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風雲 網友上傳章節 第二百五十二章 各有所獲

作者 ︰ 閃爍

相對而言,受到影響更大的是英國皇家海軍。!。

不可否認,在這場海戰中,斯科特錯過了很多機會,而且導致最終結果的是他錯誤的襲擊了中國海軍的油水補給艦,從而使李向龍大致判斷出了第二印度洋艦隊的行蹤,並且在次日午抓住了機會。問題是,如果斯科特手里的兩艘艦隊航母不是「光輝」級,而是與中國海軍的「唐太宗」級旗鼓相當,至少在艦載機數量沒有太大的差距,斯科特也不會犯那麼多的錯誤。

說得直接一點,如果斯科特有兩艘足夠強大的艦隊航母,手里有足夠多的艦載機,那麼他就有可能采取其他戰術,也就有可能把握住機會。在整場海戰中,斯科特最缺的就是可用的艦載偵察機。

結果就是,英國皇家海軍也認識到,衡量艦隊航母的主要標準是使用艦載機的能力。

這一認識,直接影響到了英國皇家海軍正在建造、或者是計劃建造的艦隊航母,即新的艦隊航母,都要求載機量在八十架左右,確保在出動偵察機與防空戰斗機之後,還有足夠多的艦載機組織發起一次攻擊行動。

事實,在這場大戰中,八十架的載機量就是艦隊航母的最低標準。

除了英國皇家海軍的幾艘異類的艦隊航母之外,在大戰期間服役、以及建造的艦隊航母的載機量都不低于八十架。特別是在太平洋戰場,包括戰敗的日本在內,所有艦隊航母的載機量都在八十架左右。即便日本海軍在大戰前建造的幾艘艦隊航母,其載機量也在八十架左右。

當然,有這認識的不僅僅是英國皇家海軍。

這場海戰,也讓美國海軍認清了艦隊航母的主要價值。

只是,美國海軍存在的問題恰恰與英國皇家海軍相反,即在吸取了之前的教訓後,認為艦隊航母的艦載機數量是越多越好。

結果就是。美國海軍調整了「埃塞克斯」級的載機標準。

在一九四二年初,美國海軍要求「埃塞克斯」級的載機數量不得低于一百架,最好能夠達到一百零四架。為此,美國海軍還總結出了一套理論,來證明一百零四架的載機量是最為合理的。

必須承認,美國海軍總結的理論並沒錯。

在這一百零四架中,包括三十二架戰斗機、三十二架俯沖轟炸機、三十二架魚雷攻擊機與八架備用飛機、或者是勤務飛機-如此一來。就可以在縮小中隊編制的情況下,確保三個主要機種都有兩個中隊,從而在執行任何任務的情況下,都有足夠多的艦載機用于制定第二項任務。

事實,到大戰後期,中國海軍的艦載航空兵也采用了類似的編制,只是不是縮小中隊規模,而是擴大了中隊規模,並且相應增強了小隊的職能,以此降低了擴大規模對指揮造成的影響。

問題是。當載機量達到一頂規模之後,影響航空作戰的就不是載機量了。

說得直接一點,在艦載機的數量足夠的情況下,影響航空作戰的是航母出動與回收艦載機的能力,以及組織進攻的能力。

航母只是搭載記載機的平台,而平台的作業效率。直接決定了艦載航空兵的戰斗力。

對此。中國海軍已經有極為深刻的認識了。要知道,在馬爾代夫海戰之前,中國海軍就開始限制艦載航空兵聯隊的規模。比如,「唐太宗」級在理論可以搭載五個中隊。而實際搭載量只有四個中隊,即減少了一個中隊。通過減少一個中隊。「唐太宗」級的航空作業效率提高了百分之三十以。也就是說,在搭載更少的艦載機的情況下,「唐太宗」級的航空作戰能力反而提高了百分之十以。

到了大戰後期,中國海軍剩下的幾艘「秦始皇」級甚至把艦載機的數量壓縮到了六十架左右。當然,這時候的「秦始皇」級已經不再用于艦隊作戰了,其主要職能是為登陸部隊提供空中支援。

直到馬爾代夫海戰之後,美軍才認清了這個問題。

結果就是,美國海軍降低了「埃塞克斯」級的載機量,其標準搭載仍然是四個中隊,且每個中隊的戰機數量在二十架左右。也就是說,「埃塞克斯」級在大部分時候,其載機量只有極限能力的百分之八十左右。通過減少載機數量,「埃塞克斯」級的航空作戰能力不但沒有降低,反而提高了很大一截。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對英國皇家海軍來說,這場海戰還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啟示,即一向受到重視的主力艦已經不再是海戰主力。

要知道,在這場海戰中,雙方離得最近的時候,還不到兩百公里。

在以往的任何一場海戰中,這都是一個近得不能再近的距離,只要雙方的艦隊司令官不打算撤退,那麼接下來登場的就是戰列艦與戰列巡洋艦,而且艦隊決戰的最終勝負將由主力艦決定。

問題是,在這場海戰中,主力艦根本沒有發揮作用。

在整個戰斗中,雙方的快速戰列艦都沒有相遇,而且都沒有使用過大口徑炮彈,甚至沒有機會使用其主炮。

相反,英國皇家海軍的兩艘快速戰列艦在防空作戰中表現得非常出色。

在這場海戰中,第21艦隊被擊落的三十七架艦載機中,有二十四架是被兩艘快速戰列艦的高射炮擊落的!

