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無廣告第一百三十二章時機
與一個月前的情形完全相反,這次幾乎所有人都認為,不應該立即向美國宣戰。
吳鐵生等陸軍將領擔心的是,如果立即向美國宣戰,資源肯定會向海軍傾斜,因此正在西伯利亞苦戰的陸軍肯定會受到影響。以空軍司令劉亞光元帥代表的空軍將領認為,日本還沒有投降,與美國開戰後,對日作戰行動肯定會遇到麻煩。海軍將領則認為,海軍還沒有為與美國開戰做好準備。
當然,關鍵是後者。
雖然第二批三艘「秦始皇」級航母,即「光武帝」號、「魏武帝」號與「唐高祖」號已經在六月初正式服役,配套的六艘防空巡洋艦、六艘輕巡洋艦與八艘反潛驅逐艦也在此之前交付給海軍,但是訓練工作還沒有結束,而且新式艦載戰斗機、俯沖轟炸機與魚雷攻擊機的量產工作正在進行,要到八月份才能取代現有的艦載機。如果考慮到飛行訓練,則要到十月份才能形成戰斗力。
在此之前,海軍依然只有三艘艦隊航母。
顯然,這點力量,根本不足以戰勝美國海軍,甚至不足以與美國海軍抗衡。
要知道,在年初的時候,美國太平洋艦隊的規模就增強到六艘艦隊航母,在五月份還獲得了兩艘快速戰列艦。
雖然美國海軍沒有實戰經驗,而且嚴重欠缺防空戰艦,但是美國與日本不一樣,除了擁有一支強大的海軍,還有強大的工業基礎。也就是說,要想戰勝美國,絕對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按照李向龍與魯志剛等人的判斷,至少要到年底,中國海軍才有能力戰勝美國海軍。
也正是如此,李向龍等人都認為不應該立即向美國宣戰,至少應該把宣戰時間推遲到年底,最好能推遲到一九四二年初。
原因很簡單,到一九四二年初,在開戰後建造的戰艦將陸續服役。
這其中,包括中國海軍的第二級艦隊航母,即「唐太宗」級。
前面已經提到,「唐太宗」級最大的改進之處是通過增大排水量,彌補了「秦始皇」級存在的缺陷。此外,「唐太宗」級還是中國海軍第一種配備了彈射器的航母,其航空作戰效率比「秦始皇」級大為提高。
在設計階段,馮承乾就明確提到,新航母必須配備彈射器。
雖然初期的艦載機都不需要彈射器,能夠直接從航母的甲板上起飛,但是隨著戰機的性能提升,起飛重量越來越大,而且載荷也越來越大。(全文字電子書免費下載)如果沒有彈射器,那麼戰機的起飛重量就會受到限制。
在研制新一代戰機的時候,這個問題顯得極為突出。
如果按照海軍提出的性能指標來設計,那麼新式艦載機都無法在最大起飛重量的情況下從航母上滑行升空,必須減輕載荷或者減少載油量,降低了戰機的作戰效能。只有使用彈射器,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最初,馮承乾希望直接發展蒸汽彈射器。
顯然,這太好高騖遠了。
以中國的工業實力,特別是工業技術,別說在一九四零年代,即便再等十年,也不見得能夠制造出蒸汽彈射器。
相對而言,液壓彈射器更加現實一些。
所幸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國也在開發液壓彈射器,而且給予了中國相當大的幫助。
正是如此,「唐太宗」級在設計階段才把彈射器考慮了進去,並且由此確定了艦載機的基本性能指標。
此外,馮承乾還有一個不大切合實際的想法,即采用斜角甲板。
只是,在馮承乾提出這個想法的時候,「唐太宗」級的基本設計已經確定下來,如果更改設計,必然耽擱建造工作。
結果就是,直到第三級艦隊航母,才采用了斜角甲板。
「唐太宗」級依然采用的是直通飛行甲板,前端設置了兩部液壓彈射器,並且用阻攔網與降落區隔開,降落區設置了十一道阻攔索,飛行甲板總長度為二百四十七米,僅比「秦始皇」級略長了一點,寬度則增加到了三十三米,有了明顯提高。增大飛行甲板寬度,最大的好處就是增加了待飛區的面積,可以在飛行甲板上系留更多的戰機,以及提高了飛行甲板的作業效率。
當然,飛行甲板增寬,艦體也隨之增寬,機庫面積大幅度提高。
與「秦始皇」級相比,「唐太宗」級的機庫面積增加了將近百分之四十。在同樣搭載四個艦載機中隊的情況下,可以將百分之八十的戰機置于機庫內,減少了系留在飛行甲板上的戰機數量。
顯然,這對提高飛行甲板的作業效率有很大的幫助。
這些都在外在的變化,而內在的變化更加重要。
受重心過高、以及儲備浮力偏低影響,「秦始皇」級在建造的時候,把設計中的裝甲飛行甲板換成了木制甲板,而且機庫甲板裝甲厚度也減少了三分之一。雖然在戰斗中,「秦始皇」級還沒有遭到過俯沖轟炸機攻擊,無法得知其水平防護是否足夠,但是從日本海軍幾艘航母遭受的攻擊看得出來,水平防護相當重要。
也正是如此,「唐太宗」級在設計的時候就十分重視水平防護。
從某種意義上講,「唐太宗」級增大排水量,主要就用于加強水平防護,比如采用了裝甲飛行甲板,而且厚度為七十毫米,機庫甲板裝甲的厚度也為七十毫米,水平裝甲總厚度為一百五十毫米。在建造的過程中,因為采用了更加緊湊的動力系統,出現了大約五百噸的噸位撫育,所以還在機庫甲板下方,增設了一層厚度為三十毫米的裝甲板,把水平裝甲總厚度提高到了一百七十毫米。
這是個什麼概念?
