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風雲 卷一 德意志的榮耀 第九十八章 軍人的眼光

作者 ︰ 閃爍

全文字無廣告第九十八章軍人的眼光

在同輩將領中,山本五十六是少數幾個親美份子之一。

年輕的時候,山本五十六與其他人一樣,也非常仇恨美國。原因很簡單,在日俄戰爭之後,日本一直把美國視為最大的敵人,而且把美國當成妨礙其在西太平洋上進行擴張的主要障礙。受此影響,在將近三十年的時間里,日本的教育一直以反美為主,而像山本五十六這樣的海軍將領,自然也就受到了反美教育,自幼就把美國看成日本的敵人,進入海軍兵學校之後更是如此。

只是,在中國擔任海軍武官回國之後,山本五十六的觀念發生了變化。

到中日朝鮮半島戰爭之後,山本五十六更是認識到,美國不是日本的敵人,而是日本打擊中國的盟友。

隨後,中美關系因為中國倒向德意志第二帝國而決裂,日本上下更是認識到,美國是日本的天然盟友。

正是如此,山本五十六才成為了親美份子。

在山本五十六看來,美國最大的優勢就是其強大的工業實力,而這也是日本戰勝中國最為欠缺的東西。特別是到戰爭爆發前,中國的工業產值超過日本,成為東方的頭號工業強國之後,山本五十六的這個認識就更加清楚了。在他看來,如果沒有得到美國的支持,無法獲得美國工業力量的援助,日本戰勝中國的希望極為渺茫,即便在海洋上打了勝仗,也很難徹底打敗中國。

原因很簡單,中國是一個典型的陸權國家。

說白了,就算輸掉了海洋,中國也可以利用自身的資源、人口與工業基礎,在陸地戰場上擊敗日本。

相反,日本只要輸掉了海洋,就輸掉了一切。

反過來,即便日本贏得了海洋,也需要在陸地上擊敗中國。

這下,問題出來了。

中日朝鮮戰爭之後,日本海軍的地位再次超越陸軍,為了保證海軍發展,日本陸軍做出了很大的犧牲。

說得直接一點,就是日本陸軍已經與時代月兌節了。

在歐洲,德意志第二帝國、法國、紅俄等陸軍強國都已走上了機械化的道路,甚至連英國也組建了裝甲部隊。到大戰爆發的時候,日本不但沒有裝甲部隊,甚至沒有生產中型坦克的能力。(全文字電子書免費下載)

當時,日本最優秀的坦克,也是在歐洲戰場上根本拿不出手的輕型坦克。

更要命的是,即便是輕型坦克,裝備數量也極為有限。在大戰爆發的時候,日本陸軍的坦克總共還不到五百輛。

這是個什麼概念?

在德意志第二帝國,一個裝甲師就有兩百多輛坦克,而一個坦克師的坦克數量更是在三百輛以上。在德俄戰場上,一次大規模會戰中,雙方投入的坦克都在一千輛、甚至是兩千輛之上。即便在中國陸軍中,一個裝甲師也有近兩百輛坦克,一個坦克師的坦克數量接近三百輛。此外,中國陸軍以中型坦克為主,沒有多少輕型坦克,而日本陸軍全都是輕型坦克,根本沒有中型坦克。

朝鮮半島上的戰斗已經證明,日本陸軍根本打不過中國陸軍。

事實上,日本甚至沒有能力在短時間內武裝一支以坦克為中堅的裝甲兵,日本陸軍也就不可能進入機械化時代。

比如,在開戰之後,為了保證海軍正在建造的戰艦,特別是兩艘「大和」級戰列艦能夠如期完成,日本把幾乎所有裝甲鋼都供應給了海軍,生產坦克的工廠只能使用普通鋼材來制造裝甲板。又比如,為了保證海軍艦隊能夠出海作戰,以及得到充分訓練,日本把大部分油料都提供給了海軍,導致陸軍的裝甲部隊根本得不到足夠的燃油供應,已經裝備的坦克也成了擺設。

這些,都足以讓山本五十六等具有戰略眼光的將領相信,只有美國的支持與援助,才能幫助日本走出困境。

說白了,如果美國的工廠為日本所用,日本還愁沒有坦克嗎?

