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節天子微行(3)
皇帝出了兩棟相連的四合院,找了個無人的角落站下來,呆呆的發愣,驚羽也不敢問,在一邊守候著。
片刻之後,又有腳步聲響起,人影閃現,是載跟上來了,「不用行禮了。」做父親的先一步攔住兒子的動作,讓他少年昂揚如同一支標槍般的身子站在自己面前,「唔,可和長豐請過假了嗎?」
「請過了,兒子說,出去方便一下,就出來了。」
「前有男女跳牆歡欣會,今有阿哥尿遁拜老父。傳揚出去,可未必很好听啊?」
「兒子拜的,是我大清聖主,比諸陰陽兒女之私,敗壞天地綱常,卻又不知道強上千百萬倍了。」
皇帝展顏一笑,似乎為兒子敏達的奏對很滿意似的,「你在戶部幾近一月,閻敬銘總也和朕說起你的表現,阿瑪很高興啊。在這樣的地方呆三天,比你在上書房念上一個月的聖人之言,都要來得更加有教益呢。」他說,「這個長豐嘛,朕看他言語粗魯歸粗魯,但也並非一無是處。便如同最後吧,阿瑪和他相談良久,托請他帶阿瑪進屋一游——你知道嗎?若是他答應下來,朕立刻就要傳杜翰等人到前,免了戶部各堂的官職這樣的重地,一個來路不明之人居然也可以堂而皇之的履步入內?把朝廷的法典放到什麼地方去了?」
載心中暗自為長豐高興,一時把持得住,日後不知道要為自己換來如何的富貴哩?同時又覺得,皇帝的這份帝王心術,實在是運用到了極致。只听他繼續說道,「如今嘛,倒是出乎朕的意料之外,他能給擇善固執,不為一己之私所動?」皇帝慢慢的點頭,隨即低頭望著載,「不過,他是他,你是你。日後在戶部任職,還要小心從事,不可給人知道,你是朕的兒子,明白嗎?」
「是,皇阿瑪聖訓在耳,兒子謹記不悖。」
「就這樣,你回去吧,朕也得走了。」
載就著凌亂的土地跪下去,給皇帝的背影磕了個頭,直到看不見了,才站起來,轉身踱了進去。
皇帝出了福建、陝西二司所在的月亮門洞,戶部的院子中,只見肅順正在和杜翰說話,很顯然是不敢進去打擾,眼見皇帝出來,戶部各堂紛紛跪倒,「臣等,恭迎聖駕」
帝和長豐交談,獲益良多,再听杜翰等人說什麼天縱聖明的話,從心里膩歪,也不往里挪動步子,只在院中駐足,「朕今天政務閑暇,到部中來走一走,看一看。所得頗豐啊。今兒不提,日後另外有旨。」
這番話說得沒頭沒腦,怎麼叫所得頗豐?‘豐’在何處?還日後有旨?不知道是福是禍呢?也不敢多問,各自擁到門口,跪送聖駕。
皇帝走出戶部大門,遠近的吏部、吏部、工部的堂官大約都听見了消息,各自帶著屬員迎了出來,跪得滿大街都是,口中頌聖之聲不絕,亂得什麼似的,「肅順,看你做的好差事」
肅順也沒想到皇帝出宮游逛的消息會走露得這麼快,急得頭上冒汗,又不敢驅趕,只好在前面親自執著馬鞭,命御前侍衛分開道路,容馬車經過。「皇上,您小心一點」
听後面聲音不對,肅順忙又轉了過來,皇帝已經雙腳落地,站到刑部的大門外,「皇上?您這是?」
「走,到里面去看看。」
「哎,喳」肅順答應著,在前引路,鄭敦謹、額勒和布等刑部六堂在左近相陪,身邊有蘇拉、太監快步不時經過,趕在前面進去整理堂上,「哦,」皇帝又一次站住腳步,回身說道,「去,傳大理寺和都察院,到刑部來,朕要見一見我大清三法司上下。」
「喳。」
有人領旨辦差,不用多提,皇帝安步當車的在前面踱著步子,鄭敦謹和額勒和布分別在他左右,為他指指點點,「這里,朕听人說,每年梅雨季節,最稱辛苦的,是不是?水淹三法司嘛,是吧?」