所有在大戰前建造的快速戰列艦,水平裝甲厚度大多在一百五十毫米左右,即便在大戰期間建造的一些快速戰列艦,水平裝甲厚度也沒有達到一百七十毫米。比如美國建造的「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的水平裝甲最厚處只有一百四十毫米,而「南達科他」級為一百五十六毫米,「依阿華」級則為一百五十二毫米。
一百七十毫米厚的水平裝甲,在當時肯定是絕無僅有。
當然,這還不是「唐太宗」級的全部。
在設計階段,「唐太宗」級並沒有考慮其他方面的防御,畢竟艦隊航母主要在遠離敵主力艦的海域活動,根本不會與敵艦打照面,甚至不大可能與敵中小型戰艦相遇,因此主力艦的防護根本沒有用。
只是,在建造過程中,一個新的威脅出現了。
這就是魚雷。
日本海軍損失的六艘航母中,有兩艘是被魚雷直接擊沉的,還有兩艘是在被魚雷擊傷後由炸彈擊沉的。
顯然,魚雷的威脅不可小覷。
結果就是,在建造過程中,「唐太宗」級增加了一道防魚雷隔艙,導致排水量增加了兩千多噸。
排水量增大,使「唐太宗」級的最高航速由設計的三十三節降低到了三十一點五節。
關鍵是,損失這點速度非常值得。
在隨後的戰爭中,六艘「唐太宗」級損失了四艘,其中沒有一艘被魚雷直接擊沉,而且多次被魚雷擊傷之後返回了軍港。
可以說,「唐太宗」級是一種非常重視防護、或者說是生存能力的艦隊航母。
對中國海軍來說,「唐太宗」級也是不可多得的艦隊航母。
雖然「唐太宗」級不是最先服役的,也沒有參加大戰期間的所有海戰,但是從一九四二年下半年開始,「唐太宗」級就是中國海軍中最為活躍、戰斗力最強大的艦隊航母,可以說是中國海軍的中堅力量。
可以毫不夸張的說,「唐太宗」級的優勢一直保持到一九四四年,即美國海軍的「埃塞克斯」級航母服役之後,才在部分性能上超越了「唐太宗」級,成為當時戰斗力最強大的艦隊航母。
顯然,中國海軍對「唐太宗」級的期望值非常高。
也正是如此,向李向龍這樣的艦隊指揮官才會提出,盡量推遲向美國宣戰的時間,最好等到一九四二年中期。
問題是,有這種可能嗎?
從三月份開始,隨著四發重型轟炸機服役,對日戰略轟炸全面升級。加上海軍修復了硫黃島上的機場,陸軍奪取了九州島上的機場,轟炸範圍擴大到日本全境,而重點轟炸地區就是以大阪、東京為核心的兩個城市區。
僅在四月份與五月份,中國空軍的轟炸機就出動了近兩萬架次,投彈近十萬噸。
更重要的是,空軍從四月份開始使用一種威力更大的炸彈,即專門針對日本的建築物研制的燃燒彈。
日本是一個地震多發國家,建築物多為低矮的木制房屋。
實戰已經證明,在轟炸日本城市的時候,燃燒彈比高爆彈的破壞力大得多。僅在五月十七日一天,中國空軍出動了六百余架次轟炸機,用兩千多噸燃燒彈,在東京市區內制造出了一片面積近二十平方公里的無人區。
可以想像,日本離投降已經不遠了。
只要日本投降,中美太平洋戰爭就將爆發,而日本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堅持到一九四二年下半年。
!@#
(全文字電子書免費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