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會參戰嗎?
如果在一九一五年上半年,只要英法、特別是英國能夠在一些關鍵問題上做出讓步,美國就肯定會參戰。可惜的是,英國當局錯過了這個最佳時機。等到英國佬發現,如果沒有美國,協約國集團將打輸這場戰爭的時候,再要美國參戰,就不是那麼簡單的問題了,甚至不大可能。
根據戰後解密的資料,早在一九一四年底,英國就在慫恿美國參戰。
雙方進行秘密接觸的不是政府官員,而是銀行家。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場戰爭的最大獲益者就是銀行家,因為戰火摧毀了一切,而這正是銀行家牟取暴利的基礎。
當時,美國的銀行家明確提出,要讓美國參戰,英國必須答應一個條件,即承認美國銀行體系的霸主地位,也就是承認美元的國際地位,由美國銀行掌控國際金融,美元至少應該獲得與英榜平等的地位。
可惜的是,高傲的英國人拒絕了這個並不算高的要求。
由此導致的結果就是,雖然美國銀行開始資助英國,為英國發放了大量戰爭貸款,但是也同時為德意志第二帝國提供了戰爭貸款,並且使美國銀行家制訂了一系列的行動準則,即根據戰場局勢,在交戰雙方身上各押一定比里的賭注,以此確保在戰爭結束之後,美國是最大的贏家。
正是如此,在挪威海戰之後,美國銀行家開始看好德意志第二帝國。
由此可見,如果在一九一四年底或者一九一五年初,英國當局能夠認識到,即便英國打贏了這場戰爭,也會輸掉世界霸權,從而理智的承認美國的霸主地位,至少與美國分享世界霸權,那麼美國就會參戰。
可惜的是,當時英國當局沒有人認清這一點。
甚至可以說,直到挪威海戰結束,英國當局也沒有如此清醒的認識,仍然認為英國能夠通過取勝,保住排他x ng的世界霸權,讓所有敢于覷覦英國霸主地位的國家退避三舍,繼續維持獨霸局面。
等到英國當局認清楚這一點的時候,已經鼻時太晚了。
挪威海戰之後,英國政府正式開始與美國聯邦政府接觸,並且暗示美國當局,只要美國參戰,英國就將承認美國擁有同等的國際地位,與美國共同分享全球利益,甚至承認美國在海權上擁有與英國同等的地位。
問題是,美國當局此時己經認識到,參戰的風險、以及所需付出的代價太大了。
說白了,英國提出的條件,遠遠抵消不了美國付出的代價。
結果就是,美國當局、或者說是在幕後主導著美國政權的利益集團,特別是銀行與軍火利益集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英國皇家海軍在戰後必須退縮到北大西洋中線以東,放棄在大西洋沿岸的所有殖民地,在其他殖民地承認美國擁有同等的權益,並且由美國主導國際金融。
顯然,這樣的要求,超過了英國的承受範圍。
拖了幾個月,隨著沙皇俄國倒下,英國拖不下去了。
相反,美國卻可以隔岸觀火。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美國只要維持之前的政策,即在佔據了優勢的一方身上押更多的賭注,美國就將是這場戰爭最大的勝利者。說得簡單一些,不管是協約國集團、還是軸心國集團取得了最後的勝利,戰火都將摧毀參戰的歐洲列強,勝利的一方根本不可能在戰後成為世界級大國。到時候,呆在戰場之外的美國,憑借雄厚的國力、豐富的資源、眾多的人口將自然而然的取代英國,成為全球霸主,至少能夠獲得與英國同等的地位,與英國分享全球霸主的好處。
更重要的是,這個結局不由英國當局的主觀意願決定。
說得簡單一些,就算英國不肯服輸,而且擊敗了德意志第二帝國,也會因為巨大的戰爭消耗淪落為二流國家。
相反,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國打贏了這場戰爭,也同樣會因為巨大的戰爭損失,無法在戰後填補英國崩潰所留下的勢力真空,更不可能立即與美國打上一仗,因此美國將順理成章的取代英國。
如此一來,是否參戰對美國獲得的利益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
那麼,美國還會積極參戰嗎?
