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妙才周郎始出山,短目劉繇罷英才
這一段描述中真真假假,還請各位不要太過挑剔。周郎公瑾出山,比之諸葛亮要相差很多。畢竟諸葛孔明是很騷包的一個謀士,在演義中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對他的描述,尤其是三氣周郎,顯示出周郎與之智慧不相符的度量;其中「死諸葛嚇退活仲達」,雖然是用來體現司馬仲達的疑心之慮,但是亦有些……
好了暫時不再細表前人如何?畢竟我的水平比之前人差之甚遠。那麼就繼續開講我思想中的故事吧……
話說孫策等人兵出壽春,朝著廬江而來。這一日,行進歷陽境界,大軍對面忽然出現一支軍隊迎面而來。
為首一人,身著白衣,內襯軟甲,坐下一匹汗血寶馬,一身遂做儒生打扮,卻又顯得威武至極。只見其資質風流,儀容秀麗;又看他手掌長槍,腰懸寶劍,劍眉虎目,威風凜凜。此人何人?此人乃是廬江舒城人氏,姓周,名瑜,字公瑾。原來孫堅討伐董卓之時,移家舒城,周瑜與孫策同年,自幼交情甚密。故此結為仲昆,孫策年長周瑜兩月。周瑜便以兄長事于孫策。
周瑜打馬來到孫策近前,下馬便拜︰「瑜見過兄長!兄長別來無恙乎?」
「賢弟如何在此?」孫策見是周瑜,十分高興,急忙下馬攙扶。
「家叔日前接到袁公路詔令,引為丹陽太守;弟往而拜之,今日省親返回,未曾想到在此得遇兄長。」周瑜急忙說道,「兄長不在袁公路那里從差,今引兵何往?」
「哎!賢弟,一言難盡也!」孫策叩打哀聲,將自己在袁術之處的際遇相告,「袁公路色厲內荏,飛揚跋扈。愚兄累于他攻城拔寨,竟受其漫默相待。想先父之英雄,愚兄心頭有愧也!更兼母舅傳書,君理、子衡二位以明言相勸尉。愚兄遂以玉璽謀得袁公路兵馬三千。」
周瑜本是一個胸懷大志之人,頗有經韜緯略之才。聞言大喜,他向孫策作揖稽首道︰「吾兄欲謀大事。愚弟願效犬馬之勞,共圖大事。」
孫策自知周瑜之才,心下大喜,言道︰「能得賢弟之助,大事諧矣!」遂引周瑜與朱治、呂範、韓當、程普、黃蓋等人相見。
周瑜與眾人一一施禮之後,又向孫策獻計︰「吾兄欲濟大事,可知江東有二張乎?」
孫策不知,遂問道︰「何為二張?」
「一人乃彭城張昭,字子布;一人乃廣陵張,字子綱。二人皆有經天緯地之才,因避亂隱居于此。吾兄何不聘之?」周瑜解釋道。
孫策欲興大事,迫切需要人才。聞言大喜,他立刻使人準備禮品佳物,往而聘之。二人各據言辭,俱不入聘。
周瑜謂之曰︰「賢兄可知此二人不至之故?」
孫策看著周瑜,笑著說道︰「公瑾莫不是要告訴為兄,賢士高人當親往而求之?」
周瑜點頭應是︰「不錯,如今天下紛亂,明主難遇。大才皆隱于市井、山野,不予出仕,乃是天經地義之事。兄親往而聘之,其知兄長之大義,明兄長之宏志。焉有不出之理?」
孫策遂與周瑜再備禮品,親至其家。
果然,听聞孫策親至,二張皆出郭相迎。四人相談甚歡,孫策遂極力聘之,周瑜更是盡力周璇。二張最後許允相隨。孫策遂拜張昭為長史,兼領撫軍中郎將;張為參謀正議校尉︰商議攻擊劉繇。
若直接攻擊劉繇,恐劉繇傷害家中老幼。周瑜在側言道︰「仲謀自幼聰穎,此番吳太守遣書信于兄長。其定得知,應早有準備。」
其話音未落,竟有軍士來報︰「稟報將軍,營外有位公子領近百名兵士護送一些家小欲見將軍。」
「二弟仲謀?」剛剛周瑜所言,今番盡然有人前來,孫策第一時間想到的便是孫權。孫策、周瑜眾人遂出帳相迎。
只見營門外,一員小將,碧眼虯須,身穿黃緞長袍,腰懸三尺長劍,身後七八輛家眷車馬,四下里百十余名軍士隨從。此人不是孫權又是何人?
