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層在考慮進軍印度洋的時候,美英當局也在考慮同樣的問題。
因為第三艦隊在倫內爾島海戰中遭受慘重損失,幾乎全軍覆沒,所以在出兵印度洋的問題上,美國總統羅斯福不得不承認現實,即放棄了這個不切實際的想法,把這個難題交到了英國人手里。
客觀的講,這個時候,英國根本沒有能力出兵印度洋。
說白了,就算英國當局知道中國即將進軍印度洋,也肯定是束手無策,根本不可能出兵去守衛印度。
問題是,在這個時候,羅斯福給了英國人一個非常大的j 勵。
這就是,在提出美國海軍無力出兵印度洋之後,羅斯福就向英國首相丘吉爾提出,如果英國皇家海軍肯派遣兵力前往印度洋作戰,美國將在大西洋上投入更多的兵力,比如安排兩艘快速戰列艦前往北海,協助英國皇家海軍對付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公海艦隊,以及增強北大西洋上的護航兵力。
結果就是,丘吉爾覺得這是一筆很劃算的買賣。
在北海方向上,皇家海軍的壓力並不大,主要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公海艦隊並不具備奪取制海權的兵力優勢。關鍵,還是在北大西洋的護航作戰上,即北大西洋航線直接決定了英國的命運。
當然,這也沒什麼好奇怪的。
大戰爆發前,德意志第二帝國較為重視海軍建設,而且帝國高層也知道,能否在下一場大戰中取勝,關鍵也是能夠在海洋戰場上取勝。因此,在大戰爆發前,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建設的速度並不慢。而且維持著一支足以與英國皇家海軍抗衡的強大艦隊,具有足夠的戰斗力。
問題是。大戰爆發後。現實迫使德意志第二帝國把重心偏向陸軍與空軍。
雖然只有兩年,但是這兩年里,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已經被英國皇家海軍遠遠的甩在了身後。
到一九四二年初,英國皇家海軍增添了四艘戰列艦與三艘艦隊航母。
這個時候。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只增加了兩艘戰列艦與一艘艦隊航母。
顯然,在艦隊規模上。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已經遠不如英國皇家海軍了。如果考慮到美國參戰,向英國派遣的遠征艦隊,那麼德英海軍的差距就更加明顯了。甚至可以說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已經失去了決戰的基礎。
如此一來。英國皇家海軍就能抽調部分主力艦,用于其他戰場。
以當時的情況,在羅斯福答應派遣兩艘快速戰列艦之後,英國皇家海軍就算抽調三到四艘戰列艦前往印度洋,也不會對北海的局面產生負面影響。考慮到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只有一艘艦隊航母在編,而且北海過于狹窄。天氣狀況又不大好,並不適合艦隊航母作戰。英國皇家海軍還能向印度洋派遣數艘艦隊航母。
六月六日,丘吉爾就簽署了組建「第二印度洋艦隊」的首相令。
次日,第二印度洋艦隊在樸茨茅斯港宣告成立。
擔任第二印度洋艦隊司令官的是斯科特海軍中將,這個人並沒有出現在馮承乾熟知的歷史當中。
只是,此人絕對不可以小覷。
一九四一年,「鷹」號航母在北海被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的兩艘戰列巡洋艦擊沉後,斯科特就被任命為本土艦隊的艦隊航母編隊司令官。上任之後,斯科特花了三年時間整頓軍紀與軍風。一九四一年底,斯科特率領由三艘艦隊航母組成的航母戰斗群,出其不意的偷襲了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威廉港,炸傷了在這里進行維修的「俾斯麥」號戰列艦,以及正在 裝的「提爾皮茨」號戰列艦,使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遭受了開戰之後最沉重的打擊,而斯科特也因此一戰成名。
在英國皇家海軍中,斯科特可以說是一個非常難得的航空作戰指揮官。
要知道,英國皇家海軍是一支非常傳統的海軍,而且基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果,十分重視主力艦。雖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英國的國力大不如前,根本無法維持一支足夠龐大的艦隊,但是依然建造了「納爾遜」級與「喬治五世」級戰列艦,還完成了「前衛」級的設計工作。
