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番顛沛流離,當方密之逃至河南少室山下之時,不慎被盤踞此地的闖王舊將李際遇發現,一路追殺之下,他最終逃上了御寨山巔。
站在峰頂,方密之回望身後,數百名闖王兵士正高舉著明晃晃的鋼刀,伴隨著震天般的吶喊聲追了上來。
走投無路的方密之轉過身子,凝望了一眼腳下的千仞危崖,眼中閃過一絲決然之色,隨即縱身一躍,跳落深崖。
也許真是命不該絕,原本已經心懷死志,從山巔毅然跳落危崖的方密之,竟然不偏不倚的正好墜落在一株伸出崖壁的千年古松之上。
僥幸撿回一條命的方密之,隨後在陡峭的危壁之上發現了一個山洞。
在這個山洞當中,他無意中發現了一具已經風干數百年之久的尸體骨架,從遺骸的坐姿和遺物來判斷,此人生前應該是一位僧人,就在這具遺骸的後面,方密之發現了一張破舊的羊皮!
在仔細查看過羊皮上的內容之後,方密之這才發現,這張羊皮上記載的,竟然是少林寺中失傳已逾數百年之久的《洗髓經》!
根據佛門典籍中的記載,南朝宋末年間,達摩祖師從印度經由海路東度來中土,在廣州上岸,北上游歷中國各地,最後落腳于今日的河南嵩山少林寺。
達摩祖師在中國游歷和修行期間,看到當地的僧人因長年靜坐,多靜少動,身體因此欠缺平衡而不健康,于是在少林寺教導僧人一些健身的功夫,以平衡其身心發展。
後來達摩祖師圓寂並葬于少室山附近的熊耳山,因為數十年之後傳言有人曾經看到過達摩祖師,于是後世僧人好奇的開棺察看,卻發現達摩祖師的遺骨已經消失,僅留下一只鞋子于棺內。
接著僧人在祖師的遺物中發現一個膠封的鐵箱,里面有兩部以梵文著作的經書,這兩部書就是日後聞名于世的《易筋經》與《洗髓經》。
兩部經書當中,《易筋經》為外修之書,「易」是變通、改換、月兌換之意、「筋」指筋骨、筋膜,「經」則帶有指南、法典之意,顧名思義,《易筋經》就是改變筋骨的方法。
《洗髓經》為內修之書,講究的是練氣之術,乃是最為頂尖的內家功夫修煉方法。
原本這兩本經書都是作為鎮寺之寶,藏于少林寺藏經閣中的,但在宋末之時由于戰亂不休,少林寺屢遭劫難,就連藏經閣也無法幸免,被亂兵所劫掠,最終導致這部《洗髓經》不知所蹤。
數百年來,少林寺僧眾不知道花了多少力氣,四處尋訪,卻始終無法找到這本《洗髓經》的下落。
關于這一樁軼聞,方密之以前也曾經听一些武林中人提及過,但他實在是沒有想到,失傳已逾數百年之久的《洗髓經》,竟然會出現在少室山中的一處荒僻山洞當中,難怪會銷聲匿跡這麼長時間。
如獲至寶的方密之待到亂兵離去之後,想辦法逃離了少室山,假扮成乞丐模樣,一路南行避難,同時潛心修習秘籍。
到如今,經過了十余年來的精研苦修,玉林的一身內功修為早就已經達到了神光內斂的境界,可以說當世高手,幾乎已經無人出其左右!
呂岳听到這里,早就已經目瞪口呆,心醉神迷,臉上的驚詫之色久久未能平復。
老天,自己是走了什麼狗屎運?
《易筋經》和《洗髓經》這兩本在金老先生小說當中曾經無數次出現的神功秘籍,呂岳當然是久仰其名,爛熟于心,但他實在是不曾想到,有朝一日自己竟然也能夠與其扯上關系!
「宇宙有至理,難以耳目契。凡可參悟者,即屬于元氣。氣無理不運,理無氣莫著。交並為一致,分之莫可離。流行無間滯,萬物依為命。穿金與造石,水火可與並……」
呂岳接過玉林禪師遞過來的一本小冊子,打開一看,里面除了這一篇《洗髓經》的經文之外,在四周空白之處,密密麻麻分布著用端正小楷書就的注釋和體會。
「這一本《洗髓經》的運功法訣,你先自行參詳一下,若是在修習的過程中有什麼不解之處,為師會為你詳加解釋的。
記住,練功一途最忌急躁冒進,在修煉的過程中一定要循序漸進,寧可一開始慢慢來,等到打好了基礎,後面的進度才會順利得多!」……
過了鎮江府丹徒縣京口驛,屬于漕幫的這艘無錫快就沿著運河一路北上。
因為是少幫主翁岩的親自囑咐,再加上船中的乘客也就玉林和呂岳兩人,這一路上除了靠岸購買一些生活必需品,幾乎就沒有半分停歇過,船家將伙計分為兩班,幾乎是日夜搖櫓。
並且,這艘無錫快上掛著的是漕幫的旗號,沿途上也幾乎沒有任何阻礙,從鎮江到清江浦,三百多里的水路,竟然只花了數日功夫就到達了地頭。
清江浦位于淮安府山陽縣境內轄地,明清之際,由于北方運河的水量不足,過閘艱難,加上黃河行舟之險,所以按照規定,清江浦以北的運河只允許漕運船只通過,南省前來的客船到此則打止禁行。
幾乎是所有通過運河北上的旅客,都必須在清江浦進行「南船北馬」的交通方式轉換,經「九省通衢石碼頭」向北,渡過黃河來到王家營乘馬或馬車北上。
明代朝廷在淮安府城(今楚州)中心設立漕運總督署,負責漕運事務,又在府城西北的清江浦的開辦了規模龐大的漕船廠,隸屬工部分司。
到清初之時,朝廷考慮到此地處于黃河、淮河和京杭大運河交匯點,是治河工程最重要之處,便在清江浦設南河總督,品級為從一品或正二品,負責江蘇河道的疏浚及堤防。
正是這些極為特殊的政治和地理原因,從而催生出了一座新興的繁華水城,當時的清江浦各種店鋪、酒樓、茶社、浴室鱗次櫛比、日夜歌舞,同沿河的板閘、下河、淮安形成了一線繁榮的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