皇帝可以開玩笑,別人是萬萬不能、也不敢的,「皇上說的是。水淹三法司,緣自有二。其一,刑部等處,地勢最低,每年天降雨水,排之不去,便成積潭,這可稱之為天災。」
「有天災,這麼說來,一定是有人禍了?」
「有的。」額勒和布說道,「刑部所關,最礙民情。兼且是死生之事,不可不處處留心,事事注意。上下原屬,不可不分外謹凜。否則,只怕天災未至,人禍已經臨門了。」
「嗯勒和布這番話,非常對皇帝的脾氣,聞言贊許的點點頭,「皇上,前面就是刑部大堂了,那里自古以來就有一股肅殺之氣,奴才想,非真龍宜乎落足,不如請皇上到白雲亭,與列位大人議政吧?」
「也好,就到白雲亭。」
君臣幾個進亭子落座,額勒和布、鄭敦謹、林拱樞、朱光第等人第二次行禮,皇帝不等他們跪下去,便出言攔住了,「都坐,都坐吧,今兒個朕來到刑部,也是心血來潮,正好抓這麼一個機會,我等君臣說幾句話的。」
說話間,沈淮、翁心存、崇實等三法司的正副堂官紛紛來到,由肅順引領著,進到亭子中,跪倒行禮,「都起來,坐吧。朕這個惡客不請自來,倒讓你們也不得閑了。」
「皇上這話,請恕奴才大膽,說一句不知尊卑的話。皇上為惡客,從來只有一次,便是當年在軍機處值廬中,簡拔二員。從那之後,六部之中,哪一個不是做守株待兔之盼,期望著再有這樣一次轉運漢偏遇九龍淵的佳話?這一次皇上以惡客自況,可是又看中三法司中哪一個了?」
皇帝給崇實的話逗得撲哧一笑,「你也是年近五十的人了吧?居然還是這樣頑皮?」
「奴才不敢,奴才只是長存一顆童心而已。」
說笑幾句,皇帝游目四望,「今天軍機處叫大起的時候,朕對趙光說,要想有政治的清明,首先要有的就是司法的公正。所以這一次撥冗到刑部來,就是想和你們這些大清的刑名之學的專才,議一議此事。今兒個我們言者無罪。朕想,不管大家說什麼,都是為使我大清福祚綿長,緒統不絕嘛,嗯?」
眾人各自左右看看,既然皇帝說,要議一議此事,那潛台詞就是,如今所行的刑名之法,尚有未臻圓滿處嘍?但不圓滿的地方,又在哪里呢?「朱光第,」皇帝等了一會兒,見無人答聲,只好點將了,「你在風塵多年,一直是管著刑名案子的,若論及實際,以你的經驗最稱豐富,你先說。」
光第是咸豐十六年的年中,給皇帝一紙朱喻,調京內用的,一進京就坐上從二品的刑部左侍郎高位,可稱位高而權重。但在京中為官,和在省內不同,往來種種關系,上下厘清,就要他費盡了腦筋。朱光第本人性不及此,最後沒有辦法,托人走通了肅順的門路,和他換帖做了兄弟,才能從這種迎請瑣碎事務中月兌身出來。
听皇帝叫到自己,避無可避,「臣以為,皇上仁厚之君,閱遍青史,也難以尋覓。尤其是自咸豐十二年,御駕北狩熱河,皇上和大臣臨幸普寧寺,在大雄寶殿所言,並立為成法,推行而下的,永遠廢除株連惡法的上諭,實在是臣自幼束發開蒙,經由先師教化以來,平生唯一僅見,臣捧讀之下,涕淚不可抑止的一份上諭」
皇帝倒覺得奇怪了,有沒有這麼夸張啊?轉眼看看眾人,倒是都一派激昂感動的神情,「皇上,朱大人說的極是。咸豐十二年時,臣在湖南任上,見皇上頒行全國的上諭,感動得無可如何。這等心念百姓,憂民如傷,憐民如子的聖王,祖龍以下,再無二人。」
皇帝到覺得有些不好意思了,「今兒個不是听你們歌功頌德來的,說正經事。」
光第這一番做作,倒有幾分真實,自朝廷永遠廢除了株連之法之後,山西、陝西、河南等省民情大治。百信都說,皇上念著百姓,百姓也不是沒有心的,只要能夠有一口飯吃,再不會做那等作奸犯科的舉動惹北京的皇帝老子傷心難過。「臣蒙皇上簡拔,以刑部左侍郎高位相托,心中常思報國報君。以臣職分所限,耳目未必寬廣,但所得,于刑名弊政有三,臣請為皇上析陳之。」