問題是,山本五十六更加清楚,美國不會無緣無故的幫助日本,更不可能用犧牲百萬美軍將士來為日本奪取西太平洋的霸權。

也就是說,美國幫助日本是有條件的,而這個條件就是,日本從今往後都不要企圖獲得西太平洋的霸權了,也別想成為地區性強國,更別說是世界大國,只能永遠呆在美國的羽翼之下,淪落為美國的附庸國。

用一些日本軍人的話來說,真要到這一步,日本將成為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的看門狗。

顯然,對于日本軍人來說,這是不可接受的結果。

當時,甚至有很多日本軍人認為,如果真要走到這一步,即便得與美國開戰,也要奪回屬于日本的東西。

事實上,山本五十六也有類似的想法。

只是,山本五十六並沒表現出來。

在他看來,最好的結局是日本海軍獨立打敗中國海軍,奪取西太平洋的制海權,然後再與美國進行參戰談判。如果有可能,得盡量限制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的影響力,只讓美國在進攻中國本土的時候出力。當然,美國肯定要索要利益,而日本能夠出讓的,也就只有中國本土的利益。

為此,在一九三九年,山本五十六還專門給海軍本部遞交了一份戰略評估報告。

按照他的分析,如果日本海軍奪取了西太平洋的制海權,而且美國在此時參戰,日本應該主動提出與美國分享中國的利益,即在徹底擊敗中國之後,以長江為界,美國控制長江以南地區,日本控制長江以北地區。

當然,因為過于敏感,這份報告並沒公之于世。

可以說,山本五十六有著非常精明的頭腦與非常銳利的眼光,而且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為日本服務。

可惜的是,大戰的走向,與他的預期相差了很多。

「硫黃島海戰」之後,日本海軍由優勢轉為劣勢,而且在士氣、斗志與氣勢上,都遠不如中國海軍。雖然山本五十六仍然有信心擊敗中國海軍,但是在他上面,連東條英機都極為悲觀。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日本當局把拉美國參戰當成了反敗為勝的唯一辦法。

嚴格說來,日本當局的判斷沒有錯。

退一步,就算山本五十六在接下來的戰斗中扭轉了局面,哪怕是一舉殲滅了中國海軍的西太平洋艦隊,日本海軍也沒有優勢可言。原因很簡單,到一九四一年,中國海軍鐵定能夠獲得三艘艦隊航母,而日本海軍最快要到一九四二年、甚至是一九四三年,才能獲得一艘艦隊航母。顯然,中國海軍不會等到一九四二年、或者是一九四三年才發起反擊,肯定會在此之前挑戰日本海軍。結果就是,山本五十六得再次創造奇跡,才有望擊敗中國海軍,而聯系創造兩個奇跡的希望顯然極為渺茫。此外,真要拖到一九四二年或者一九四三年,中國的戰爭潛力早已爆發出來,到時候肯定能夠獲得更多的航母,也就更有把握在海戰中擊敗日本海軍。

顯然,只有美國參戰,讓美國海軍到來,日本才有希望擊敗中國。

問題是,讓美國參戰的話,日本需要付出的代價太大了。

雖然山本五十六沒有參與相關談判,但是他早已了解到,東條英機已經在談判中做出重大讓步,甚至犧牲了日本的根本利益。比如,東條英機很有可能承諾讓美國在日本部署一支地面部隊,名義上是保護日本本土免遭中國攻擊,以及保護派駐到日本的航空兵,而實際上卻是為了控制日本。又比如,美國肯定會以提高日本的軍火生產能力為由,提出整合日本的軍事工業,而實際上卻是為了掌握日本的軍事工業,讓日本喪失獨立研制、設計與生產武器裝備的能力。

總而言之,美國不會平白無故的幫助日本。

真要走到這一步,日本還是日本嗎?

山本五十六非常擔憂,也非常不願意看到這樣的一幕出現,而做為軍人,他對此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與義務。

也正是如此,山本五十六才堅信,必須在海戰中擊敗中國海軍,才能讓日本免于淪落為美國的附庸國,也才能讓日本成為大和民族的日本。那麼,他要做的,就是抓住機會,改變日本的命運。

現在,機會已經交到了他的手上。

中國艦隊已經出發,而且肯定會去攻打硫黃島,那麼聯合艦隊就得在這場海戰中擊敗中國艦隊。

哪怕,美國依然會參戰,到時候,日本手里至少多了一些談判的籌碼。

更重要的是,海軍本部在發來的電報中提到,內閣中多數成員都支持聯合艦隊在硫黃島迎戰中國艦隊,而不是前往蘇比克灣,此外戰時首相也表示,聯合艦隊最好能在硫黃島擊敗中國艦隊之後再前往蘇比克灣。

也沒是說,日本當局已經改變了主意。

對山本五十六來說,這無疑是一件好事。

要知道,這意味著,他不用繼續躲避,可以光明正大的與中國艦隊決戰,也就有機會通過決戰扭轉整個戰局。

收到電報後,山本五十六就命令聯合艦隊轉向返回硫黃島,準備與中國艦隊決戰。

!@#

(全文字電子書免費下載)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帝國風雲最新章節 | 帝國風雲全文閱讀 | 帝國風雲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