此外,「唐太宗」號受損,也與第二印度洋艦隊的快速戰列艦有關。即那架撞了「唐太宗」號艦島的戰機,就是被「約克公爵」號的高射炮擊傷的,不然這架戰機肯定不會在降落中出事故。

事實,在戰斗的最關鍵時刻,也只有那兩艘快速戰列艦為航母提供了掩護。

相反,當時同樣在掩護航母的重巡洋艦根本就沒有發揮多少作用,兩艘重巡洋艦只擊落了三架敵機。

這些都表明,曾經稱霸大洋的戰列艦,已經淪落到為艦隊航母打工的地步了。

受此影響,英國皇家海軍非常果斷的取消了「獅」級戰列艦的建造項目,而且還打算取消「前衛」級的建造工程。只是,「前衛」號已經開建,而且艦體已經完成了百分之七十的建造量,主要結構都已確定下來,如果停止建造,將會造成很大損失,也不可能對改善皇家海軍的艦隊結構提供多大幫助。結果就是,「前衛」號的後繼艦的建造全部取消,而「前衛」號被保留了下來。只是,為「前衛」級設計的雙聯裝十六英寸炮塔還沒有完成,而且單獨為這艘戰艦生產、或者是引進十六英寸艦炮都很不劃算,因此皇家海軍臨時修改設計,為「前衛」號配備了雙聯裝十五英寸主炮炮塔。有意思的是,當時用在「前衛」號的,並不是全新的炮塔,而是從已經退役的一艘「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拆下來的,而且沒有做任何本質的改動。

結果就是,這艘皇家海軍最後的戰列艦,成了個花架子。

在擁有接近四萬五千噸的標準排水量、超過五萬一千噸的滿載排水量的艦體,只有四座雙聯裝十五英寸主炮炮塔,而且最高航速也只有三十節,比排水量相當的「依阿華」級低了不少,其裝甲防護也與「喬治五世」級相當,並沒有太大的提高。只是,得益于巨大的排水量,「前衛」號的內部空間非常驚人,做為旗艦使用時,能為艦隊司令部的官兵提供極為充裕的居住空間。此外,「前衛」級的甲板面積比「喬治五世」級多了三成,因此在服役的時候,創紀錄的安裝了八十門四十毫米高射炮,是整個大戰期間,裝備此類高射炮最多的戰列艦。

「前衛」號之後,英國皇家海軍再無戰列艦。

雖然在戰敗之前,英國皇家海軍重新啟動了「獅」級的建造項目,但是直到戰敗,這種在戰斗力超過了「南達科他」級、足以向「依阿華」級叫板的快速戰列艦,都停留在設計圖紙,甚至連第一塊鋼板都沒有壓制出來。

問題是,昔日的大英帝國已經站在戰敗的邊緣。

在遭到德意志第二帝國空軍全面轟炸的情況下,就算英國皇家海軍取消了那些耗資巨大的戰列艦的建造項目,也沒有多余的能力來建造艦隊航母。要知道,在至關重要的北大西洋護航作戰中,英國皇家海軍的戰艦有七成來自美國,當時幾乎所有的護航航母,都是由美國無償提供的。

此外,一艘艦隊航母從開建到服役,按照戰時標準,至少也需要兩年。

英國還能堅持兩年嗎?

答案明顯是否定的,在一九四二年七月,特別是在馬爾代夫海戰之後,沒有任何人相信英國能夠堅持到一九四四年七月。

可以說,就算英國皇家海軍有再深刻的認識,也沒有時間來糾正之前犯的錯誤了。

戰後,就有很多人認為,如果英國皇家海軍在大戰爆發前大力發展艦隊航母,而且選擇了正確的發展方式,那麼在大戰初期、特別是在美國參戰之後,英國皇家海軍就有足夠的能力派艦隊前往太平洋協助美國海軍作戰,也就有可能與美國海軍聯手擊敗中國海軍,徹底改變這場戰爭的結局。

當然,這只是假設。

在輸掉了馬爾代夫海戰之後,英國皇家海軍已經窮途末路,大英帝國離日落也沒有多久了。未完待續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帝國風雲最新章節 | 帝國風雲全文閱讀 | 帝國風雲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