結果就是,在大戰爆發前,英國皇家海軍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也是艦齡最短的主力艦艦隊。
受此影響,英國在發展艦隊航母的時候,很不得力,或者說有點力不從心。
此外,在英國皇家海軍上下,就沒有幾個人認清艦隊航母的價值,即便在日本海軍完敗之後,依然有不少的英國海軍將領認為,英國皇家海軍不需要太多的艦隊航母,決定北大西洋制海權的依然是主力艦。為此,這些將領還提出了很多理由,比如北大西洋的天氣比太平洋糟糕得多,艦隊航母的活動能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又比如,北大西洋上有數量眾多的島嶼,而部署在這些島嶼上的岸基航空兵足以奪取制空權,因此艦隊航母在北大西洋上的活動空間非常有限。
當然,這也與「鷹」號被擊沉有關。
要知道,在「鷹」號被擊沉之後,有部分海軍將領呼吁停止建造艦隊航母,集中力量建造「前衛」級與「獅」級快速戰列艦。當時,甚至有一部分海軍將領認為,應該派艦隊航母去執行護航任務。
在這樣的環境下,能夠出現斯科特這種精通航空作戰的艦隊指揮官,絕對是個奇跡。
只是,斯科特在英國皇家海軍的將領圈子里並不受待見,還被很多人看成了異類,畢竟他一直認為艦隊航母才是海軍的發展方向,繼續建造主力艦沒有任何意義,也一直在呼吁停止建造主力艦。
安排斯科特擔任第二印度洋艦隊司令官,與該艦隊的組成有很大關系。
在第二印度洋艦隊中,有四艘大型戰艦,即兩艘艦隊航母與兩艘快速戰列艦,此外還有四艘輕巡洋艦與八艘驅逐艦。在到達印度洋之前,英國皇家海軍還將為其增加兩艘彈藥運輸船與兩艘油水補給艦。
顯然,這是一支典型的航母戰斗群。
雖然在很多人看來,分別在一九四一年六月與一九四一年十一月服役的「威爾士親王」號與「約克公爵」號快速戰列艦是毫無疑問的主力。要知道,在當時,只有美國海軍的「北卡羅來納」級與「南達科他」級戰列艦的綜合x ng能超過了這兩艘戰艦,中國海軍的快速戰列艦與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的快速戰列艦與之相比都有較為明顯的差距。但是,真正的主力絕對是那兩艘艦隊航母。
這就是「光輝」號與「勝利」號。
嚴格說來,「光輝」級是英國皇家海軍的第一種艦隊航母,之前的航母,要麼是改造而來的、要麼是噸位偏小、或者是載機量過少,都達不到艦隊航母的標準,航空作戰能力也不是很強。
到了「光輝」級,英國皇家海軍的艦隊航母才走上了正軌。
當然,「光輝」級有著極為鮮明的特征,或者說是為了適應北大西洋的惡劣環境,具有典型的英國格調。
比如,「光輝」級是第一種采用裝甲飛行甲板的艦隊航母,比中國海軍的「唐太宗」級與美國海軍的「埃塞克斯」級早了兩年服役,其裝甲甲板的厚度,足以抵擋一千磅級航空炸彈的直接攻擊。
可以說,「光輝」級是一種極為重視防護的艦隊航母。
由此,導致了一個極為嚴重的後果,即在最初的時候,只能搭載三十九架艦載機,即便在改進之後,也只能搭載四十八架。
顯然,這個數量嚴重偏低。
要知道,同期的中國航母與美國航母,載機數量都在九十架以上,即便是日本海軍的航母也能搭載七十多架戰機。
當然,這也不是什麼大問題。
實戰早就證明,不管航母上的艦載機有多少,在采用直通飛行甲板的情況下,一次能夠出動的也就四十架左右。在出動率上,「光輝」級不比其他航母差,因此四十八架的載機量已經足夠發起一次攻擊了。
在斯科特看來,這兩艘航母才是真正的主要力量。
說白了,那兩艘「喬治五世」級戰列艦,只不過是兩艘艦隊航母的貼身保鏢。
有趣的是,英國皇家海軍原本沒有打算派遣快速戰列艦去印度洋,而是打算派兩艘航速較慢的「納爾遜」級戰列艦前去。結果斯科特直接拒絕了這一安排,甚至威脅將不接受艦隊司令的任命。斯科特的要求也很簡單,只需要給他安排兩艘具備有足夠強大的防空火力的快速戰艦就行了。問題是,英國皇家海軍中,除了快速戰列艦,還真找不出具有強大防空火力的快速戰艦。如此一來,英國皇家海軍只能做出讓步,把兩艘「喬治五世」級編入了第二印度洋艦隊。
只是,第二印度洋艦隊沒有立即起航,而是在樸茨茅斯停留了十天。
在此期間,兩艘艦隊航母與兩艘快速戰列艦都進行了改造,主要就是增加了數十門中小口徑高射炮,以及安裝更先進的雷達。
直到六月十八日,第二印度洋艦隊才離開了樸茨茅斯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