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風雲 網友上傳章節 第三百三十章 戰略冒險

作者 ︰ 閃爍

戰後,對于中**隊登陸澳洲的作戰行動的評價,可以說是褒貶不一。

關鍵就是選擇的登陸地點。

在很多人看來,選擇在布里斯班附近登陸是最為理想的。除了前面提到的原因,還有一些對中**隊較為有利的條件。比如,從霍尼亞拉到布里斯班的航線,要比到澳洲東部其他港口的航線短,因此能夠大幅度降低物資的運送負擔,提高海運效率。又比如,布里斯班到新喀里多尼亞的直線距離大約為一千五百公里,正好在遠程戰斗機與中型轟炸機的作戰半徑之內,因此部署在新喀里多尼亞的岸基航空兵能夠為登陸作戰提供有力支援,而澳洲東部其他適合登陸的地點離新喀里多尼亞都超過了一千五百公里。再比如,布里斯班里澳洲人口最為密集的東南地區較遠,周邊沒有多少人口稠密的城市,因此更便于中**隊在上岸後運動與集結。此外,美軍西南太平洋戰區的艦隊司令部設在布里斯班,因此奪取布里斯班有助于瓦解美軍的戰斗力。

可以說,這麼多理由堆在一起,中**隊幾乎沒有理由不在布里斯班附近登陸。

問題是,中**隊沒有選擇布里斯班,而是選擇了難度更大的悉尼,即直接登陸澳洲的核心地區。

在批評者看來,這是很冒險的舉動,甚至可以說是登陸作戰行動不大順利的主因。

按照這些人的觀點,如果登陸地點在布里斯班,那麼中**隊在悉尼遇到的麻煩都不會存在。至少沒有那麼嚴重。

當然,更多的人持相反的觀點。認為登陸悉尼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戰略冒險。

事實上,西南太平洋戰區司令部在策劃登陸作戰行動的時候,首先考慮的不是悉尼,而是布里斯班。

根據魯志剛回憶,直到一九四三年二月中旬,他才決定登陸悉尼。

當時,有三個主要原因。

一是美軍一直在加強布里斯班的防御部署。因此布里斯班地區的美澳聯軍兵力密度非常大,僅美軍就有近三十萬,此外還有二十萬澳軍的正規部隊與大約三十萬民兵,如果把動員起來的地方武裝力量算上,該地區的守備兵力超過了一百萬,而其防御面積僅僅只有數萬平方公里。

這是個什麼概念?

相當于每平方公里內有數十名敵人!

要知道。在大陸戰場上。兵力密度也只有每平方公里數人而已,即便在德俄戰場上,兵力密度也沒有達到每平方公里十人。在德軍攻打莫斯科的時候,俄軍的兵力密度只有每平方公里十七人,而且算上了所有能夠作戰的人員。

如此高的兵力密度,顯然會對登陸部隊構成嚴重威脅。

別忘了,陸戰隊在上岸之後到奪取港口之前是最為脆弱的。也最容易被擊敗,而關鍵就是守軍有沒有足夠多的兵力。

在一九四二年,美英聯軍在歐洲發動的幾次小規模登陸作戰行動,都是因為德軍及時集中了足夠多的反擊兵力,並且及時發起反擊,才徹底失敗。

如果中**隊直接攻打布里斯班,就很有可能遭到美澳聯軍的頑強抵抗。

說得嚴重一點,如果不能及時拿下布里斯班。登陸作戰行動就很有可能遭受慘敗,登陸部隊必然會傷亡慘重。

第二個原因。與交通有關。

雖然布里斯班位于澳洲東部地區,而且是澳洲東海岸地區僅次于悉尼的第二大港。但是當時從布里斯班到悉尼只有一條公路,而且通往內陸的也只有一條公路。更重要的是,在布里斯班西面就是大分水嶺,即澳洲大陸上最主要的山脈。也就是說,美澳聯軍即便丟掉了布里斯班,也可以通過扼守這兩條公路,阻止中**隊t ng進,並且在大分水嶺建立一道足夠堅固的防線。

顯然,從布里斯班打到悉尼,中**隊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

戰後公布的一些資料也證明了這一點,即美澳聯軍在制訂防御計劃的時候就提到,如果守不住布里斯班,主力部隊將撤退到大分水嶺一線,重點守衛布里斯班南面的城鎮,阻止中**隊向南t ng進。

當然,最大的問題還不是進軍線路。

不管怎麼說,從布里斯班到悉尼的公路在海岸線附近,因此美澳聯軍的防御陣地幾乎都在中國海軍的艦炮打擊範圍之內,地面部隊在進攻的時候能夠得到強有力的支援,而美澳聯軍根本不可能威脅到中國艦隊。

關鍵是,這兩條公路有多大的輸送能力?

