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器作坊研制出第一支火槍,不用指望這種火槍多麼多麼領先于時代,實際上工匠們就是將火炮按比例縮小就制出這種火槍。
文青帶著一眾屬下去瞧新鮮。
這種火槍的使用方法跟火炮差不多,向高自告奮勇跑去試射。
拿起一支火槍,向高打開彈藥袋,先取出火藥倒入槍膛,然後用木條將火藥壓實,再裝入鉛子,再將一根浸過油脂的細麻繩一端放入火槍的彈藥艙,然後向高點燃細麻繩。
砰!
听到火槍的轟鳴聲,眾人一臉的期待,結果一看,一百步之外的木耙上什麼都沒有。
黃有糧大聲嘲笑︰「月兌靶了,向兄弟,你不該是在打鳥吧?」
向高一臉的無辜,指了指前方的地上,道︰「不是月兌靶,是射程不夠,鉛子打不到一百步那麼遠。」
眾人一看,果然,鉛子躺在八十多步外的地上,離木耙還有十幾步的距離。
文青問工匠︰「這種火槍的射程是多少?」
工匠答道︰「經過計算,這種火槍理論上有一百步的射程,不過實際制造出來的火槍肯定射不到那麼遠,主要是彈藥艙的密封性不好,容易漏氣。」
向高又試射了幾次,最終確定,這種火槍的射程只有八十步,多裝點火藥肯定能射得更遠,但是火藥裝多了容易炸膛,工匠們的實驗結果是現在的定裝藥剛剛好,既能保證最大射程,又不會導致炸膛。
三十步之內可以射穿鐵甲。
火槍的威力讓文青大失所望,射程只有八十步,三十步之內才有可能射穿鐵甲,而且更讓人難以忍受的是射速,以向高的技術和熟練程度,一分鐘之內也只能兩發,這種射速連弩都不如,威力更是跟弩沒法比。
這種坑爹貨有什麼用。
「這種火槍還能不能改良?」
「當然可以,」工匠答道︰「只要彈藥艙的密封性上去了火槍的射程自然可以增加,現在的問題是尺寸不夠嚴謹,我們準備先制造出一批刻度完全統一的度量衡器具,按照大人的要求將精確到毫米和克,只要度量衡足夠嚴謹,制造出來的火槍就會更好。」
「還可以在槍管上添加望山,這樣也方便瞄準。」向高也提出一個建議。
工匠卻搖頭,道︰「無法添加望山,火槍畢竟跟弩不一樣。」
文青想起現代步槍,道︰「可以在火槍尾部加一個標尺,槍管前端則增加一個準星,這樣就可以方便士兵瞄準。」文青拿出了他的手槍,指著手槍上的標尺和準星道︰「就像這樣。」
說著,文青舉起手槍瞄準一百步外的木耙,標尺、準星和木耙三者一線,然後扣動扳機。
砰!