「嗯,」皇帝點點頭,不自覺的坐直了身子,「你說,朕听。」
「若論及弊政之一,便是天下百姓皆以刑名一途為賤役。何也?以一縣為例,縣中差役所設,一如朝中六部,戶、禮、工三房,人人都想側身其間。一則是名聲好听;二則是有利可圖。而剩余三房,能躲就躲,能避就避。實在無可躲避,值日時候,也是出工不出力,得過且過,混吃等死。尤以刑房為最。這是倒不是為了無利可圖,也不是為了名聲難听。只不過,刑房所管,都是一些鄉間鄰里的小事。偶爾出了大案子,還要來回奔忙,辛苦不休,更有甚者,刑房之事,不比賦稅之道。後者總是在一年秋後數月,只要加緊追比,總可完工,而刑名之事,卻是從來不以季節為劃分的。」
「嗯,那第二呢?」
「第二,便是和第一相輔而成。刑名的差事如此難辦,旁的人如何願意投身?臣試舉一例,皇上便明白了。這就是仵作一行。這一行當,最稱特殊,所經手的都是死了不知道多久的尸體。若真是冢中枯骨也還罷了,偏又有那並未徹底腐敗的,滿是異味……」
他只說道這里,就給沈淮打斷了,「杏簪兄,當著皇上的面,如何可以說這些不敬之言?」
皇帝知道,沈淮年紀老邁,再不復當年繡衣直指的勇氣和銳氣,但心中還是很愛惜他的羽毛,安撫的擺擺手,示意沈淮稍安勿躁,又給朱光第使了個眼色,讓他接著說,「……仵作一行,雖不為人所能恭敬,卻也是必須有的。而如今從業者越來越少,臣咸豐十六年從晉省任上如今內用的時候,省內所有的仵作,不過五十三名。」
「這麼少嗎?」
「皇上,臣倒以為,仵作人數少,倒也可以說明,多余的無用武之地——百姓鄉間並無械斗仇殺的案子,自然的,也是無用仵作之處,如此一來,自然也就人數減少了嘛」
皇帝沒想到沈淮在這片刻之間能夠想出這樣一番奏答,從邏輯上說,倒是蠻過得去的,但看看朱光第的臉色,一片不以為然,可見心中不贊同他這樣拍馬的說話。當下一笑,「你接著說,接著說。」
「是。仵作從業人少,還在其次,最主要的是,仵作行業,全靠口傳心授。從業者並沒有任何正規而系統的訓練。所以,各省之中,積案很多。」
皇帝這一次不再打斷,只是轉身拿起肅順讓驚羽捧上來的杏波梨,放在口中咀嚼著,「再有第三,就是積案如山的另外一個原因。省內出了這樣的人命案子,偵辦人員根本不敷使用,全然起不到查案的效果。所以,每每任由凶手,或者自間道逸出,或者隱匿山林草莽,下落不明。」
「人手少,沒有受過很專業的訓練,還有就是其道不昌。大約就是這…了吧?」皇帝看朱光第點頭,又問旁的人,「你們呢?還有什麼旁的見解了嗎?」
有了朱光第的朱玉在前,旁人便要多多打一遍月復稿了,若是自認不能及他的,干脆不要說,也免得給皇上瞧不起。更有人心中暗恨朱光第,就會出風頭皇上讓你說,就是說幾句嘛,總也給別人留下一二進言之道,這下可好,把我們的話,都給堵回肚子里去了,你以為能夠天天見到皇上嗎?當是門口大酒缸的掌櫃的嗎?就會出風頭的王八蛋
翁同和沉思片刻,忽然抬起頭來,「皇上,臣有話說。」
「好。你也說說。」
翁同和是咸豐十四年九月間服闕起復的,進京之後,皇帝讓他在翰林院做了兩年,隨即負責大學的稽查之職,咸豐十八年中,讓他做了副左都御史,在沈淮之下,管理柏台。有人說,以翁同和和隨後調京內用的崇實的帝眷、年資,很明顯,這樣的任用是在為其日後進軍機處鋪路了
