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山變 第一卷 第20節 科場趣事(3)

作者 ︰ 嵩山坳

舉子考完,就該考官們忙碌起來了。關于會試考場中評卷的細則前文已經說過,此處不贅。到了四月初八夜里,四總裁十八房官半夜起身正當子時,外龍門傳鼓叫門,鈐榜大臣已到,要開榜了。

開榜先開內龍門,門內便是四總裁手持工尺衡量天下士的聚魁堂。內外簾官,相互一揖,在滿堂紅燭之中,分四面落座。正中南向,卓秉恬居中,賈楨、花沙納、孫葆元分坐左右。他們的左面是鈐榜大臣;右面是綜理閣務的知貢舉。對面北向而坐的是內外監試御史與提調。東西兩面,十八房考官相向分坐。這樣團團圍住在一張寫榜大案,方始傳喚,抬取卷箱上堂。

名次是前一天就定好了的,名為草榜。七千四百六十九名應會試的舉人中,奉旨分省取中二百七十二名。卷分朱、墨兩種,除了五魁以外,每十卷一束,早就排得整整齊齊。打開卷箱,書吏先呈上第一束五魁的卷子,正考官卓秉恬放在手邊不動;等第二束送到,他才將墨卷移向左首的賈禎︰「動手吧!」

于是書吏拆開彌封,高聲唱道︰「第六名蔣繼洙!」

卓秉恬和賈禎沿照多年的規矩,一個在朱卷上標明第六名;一個在墨卷上大書姓名。另一名書吏對照名冊,寫下一張第六名蔣繼洙江蘇的紙條,傳到寫榜大案上,在名次下面填明姓名;自有人將紙條接到手中,由內龍門的門縫中塞了出去,讓報喜的人搶頭報、邀厚賞。

填榜照例自第六名寫至最後一名,大致自破曉至黃昏,告一段落;考官及一應執事進餐休息,到戌亥之際,再拆五魁——也就是前五名——的彌封。

這天是定在戌正,也就是晚上十點鐘,揭曉前五名的名次。九點剛過,聚魁堂前已絡繹有人聚集。闈內的執事、雜役,以及內外簾官的听差等等,人手一枝紅燭,甚至有帶兩枝、三枝的,到時候一齊點燃,堂上堂下,一片絳紅的光焰,燦若雲霞。這有個名堂,叫做鬧五魁。五魁揭曉,紅燭吹熄,帶出闈去送人,是一樣很好的禮物——傳說中,鬧五魁點過的蠟燭,可以催生;又說兒童啟蒙以後讀夜書,第一夜點這支殘蠟,有益智之功。

五魁的彌封,是從第五名拆起。書吏唱名,第五名是浙江的舉人鄭訓承。卓秉恬隨即在朱卷上標明名次,順手將貼在卷角、寫著一個明字的浮簽揭去——四總裁復閱各房呈上的卷子,以正大光明四字作標記。

副總裁中意的,批一取字;再送正總裁認可,落筆批中,方算定局。至于五魁,除了會元(第一名)由四總裁公議以外,第二名到第五名,依照正副總裁的序列,亦就是按照正大光明四字先後,各佔一名。第四名是江西的許其光,第三名便是謝增。卓秉恬揭去大字浮簽,向坐在他左面、別號筠堂的賈禎笑道︰「堂翁,恭喜,恭喜!謝夢漁三吳名士。老兄的法眼無虛,實在佩服之至!」

「中堂過獎。」賈禎一笑︰「此生的首兩藝平平,策論氣象發皇,頗有見地。看來是經世干濟之才。」

「誠然,誠然!謝夢漁鄉榜第四;會試是第三;如果中了榜眼,可真是一段佳話了!