文青的手槍比不著調的火繩槍給力多了,木耙上出現一個彈孔,文青的準頭還不錯,準確命中紅心。
眾手下也不是第一次看見文青的手槍了,以前他們還沒什麼感覺,只是覺得手槍的威力很大而已,可是現在跟火繩槍一對比,手槍的優越性顯而易見,文青一拿出手槍抬手就射,根本不用裝填什麼火藥和鉛子,而且小小的手槍居然能射一百多步,相比之下,長度是手槍幾倍的火繩槍的射程居然只有八十步。
向高十分好奇,「大人,能不能給屬下看看?」
文青將手槍遞過去,不過系統說了手槍是綁定的,只有他自己能用。
向高接過手槍翻來覆去地研究一番,又學著文青剛才的樣子瞄準木耙扣動扳機,不過不管他怎麼用力扳機就是扣不下去,向高不信邪,使出了吃女乃的勁,結果小小的扳機就是不為所動。
「你就這麼點力氣嗎?」黃有糧嘲笑了一句,搶過手槍試了試,結果他發現他同樣拿手槍的扳機無可奈何。
王勃和木芝也試了試,照樣不行。
「我來。」莫青言也起了好奇心。
還是沒用,小小的扳機大有「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任他橫,明月照大江」的意思,不管莫青言怎麼用力,扳機就是扣不下去。
文青啞然失笑,解釋道︰「沒用的,這支火槍上有一種機關可以綁定使用的人,這支火槍已經跟我綁定了,別人都用不了。」
其實文青的心里卻是非常吃驚,系統太給力了,沒想到那個什麼基因鎖居然是真的,說綁定就綁定,這已經超出了文青的理解範圍。
不過管它的,能用就行,別人用不了更好,免得手槍被人偷走然後別人再拿著手槍來殺他。
「原來如此,」莫青言放棄了努力,將手槍還給文青,驚訝道︰「這種機關屬下倒是第一次听說,墨家機關之學果然神奇,我听說戰國時代墨家的人還能造出一種可以帶人飛到天上的機關鳥。」
這個機關鳥史書上倒是有記載,就是一種滑翔飛翼,不過這種滑翔翼非常簡陋,而且是木質結構,使用這種飛翼需要莫大的勇氣,因為它非常危險,基本上使用這種簡陋的滑翔翼跟自殺也沒什麼兩樣,而且是跳傘自殺,很潮流。
文青將手槍丟給工匠,「你們拿去研究,最好能造出這種卵形金屬子彈。」
造出卵形金屬子彈是很有可能的,但是造出來也沒用,因為火藥或者說是炸藥跟不上,就算造出子彈外殼也沒有合適的彈藥可用,文青讓工匠研究子彈也就是那麼一說,真正的子彈不可能造的出來,但是根據這種子彈可以將現有的彈藥加以改良。
火繩槍太讓人蛋疼了,莫青言、黃有糧和王勃紛紛表示拒絕使用這種坑爹的火器,這種坑爹貨還不如弓弩。
歐洲人估計很願意用這種坑爹火槍,而且他們的確是用坑爹的火繩槍一直用了幾個世紀,但那是因為歐洲的弓弩不給力,他們是沒得選,但是對于中原人來說,有更好用的弓弩就沒人願意用威力、射程、射速都差了老大一截的火槍。
倒是木芝、向高和王老根三人對這種坑爹的火繩槍有些興趣。
向高首先說道︰「炮營要這個,我們炮營的士兵光是練習炮術都忙不過來,沒有時間鍛煉近戰能力,這種火繩槍雖然差了點,但使用起來很簡單,就跟開炮差不多,炮營的士兵不需要訓練就可以用。」
木芝也道︰「我們廂軍用這個剛剛好,廂軍又不用打仗,只需要防守巴石縣再偶爾對付少量的土著,刀槍弓弩沒什麼威懾力,火繩槍雖然不好用,但是威懾力十足,一開槍就是火光閃閃,還砰的一下,光是聲響就很能唬人。」
文青一听,大為皺眉,道︰「如果你要火繩槍僅僅是為了唬人的話,那你們廂軍就不能用火繩槍,火繩槍是能唬人,這沒錯,但是它畢竟是火器,而火器需要經過長期嚴格的訓練才能熟練使用,你們廂軍雖然不用打什麼仗,但是巴石縣周圍土著眾多,以後肯定會有土著來鬧事,到時候正規軍不在的話就得靠你們廂軍去對付土著,如果你們拿著火繩槍當燒火棍使,到時候你們怎麼對付土著?」
文青的話雖然不重,但是神色卻很嚴厲,木芝嚇得一縮腦袋,訕笑不已。
「這樣,廂軍可以裝備火繩槍,不過必須嚴格訓練,以後廂軍的標準裝備就是一支火繩槍、一把刀和一套半身鋼甲,少量裝備火霹靂。木芝,你得把士兵的訓練抓好,如果土著來鬧事的時候廂軍不堪一擊,到時候我就拿你的腦袋去安撫百姓。」
木芝一個激靈,連忙保證︰「屬下定當嚴格訓練士兵。」