翁同和要說的是並不是外省之事,他本來也沒有外放的經歷,所以能夠談及的,只是京中這一畝三分地上下,雙目所及的種種弊端,皇帝只听了幾句,便索然無味,耳朵似乎在听,精神卻全都轉到朱光第的一番奏答上去了。
等了片刻,皇帝大約的想到了辦法,擺擺手,讓他停下,「你說的這些啊,用不到和朕說,你和沈淮兩個,總管柏台,柏台的作用是什麼?就是要上匡扶朕躬,下針砭奸宄,還百姓一片清宇淨空的官員有了差錯,也正是要你們這些人具名指摘的。難道不是嗎?和朕說這兒有錯,那兒有弊,朕可沒見柏台有多少彈劾的折子上來朕看你真是不知所謂」
翁同和弄了個大紅臉,期期艾艾的說不出話來了。
「我們接著議事。」他轉過頭去,看著朱光第,「朕想了你剛才所奏的三樁弊政。有一些,要抓緊辦理。有一些,則不妨緩一緩。例如說吧,出了人命案子,凶犯在逃,這一端。我們打一個譬喻,來解釋其事。是為人欺壓,多年積怨一朝爆發而殺人呢,還是彼此口角,發生毆斗,造成對方的傷亡呢?還是真有那樣喪心病狂,圖謀別人資產,行凶殺人的呢?很多案子,還要認真和仔細的查。而且啊,辦案這種事,朕雖然不懂,但朕懂得人心二字。凶犯不論為何而動手,他自己總也後悔的一刻。而他在原籍故土,有無妻子兒女,有無堂上二老?若是有的話,他奔逃在外,難道就沒有一點慕親之心?」
「……朕不是說所有這些人都會有,但有的,終究是大多數吧?只要他有這份心,朝廷就總要給人以一線生機。從本月底開始,把各省的這些多年積案的卷宗,上溯到咸豐元年為止,全數調進京來。不要怕麻煩,不要怕費功夫。在你們看來,只是發黃的卷宗和冰冷的人名。但在妻兒老小的心中,他們卻是一片天呢」
「命三法司上下,認真搜羅一遍。除了朕剛才所說的,那第三種人之外,朕想,都不妨給一條出路走。概行免去死罪。回到家鄉自首,或者關押、或者流刑、或者徒刑。分別按律治罪。嗯,人手不夠,朕給你們派,經費不足的,朕讓閻敬銘想辦法。同時行文各省,朕這樣做,不是為了把多年積案一掃而空,而是為了給那些一時為貪嗔欲蒙蔽的心智的犯徒以免除做異鄉之鬼的出路。」
「皇上聖明」朱光第高聲一呼,第一個跪倒下來,「臣就是拼了這條性命在這件事上,也要把皇上這番愛民之心,落到實處臣甘願親自到行省之中,將皇上的這番話,曉諭百姓知曉」
「還有,這麼多的卷宗、文牘,怕你們也忙不過來。這樣吧,朕讓國子監、翰林院和大學之中的生員,也到刑部來,和你們共同辦理此事。這件事,不是一天兩天,一年兩年之間就可以辦完的,要分清主次,不可使那些怙惡不悛的,乘機逃月兌的懲處。嗯?」
「第三,則是百姓以為刑名一途為賤役的說法,還有一個是仵作人員稀缺,這個……,就有點難辦了。」
肅順在一邊掏出懷表看看,已經快到下午…鐘了,他踫了踫站在身邊的驚羽,指一指表,後者點頭會意,小小的聲音推開門扉,側身而入,看皇帝正在低頭冥想,走到他身邊,「皇上,天色已晚,宮門要下鑰了。」
「再等一等。」
驚羽是皇帝身邊最得用的侍女,大清上下無不深知,她雖然無名無份,但比諸皇後,也未必多讓,故而不等她眼神掃過來,額勒和布和鄭敦謹從杌子上一滑,身子矮了半截,「皇上,天色漸晚,臣等吁請萬歲回鑾。」
「臣等恭請萬歲回鑾。」
皇帝一愣,回身看著驚羽,「這又是你的把戲吧?」
「奴才可什麼也沒說,什麼也沒做呢」
「好吧,好吧。是朕說錯了你了。行了吧?」皇帝點頭笑笑,「今兒個本來想把這件事定下來的,但听朱光第之言,才知道問題多多,非片刻之功哩哎?等明天,你們幾個人遞牌子進來,我們接著議。」。
更多到,地址