「那要看殿試讀卷諸公是什麼人了?倘然好事的多,就會如中堂所說,成為一段佳話。」

談到這里,書吏又在唱名了。第二名是甘肅的吳可讀,會元是浙江的孫衣言。一榜二百六十七人,稱為貢士,要等殿試之後,金榜高懸,方算進士出身。

************

四月二十,禮部將在朝進士出身的一二品大員,開列名單,奏請圈派讀卷官——通稱讀卷大臣。殿試是皇帝親自主考,所以實際閱卷的大臣,只能稱為讀卷官。

讀卷官定制八員。皇帝拿過名單看看,拈起朱筆圈出協辦大學士祈雋藻、吏部尚書賈楨、禮部尚書孫瑞珍、兵部尚書柏葰、工部尚書杜受田、刑部尚書周祖培(陳孚恩之事後,他以刑左遷任本部堂官)、工部右侍郎靈桂、內閣學士車克慎為殿試讀卷官。

然後便是殿試的考題。因為是皇帝臨軒策士,便不會出那些八股文章,而是單考策論一題。題目由大臣選定,歸約成四個字的標題,共擬八個,用大白折子正楷寫好,即時交內奏事處呈遞。不過一盞茶的功夫,便有內侍傳旨︰「宣八人在乾清宮東暖閣見駕。」

以祈雋藻為首的八個人趕到東暖閣,這里的面積比養心殿要小得多,而且格局是東西走向,軟炕式的寶座上放著黃綾緞面的坐墊,皇帝很悠閑,很舒服的靠著坐墊,一直到幾個人跪倒見禮,才微微坐直了身體︰「擬好的策題朕見到了︰任賢去邪之道;典學稽古之謨;立政宜民之方;敦本善俗之則;自然都是題中應有之意,只是朕想,就時政大端而闡發議論,只是這四題不能做到盡善盡美。故而,朕想另外出一道題,不知道可有這樣的先例嗎?」

祈雋藻立刻叩頭︰「回皇上話,有先例的。高宗年間,西北用兵頻仍,高宗皇帝就曾經就殿試試題一事乾綱獨斷。另外出題。」

「這樣便好。」皇帝在內侍的服侍下站了起來,走到一邊的書案邊拈起御筆寫了一行字,然後交由內侍,由後者轉交給祈雋藻。後者展開來看,上面是這樣一段話︰「朕誕膺洪祚,寅紹丕基,荷穹昊之佑申,緬祖考之彝訓,孜孜求治,日昃不遑,恆思我大清自先皇以來,災禍頻仍,四方侵擾不日無之,先皇在世之日,常以此為痛心疾首之第一要務。朕思︰我大清立國以仁,與國安養,與民生息。卻有蠻夷外邦,輕犯海疆,誠為不曾教化,不讀詩書之明證。」

「……易曰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今承平日久,法非不大備也。而怠玩從事,奸弊潛滋,或偏廢而不舉;或積重而難反;若鹽漕河工諸大端,利弊所在何以策出萬全?俾國計民生,兩受其益歟。民風之淳灕,系乎政教。」

「……天下士子多來自民間,見聞親切,其推之往古,驗之當今。悉心敷陳,必將有教于朕。著毋泛毋隱,朕將親覽焉。」

這番話讓祈雋藻很感覺為難,一個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其中沒有任何限定的內容,似乎包括英夷犯邊,鹽漕弊政等內容全都包含其中,這樣的一份策題交下去,士子們的命運可真就要交給上天了!

因為是御筆親題,自然不能輕忽以待,所以先用黃紙固封,封緘之處,鈐著御章,是朱文的‘海涵春育’四字。祈雋藻親自捧著,率領同官,出乾清宮到內閣大堂。都察院派來的監試御史,早已到達,彼此見過了禮,祈雋藻居中坐下,先有一番話說︰「歷來策問,都由內閣中書寫好發刻。為防泄漏,必得嚴密監視。縱或如此,仍舊不免疏虞。掄才大典,不可不慎;今年我想改個章程,我們自己辛苦一點。如何?」

這就是說,書寫策問,不必假手內閣中書,由讀卷大臣自己動手。坐在他下方的賈禎在順序上應該代表同官發言,不過這樣的事情不便強人所難,因而環視一周,用征求的語氣問道︰「哪位自告奮勇?」

這當然是居末位的內閣學士車克慎義不容辭的事,他欠身答道︰「只怕我的字太丑。難入方家法眼。」

「有勞、有勞,不必過謙。」

看書的同時請不要忘記投票、收藏!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清山變最新章節 | 清山變全文閱讀 | 清山變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