點點頭,文青又想起歐洲人往外殖民的時候都是給百姓發放大量火槍,土著來鬧事的話,土著多了自然有軍隊頂上,土著少了百姓自己就可以對付,或許可以學學歐洲人的做法。
「發布命令,允許槍支私有,百姓可以用成本價購買火繩槍,無論男女老幼都可以購買,不過每人只能購買一支,而且所有的槍支都必須登記。」
「禁止向土著販賣槍支,違者處死,罪及全族。」
黃有糧大驚,連忙勸阻︰「不可,大人,槍支不能私有啊,如果百姓有了火槍,雖然火繩槍很差,但是它畢竟是火器,如果民間擁有大量火器的話,對大人的統治很不利啊。」
王勃也勸道︰「是啊大人,黃千夫長所言極是,如果百姓擁有了火槍,他們是會造反的。」
文青反問︰「你們會反嗎?我問你們,如果你們是普通百姓,而且官府給你們發放火槍,你們會造反嗎?」
眾人齊齊搖頭,連黃有糧和王勃都不例外,造反又不是好事,活得下去的話鬼才會造反,造反是要死人的,而且是死很多人。
「這不就對了,」文青一拍手掌,笑道︰「你們看,給你們火槍你們都不會造反,你們覺得其他百姓跟你們有什麼不一樣,難道其他人拿到火槍就造反?」
眾人再搖頭。
「所以說,對于普通百姓來說,即使他們拿到火槍也不會造反,即使他們造反也不是因為他們有火槍,而是因為官府逼迫太甚,官府逼得百姓活不下了去百姓才會揭竿而起,有沒有火槍不是造反的理由,官府盤剝太狠才是理由。」
文青指著北方,說道︰「中原是什麼情況你們都知道吧,現在的中原造反事件層出不窮,就是因為大宋朝盤剝的太狠,百姓被逼得活不下去,不得不反,我允許火槍私有,就是希望土著來鬧事的時候百姓有能力自保,如果允許槍支私有,一旦土著來鬧事,土著人多的話自然有軍隊去對付,人少的話百姓自己就能搞定土著,不需要官府出動軍隊。」
眾人一想,的確如此。
莫青言想了想,眼楮一亮,擊掌道︰「而且允許槍支私有的話,百姓買了火槍自然會自己練習,這樣一來不就相當于百姓自發練兵麼,如果戰事緊張兵力不足的話,大人只需發布一紙征召令,輕輕松松就能召集數之不清的士兵,這些士兵還都能熟練使用火槍,稍微訓練就可以將之投入作戰,火繩槍雖然很差,但是幾萬十幾萬火繩槍一起使用的話,任何敵人都不在話下。妙,大人的這個主意大妙,槍支私有果然是個好辦法。」
眾人一听,都覺得有理,紛紛出言附和。
槍支私有一事就這麼定了下來,無人反對。
其實文青允許槍支私有還有一個意思,這個意思卻沒人看出來,那就是讓百姓有能力造反。
文青以前听說過這麼一句話︰一個國家能否長治久安,不在于該國的實力多麼強大,而在于強弱之勢是否均衡。也就是說,官方的實力不能太大,不能將民間壓制到毫無反抗能力的地步,民間的實力必須與官方的實力保持一個平衡。這番話文青已經不記得是從哪里看到的,不過他對這番話非常認同。
這番話粗淺的意思就是要讓百姓有能力造反,只要百姓有了造反的能力,那麼官府就不至于胡作非為,如果官府盤剝的太狠了,百姓一個不高興就會直接揭竿而起,換個官府就是。
當然,這番話的意思很深,並不只是說要讓官方和民間的武力保持均衡,實際上隨著科技的發展,即使允許槍支私有百姓也是沒有能力造反的,總不至于讓百姓擁有坦克大炮飛機和導彈吧。均衡之勢不僅僅在于武力,更在于文化、道(德)、制度等等,這些都是文青努力的方向,而他所做的第一步就是要讓百姓擁有自保的能力。
此事略過不提。
槍支私有法令一經頒布,百姓的反應……沒有任何反應,沒有人歡呼,也沒有人咒罵,百姓對此無動于衷,買槍的人並不多,畢竟一支火繩槍的造價高達二兩白銀,即使官府以成本價出售,幾乎所有的人都買得起,但是沒幾個人願意花這個錢,火槍畢竟不是生活必須品。
這個需要慢慢來,時間一久百姓就會發現擁有火槍的好處了。
有一件事文青想錯了,他以為棉花到處都有,特別是南洋,南洋的棉花產量不要太高,先前鄭之流將織造場遷往巴石縣,文青許諾為其提供廉價的棉花和染料,結果到了南洋文青才發現,他居然找不到棉花。
找遍整個巴石縣,文青沒找到一兩棉花,甚至連棉花是什麼都沒幾個土著知道,別說巴石縣,周邊的土著都沒這玩意兒。
怎麼回事,文青記得棉花在公元前就傳到東方,怎麼現在的人居然連棉花是什麼都不知道?
