麼來回答張凡所提出來的這個問題了。
看似很簡單的一件事情,只要自己回答的對了,到時候只會受些小小的影響,對于打的事情根本就沒有任何動搖。但是實際,這件事情卻是非常難辦的。因為張凡所問出來的這個問題,看起來就這麼簡簡單單的一句話,但是實際卻是復雜無比的。
張凡問的實在是太籠統了,他問朱宣圻對現在的朝廷怎麼看,這簡直是讓朱宣圻無法回答了。試問,張凡又沒有給出一個具體的方向,這讓朱宣圻怎麼說?到底是說朝政,還是說細節?是說如今朝中的大臣如何,內閣怎麼樣了?還是說當今的皇怎麼怎麼,太後執政又如何如何?完全沒有個準確的方向。
而且並不是只說好的這麼簡單,要說張凡看起來對的才行。而且,還不僅僅是要對張凡的口氣,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好這個範圍,這才是最難的。
說的太過細節了,或許在張凡看來,朱宣圻就變成了一個只懂得斤斤計較的,只知道著眼于小地方,目光短淺的人罷了。當然,這麼一來的話,自然是能夠讓朱宣圻度過這個難關,讓李太後覺得,朱宣圻並沒有那麼太大的野心,不值得她出太重的手教訓。
但是,這樣好雖好,卻不是朱宣圻所希望遇見的。要說為什麼的話,說是他的自尊心在作祟也好,說是想要面皮也罷,都是一樣的。到時候,恐怕就算是李太後不會出手對付他,他這麼個「目光短淺」的「個性」也將要傳遍朝野了。
若是換了一個人,恐怕覺得這樣也沒什麼不好的,畢竟相比起來面子什麼的,只要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和地位,那也就足夠了。
但是朱宣圻卻並不這麼認為。要說為什麼的話,實際就是因為他在身為人子之時,實在是遭遇過了太多的冷遇。經歷過那些事情的朱宣圻,對于這種事情那絕對是接受不了的。他好不容易熬到現在,終于是到了出人頭地的時候,成為了王爺,也絕對沒有人再敢瞧不起他了。他是絕對不會讓過去的那些不好的回憶再一次出現在自己面前了。
可是,如果說的方面太大了,把整個朝廷,如今的朝政全都算進去的話。這麼一來也不會,又會給人一個錯覺,覺得他實在是有些太過狂妄了,整天就是在考慮這些東西。試問,天天考慮這些事情的人,又怎麼能夠沒有野心呢?
如果朱宣圻跟張凡說了這些事情的話,到時候張凡回去這麼一說。恐怕原本,李太後也只不過是想要教訓教訓他而已,但是听到張凡這麼一說,恐怕馬就改了主意了。放眼在這個地方的人,絕對是有野心的。而對于朱宣圻這麼一種,有身份地位,有權勢,又有野心的,必將成為李太後最為重點的打擊對象了。這也絕對不是朱宣圻所希望看到的了。
而光是這麼一件事情,就已經是讓朱宣圻有些不太好回答了。但是他所要考慮的還遠遠不只是這些。
即便是他願意放下個人的自尊問題,選擇那種細節面的問題來跟張凡說。但是到底應該怎麼說,說些什麼才好呢?朱宣圻雖然跟張凡也算是相處了有一段時間了,但是對于朱宣圻來說,他還當真是不怎麼了解張凡的。
不了解張凡,也就不知道他心中到底是支持哪一種觀點的。而如果連這一點都不清楚的話,想要獲得張凡在這方面的認同,也就有些困難了。
當然,有很多事情,其實也並不需要太過于糾集細節,不需要說的那麼相信。只需要說一些大體的東西,說一些大多數人都能夠認同的東西,而且也不要說的太過詳細了。這麼一來的話,就算是你說的不怎麼準確,但是也不表示你說的不對。只要能夠讓對方認同,那就可以了。
可是,這也不是完全正確的辦法。只能說這麼做,有著八成的成功幾率,但是卻並不是十成十的,還是會有意外發生的。
什麼意外?萬一,張凡就是不吃他的這一套,這可怎麼辦?萬一,張凡就是特立獨行,所想的事情,就是跟別人不一樣,這又怎麼辦?
朱宣圻說出來那種平常人大都能夠接受的話,但是就偏偏張凡站在不同的觀點,不同意他的話。這麼一來,他豈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嘛。
所以到了這個節骨眼,朱宣圻當真是卡在這里了。他不知道如何回答張凡的提問,才能夠準確地讓張凡覺得自己只不過就是一個胸無大志的安逸王爺罷了,他掌握不好張凡心中的度。
而張凡,面對朱宣圻的沉默,卻也並沒有急著催促他回答什麼。說起來,他會這麼問,也是有原因的。
雖然正如同之前張凡曾經幾次強調過的,他這一次來四川,的確是沖著朱宣圻而來的。但是,到最後做主應該如何去找朱宣圻麻煩的人,並不是張凡,而是李太後。張凡只不過是為了給李太後收集證據,最多最多,也就是再給朱宣圻捏造一些證據的人。當然,即便是捏造,也不能太過離譜了,要不然就太假了。
張凡只是負責這些,最後定奪的就是李太後了。但是這並不代表張凡就一點都影響不了李太後的判斷了。
沒錯,他的確是不知道李太後到底打算怎麼辦,但是他卻也能夠猜出來一些。當初,發生了對于朱翊鈞的行刺事件,而作為幕後策劃者的李太後本人,卻是並沒有馬就利用這件事情去制裁朱宣圻,只不過讓人放出了風聲去,說這件事情很有可能就是朱宣圻在背後指使的。
但是,這種事情,如果沒有她的點頭,即便是所有的證據全都指向朱宣圻,只要李太後不開口,就永遠也沒有人敢點頭說是。
而李太後就這麼著,將這件事情懸著。若是她當真是想要置朱宣圻于死地的話,何須顧慮這些那些的,就算是硬說這件事情就是朱宣圻做的,然後派人去將他緝拿歸案,也沒有人敢說什麼。況且,李太後也不是那種優柔寡斷的人,如果說這樣做更加有利的話,她絕對能夠做得出來的。
但是,李太後最終還是沒有這麼做。
為何?張凡能夠想得到。李太後之所以要針對朱宣圻,並不是因為她害怕朱宣圻威脅到她的權力了,她是害怕朱宣圻會威脅到朱翊鈞的權力。可以說,李太後所做的一切,全部都是為了朱翊鈞的。
從這里來看的話,就很明白了,李太後現在執政,但是卻是在為她的兒子將來登基之後打下基礎。
而如果她硬是要弄掉朱宣圻的話,到時候恐怕就不好收場了,就算是起了兵禍,恐怕也沒什麼好奇怪的。
雖然朱宣圻只有不過兩千人馬,就算是虛報下來,最多最多也就只有五千,不過超過一萬人。朝廷要擊垮他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但是不管如何,這麼一來天下勢必會亂起來。而這一亂,也就不知道要到何時才能夠平靜下來了。
朱翊鈞還有十年的時間就能親政。十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李太後絕對不可能把一個混亂不堪的爛攤子教給她的兒子的,所以她希望的是穩定。
也就是說,李太後在這件事情的主張,是既能夠給朱宣圻以警告,又不會發生太多事情。
張凡明白這一點的。但是他這個時候卻是想要听听朱宣圻到底是什麼想法。張凡跟李太後的想法是一樣的,但是不管如何,朱宣圻的想法才是斷定如何來處理這件事情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