「二弟,你端的好時機!」孫策出來,一看果然是自己的親弟弟孫權,一把抱住孫權說道。
「弟得知舅父受辱,延書于兄長,遂自作主張引兵士隨從遣家而出,在側等候兄長大軍歸來。」孫權說道。
「好!」孫策遂到車前向兩位母親請安,又至車後見過自己叔父孫靜。
一眾家眷已然月兌離劉繇勢力,孫策自然可以用強兵討伐劉繇,遂向周瑜、二張問計︰「盡家眷盡出,只苦了舅父尚在敵軍營中。敢問如今我軍以何計策破敵?」
「兄長討賊之名,去掉報仇兩字。只以袁公路之名義,討伐劉繇。如此一來,劉繇只知袁公路欲絕其後,而以吳太守之懦弱不以為然也!如此內應已成,只需我軍兵臨廬江,此城便入囊中。」周瑜獻計說道。
「尚需先行安置主公家眷,方可行此事!」張昭進言道。
孫策遂使孫權與叔父孫靜領家眷暫住歷陽城外山林中隱蔽起來;使士兵傳散謠言倍說「袁術欲除劉繇而後快,更使孫策討伐廬江。」;又使人送戰書,明告劉繇︰自己統兵討伐之。
當下听聞孫策引兵來攻,劉繇急忙召集眾將商議。
張英早听說孫策此子比其父孫堅之勇猛更有過之,一直不為服氣,听聞孫策引兵攻來,遂請戰曰︰「區區孫策小兒,何足掛齒?某引兵屯于橫江,縱有百萬之兵,亦不能近也!」其言未畢,帳下又有一人高聲喊道︰「某願為前部先鋒。」
此聲音極為清晰,明朗。眾人舉目視之,乃東萊黃縣人太史慈太史子義是也。原來太史慈解了北海之圍,又隨孔融前往救援徐州。待徐州之圍解困之後,他便投奔揚州,找劉繇。哪知劉繇早已離去,改牧豫州。正要投豫州,劉繇又被曹操所敗,正值路上相遇,便收于帳下听差。
當下听聞孫策兵來,太史子義爭功顯聖心切,遂自請願為前部先鋒。劉繇知太史慈武藝高強,非手下眾將可以比擬,但其年紀尚輕,遂言道︰「汝年歲尚輕,未可為大將,便在吾左右听命就是。」
劉繇遂使張英領兵屯于橫江,攔截孫策兵馬;又屯糧響十萬斛于邸閣。
不日,孫策引大軍趕到。張英列隊相迎,兩軍會于橫江外沙灘之上。孫策提槍策馬欲出,黃蓋從旁攔住︰「少主休急!待老夫先打頭陣。」
孫策允之。
張英卻于陣前大聲罵道︰「孫策小兒,汝父堪稱江東猛虎。汝區區小兒因何伏于袁術匹夫之麾下焉?」
黃蓋提鐵鞭縱馬上前,指著張英的鼻子叱罵道︰「張英匹夫,自家境界不保!竟然來奪他人地境。吃我一鞭。」
張英晃兵刃相迎,二人戰在一起。話說張英張士雄果然不愧劉繇麾下第一猛將,與黃蓋殺的是難解難分。
然而好戲不長,二人正在廝殺之時,張英後軍忽然大亂。張英抽冷子一看,心中徒然大驚,但見邸閣方向火光大起。張英急忙舍了黃蓋,急速回軍救援。
孫策見張英急退,一揮長槍,驅大軍乘勢掩殺上來。
張英只得棄了橫江,往深山而逃。正踫上守糧兵丁前來回報︰糧寨之中有人放火。原來那糧寨中放火之人,更是兩員健將︰其一人乃是九江壽春人,姓蔣,名欽,字公奕。此人遭逢亂世,聚百人在揚子江畔,以劫掠為生,因久聞孫策乃是江東豪杰,更能招賢納士;另一人乃是孫堅舊部,九江下蔡人,姓周,名泰,字幼平,孫堅殉落之後,孫策又投了袁術,他便遇到了蔣欽,隨後入伙。得知孫策在此與劉繇交戰。故此特引其黨三百余人,前來相投。遂以張英糧寨為見禮。
孫策復得周泰,又得蔣欽,當下大喜;遂使二人為軍前校尉,又收的邸閣糧草數萬,軍械眾多,又兼降卒近五千余人。
周瑜向孫策進言,鎬賞三軍,使降卒與老兵同樣相待,再使降卒傳信與劉繇軍中同鄉在此之待遇。
孫策從其言,遂鎬賞三軍;又授意自己軍中老兵不得與降卒相隙,言論中使其放出自己軍中優待俘虜的消息。
隨後,孫策、周瑜等引兵渡過巢湖,兵進羨溪。羨溪之外有地名曰神兵亭,此地居于雞籠山之上。
卻說張英大敗而回,進府來見劉繇。劉繇大怒,欲斬之以正軍威。陳橫、陳武、樊能竭力勸免,又建議須領兵于神兵亭拒敵。
劉繇遂免張英之罪;又親領大軍于雞籠山神兵亭南下營。
*這一章寫的跟歷史有了很大的出路,還請各位看家不要進行對比。咖啡不認為演義中有多少真實情況,小說就有多少。那樣就沒有意思了。畢竟演義的真實度要接近小說,那麼穿越網文更多是架空、改變了歷史的很多內容。畢竟如果不改變,那麼不就是照搬歷史了嗎?介于之前很多讀者聲討咖啡不合歷史的內容,咖啡在這里向大家先道個歉,沒有沿著某位讀者的意思寫,委實抱歉!不過,很多東西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並不是所有人的觀點都一致的。全文字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