鄭之流無奈地道︰「棉花這東西很久以前就已經傳入中原,不過一直都沒有推廣開來,整個中原也就只有兩廣和福建三路才有少量種植,棉花是大食人傳過來的,我本來以為南洋這邊的棉花比中原多,可沒想到……」鄭之流差點吐血,他的織造場幾千號人就等著棉花開工。
有一點文青覺得奇怪,問道︰「既然中原連棉花都不多,那你是怎麼想到要開棉織場的,大家連棉花都不知道,你織出來的棉布有人要嗎?」
「有啊,怎麼沒有,」鄭之流道︰「雖然棉花種的人不多,但那是因為沒人知道棉花這個東西,而棉布在中原還是很暢銷的,棉衣比麻衣強多了,穿起來也舒服,大食人拼命推銷棉布,稍微有點錢的人都願意穿棉衣而不是麻衣,以前這個錢都被大食人賺去了,我開設棉織場就是想從大食人嘴里搶食,棉布那麼大的市場,由我來賺總好過被大食人賺走。」
這倒是。
「棉花啊棉花,哪里有棉花呢?」鄭之流魔怔了。
文青想起劉善對南洋的情況比較熟,跑去問劉善。
「棉花啊,」劉善想了想,道︰「棉花在南洋也不多,越南人很久以前就開始種棉花了,不過跟中原一樣,越南人種的也不多。我听說南邊的渤泥、柔佛等地的土著有種棉花,渤泥我去過,那邊的土著的確有很多人種棉花,但渤泥只是一個小國,全國才只有十多萬的人口,即使很多人種棉花總共也沒有多少,至于柔佛那邊我就不知道了,我沒去過柔佛。」
鄭之流非常郁悶,一咬牙,「棉花不是大食人傳過來的嗎,大食人肯定有大批量的棉花,大不了我從大食人手里買。」
「估計大食人不會賣給你。」劉善也是商人出身,他知道沒有商人願意看著競爭對手做大,大食人有棉花不假,但是這麼多年了也沒听說大食人賣過大批量的棉花,棉布倒是經常賣,大食人在棉布上賺瘋了。
「不用從大食人手里買,我想到了一個地方,那里肯定有大批量的棉花,要多少有多少,而且價錢便宜到爛大街。」文青想起了印度,印度可是棉花的傳統產地,棉花遍地,而且價錢的確很便宜。
但是印度是不是太遠了點?
遠也得去。文青可不想僅僅只賣琉璃,琉璃畢竟是奢侈品,賺錢很凶,但市場不大,關鍵是琉璃的產量只有那麼點,文青是可以擴大產量,但是沒人買他生產出來又有什麼用,而紡織產業就不一樣了,這個產業是可以無限擴大的,工業化是怎麼來的?英國人告訴我們,工業化首先由紡織工業開始。
為了紡織工業,為了工業化,文青決定下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