說得直接一些,在船只把物資運送到布里斯班港之後,還得通過公路送到前線作戰部隊手里,而通往悉尼的公路的日運送量肯定不到一萬噸,如果遭到美澳聯軍破壞,運送量還會大幅度降低。

如此一來,最多只能支持兩個陸軍師作戰。

顯然,兩個師的兵力別說打下悉尼,能不能到達悉尼郊外都是個問題。

如果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得奪取沿途的小型港口,也就得耗費大量時間,而且美澳聯軍肯定會通過守衛這些港口來拖延中**隊的前進速度。當然,小型港口的吞吐能力也非常有限,根本不足以支持大規模進攻行動。

當時,魯志剛認為,如果進軍悉尼的行動不夠順利,就得發動第二次登陸作戰行動,從而大幅度增強陸戰隊的作戰負擔。最要命的是,這肯定會提高後勤保障難度,而當時最大的問題就是後勤保障。

第三個原因,則與麥克阿瑟「出逃」有關。

可以說,正是麥克阿瑟「逃走」,才讓魯志剛下定決心。

原因非常簡單,麥克阿瑟在給美澳聯軍下達了死守命令之後,自己卻搭乘潛艇逃往夏威夷群島,美澳聯軍的士氣與斗志肯定會遭受重創。此外,在此之前,美軍已經打算從澳洲撤兵,甚至向澳洲派遣了用于撤兵的運輸船只。顯然,留在澳洲的美軍官兵早就沒有死戰到底的勇氣了。

雖然這樣一來,攻打布里斯班、甚至是從布里斯班進軍悉尼的難度都會降低,但是與其在地面上推進數百公里,為什麼不直接攻打悉尼呢?

如果美澳聯軍的士氣已經崩潰,那麼攻打悉尼的難度就不會大到哪里去。

更重要的是,通過攻佔悉尼,有可能迅速結束西南太平洋戰爭,即迫使美澳聯軍在徹底戰敗之前投降。

後來,對此次登陸作戰行動持贊賞觀點的學者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才認為這是一次極為成功的戰略冒險。

一九四三年三月五日,天氣不夠理想,登陸場附近的浪高超過了五米。

接下來兩天,天氣狀況有所好轉,但是沒有達到登陸所需的最底條件。

直到三月八日,天氣狀況才滿足了登陸作戰需求。

當天上午,登陸作戰行動開始。

在戰術上,這絕對是一次漂亮的奇襲。

早在三月一日,魯志剛就命令滿載著作戰物資的船隊在布里斯班外海待命,並且安排第51艦隊為其提供直接掩護。此外,艦載航空兵、部署在新喀里多尼亞的岸基航空兵、以及空軍~~~的遠程航空兵從二月二十日開始轟炸布里斯班,到三月八日的時候,總投彈量已經超過了一萬噸。從三月三日開始,第52艦隊也加入了戰斗,連續三天炮擊布里斯班,直到三月五日夜間才撤走。

在此期間,中**隊根本沒有轟炸過悉尼。

直到三月六日清晨,第52艦隊才首次炮擊了悉尼,而轟炸悉尼的行動則從三月六日上午開始。

這個時候,美澳聯軍已經察覺到,中**隊很有可能登陸悉尼。

問題是,在接下來的兩天內,美澳聯軍根本不可能把部署在布里斯班附近的部隊調往悉尼,甚至不可能在悉尼完成防御部署。

要知道,布里斯班並沒有挨著悉尼,兩地有幾百公里遠呢。

當時,美澳聯軍能夠動用的,只有悉尼的守備部隊。問題是,在中國海空軍的全面轟炸與炮擊下,悉尼守軍根本不可能進行大規模調動,甚至無法安全離開防御陣地,也就不可能完成防御部署。

到了三月九日清晨,登陸悉尼的一切條件都具備了。

登陸前兩個小時,炮擊與轟炸強度達到頂點。

根據中**隊的作戰記錄,在這兩個小時內,第五艦隊的戰艦投擲了近十萬枚炮彈,航空兵則投下了近五千枚炸彈。

在中**隊選擇的登陸場內,平均投彈密度達到了每平方公里一百二十噸。

這是個什麼概念?

後來,德軍在強攻莫斯科之前的炮火準備中,平均投彈密度也只有每平方公里三十噸。

猛烈的火力打擊,替陸戰隊掃清了登陸的第一道障礙,但是並沒有替陸戰隊解決掉登陸會遇到的所有問題。

三月九日的戰斗進行得比較順利,在三處登陸場中,只有被稱為「龍脊」的二號登陸場爆發了j 烈戰斗,首次沖灘行動沒有取得成功,直到當天中午十二點左右,在第二批登陸部隊上岸後,才拿下了美澳聯軍死守的海灘陣地。另外兩處登陸點的戰斗都很輕松,陸戰隊在上午就已經控制了海灘。

當然,這僅僅是個開始,只是中**隊踏上澳洲大陸的第一步。(未完待續……RQ!。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帝國風雲最新章節 | 帝國風雲全文閱讀 | 帝國風雲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