十二月二十四日,博納一勞到達華盛頓。
雖然威爾遜非常熱情的迎接了遠道而來的客人,並且專門在白宮為博納一勞舉辦了聖誕節晚會,但是在至關重要的問題上,威爾遜表現出了一個政治家應有的素質,沒有輕易做出讓步。
對博徑勞來說,一九一五年的聖誕節過得並不輕松。
有趣的是,威爾遜在款待博納一勞的時候,美國國務卿卻在接待來自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特使。更讓博納一勞沒有想到的是,在他離開華盛頓的第二天,美國國會批準了一項針對德意志第二帝國的貸款法案,把由聯邦政府擔保的貸款額度提高到了四十億帝國馬克,並且允許德意志第二帝國延遲償還之前的貸款。
顯然,博納一勞的華盛頓之行沒有獲得任何實質x ng的好處。
當然,這也與戰場局勢有關。
從十一月開始,帝國海軍用于封鎖英國本土的艦艇已經超過三百艘,其中包括一百二十艘潛艇。
為了避免開罪美國,帝國海軍在英國本土周圍,特別是在北大西洋方向上設置了兩道封鎖線。外圍封鎖線由破交戰艦負責,任何經過該區域的船只都需要接受帝國戰艦的檢查,如果運載了禁運品,將由帝國戰艦押送到帝國港口,在卸下貨物之後才準出港。內層封鎖線由潛艇負責,任何進入該區域的船只都將在未經警告的情況下予以擊沉,而且帝國不對此承擔任何責任。
這麼做,主要就是防止誤傷其他國家、特別是美國的商船。
當時,帝國已經正式向美國發出了外交照會。帝國並沒有錄奪美國的【自】由航行權,只是要求美國嚴格遵守中立原則,不向交戰雙方提供戰爭物資,而且帝國願意為美國在北大西洋上航行的船只提供安全擔保,即帝國海軍戰艦不會襲擊在非交戰區域航行的美國船只,但是不保證進入交戰區域的美國船只不會遭到襲擊。
嚴密的封鎖,產生了兩個結果,一是運往英國的物資大大減少,二是流入帝國的物資大大增加。
原因很簡單,美國的企業已經開足馬力,為交戰國生產各類物資,而這些企業肯定不會因為英國遭到封鎖而降低生產速度。大量物資生產出來之後,總得找到買家。在英國沒法購買的情況下,德意志第二帝國理所當然的成為了美國商品的最大買家,也因此成為了美國的主要債務國。
只是,當時德意志第二帝國還不是美國的最大債務國。
擺在英國當局面前的問題是,要想讓美國參戰,就要讓美國在英國下更多的賭注,也就需要在美國獲得更多的貸款,並且把這些貸款用來購買美國的商品,讓英國成為美國企業的最大客戶。
為此,英國只有一條出路︰奪回制海權,對德意志第二帝國進行全面封鎖。
說得簡單一些,只要美國的商品還在源源不斷的運往德意志第二帝國,那麼美國銀猝發放給德意志第二帝國的貸款就將越來越多,美國下在德國身上的賭注也就越來越大。只要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債務超過了英國,那麼美國就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幫助英國,而會支持德意志第二帝國。
也許有人會說,美國的通用語言是英語,而且白人主體是英國後裔。
別忘了,在美國的白人族群中,僅次于英國後裔的就是德意志後裔,而且說德語的美國人不比說英語的美國人少多少。
更重要的是,美國早已獨立,而且在獨立期間與英國的關系並不融洽。
美國人在追求美國人的利益,而不是在為前宗主國服務。如果幫助德意志第二帝國能夠給美國帶來更多的利益,那麼那些最大的利益獲得者,也是那些操控著美國政治的利益集團就不會為英國服務。
如果說,英國在此時就已束手無策,那還太早了一點。
一九一六年一月二十二日,英國海軍大臣費希爾到達華盛頓,向美國提出再美國感興趣的殖民地租借戰艦。
顯然,英國佬並不笨。
在大局的影響下,美國參戰的可能x ng並不高,因此在沒有辦法讓美國參戰的情況下,如果能夠獲得一些好處,也能起到不小的作用,而英國最想獲得的,也是最需要獲得的就是美國海軍的戰艦。
看得更長遠一些,如果能夠用美國的戰艦扭轉敗局,說不定還能拉美國下水。
說得簡單一些,如果英國皇家海軍能在海洋戰場上取勝,再次對德意志第二帝國進行全面的海上封鎖,那麼美國就會再次把賭注押在英國身上,甚至會為了幫助英國打贏這場戰爭而直接參戰。
顯然,英國佬非常精明。
問題是,向處于戰爭狀態的國家出租戰艦,符合中立原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